右美托咪定对食管癌患者全麻手术后苏醒期的镇痛效果分析论文_郝建华

郝建华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麻醉科 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食管癌患者全麻术后苏醒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0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观察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1?g/kg.h,对照组泵注等剂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苏醒期各时点MAP、H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拔管后发生高血压、心动过速、呛咳及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使食管癌患者全麻苏醒期循环更加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行。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食管癌患者;全麻苏醒期;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126-02

右美托咪定(DXM)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a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及抗交感神经的作用,且对全麻苏醒期患者自主呼吸影响轻[1]。本临床研究应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于食管癌全麻手术,观察其对全麻苏醒期循环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间行择期食管癌手术患者50例,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1.5岁,体重50~85 kg,患者ASA分级Ⅰ-Ⅱ级。所有患者术前心肺功能正常。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病程及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予以连续心电监护。麻醉诱导均采用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2?g/kg,丙泊酚2?g/kg及维库溴铵0.1mg/kg静注,行双腔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为均采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泵注及间断静注肌松药维库溴铵维持麻醉。观察组自全麻诱导时泵入DXM 0.1?g/kg.h至术毕前30 min,对照组泵入等容量生理盐水。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麻醉诱导前(T0)、拔管即刻(T1)、拔管后1min(T2)、5min (T3)的MAP及HR的变化情况。②观察苏醒期并发高血压、心动过速、呛咳及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数据采用(x±s)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及x?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全麻苏醒期血流动力学比较

两组T0时点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在T1- T3 时点与T0 时点比较,MAP、HR有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T1-T3 各时点与T0比较,MAP、HR 有明显升高(P<0.05)。两组间在T1-T3各时点MAP、HR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全麻苏醒期患者多呈嗜睡、安静或有轻度定向障碍,但仍有部分患者由于不耐受气管导管致呛咳和躁动。目前认为影响苏醒期循环稳定的主要原因可能有术后疼痛、低氧血症、紧张情绪及导管刺激、麻醉药物残留等。尤其对食管癌手术患者,手术创面较大,创伤重,以及双腔气管导管的刺激, 术后疼痛应激明显加重。临床上多采用阿片类镇痛剂来减轻术后疼痛,从而减少和预防麻醉后躁动, 但增加了发生呼吸抑制和延迟苏醒等不良反应的概率[2] 。

右美托咪定是新型的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较强的镇静、镇痛、抗焦虑及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等药理作用,主要作用于蓝斑内的α2受体,负责调节觉醒与睡眠,并且通过抑制脊髓前角交感神经细胞活性,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同时还可以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降低儿茶酚胺浓度,产生镇静、催眠及抗焦虑作用[3]。本临床研究中观察组诱导后静脉泵注DEX0.1?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前30min停药。对照组以同等方法泵入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术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更少,苏醒期及拔管后患者循环更加平稳。

综上所述,围术期使用右美托咪定能够有效减轻全麻苏醒期拔管应激反应,维持循环稳定,减轻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韩梅,聂宇,熊君字.右美托咪定用于全凭静脉麻醉的血流动力学研究[J].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20ll.32(3):257—261.

[2] 施乐贞,陈骏萍,袁鼎等.右美托咪定对开胸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及循环的影响[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12(6):452-454.

[3] 王爱桃,任志坚,温树正.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全麻手术患者镇痛镇静效果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1):1290-1292.

血培养直接药敏试验对感染性疾病的诊疗价值分析

尹健 沙蕾 沈玉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检验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2000)

【摘要】 目的:探讨直接药敏试验(D试验)对于正确诊断、治疗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价值。方法:收集125份血液培养呈阳性样本,从样本中分离出纯种病原菌共125株,选取不同类型抗生素对同一菌株分别进行E试验和D试验,对两种药敏试验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评价。结果:E试验、D试验结果中总共符合321株,符合率84.3%,Kappa值为0.887。结论:研究结果显示D试验与E试验的药敏测试结果间具有高度一致性,且D试验工作效率更高、测试速度更快,因此D试验对于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指导抗生素合理施用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D药敏试验;感染疾病;诊疗;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127-02

本文对125例血培养阳性患者的血样分别进行了D试验和E试验,并将两种试验方式的测试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采用全自动培养仪对我院在2013年7月-2014年3月间的456例受检者血样进行血培养,其中共发现阳性病例125例,其中有男女患者80例和45例,患者年龄在25~58岁间,平均(38.9±6.2)岁,临床确诊毒脓症、败血症、菌血症分别36例、54例和35例。将以上患者血样编号后送至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验,并从上述样本中分离出纯种病原菌共125株,G+菌主要包括表皮葡萄球菌等70株,G-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55株,将同一菌株平行接种至3个试管中,选取不同类型抗生素对同一菌株分别进行E试验和D试验。

1.2 药敏测试方法

采用LABSTAR50(法国梅里埃 Bact/ALERT 3D 120 型血培养仪)全自动血液培养仪对血样进行培养,当出现阳性警报后将125例样本取出后进行纯种分离,并按照下述方法进行接种、药敏试验。

(1)E试验:对分离所得菌种进行手动革兰氏染色实验,按照扩散法操作要求将菌液按照不同的要求平行接种至不同类型抗生素琼脂平板中,并将E测试条带置于已经完成接种并处于干燥状态的平板中,1~2条/板,在5%CO2浓度、36.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取出,观察抑菌情况,并按照相关要求计算耐药性和敏感性等(MIC>抗生素标准用药浓度上限为耐药)。

(2)D试验:纯种分离后,按照VITEK32(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的操作要求进行微生物种属鉴定、革兰氏鉴定,后将菌液接种至MH平板中进行培养(36.5℃、24h),并将不同类型抗生素药物贴片贴在平板中,培养结束后观察抑菌圈情况、并测量和记录其直径。

1.3 统计方法

将D试验的CA、E试验的耐药数、敏感数、中介数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中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K=+1说明两组测试的结果完全一致,K=-1表示两组测试结果完全不一致,而K>0.75则为高度一致性判断条件。

2.结果

表1中,E试验中,亚胺培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三种抗生素对70株G+菌的耐药性分别为11.4%、12.9%和7.1%,D试验CA值分别为95.7%、78.6%和82.9%;E试验中,氨苄西林、替考拉宁、万古霉素三种抗生素对55株G-菌的耐药性分别为78.2%、5.5%和0.0%,D试验CA值分别为72.7%、74.5%和90.9%,E试验、D试验结果中总共符合321株,符合率84.3%,Kappa值为0.887>0.75,两种方法药敏测试结果高度一致。

*

3.讨论

细菌可通过侵袭、感染血细胞而引发败血症、菌血症和脓毒症等感染疾病,此类疾病发病往往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的特点,及时的诊断、有效的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发展、降低病死率尤为关键[1]。

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感染疾病的诊断方法,其培养结果呈阳性则提示机体已经或疑似感染上述疾病,而通过对样本中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则能为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施用提供可靠依据和指导[2]。常见的药敏测试方法包括K-S(B)试验(纸片扩散法)、稀释法和E试验法等,虽然上述方法的药敏测试结果相对准确,但在人工操作、工作量大等因素的影响下,得出测试结果所需时间相对较长,这也可能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病情难以得到及时控制。而D试验则能在全自动条件下实现接种培养、菌种鉴定和相关药敏试验等过程,这也使D试验能更加及时地提供药敏试验结果,并为抗生素的合理施用提供指导、有效减少了由于经验用药导致的感染加重及各类并发症,从而使临床治疗血液感染疾病的成功率得以显著提升,本文对125株血培养阳性标本进行了D试验和E试验,结果显示,E试验、D试验结果中总共符合321株,符合率84.3%,Kappa值为0.887,这也说明D试验与E试验的药敏测试结果间具有高度一致性。

总结起来,E试验法具有稀释法、扩散法的优势,适用于操作条件苛刻、影响因素复杂的菌株耐药性试验,测试结果相对准确;而D试验则采用全自动仪器进行接种培养、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其更便于操作、工作效率更高,而研究结果显示D试验与E试验的药敏测试结果间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也说明D试验的药敏测试结果具有较强的准确性,D测试对于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指导抗生素合理施用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姜云霞,金柔男,王彬,等.血培养及药敏试验后抗菌药选择合理性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2012,30(2):128-130,145.

[2]吴晓新,邓庆平,段艳锋,等.101例老年患者血培养阳性主要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695-1696.

论文作者:郝建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30

标签:;  ;  ;  ;  ;  ;  ;  ;  

右美托咪定对食管癌患者全麻手术后苏醒期的镇痛效果分析论文_郝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