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机遇期和我国的国际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机遇期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强调“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如何理解20年的战略机遇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引起讨论。
一
纵观全局,影响我国战略机遇期的即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还有内外结合的因素,但主要是国际因素。
第一,国际形势发展的大趋势。
从本世纪头20年国际形势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基于对国际形势这一科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三个基本判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为维护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因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各国、各地区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相互联系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以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是防止冲突、维持和平的重要保障。世界多极化趋势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一种制约,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朝着牵制美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向继续发展。以2003年的伊拉克危机和战争为例,美国出兵伊拉克的做法一开始就遭到中、俄、法、德等多数国家的坚决反对,他们主张在联合国的框架内,通过充分的武器核查解决危机。
但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多极化与单极化的斗争仍是长期的、曲折的。其主要原因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严峻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二,美国全球战略和中美关系的发展。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它奉行单边主义,谋求建立由其主宰的单极世界。“9.11”事件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际战略有了明显的调整。主要是:
首先,调整国家核战略。其标志是美国国防部于2002年1月向国会提交“核态势评估报告”。报告提出新威慑战略:实现核武器的实战化;在一定条件下首先使用核武器。12月,美国总统布什向国会提交了《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国家战略》的文件,强调可以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各种武器,对其确定的国家或组织进行打击。
其次,提出“先发制人”的战略。2002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其国情咨文中,提出向“邪恶的轴心”宣战。布什认为,伊朗、伊拉克和朝鲜“这类国家和它们的恐怖主义同伙构成了邪恶的轴心,其目的是威胁世界和平。”2002年6月,布什在一次讲演中首次明确强调美国的安全战略将转向“预防性干预”,“能随时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所谓“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就是对国际恐怖组织、窝藏恐怖分子或支持恐怖活动的国家以及拥有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的“敌对国家”、“无赖”国家实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同时,它把全球范围的反恐转向重点打击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随后推翻萨达姆政权,并力图按照美国的意愿建立新政府。如果说出兵阿富汗仅仅是美国对恐怖袭击本能的、直接的、战术层面的反应,其主要目的还是反恐,那么打击伊拉克则是“理性”的、经过周密策划的战略选择,其目的已远远超出反恐的范围。打“伊”倒“萨”,是遏制、打击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中日益增强的仇美、反美情绪和离心倾向的必然之举。同时,改变“无赖国家”的政治体制,推行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也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如果美国真的按照这一方针再发动对其他国家的战略,特别是向朝鲜动武,势必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使我国的安全形势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为了实现称霸全球的目标,美国不断扩充军事实力,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到2003年,美国的防务开支已占世界防务开支的40%。此外,美国加紧实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悍然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在亚洲地区,美国仍有近10万驻军。它继续强化美日军事同盟,与日本签订了新防卫合作指针。日本众参两院已通过合作指针的相关法案,把合作范围扩大到包括中国台湾在内的整个亚太地区。美日还决定合作研制、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此外,美国还加强了同韩国、菲律宾、印度、泰国、澳大利亚和中亚一些国家的军事联系。有的美国战略家公开扬言要组建针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圈。
当然,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中美关系也可能平稳、健康地发展,至少可以避免严重恶化。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利益在两国关系中起至关重要的平衡作用。经济上,两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一些领域甚至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关系正常可以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关系恶化则双方受损。战略中,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没有任何称霸野心,只要美国不侵害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对美国就不会构成任何威胁,双方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同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从根本上对任何挑畔起到了遏制作用。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中美关系的总体平衡,不会破裂。事实上,"9·11"后两国关系出现好转。这也是我国战略机遇期基本稳定的重要保障。
第三,我国周边环境的基本状况。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周边环境是建国以来最好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俄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建立了“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发表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取得共识,进行了广泛合作。长期困扰着两国的边界问题最终得到圆满解决。同时,中、俄、哈、吉、塔五国签署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保证了我国北部和西部7000多公里边界的稳定与安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使我国同俄罗斯、中亚的合作有了一个新的平台。中国和印度于1996年签署了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加强信任措施的协定,稳定了边境局势。中越关系越来越密切,较好地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两国高层互访不断。我国同东盟的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发展,并努力建立自由贸易区。我国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本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的重要保障。
然而,我国周边环境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首先,南亚局势不稳,印、巴两国先后试验成功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并展开新的地区核竞赛。印、巴本来就存在根深蒂固的矛盾和多方面的利益冲突,核竞赛的推进,无疑使两国关系雪上加霜,潜伏着相当大的危机,一旦有事必然殃及我国。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还存在一股反华势力,经常散布“中国威胁论”,其扩充军备也往往打着对付中国“威胁”的旗号。这不能不引起我国的警惕。其次,领土、领海的争议。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文化、政治上的差异,我国同周边国家在领土、边界、资源利用上存在一些争议。其中“南沙群岛”和“钓鱼岛”的问题比较突出。“南沙群岛”问题,涉及面宽,情况复杂,尽管中国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尽管目前的局势比较平衡,但是不可回避的是,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只是暂时搁置争议,缓解矛盾,力求在共同开发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办法。随着对海洋资源需求的日益扩大和争夺的加剧,这个问题仍会凸现,矛盾乃至潜在的冲突可能尖锐化。特别是大国的直接或间接插手,问题会更加复杂。日本千方百计地要掌握“钓鱼岛”的实际控制权,经常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这些都是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
在周边环境中,目前最急迫、最具危险性和潜在爆发性的焦点是朝鲜核危机。"9·11"事件后,美国宣布朝鲜为“邪恶轴心”国,并将其列入可以进行“先发制人”核打击的目标之一,甚至在公海上公然强行拦截、检查朝鲜的运输船,致使两国关系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朝鲜被迫宣告恢复核试验,并要求联合国核查人员撤离。美国反应强烈,但伊拉克战争在即,仍表示通过谈判解决。随着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人们纷纷猜测美国的下一个打击目标是谁,会不会是朝鲜。可以肯定朝鲜问题有可能激化,从而对我国国家安全环境造成巨大冲击,也使我们面临艰难的选择。
第四,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属我国内政,但它又涉及十分复杂的国际因素,甚至成为中美关系中的首要的、关键性的因素。战略机遇期内能否有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战略机遇期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湾政局的发展。甚至可以这样说,一旦台湾当局悍然宣布台湾“独立”,就意味着这一战略机遇期的结束和我国战略的大调整。然而,尽管“台独”势力有增长的趋势,它所推行的“非中国化”、“去中国化”的影响不可低估,但是“台独”势力要整合岛内各种力量、取得压倒优势,乃至它丧失理智地宣告台湾“独立”,短期内还不可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求统一的力量、“台独”势力和维持现状的力量将进一步较量。台湾政局将可能在维持现状为主导的态势下持续一个时期。
美国的立场和态度是决定台湾政局走向的关键因素。没有美国的支持,“台独”势力绝不会如此猖狂;当然,没有美国政府的同意和具体承诺,任何台湾当局也不敢贸然宣布台湾“独立”。对美国来说,目前海峡两岸不独不统的局面最有利。当然美国不愿意看到大陆和台湾统一,但也不愿意台湾当局马上宣告“独立”而导致不可避免的战争,把自己牵扯进去难以自拔。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方面反对台湾独立,而另一方面则通过所谓美台关系法向台湾大规模出售武器装备,反对中国统一。照目前形势看,至少在美国自认为完全准备好了、并下决心不惜同中国发生正面军事冲突公开支持台湾独立之前,台海局势还不会发生重大逆转。这个“之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机遇期”。
为了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制定正确而有效的国际战略,就成为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
为了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制定正确而有效的国际战略至关重要。
第一,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这种战略也称作“大战略”、“国家战略”。国际战略作为国家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无疑应当服从、服务于这种战略。我国的整体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三大任务。一个中心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三大任务是逐渐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日益改善人民生活;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的整体发展战略,要求我国的国际战略应当体现如下原则:保持和发展力量,采取一切必要的、可能的和有效的战略、策略、方式、方法、手段,坚决捍卫、全面维护国家安全,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势力,以保证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不受任何外来干扰和破坏;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维护并创造和平、友好、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发展;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改善和发展同各国特别是各邻国的友好关系,为我国整体发展战略的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第二,综合国力。
当今世界,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制定国际战略,不仅要依据国家利益、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国际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且要考虑国家本身的实力。也就是说根据国家实力的大小来确定本国的国际战略。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力所能及,量力而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实力强大的国家就可以为所欲为,也不是说实力弱小的国家就自动放弃或部分放弃维护国家利益的权利,而是强调国际战略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要采取与本国实力相适应的具体方针政策、方法步骤,运用灵活、高超的策略,更加巧妙地利用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具体环境中,进攻与防守、斗争与妥协、强硬与灵活、针锋相对与韬光养晦都可以维护国家利益。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国内生产总值和经济总规模排在世界前六名,但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科技发展水平、经济竞争能力、国民综合素质、国防和国家安全投入、军事装备特别是军事高科技水平、远程防卫能力等方面,同发达国家乃至地区军事强国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我国整体发展战略决定,国防和国家安全投入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不能脱离经济承受能力大量增加。这就制约了我国国际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第三,理论指导。
意识形态、理论观念在国际战略的制定中能够和应该发挥多大作用,学术界还有争论。但毫无疑问,这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作用的大小不同罢了。应当承认,当今世界客观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以及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但政治制度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不防碍国家间发展正常关系。中俄关系不断改善,中美关系曲折发展,中欧关系日益密切,中日关系大体平稳,就证明了这一点。各国在制定国际战略时无法回避意识形态问题,但应当也可以把它摆在一个适度的位置,至少不能起首要的和主导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把国家利益摆在首要和主导的地位。过去,我们有时就颠倒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以意识形态划线,结果大大限制了我们的战略视野和战略选择,对改善我国与各国的关系和国际大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就广义而言,理论观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但是,二者对国际战略的影响却有微妙的差别。一种理论往往从一个或几个侧面集中地、具体地反映了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意识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方面往往通过一种或几种理论具体体现出来。意识形态对国际战略的影响,是一元的、宏观的、持久的和潜意识的。而理论对国际战略的影响,则是具体的、明确的,通常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但也相对具有时效性,在某些国家有时还具有多元的倾向。例如,在美国,几乎每位总统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例如艾森豪威尔主义、杜鲁门主义、尼克松主义、里根主义、布什主义、克林顿主义等。
我国制定国际战略的指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的指导作用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纲领性。这种作用不会因为领导人的更换、政府的换届而发生根本的变化。二是与时俱进。这种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尤其是国际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战后,毛泽东同志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先后提出两个阵营、两个中间地带、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和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进入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全面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他根据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结合我国整体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了许多马恩列斯毛未曾提出过的新观点。他提出了关于国际形势的新的科学判断:避免世界大战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主义前途依然一片光明。他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一切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高度重视第三世界国家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加强同他们的团结与合作;积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确定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确立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开创党的对外工作新局面;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要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上述思想无疑是我国制定国际战略的重要理论指导。此外,我们还应该借鉴中国传统战略思想以及西方重要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除此之外,国际形势、周边环境以及相关国家国际战略尤其是对华战略的变化,也是制定中国国际战略所必须考虑的外在因素。
鉴于各国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重点应当抓住目标的确定、谋略的选择等环节。
第一,关于目标的确定。
国家是国际战略的行为主体,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际战略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关键是如何界定国家利益。任由一个国家的主观愿望来确定其“国家利益”,全然不顾其他国家的国家利益,恐怕不行。而由一个国家的“权力”或者说实力来决定其“国家利益”,恐怕也不行,结果会导致一些国家的“国家利益”恶性膨胀和弱肉强食,破坏正常的国际关系,危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此,研究和制定中国国际战略所依据的国家利益,应当按照以下原则界定:其一,国家利益是客观存在和主观认定相互结合的产物。国家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它伴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在国家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中逐渐明确、不断充实。但它需要主权国家依照国际法、国际公约和国际公认的惯例来认定,也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各相关国家的认同。当然,主权国家的认定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国际社会的认同是否客观公正,历来都是相对的,很难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结果大国霸权、以强凌弱和弱国利益无保障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国际争端不断、战争频仍,这也是界定国家利益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其二,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确认和维护其国家利益,但对国家利益的确认和维护,应以不侵犯其他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国家利益、不危害国际社会为原则。其三,国家利益应当是主权国家范围内各地区、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社会团体、各宗教团体共同的、整体的和完整的利益。它应当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而非某些人的特殊利益;它具有最一般、最广泛的代表性,把国内各种利益融合、升华为一个整体性的利益。它作为完整的体系,是不可分割、不能损害的。
中国国家利益包含核心利益和外延利益。关于核心利益,尽管专家学者的说法不同,但它大体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其一,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容许任何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国际势力,以任何方式进行破坏,当前特别要警惕并制定相应的战略,防范西方大国“分化”我国的图谋,以及它们支持的“台独”、“藏独”、“疆独”势力分裂祖国的活动,防止并准备应对因领土争端和地区霸权主义而引发的边境冲突。其二,捍卫国家安全。包括国防、经济、资源、文化、社会、信息等诸方面的安全,当前特别要警惕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应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各种高科技跨国犯罪所带来的不安全隐患,严厉打击与境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的宗教极端主义组织、邪教组织和恐怖主义组织的破坏活动,积极应对周边地区可能出现的危及我国安全的严重事态。其三,保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权,保证扩大对外开放不受侵犯。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与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其四,保护国民的正常物质、文化、政治生活和自由民主权利不受外来势力的干扰破坏。其五,保障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及其有效管理的稳定,警惕并制定相应的战略,防范西方大国“西化”我国的图谋。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国家利益的核心内涵。
因此概括起来,中国国际战略的根本目标应该是: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捍卫国家安全;保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权,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保护国民正常生活和自由民主权利不受外来势力的干扰破坏;保障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及其有效管理的稳定。
但毋庸讳言,中国同其他国家一样,其国家利益除了核心利益,往往还包含外延利益,其中包含应对国际形势、特别是周边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乃至潜在的威胁、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应对各相关国家、地区或国家集团国际战略的调整所形成的直接或间接挑战。中国国家战略的制定,既要以国家的核心利益为主要依据,同时也不能不关注其外延利益。当然,关于国家外延利益的判断,始终存在不少分歧和争议,当今世界也存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现象。某些大国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借口任意扩充军力和在全球的军事存在,甚至为所欲为地对各国、各地区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干预,从而加剧国际紧张局势和军备竞赛;而其他一些国家合理地增强自卫能力,适度地增加防务预算,力图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国家统一和民族宗教矛盾等内政问题,哪怕是综合国力的提高都往往被视为一种“威胁”。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国际战略的制定坚持维护国家利益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致性;坚持维护国家利益与维护周边环境稳定、促进地区发展的一致性;坚持维护本国利益与尊重、维护他国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反对外来势力的侵犯、干涉、威胁与不侵犯、干涉、威胁他国的一致性。
第二,关于谋略的选择。
谋略从属战略,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谋略运用于治理国家、管理政府、处理军事、外交、国际关系,以及关于谋略的研究,甚至早于战略。谋略是具体实施国际战略的方针、政策、方法、手段、策略。与战略相比,谋略更具体,更具有实用性、时效性、灵活性。实现一种稳定的国际战略目标,可能同时运用几种谋略,或在不同时期交替运用不同的谋略。在这种情况下,谋略的实用性、时效性、灵活性就比较突出。
与我国国际战略相适应的谋略应当体现如下原则:一是广交善结。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广交朋友。二是相互交融。间接战略是重要的国际谋略之一。它主张通过间接的、多维度、迂回的方法和手段谋求主要的、直接的战略目标。这一谋略既适合强国,更适合弱国。我们借鉴这一谋略,可以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相互沟通,相互交融,为实现我国的战略目标服务。三是睦邻友好。周边关系涉及我国安全、主权、领土等重大问题。我国又直接面临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所造成的领土争端、民族分裂主义、跨国的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地区霸权主义的严重威胁。因此,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处理好周边关系,对于实现我国的国际战略目标、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四是多元制衡。当今世界尚未形成足以同美国抗衡的力量,所以反对和制止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实现我国国际战略目标的有效谋略,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多元制衡机制。五是有效威慑。它意味着必须大力加强我国的有效的防卫能力,真正掌握有效自卫、有效反击的一切必要方法和手段,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给侵犯我国国家利益者以致命打击,并把这一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有关的国家和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