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流——研究广告的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告论文,新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什么是广告流
广告流是以告知信息为内容特征,以货币而非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特殊信息流。从形式逻辑上看,与“物质流”、“能量流”相并列的“信息流”是广告流概念所在的“属”,“以告知信息为内容特征”和“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则是广告流概念的“种差”。“广告”相对于经济的派生性、依附性体现出它的经济属性,“流”的动态性则体现出广告内容由此至彼的传播属性。实际上,纵观国内外广告研究史可以看出,传播层面和经济层面历来是广告学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视角。广告流研究的基本模式(注:参见丁俊杰《现代广告通论——对广告动作原理的重新审视》,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1月,第179页。)仍是:
表1 广告基本模式
此基本模式实际上可扩展为传播层面基本模式和经济层面基本模式。传播层面广告的基本模式是:广告公司根据广告主的传播意图着手编制广告讯息,广告讯息借助流通渠道到达讯息接受者。该模式突出的是广告的传播属性。侧重于传播层面的广告研究者多以编码(如广告创意等)、渠道(如媒体组合等)、接收者(如受众心理等)等为研究的着眼点。经济层面广告的基本模式是:广告主支付货币给一级消费者(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体),以换取一级消费者(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体)借助各种讯息所换取的二级消费者的注意力。二级消费者在支付注意力的同时,获得了讯息服务(参见表2)。广告从经济层面上看,存在两次交换,两次交换的根本应是广告主手中货币与消费者注意力的交换,由于社会分工和注意力经济的特殊性,这一交换的完成必须借助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体的参与。
表2 广告基本模式的拓展——双层面广告模式
实际上,任何广告活动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经济和传播两条线索。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传播层面的广告研究都是站在特定视角上对广告活动某一侧面规律的描述。如果站在广告主的角度,作为市场营销有机组成部分的广告无疑是一种讲求投入——产出的经济活动;如果站在广告信息制作者、流通者一方,广告无疑更具讲求“传——通”效果的传播属性。“广告流”研究试图提供一个兼顾经济与传播双重层面的广告研究新视角。
笔者认为,广告活动中经济与传播两条线索的纠缠使广告研究有可能也有必要兼顾经济与传播两个层面。广告活动的原始动因是广告主需要用手中的货币换取消费者(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影响广告的最主要因素是广告主手中的货币和消费者(接收者)所拥有的注意力。前者实际上是广告的源泉方,没有广告主经济实力的支撑,广告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广告主手中的货币并非是促成广告的充要条件,货币变成广告,还要看消费者(接收者)注意力的质与量。消费者(接收者)注意力的质与消费者(接收者)的现实购买力密切相关,消费者(接收者)注意力的量则取决于信息编码者(广告公司)和信息流通渠道(广告媒体)的数量及结构。由于信息编码者(如专业广告公司)和信息流通渠道(如广告媒体)实际上是广告主用手中货币换取消费者(接收者)注意力的中间环节,因此,可将此两种因素并称为渠道方。在广告流研究中,源泉方、渠道方、消费方(接收方)的顺次设置和对渠道方的深入透视无疑体现出广告流依次传递的传播属性,对源泉方、消费方经济指标的深入考察则体现出广告流的经济属性。
二、报刊广告流研究的总体模式及主要研究结论
源泉方、渠道方、消费方(接收方)实际上构成了影响报刊广告流结构与流向的一级指标。源泉方是可能性因素,决定着报刊广告流的可能状态。渠道方是现实因素,规定着由源泉方决定的“潜在”广告流能在多大程度上找到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专业广告公司和媒体,从而转变为现实广告流。消费方(接收方)是控制因素,广告流的最终目的地是消费方(接收方),消费方(接收方)的各种现实条件决定着其对广告流的接受程度和接受状态,进而决定着渠道方的质与量,并最终控制着广告流的大小、结构与流向。以上三个一级指标又可细分出一系列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所有这些指标组合成了报刊广告流研究的总体模式(见表3)。
表3 报刊广告流研究总体模式
说明:1.A[,1]-L[,1]分别代表房地产、医药、计算机、通讯、金融保险、机动车、人才招聘、家电、教育、保健品、商业流通、旅游餐饮等具体行业;2.A[,2]代表企业景气指数,B2代表国民经济景气综合评分。
源泉方的二级指标有GDP、三次产业和经济景气状况等,针对源泉方三个二级指标的研究称为来源分析。研究发现,报刊广告流的发展变化受以下规律支配:
第一,在GDP增长率偏高的地域,无论其报刊广告发展阶段系数(报刊广告发展阶段系数=报刊广告额/GDP)是高还是低,该地域报刊广告流均与GDP呈强正相关关系。
第二,在GDP与报刊广告流呈强正相关关系的地域,报刊广告流变动率以GDP变动率为中心上下波动,既不会高于GDP变动率太远,也不会低于GDP变动率太远。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及其增幅和经济景气状况以正相关的方式影响着报刊广告流变动率与GDP变动率距离的远近,报刊广告流变动率与GDP变动率的距离可用报刊广告流增长系数来刻画(报刊广告流增长系数=报刊广告流变动率/GDP变动率)。一般地说,某一地域第二、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及增幅偏大时,报刊广告流增长系数就偏大,反之,则偏小;在经济异常活跃、异常景气的时候,这个地域的报刊广告流增长系数就会偏大,反之,则偏小。
第三,在GDP对报刊广告流起主导作用的地域,报刊广告流相对GDP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能动性,某些GDP偏低地域的报刊广告流有可能高于某些GDP偏高地域的报刊广告流。
源泉方的三级指标包括对应GDP指标的大区、城市报刊广告流指标和对应“三次产业”指标的房地产、医药、计算机、通讯等具体行业报刊广告流指标。针对这两方面指标的研究分别称为中国报刊广告流地域分析和中国报刊广告流行业分析。
中国报刊广告流地域分析显示:中国六大地方性区域与主要城市都表现出低广告发展阶段系数(广告发展阶段系数=广告额/GDP)、高GDP增长率的特点,在此情况下,GDP与报刊广告流间的正相关关系明显。经济实力雄厚的中南区、华东区和华北区同时也是中国报刊广告流的强势大区,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东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同时也是中国报刊广告流的弱势大区。从报刊广告流开发度上看(报刊广告流开发度=某一地域报刊广告额/该地域GDP),华北区、西北区、西南区和中南区报刊广告流发展较为充分,华东区报刊广告流则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居于中国经济前列的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四城市占据了中国报刊广告市场的“半壁江山”。并且,中国城市报刊广告流仍有进一步集中的可能性。深圳表现出“明日之星”的活跃态势,上海有着巨大的报刊广告流增长潜量,未来一段时间,将有更多的资本瞄准上海报刊市场。
中国报刊广告流行业分析显示:中国报刊广告流的行业结构大体形成,前十五行业大体上依次是房地产、医药、计算机、通讯、金融保险、机动车、人才招聘、家电、教育、商业流通等。房地产、医药、计算机是中国报刊广告流的三大支柱型行业,它们的微小变化都会在报刊广告流结构中掀起较大的“风浪”,各类报刊将继续对这三大行业“青眼有加”。从未来发展潜质上看,金融保险、机动车、房地产具有最大的增量空间,它们对中国报刊广告流的贡献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有较大提高。
在每一行业心目中,不同媒体(或媒体类别)分别被赋予不同的权重,形成一个以行业为中心的媒体(或媒体类别)圈层。行业广告流收缩时,其对核心媒体或媒体类别(被赋权重大的媒体或媒体类别)的偏倚度常常不降反升。也就是说,行业报刊广告流减少之时亦是有发展潜力的强势媒体(或媒体类别)出类拔萃或巩固地位之日。
渠道方二级指标包括报刊广告流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两个方面,针对渠道方外部环境的分析称为竞争分析,针对渠道方内部结构的分析称为媒体分析。外部环境指的是报刊广告流所面对的渠道方竞争环境,在此可从广告渠道总量和广告渠道结构两个方面来考察。内部结构指标是深入观察报刊广告流媒体结构的指标,又包括不同类别(报纸与杂志)、不同覆盖区(全国性与地方性)、不同周期(日报与非日报)、不同性质(综合都市报、党政机关报等)的媒体结构。研究发现,中国报刊广告流与其他渠道广告流间存在既彼此竞争又共同进步的“非零和”竞争态势。从报刊内部结构来看,报纸广告流远大于杂志广告流,不过,近些年,杂志广告流增幅较大;地方性报纸的总体广告竞争力高于全国性报纸;日报仍是报纸广告流的主体;综合都市报广告流优势地位明显。
消费方(接收方)是广告流的目的地和归宿。其下的二级指标有三个,分别是城市人口比重、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现有研究发现,在报刊广告流与GDP呈强正相关关系的地域,报刊广告流随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而增加;随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而增加;随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增加。由消费方(接收方)三级指标如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等所规定的读者“标准像”将成为广告主投资行为的指引。可以说,年龄、性别、收入等消费方(接收方)具体背景指标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报刊广告流的质与量。针对消费方(接收方)二级指标的分析称为接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