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关系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欧亚经济联盟论文

当今研究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关系应关注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俄罗斯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当今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与原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及东欧各国一样,都通过体制改革推进制度转型,无一例外地宣布与斯大林时期发展起来的体制和模式决裂,朝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方向转型。但中亚国家在总体上来说,由于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发展水平低,独立性较脆弱,因此在国家转型过程中,既要通过制度转型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同时又要在转型过程中确保国家的主权与独立性不受外部的干扰。这一特点在中亚国家内外政策方面都有反映,这也是研究中亚问题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

      国内外对中亚问题的研究日益重视,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地缘政治环境来讲,中亚五国直接连接俄罗斯、中国两个大国,并与阿富汗、伊朗等热点国家为邻,又地处欧亚大陆结合部,是连接欧亚大陆陆路交通的重要通道。二是中亚成为俄美中三国利益与外交政策集中交汇与激烈碰撞的重要地区。三是中亚地区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探明的石油储量为53亿吨,天然气为3.52万亿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石油为5.84亿吨,天然气7.94万亿立方米)。[1]这些国家的能源政策不只对其本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还关系到俄美中以及欧盟在中亚地区的博弈。四是中亚地区能否保持稳定,对国际社会有重要影响。中亚国家一直存在宗教极端势力,并与境外相互勾结,对地区安全构成威胁。在上述背景下,这五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就构成了一个近40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广阔与复杂的地区。对当今中亚地区的研究,涉及的问题甚多,本文只是围绕俄罗斯与中亚关系,对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中亚国家其国家地位的特点

      笔者认为,研究中亚问题,还得从中亚国家之国家地位的特点说起,因为中亚国家不论其内政与外交政策,都与它的国家地位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俄罗斯的特殊关系

      沙皇俄国早在彼得大帝时代就派两支俄军,分别从里海与西伯利亚对中亚进行过不成功的远征。所以说,沙俄觊觎中亚由来已久,并认为,俄国要占有亚洲腹地,必须先要在哈萨克草原站稳脚跟。彼得大帝说过:“唯此汗国为通向所有亚洲国家和领地之咽喉及大门。”[2]俄国从18世纪初开始,对中亚进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征服与吞并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已完全控制了中亚地区。十月革命后,1922年底苏联成立。随后,1924年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加入苏联,1929年塔吉克斯坦、1936年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先后加入苏联。尽管在1936年与1977年的宪法中都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有与外国建立直接联系的权利,但长期以来,中亚各国实际上并没有拥有这种权利,它们的外事活动均由联盟中央,即莫斯科决定和控制。至于外贸权,由于苏联长期实行外贸垄断,各加盟共和国的外贸活动亦皆由联盟中央决定。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由于民族问题日趋尖锐,扩大了各加盟共和国的权利。

      但总的来说,在苏联时期,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条件下,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各加盟共和国权利是十分有限的,都得听从莫斯科的指令。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成为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但由于缺乏独立治国的历史经验,又长期是沙俄与苏联的一部分,这样必然使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苏联继承国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后,中亚国家又加入了独联体。这样,它们与原苏联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多数加盟共和国保持着特殊的关系。而主导独联体的是俄罗斯,它在中亚国家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力。

      从俄罗斯来讲,中亚地区对俄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具有重要的战略利益,中亚是俄罗斯的后院,掌握了中亚,并以中亚为依托,对俄成为在多极世界格局中有影响力的一极,是个重要因素。其次是经济利益。中亚国家有丰富的资源,特别是能源,这对俄提高在全球的能源地位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另外,中亚国家的市场对俄来说,亦不是无关紧要的。再次,从安全视角来讲,中亚是宗教极端势力活跃的地区,特别是它与阿富汗相邻,因此,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对防止恐怖活动给俄带来的威胁,同样是个十分现实与迫切的问题。最后,维护在中亚国家俄族居民的安全与利益。苏联解体时,有2500万俄族人生活在原苏联(除俄罗斯联邦)各加盟共和国,现减少为1650万人。在中亚国家,俄族人约1000万人,其中在哈就有600万人(现已减少为400万人)。而对于中亚国家来说,与俄罗斯建立良好的国家关系,从安全、经济发展、体制转型与平衡外交等诸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有着强烈的民族国家特性

      中亚不论在沙俄还是在苏联时期,都不是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地位,而是受制于大国博弈的附庸,不要说在全球大国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就是在地区格局中也并不具有主体地位。苏联解体后独立执政的中亚各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体制转型,尽管在某个时期某个领域依赖于某个大国,但总的来说,中亚国家已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地位,不论在国际体系中还是地区范围内,都具有了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地位。这在中亚国家推行的外交政策中得到反映。这些国家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

      首先,在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最根本的一点是维护本国利益与本民族利益,保证国家的安全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此,中亚国家在发展对俄美中及欧盟关系时,都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如俄提出的欧亚联盟、经济一体化等政策,在表示积极参加的同时,又警惕防止丧失部分主权,缩小自己的外交空间。在能源合作方面,哈、乌、土都积极推动出口多元化政策,尽可能绕开俄罗斯。

      其次,维护地区稳定、政权巩固。塔吉克斯坦在遭到“颜色革命”冲击后,拉开了与美国的距离,而更多地依赖俄、中的支持。在此背景下,中亚各国领导人为了维护国内稳定与政权稳固,都对外国的影响持高度的警惕。

      再次,为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追求利益最大化。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有些国家经济较为困难,因此,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是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为此,在推行外交政策时,中亚国家都力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吸引更多的外资与技术,这必然成为中亚外交政策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在大国间推行谨慎的等距离平衡外交

      总体来说,中亚国家在经济、政治与军事等方面处于弱势,尽管这些国家在推行内外政策时竭力维护自身的独立主权,但它们不能不受到俄美中三国的影响。这三国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与安全等诸多领域都存在利益差异。简言之,美国对中亚的主要目标是不让其受到俄、中的控制,推进其民主改造中亚的战略,使中亚成为反恐基地,获取中亚的能源并不是美国的主要目的;俄罗斯对中亚的主要目标是牢固确立中亚为俄罗斯的战略后院和势力范围;中国对中亚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本国西部地区的安全与通过经济合作获得能源资源。除此之外,中国对中亚并没有其他诉求。中国坚持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问哈提出的在发展与中亚国家关系时的“三不”政策,即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和不经营势力范围。俄美中在中亚国家的不同利益诉求往往引起对立或冲突。三国之间明的、暗的、直接和间接的博弈一直存在。在此背景下,中亚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左右逢源,实行“等距离”的平衡外交。就是说,中亚国家的内外政策难免受到大国的干扰,乃至一定程度的制约。这也说明,中亚国家作为独立主权国家有其局限性。

      俄罗斯与中亚经济关系及相互的利益诉求

      俄罗斯与中亚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存在相互的利益诉求。一方面,它们在地理上彼此相邻,拥有着漫长的边界线,交通上极为便利,为展开经贸合作奠定了地缘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具有统一的经济规则体制、相同的质量标准检验体系等,为实现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条件。而且,中亚都是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区域内陆路交通又大多欠发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这些国家对外经贸关系中与俄罗斯的联系。应该说,苏联时期建立的传统经济联系的优势至今依旧存在。

      中亚资源丰富,政治局势复杂,民族纠纷不断。各国自独立后,都走上了民主转型的过程。由于经济高度依赖原苏联,所以中亚各国的经济在苏联解体之初都遭遇了严重的衰退。随后发生的“颜色革命”则反映了新世纪以来在欧亚大陆内部世界大国间博弈与竞争的态势。地区形势的变化促使俄罗斯更加注重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利益。为了维护传统的势力范围,俄罗斯在经济实现复苏后,加大了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存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强经贸合作。

      (一)俄罗斯与中亚经济合作的进程

      中亚国家独立之初,政治上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而经济上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原苏联地区的经贸合作。中亚各国20多年的对外经贸发展中,俄罗斯一直是中亚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

      1.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关系

      苏联解体对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关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1992年,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额缩减到原先的1/10。1992-2000年,俄罗斯与中亚国家每年的贸易额,基本稳定在60~70亿美元的较低水平。进入新世纪后,俄罗斯与中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贸易额也随之连年攀升,到2008年达到了267亿美元的规模。之后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额严重萎缩,只有185亿美元,整体下降了约30%。除了与土库曼斯坦保持了14.9%的正增长外,与其他各国的贸易都出现了负增长,其中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额下降了34.8%,与吉尔吉斯斯坦下降了28.7%,与塔吉克斯坦下降了22%,与乌兹别克斯坦下降了28.4%。2010-2012年,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外贸形势趋于好转,贸易额开始回升。截止到2012年,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额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301.5亿美元(参见表1)。

      在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贸易结构中,资源类产品的进出口超过50%,成品约占30%,其余的服务类产品略低于20%。[3]从中亚国家出口到俄罗斯的主要产品为自然资源和农业原料,以及化工类产品。而俄罗斯出口到中亚地区的产品以粮食、机械、运输设备和纺织品为主。根据有关数据的分析,俄对中亚国家工业产品的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高技术含量和中等技术含量的产品份额在递减,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份额却在上升。此外,由于俄罗斯加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所以这些产品在中亚的销售市场正在逐步萎缩,出口的份额不断减少。[4]俄罗斯在中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哈萨克斯坦,它也是中亚地区唯一加入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国家。

      

      2.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投资合作

      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在大力发展贸易合作的同时,也加大了投资领域的合作,相互投资额自2000年后逐年增加。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俄对中亚国家的投资数额从2000年的6500万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9.917亿美元,12年间增长了460倍。俄罗斯的主要投资对象也从欧洲地区日益向中亚倾斜。俄在中亚投资的最大接受国为哈萨克斯坦。除哈、乌之外,俄近年又大幅增加了对吉的投资。

      需要指出的是,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国际能源价格下降的影响,尽管俄对中亚的总投资规模没有缩减,但其直接投资额却出现了64.2%(至5.739亿美元)的降幅(对哈除外)。[5]2010年后,俄罗斯对中亚地区的投资合作步入了稳定的恢复增长期,其中包括对中亚地区的直接投资。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基本集中在能源领域,比如俄卢克石油公司自1995年起,对哈萨克斯坦投入了超过6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6],自2004年起,对乌兹别克斯坦直接投资额超过25亿美元[7]。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自2006年起,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投入了超过4亿美元的直接投资。

      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的投资数额很小,2012年五国总计仅为35.7亿美元。其中,哈对俄的投资额最高,2012年哈对俄的投资额占到独联体国家对俄总投资额的41.1%。

      (二)俄罗斯在中亚的利益诉求

      俄罗斯对中亚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谋求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利益,以期不断提高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国际影响力。事实上,在世界大国中,俄罗斯在中亚具有难以替代的影响力,中亚在俄罗斯外交中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俄罗斯在中亚的利益诉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恢复俄罗斯在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实现俄罗斯能源战略中的利益。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还体现在政治和外交层面,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外交利益、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中亚是俄重要的能源通道区,如上所述,俄罗斯在中亚能源领域的参与度很高,是俄罗斯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俄罗斯与中亚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不仅给俄罗斯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还对俄罗斯进一步实施能源外交战略提供了很好的助力。俄在这一领域的主要利益诉求体现在对该地区能源运输的控制,不断加强在中亚能源市场的存在,力求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包括对能源的定价权。

      2.实现地区一体化的地缘政治利益。中亚地区是俄罗斯主导的欧亚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环节。俄罗斯的中亚政策的根本目标是成立其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进而实现独联体地区的一体化。

      3.通过引进劳动移民实现在周边国家的外交利益和民族利益。中亚国家是俄罗斯外来劳动移民的主要来源地。这种地区内的移民流,从周边外交的角度出发,可以说是调节区内国家关系的重要柔性杠杆,它不仅推动了俄在中亚的地缘政治利益的实现,还有利于维护边境地区和移民输出国的社会稳定,扩大俄在中亚地区的民族影响力。对中亚国家而言,移民汇款对部分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某些国家的移民汇款可占到GDP总值的47%[8],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与俄罗斯的关系。

      4.维护周边地区的安全利益,平衡美国、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美国在“9·11事件”后,扩大了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而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合作稳步展开,在经济和金融合作领域和维护地区安全方面成果显著。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以及欧盟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和参与度都在逐步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俄罗斯带来了竞争压力。加之中亚安全局势复杂多变,依旧面临诸如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跨国犯罪、毒品贸易、非法移民、生态灾难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此外,美国撤军对阿富汗局势的影响暂不明确,这些都对俄罗斯在中亚的利益构成挑战。俄罗斯必须平衡各方力量,完善安全合作机制,维护好该地区的安全利益。只有在保障地区局势稳定的前提下,才能维持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与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在中亚地区传统的绝对优势,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保障。

      (三)中亚国家发展对俄经贸关系的基本政策

      中亚国家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得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独立自主意识普遍增强,在经贸关系中会尽力保持其政治上的主权独立性。比如,作为中亚地区与俄罗斯合作最为紧密、合作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哈萨克斯坦,在2014年1月24日发布的《2014-2020对外政策构想》中,就明确提出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多元、平衡、实用、互利和国家利益至上。[9]在对俄经济合作方面,哈已将与俄一体化确定为优先方向,提出将推动欧亚经济联盟发展,将其作为巩固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的途径之一。但在欧亚经济联盟中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渐进性;实用性;互利共赢;协商一致;平等(各成员国在各机制和各领域均平等);符合经济规律;不损害国家主权。此外,2013年哈总统宣布的长期政治方针《哈萨克斯坦2050年战略》中,也提到要考虑到现代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发展趋势,有效地应对挑战与威胁,采取平等实用的原则。在周边地缘政治经济形势并不稳定的条件下,哈依旧会加紧与俄罗斯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但在经贸联系密切的条件下会竭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

      欧亚联盟中的俄罗斯与中亚

      2011年10月3日,普京在俄罗斯《消息报》发表了题为《欧亚新的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与今天》的文章,首次明确提出在原苏联地区建立“欧亚联盟”。这一战略设想,要把欧洲与亚太地区联系起来,使独联体国家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施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欧亚联盟将拥有超国家机构的主权国家联盟,它在建成并不断发展后,可成为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强大的一极力量,这亦可避免独联体国家在国际社会被边缘化的危险。普京的欧亚联盟战略提出后,很快得到了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与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的支持。这两国总统先后发表署名文章,力挺欧亚联盟构想。2011年10月25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消息报》发表题为《欧亚联盟:从思想走向未来的历史》一文,提出建设欧亚联盟的四项原则:

      (1)推行欧亚一体化进程应以实现成员国经济利益为首要;(2)参加欧亚一体化进程应以国家及社会自愿为原则;(3)新欧亚联盟作为国家联合体应以平等、互不干涉内政、尊重主权、互不侵犯领土等为原则;(4)需成立欧亚联盟框架内的超国家机构,以相互协商妥协为决策方式,不主张国家政治主权让渡。关于新欧亚联盟的发展前景,他还提出了五点建议:(1)新欧亚联盟首先应在世界经济中成为富有竞争力的经济体;(2)新欧亚联盟应成为连接欧洲—大西洋及亚洲两大地区的纽带;(3)新欧亚联盟应成为有影响力的地区金融体,成为未来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欧亚地区一体化进程需走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反对一切人为加速;(5)未来欧亚联盟需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基础之上,是开放的组织,是以追求成员国共同发展为目的的组织,绝非苏联的修复或复辟。

      2011年10月17日,卢卡申科总统在《消息报》发表的题为《关于我们一体化命运》一文,高度评价了俄白哈在欧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他认为,俄白联盟为俄白哈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和操作经验。他表示,白俄罗斯将积极参与新欧亚联盟的建设。当经济一体化达到较高水平时,三国需要构建稳固的政治社会上层建筑——共同价值观、统一司法体系、生活标准和发展方向等,甚至有必要发行新的统一货币。他还指出,不逐步建立某些超国家机制,包括政治机制,是不行的。新欧亚联盟也需重视与欧洲及亚太国家的关系,实行“东西并重”的外交战略。在卢卡申科看来,新欧亚联盟应成为欧亚地区的一个成熟的政治经济体。向西发展,新欧亚联盟需加强与亚太国家尤其是中国的联系。[10]

      欧亚联盟构想的提出并不突然,有其发展过程。人所共知,欧亚联盟的前身是俄、白、哈三国的关税同盟。它是在1995年1月成立的,后来吉与塔也先后加入。到2000年10月,俄、白、哈、吉、塔五国总统签署《成立欧亚经济共同体条约》,这就成立了欧亚经济共同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乌克兰于2006年亦加入。到2012年12月19日举行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峰会上,普京提出,该共同体已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所以笔者认为,欧亚联盟实质是以2011年夏开始实施的俄、白、哈关税同盟为基础,在争取更多的独联体国家参与的情况下,构建横跨欧亚大陆的区域一体化合作机制。欧亚联盟构想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普京要恢复苏联。

      普京设想,2015年启动欧亚联盟,并强调欧亚联盟是开放型的,但主要是独联体国家,其中首先是中亚国家。欧亚联盟在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只是围绕欧亚联盟分析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关系。

      中亚国家出于扩大经济合作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欧亚联盟持积极态度,但由于在欧亚联盟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有持谨慎态度的一面。因此,通过欧亚联盟实行欧亚一体化的进程不会很顺利,可以说任重而道远,主要原因有:

      第一,欧亚联盟是否仅限于经济联盟还是会发展到政治联盟?在俄罗斯的思想深处,力图通过经济联盟最后发展成政治联盟,这对独联体国家(除白俄罗斯卢卡申科赞成应形成政治联盟),特别是中亚国家都是难以接受的。这些国家认为,如欧亚联盟发展成政治联盟,很可能就会影响其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正如上面提到的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署名的文章中说的:“在建设欧亚联盟过程中,不主张国家政治主权演变。”他强调,作为欧亚联盟的国家联合体“应以平等、互不干涉内政、尊重主权、互不侵犯领土等为原则”。2012年,俄国家杜马主席纳雷什金提出成立“欧亚议会”的倡议,就遭到冷遇。中亚国家有着十分强烈的民族国家独立主权的意识与敏感性。因此,俄罗斯在推行欧亚联盟战略时,由于中亚国家在有关欧亚联盟发展趋向问题上的不同认识而出现不利影响。

      第二,欧亚联盟由俄罗斯主导,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俄要起到主导国家的作用,不只是做组织协调工作,而且还必须对欧亚联盟参与国在经济上给予利益。对经济较为落后的中亚国家来说,加入欧亚联盟自然希望从俄罗斯得到经济实惠。而问题是,对俄罗斯来讲,其经济本身是个软肋。近几年来俄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2013年GDP增速降为1.3%,2014年第一季度环比下降0.5%。世界银行估计,2014年俄经济甚至有可能萎缩1.8%。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俄经济这种下行趋势具有中期或较长时期的特点,即将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经济处于低速增长期。形成这一情势的深层次原因有:一是俄罗斯长期以来难以改变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效率低,其劳动生产率为发达国家的1/3或1/4;二是转型以来,俄罗斯加工制造业并没有受到重视,生产工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产品质量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能力,从而日益萎缩,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66.5%下降到2011年的33.6%,2013年作为实体经济的主要部门的工业几乎没有增长;三是经济现代化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发展,因它受到企业缺乏创新性、设备陈旧、投资不足与中小型企业发展缓慢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还应指出的是,由于乌克兰事件,西方对俄的制裁对其经济也会产生影响。2014年第一季度西方从俄撤资约700亿美元,全年估计为1500亿美元。

      在上述经济情况下,俄罗斯在欧亚联盟中的主导作用将受到制约,而中亚国家亦将对欧亚联盟能给它们带来多大经济利益产生疑虑。再说中亚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一直在大国之间搞平衡外交,大搞实用主义,一旦从欧亚联盟中难以获得其所需的经济利益,必然会拉近与中国或美国的关系。

      第三,中亚国家本身存在的问题,如经济发展水平低,各国水平也有不少差异,且在领土(乌、吉、塔三国间)、水资源利用、哈与乌争夺地区大国地位等方面存在一定分歧,中亚五国之间就很难形成统一的经济空间。还应看到,当今中亚的现实情况是矛盾与分歧呈扩大趋势,呈现“碎片化”状态。

      第四,乌克兰问题的影响。俄一直十分重视乌克兰参与欧亚一体化进程。乌克兰不论从经济还是综合国力来讲,都居独联体中的第二位。它的国土面积在欧洲仅次于俄罗斯,居第二位。俄罗斯充分认识到,乌是俄再次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俄离开了乌克兰就不再是一个强大的欧亚大国。因此,俄与乌克兰加强经济合作具有头等的重要意义,比中亚国家更具重要性。为此,俄一直在努力强化与乌克兰的经济合作。如2011年4月普京访乌时希望乌加入关税同盟,并论述了加入后乌在经济上得到的利益。但乌未能允诺,并提出了若干理由。但说到底,根本原因是乌不想改变参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既定政策,认为如参加欧亚联盟就改变了乌克兰发展面向欧洲的大方向。这次乌克兰危机,虽然克里米亚“脱乌入俄”既成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乌克兰危机的结束。俄与乌及西方国家将就乌今后的走向继续展开激烈的争斗,在此情况下,乌根本不可能考虑加入俄主导的欧亚联盟。从而,即使2015年形成欧亚联盟,也将显得十分弱势。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中、俄与中亚国家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这一倡议提出后引起了国内外政界与学术界的关注。而实施这一构想首先涉及中亚与俄罗斯,中国是这一构想的首倡者,因此我们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很自然地要把中国放进去。

      (一)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意义

       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对中国国内来讲,是与我国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周边地区的区域大合作有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这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重要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加强、扩大与中亚、俄罗斯、南亚、西亚、欧洲地区的经贸、技术、金融、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我国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欠发达的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发展;第二,有利于减少对南中国海与马六甲海峡的依赖;第三,在上合组织合作受到一些限制(如自贸区难以实现,成立开发银行难以成行等)的情况下,可扩大经贸合作空间;第四,有利于新疆地区稳定;第五,有利于中国应对美国倡导的力图排挤遏制中国的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及希拉里2011年9月提出的绕开中国与力图孤立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第六,最终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一经济带搞好了有可能成为全球发展的新一极。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从国际视角来看,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它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有利于新兴国家的战略协助,随着经济合作的发展,政治上的合作与和谐也将强化,这对地区安全亦将是一个有利因素;“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伙伴,没有主导者,相互合作是通过习近平提出“加强五通”(政策沟通、道路沟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与民心相通)来进行的,完全是一种创新合作模式。

      (二)首先要着手的合作领域

       “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领域十分广泛,应先从哪个领域着手,笔者认为,应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能源两大领域的合作作为重点。

      1.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应先走一步。“丝绸之路”顾名思义就要有路,即要形成经济带就要铺设交通运输通道。“丝绸之路”将是一条特殊的从亚洲(具体说从中国西部)到欧洲的交通运输走廊。这是一条几乎穿越整个欧亚大陆的跨国运输走廊。俄罗斯学者塔季扬娜·戈洛瓦诺娃在谈到这一运输走廊的意义时指出:这将使中、俄与中亚各国的经贸合作迈出新的一步。新的运输通道建成,不只能便利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流通,还可以催生出新的工业群、新的产业和技术。如这一计划能实现,中国将缩短货运周期。现在中国商品走海路到欧洲需要45天,走西伯利亚大铁路需要两个星期,走新的丝绸之路则不超过10天。这条运输走廊的建设,俄罗斯、中亚国家都将得益。她还指出,俄罗斯是赢家,因为可以利用过境运输国的所有便利条件,普京总统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也曾谈到这一项目的重要性。哈萨克斯坦肯定也会从中获益,它现在已经在利用自己的地理位置赚钱了,如今有大量货物经哈通往欧洲。[11]

      问题是,不论是俄罗斯还是中亚国家,在交通运输设施方面并不很发达,特别是俄罗斯东部地区较为落后。《俄罗斯联邦远东和外贝加尔1996-2005年及2010年前社会经济发展专项纲要》指出:“远东和外贝加尔占俄罗斯疆土的40%,交通运输网欠发达。这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全国的平均数相比,按1万平方公里计算,该地区公共使用的铁路经营长度比全国少2/3,硬面公路比全国少4/5”。

      普京在中俄经济论坛上谈到加强两国区域合作问题时指出:“地区合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发展地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建立边境贸易综合体、过境站和过桥通道。我们希望,无论是俄罗斯的还是中国的企业家应把现钱投出来建设基础设施。”

      哈萨克斯坦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制定了“2020年前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及发展规划”。哈总统认为,运输领域正成为欧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上述计划来看,哈在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方面面临着巨大的任务,如要对3万公里的干线公路进行翻修,2020年前将4500公里的国道翻修成为一级公路。铁路建设现代化是哈发展交通运输的一个重点,要建设若干新的铁路线,还要翻修650个火车头、2万个货运车厢和1138个客运车厢。另外,还要在运营联合运输物流公司的框架内,哈、俄、白三国的铁路部门将解决基于同一窗口、统一规程、相同定价标准等原则基础上的一体化服务。哈还要将国内现有的18个机场中11个进行改造。[12]

      目前,中国有两条铁路与哈连接,一条是在阿拉山口,一条在霍尔果斯口岸。在这一口岸依托铁路,中哈两国已建立起跨国国际合作中心与国际合作区。预计到2018年货运量可达到2500万吨。中哈两国铁路、公路的相通,意味着中国与中亚各国都连接了起来。之后,再建中吉、中乌铁路,这样就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中亚立体交通网。

      以上情况说明,不论是俄罗斯还是中亚国家,要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发展的需要,加强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但这些国家在资金与技术等方面都需要与国外合作。因此,中国在这一领域可以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

      2.能源合作。“能源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中之重”[13]。主要理由有:第一,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在地理上比较接近的国家集中着大的能源生产国与出口国和大的能源消费国与进口国。前者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伊朗等国;后者有中国、印度等国。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合作,对双方的能源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上面提到的一些国家之间,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有相当的基础。拿中俄两国来说,经过双方努力能源合作已经取得不少进展,2013年中国从俄进口石油2435万吨,这个供应量将逐步增加,并且在电力、煤与核能方面都有合作。2013年3月习近平访俄期间,中石油与俄天然气公司签署了开展东线天然气合作备忘录,俄天然气公司计划从2018年开始,通过“西伯利亚力量”支线管道经布拉戈维申斯克边境口岸向中国每年供应天然气380亿立方米,天然气每年可增加100亿到200亿立方米。至于天然气西线合作,资源是现成的,因涉及价格问题双方尚需做出更大的努力,但中俄考虑到长远的利益,都持积极的态度。2014年4月9日,中俄能源合作委员会俄方主席、俄副总理德沃尔科维奇与中方主席张高丽副总理在北京会晤。通过双方努力,俄东线管道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的合同在今年5月普京访华时最终签署,这可以说是中俄能源合作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2012年,哈萨克斯坦向中国出口石油1070.37万吨。2013年土库曼斯坦向中国出口天然气241亿立方米,这比2012年增加了22%,占我国天然气进口总量的一半。乌兹别克斯坦对中国出口天然气也逐年增加,到2016年可能达到250亿立方米。

      第三,今后,中、俄、哈、乌、土之间的油气合作,将会日益加深,朝着上、中、下游多领域并举方向发展。另外,五国在资源开发、资金、技术等方面也有很强的互补性,有利于加强在这些方面的合作。

标签:;  ;  ;  ;  ;  ;  ;  ;  

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关系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欧亚经济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