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个案研究论文

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个案研究论文

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个案研究

梁 辉

(北京联合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北京 100075)

[摘 要] 萨提亚模式的治疗理念与深度辅导原则高度契合,其治疗方法既可以为辅导员轻松掌握,又符合听障大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弱但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将萨提亚模式应用于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中,引导听障生探索冰山下的“自我”,可以厘清其成长中面临的难题;借用“图形语言”,能够提升其生命力量并整合生命资源;发现“未知的自己”,重塑自我,能够助其锚定改变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 萨提亚模式;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

1 问题提出

北京市教育工委在高校中大力推进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明确要求“每名学生每年得到至少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深度辅导已经成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针对听障大学生(以下简称听障生)的深度辅导表现出一些不足。

1.1 辅导的深度不够

听障生的辅导员一般都身兼数职,既要进行学生管理,又要忙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千头万绪,使辅导员很难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遇到问题常常就事论事、短平快地完成事务性任务。其突出的表现是,交流不够深入,对学生建设性、长期性的指导不够,无法满足学生成长性的要求。

利用ICEM CFD软件对四种结构的水力旋流器模型进行六面体网格划分,生成的结构网格如图2所示,四个模型的网格数量均在50万左右。

The results of the majo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bene fi ts of the molecular targeted agents in patients with mCRC are highlighted.

相关数据均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2.0中完成计算,t分析计数计量资料,x2分析计算计数资料,组间数据比较后P<0.05为差异显著。

1.2 辅导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听障生辅导员的教育背景各不相同,有的是文体专业背景,有的是理工科背景,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教育专业的较少。开展辅导时,缺乏专业理论指导和支撑,有时只能凭个人现有的知识储备和阅历开展辅导,缺乏专业性、科学性。

1.3 辅导的个性化程度不高

听障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较弱[1],且有些辅导员不精通手语,在开展深度辅导时,常常出现语言概念表达不清、沟通理解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会挫伤听障生表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辅导缺乏个性化,降低辅导的质量和效率。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当任务规模较小时,三种算法在任务完成时间上的差距相对较小,改进算法收敛速度更快且更稳定.随着任务规模的提升,可以看到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优势.相比较而言,FIFO算法的迭代次数比其他算法更大,收敛速度较慢.算法初期,传统粒子群算法相比FIFO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速度,但后期收敛速度明显变慢,且无法跳出局部极值过早的收敛.随着任务数的提升,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在总的任务完成时间上相比其他算法优势更为明显,可以看到通过惯性权重优化和调整算子的设置,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较好的目标区域的搜索,降低了任务总时间,从而在优化资源以及合理调度资源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也被称作萨提亚模式,以主要创始人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的名字命名。萨提亚模式,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治疗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个人成长、亲子沟通以及大学生的自尊、人际关系、网络成瘾和自杀等的干预中[2]。该模式通过帮助个体看到和使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潜质,朝向更加一致、和谐、自我负责任,最终达到更加充实、完整的生命状态[3]。萨提亚模式的治疗理念与深度辅导原则高度契合,其治疗方法具有视觉化、直观化、操作性强的特点,可以为辅导员轻松掌握,能够为深度辅导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也比较符合听障大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弱但形象思维强的思维特点,能够让辅导更加深入、更具个性化。

2 萨提亚模式在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中的应用

2.1 探索冰山下的“自我”

听障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弱,既不善于表达内心想法,也较难准确理解外界传递的语言信息,如再加上家庭教育不良、求学经历艰难等问题,他们就会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愿意交流,甚至干脆不交流。

为了更加形象和直观地让小于看到自身的8个部分,辅导员让小于在沙具架上找到9个玩具,1个代表“自我”,放在中心位置;其他8个玩具代表“自我的曼陀罗”的8个部分,围绕“自我”摆放。通过这9个玩具的形状、摆放位置,让小于给自我资源的各个部分打分,并觉察和体会每个资源传达出的信息。借由“自我的曼陀罗”,小于重新审视了自我,了解了自身资源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且看到哪些资源是自己最为熟悉和骄傲的,从而获得希望和力量;当然,也看到那些自己不愿意承认或需要改进的部分,使他找到改变的目标和方向。

2 .1 .1 探索冰山,寻找问题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浮于水面”的外在行为呈现,而更大部分的内在世界:应对、感受、认知、期待、渴望等,却藏在“水面”之下。辅导的工作就是透过学生的行为表现,探索其内在的“冰山世界”,从中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

2 .1 .2 觉察自己,改变认知

萨提亚模式非常注重生命力量的提升、生命资源的整合,但听障生很难从理论角度理解生命力量和生命资源的内涵,也很难进行自我归纳和分析。其实,听障生的视觉在感知活动中有着“特别补偿作用”[9],其思维具有具体化、形象化的特点,因此,可以运用“图形语言”,形象化地帮助听障生进行生命力量和生命资源的探索。

小于,是一名大三听障生,他一直拖欠着上学期学费,班主任认为他有恶意拖欠的嫌疑,因为他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那么,小于为何宁愿一次次被学校催促也不和父母沟通此事呢?萨提亚认为,“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4]应对方式的背后就是丰富的冰山世界。对冰山的探索可以从问题出发,让学生觉察自己有哪些情绪感受、涌现出什么观点、显示着哪些未满足的期待以及暗含着哪些渴望。事实上,对冰山的探问,常常会把学生带回原生家庭中,促使学生回顾个人成长历程、求学经历、人际互动方式,并对形成的固有感受、观点和期待进行再次体验和增加新的觉察。探索心理过程,这是了解自己与他人的一个工具[5]。通过对原生家庭的描述,小于看到了自己深藏在心里的孤独无助、对残疾的愤怒以及对“理解、爱”的渴望。欠缴学费不是因其品行不良,而是在于温情匮乏的家庭关系模式和自我否定,那么,辅导的重点就不再是简单地让他补交学费,而是要重建自信、提升力量。

萨提亚认为,“人们有习惯于将某一部分看成整体的倾向。”[4]身体的残障是一种无法弥补的丧失,这种丧失对个人成长、生存的伤害是永久性的、无法弥补的,但这却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一旦学生把残疾、不足当作自己的全部,自我价值感就是低的,就会“不断地贬低、限制、憎恶或是采取其他什么消极的态度……与之相伴的心理状态就是他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7]。萨提亚雕塑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增加和丰富对自己的认识。

雕塑是萨提亚模式的一个标志性工具,指利用身体姿态,并配合距离远近程度来塑造出自己的沟通姿态和关系模式。当然,也可以利用物品或通过想象来进行雕塑。辅导员邀请小于用两个玩具雕塑出和父亲沟通的场景,当他拿起一个蓝色的塑料宝石时,突然大哭起来。他说,这个宝石缺了一角就好像自己一样,是个“次品”。次品,是小于对自己的评价,大概也是很多听障大学生内心的独白。为了帮助小于看到全部的“自己”,辅导员把一个玩具士兵放在桌子上让他看(这时,士兵是背对着他的),然后转动士兵,等看到士兵正面的时候,他才发现士兵缺了一只胳膊。当辅导员问他“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个士兵有何不同”时,他说,从正面能看到残疾的手臂,后面看不出来。当再问他“能否像看这个士兵一样看自己”时,他一下子沉默了……他突然说起自己的学习,并自豪地说就读于某211大学的姐姐写报告还要靠他帮忙——他,看自己的视角开始变了。

低价值感在听障大学生中非常普遍[8],辅导员常用的方法是开导、劝慰。而萨提亚雕塑技术不评判、不说教,让学生在观察雕塑的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觉察,这种个人在体验中得出的结论更具有冲击力和建设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那些残疾、不足,不必掩饰,也无须否认,让学生接纳、承认残疾的事实,并把残疾当成生命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2.2 图解生命,欣赏自己

人内在的冰山各层面是一个有机的相互联系的系统,每一个层面都会影响到其他层面,都会影响到整个冰山的变化[6]。对冰山各层次的探问,就好像在轻敲冰山一样,让其在某一点上产生松动,从而将问题具体化,让人看到改变的方向和希望,从而提升改变的信心和力量。

2 .2 .1 摆放“自我的曼陀罗”,整合生命资源

自我的曼陀罗描述了萨提亚模式的核心概念,即资源普遍存在于人类个体身上,尽管每个人各具特色,但是持有的基本资源相同[4]。曼陀罗的图画是用8个同心圆分别代表基本资源的8个部分,即身体、思想、感情、感官、关系、环境、营养、心理,中心是“我”,这8个部分相互作用,共同帮助“我”应对困难和压力。

哈尔滨市供暖时间为6个月,本项目经过1个采暖季的运行后,累计耗电为506万度。电价按0.5元/度计算,核算成本为38元/GJ,折合供热面积15元/m2。

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20世纪美国摄影艺术界一位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认为,纯粹客观主义是包括“艺术摄影”在内的一切摄影艺术的终极追求。崇尚古典主义的现代人十分尊崇这一定义,但这位后现代主义摄影师却恰恰相反,表现出对设计的迷恋。谈到摄影艺术的趋势问题,戈特弗里德·雅格(Gottfried Jager,德国摄影师、摄影理论家)指出:“此刻,我们的原创摄影艺术正面临着‘能力表演’的过剩。”他列举道:“舞台结构、蒙太奇、拆拼贴等各种扩展手段,与摄影的初衷完全背离,且正在破坏与消解这种艺术的初衷。摄影作品‘客观反映现实’的价值开始动摇,面临着将“真实”本身融入主题等激进问题。”

通过 “自我的曼陀罗”,学生可以识别、承认、检验自身丰富的内在资源,也看到自己是如何产生、运用这些资源的。这种形象化、直观化的方法,非常契合听障生的生理特点,并能引导其从积极正向的角度欣赏自己生命的存在。

2 .2 .2 绘制生命的彩虹,提升生命力量

萨提亚相信,“人们具有内在的驱动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而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积极能量,也被称为生命力量。”[4]生命力量自始至终都存在于个人身上,由于成长中的挫折和压力,这些生命力量常常不被觉察或以扭曲的形式展现。萨提亚模式的治疗师林沈明莹博士将 “生命力量”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总结出了“生命彩虹”治疗方法。她将人的出生比作起点、死亡比作终点,人生中每经历一件事,就会为生命历程增添一些色彩,不同色彩代表不同的成长和收获,那么,从起点到终点的人生历程就变幻成了一道“彩虹”。

辅导员要求小于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记录成长中的重大事件,针对每个事件,都让他思考同样的问题:为了处理这件事,他做了什么?他怎么看待当时的自己?从中反映出自己哪些能力和品质?小于的答案都记录在纸上,原本空白的A4纸上渐渐画满了不同颜色的线条和文字,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

因此,美国在1906年成立了专门的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时制定了第一部食品法案《纯净食品与药物法案》。该食品法案为美国食品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美国以后的食品法案立法、食品药品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

“生命彩虹”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看待自己的整个成长经历,并从积极、正向的角度审视自己,生命的价值感、力量感都能够得到提升。对于小于来讲,他不再是一个“生而残缺”的“次品”、失败者,而是拥有美丽心灵、坚强意志、聪慧大脑的生命“富翁”。

“外语学习到了一定程度,其主要障碍已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对所学语言的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所学语言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推论、评价等的思维能力。”[1]帮助学生排除思维差异带来的干扰,真正实现语言的学习目标,高职英语教学不应局限于语言学的范围。创设语言与文化相交融的学习环境,培养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思维模式,才能有效地实现语言教与学的目标。

2.3 发现未知,重塑自我

小于回忆起童年印象中最深刻的画面是:妈妈不停地忙碌着家务,而他只是呆呆地坐着……没有人关注寂静世界中的小于想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他似乎一直是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理解世界,他的爸爸甚至认为他可能会痴呆。但他没有,而是成为一名令人称赞的大学生。是什么教会他学习,是什么陪伴他度过孤独呢?当这么问他的时候,他说是从电脑上学习的,现在能上大学,都是因为电脑。辅导员问他:看起来,电脑就像你的朋友啦?他的眼圈一下子红了,他说,一直觉得很孤独,从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朋友,但是现在想到从小到大一直有电脑陪在自己身边,就像朋友一样,心里很温暖,感觉不孤单了。

尽管小于的童年看起来是那么的孤独、无助、冷漠,但总有一些事物给予他支撑、支持,帮他渡过难关,这就是非常重要的支持系统。发现并重建支持系统,将个人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结,让看似冷漠的世界变得温暖,可以为未来的成长提供可依赖的力量,增加改变的希望。

随着恶性肿瘤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期逐渐延长,随之转移瘤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据统计,约有20%~54%的恶性肿瘤会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发生肺部转移[1]。因为肺存在庞大的毛细血管网且位于循环系统中枢,所以肺成为恶性肿瘤转移最常见的器官之一[2]。肺转移瘤发生转移的时间早晚不一,无规律可循。肺转移瘤是恶性肿瘤的晚期表现,外科治疗是否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收治行肺转移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拟探讨肺转移瘤手术切除适应证及术式、肺转移瘤诊断、术后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萨提亚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是活在环境、关系中(或系统中)的。其中,一个症状的出现,与人和他人、环境的互动有密切关系。那么,小于是怎样和外部世界互动的呢?他的互动模式中有哪些资源、认知是之前没有觉察到的呢?

大部分听障生很少与健听人交流,其中甚至包括家人,这常常会让他们缺乏支持、理解和爱的体验,也常常会对外部世界有不合理的观念和认知。因此,需要帮助学生“挖掘哪些被自己歪曲了的结论并发现重要的新想法……唤起新的可能性、新的联结、新的解释和新的洞察”[4]。萨提亚认为这个“发现未知”的过程,能够帮助自我实现改变。

2 .3 .1 重建支持系统,注入希望

2 .3 .2 爱自己,温暖生命

萨提亚认为,对爱、归属感、安全的渴望是所有人共同拥有的情感。许多未满足的期待往往由渴望转变而来。小于总是一边抱怨爸爸的忽视,一边又解释说他能理解爸爸的难处;他一边说现在没有到谈恋爱的阶段,一边抱怨暗恋对象愚弄他的感情——实际上,他不敢承认自己缺乏爱,也不敢承认自己对爱的渴望。

生命本身需要爱的滋养,能给予“爱的滋养”的首先是自己,爱自己是爱世界、爱他人的基础。为了帮助小于体验“爱”、学会“爱”,辅导员和他一起回顾了两次短暂的恋爱经历(实际上是单相思),并问他“当心里爱着别人时的感觉是什么”。他说感觉心里很温暖、很充实。辅导员又问:你爱你自己吗?他露出很吃惊的样子,想了一下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又停顿了一会儿后,他快速地说,现在还不是谈“爱”的时候……辅导员因错过一个重要议题而遗憾。不过一周后,小于突然笑容满面地出现了,他说他感觉到自己这么多年来这么多问题的原因,都是源于“自己不爱自己”。辅导员趁热打铁,和他一起探讨了爱自己的方式、做法,帮助他夯实 “爱自己”的决定。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教材中蕴含了众多的健康生活知识,上文仅针对部分内容给予了相应的建议。而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学生的成长还存在着众多的可能性,所以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还需要进行更深入地探讨研究。

关于“爱自己”的讨论需要时机。当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低、生命力量不足的时候,很难让学生做到“爱自己”。只有在具备足够自尊、自信的基础上,才能对该问题进行讨论。

3 分析与讨论

萨提亚认为,来访者自己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辅导员的责任是帮学生打开思考的开关,其后探索内心宝藏的主角就是他们自己。经过4次辅导过程,小于更加自信,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多希望,尤其是能够安心学习,现在已顺利毕业。在此过程中,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陪伴、跟随和启发,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 运用自己

萨提亚认为,最好的工具就是自己。辅导员的稳定、和谐、全身心的投入,比任何技术和方法都重要。开展深度辅导前,要做好“身、心、灵”的准备,辅导过程中要保持精神集中、稳扎稳打、积极关注,并且对整个过程有所掌控[4]。对听障生而言,由于缺乏听觉信息的输入,交往中常常表现出回避和孤独。辅导员只有保持积极关注,愿意花时间倾听和陪伴,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被认可、被接纳,从而取得学生足够的信任,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当然,也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够保持敏锐和觉察,帮学生有效解决问题。

3.2 过程是体验式的

萨提亚指出,人们常常将以前情境中学习到的经验应用于当下,这显然是不合适的,需要加以改变。她建议,回到以往的情境中,通过体验过往的故事,将过去和现在联结在一起,从而启发学生从新的视角看问题、看自己,找到改变的方向,且“让改变在这种情境中显得可信而又相关”,同时,“环境背景将变化锚定在人们的真实体验当中”[4]。体验式的过程,能够充分彰显学生情感、认知、渴望和期待的独特性,让辅导走向深入也更具个性化,同时也发挥了听障生视觉感知的优势,避免过多的语言概括和引导,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3 必须是正向导向

萨提亚主张,我们所有人都拥有让自己成功应对成长所需的内部资源,心理治疗的重点是帮助人看到健康、正向积极的部分,而非病理、负面的部分。因此,辅导的全过程必须聚焦于走向正向的可能性,要朝向四大目标,即提升自我价值感、有较好的选择、更加负责任、更加一致。每次会谈乃至每个话题都要朝向这些目标迈进,并随时对积极的部分进行总结、核实,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对于负向的部分要重新认识,找出新的可能性并在学生内心注入新的希望。

“萨提亚模式属于经验主义,强调在经验中实际运用”,这体现了萨提亚模式“实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优点[5]。这也为深度辅导提供了广阔的工作空间,辅导员可以借由萨提亚的治疗理念和技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莉.立足课堂,培养听障生语感[J].现代特殊教育,2013(11):34-35.

[2] 高洁,李晓敏,马璐,等.萨提亚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无聊倾向的干预效果[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2:276-280.

[3] 约翰·贝曼.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M].钟谷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9.

[4] 维吉尼亚·萨提亚,约翰·贝曼,简·格伯,等.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聂晶,译.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5] 丛扬洋. 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6] 蔺桂瑞.萨提亚模式在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德育),2014,66(4):59.

[7] 维吉尼亚·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易春丽,叶冬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29-30.

[8] 阳泽,张香玉.听障大学生歧视知觉与自尊的关系:自我补偿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8(8):28-29.

[9] 何海燕,陈昱.听障人群信息感知特征的分析[J].大学教育,2015(3):49-50.

A Case Study of In -depth Counseling for Hearing -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Satir Model

Liang Hui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75,China)

Abstract : The concept of Satir Model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principle of in-depth counseling. Its treatment method can be easily grasped by counselors, and conforms to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Applying Satir Model to the in-depth counseling work of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can help them explore the “ego” under the iceberg and clarify the difficulties they are facing in their growth; borrowing “graphic language” can enhance their vitality and integrate their life resources; discovering their “unknown self” and remolding themselves can help them anchor the direction and goal of change.

Keywords : Satir Model;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In-depth counseling

DOI: 10.16255/j.cnki.ldxbz.2019.03.007

[收稿日期] 2019-03-19

[基金项目] 2019年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应用研究”(Jk201905)。

[作者简介] 梁辉(1977—),女,山东聊城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E-mail:1351957875@qq.com

[中图分类号] G 7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 0310( 2019) 03- 0044- 05

(责任编辑白丽媛 )

标签:;  ;  ;  ;  

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听障大学生深度辅导个案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