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贫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贫困问题是世界性的。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贫困现象,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贫困现象主要集中在农村。但是基于我们的实证调查,我们认为近年来出现的城市贫困,它主要是由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公有制企事业单位改革等诱发,并因社会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加剧的新的社会问题。为了区别旧体制下形成的贫困,我们权且将其称为“城市新贫困”。
城市新贫困不同于旧体制下的贫困。旧体制下的贫困,则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地域封闭、人员素质低、经济和地理环境差、观念守旧等因素诱发,主要出现在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也包括城市中少量的“三无人员”)的社会问题。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城市新贫困。
贫困对象构成主体不同于以往
以往城市贫困的主体是所谓“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无固定生活来源”的人员),主要是由于个人或家庭的原因导致贫困。这一部分贫困人口的数量相对稳定,对社会结构的冲击较小,而且在城市贫困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步缩小。
我们通过对北京市的调查显示,现阶段,在城市贫困家庭的劳动人口中,正常就业的人口仅占16.8%。失业、下岗、待岗、长期病休、提前内退、待业等情况所占比例很高,共计50.3%,是就业人口的近3倍(2.99)。这表明,贫困家庭劳动人口的就业率,要比北京普通家庭低得多,而其下岗、待业和失业率则高得多。
近几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兼并破产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因而出现相当数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近年来城市贫困人口大幅增加的原因。种种迹象表明,下岗和失业人口越来越成为贫困人口的主体。这同改革开放之前城市贫困群体的情形大不相同。
贫困程度介于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之间
在研究贫困问题时,我们一般区分两种贫困状况,即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泛指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相对贫困则是指“温饱基本解决,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或能力很弱”。
1993年汤森教授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间,又划分出一个“基本贫困”,即绝对贫困指不能维持生存,基本贫困指不能满足基本需要,相对贫困则为相对遗缺。
基于我们调查获取的主、客观数据资料,我们认为城市新贫困家庭少数处于绝对贫困,大多数处于基本贫困状态。其贫困状况可以表述为:能够维持生存,但不能满足基本需要,与城市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有较大差距。
独特的群体特征与形成原因
与先发国家和其他的后发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的社会转型很不相同。我国社会要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两种转型,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艰难而复杂的社会转型背景,造成了我国城市新贫困独特的群体特征与生成原因。
调查表明,贫困家庭劳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多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型工作。57%的在业贫困人口是普通工人。普工是熟练性工种,一般不需要特殊技术和技能培训。长期从事普工的职工,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如果他们的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难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往往成为结构性失业的对象。
贫困家庭从业人员中,大多数人所从事的是第二产业中的传统产业或第三产业中缺乏技术的工作。其中一些产业或行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特别是在北京这样的需要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金融、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地区,属于要大力调整和压缩的。由于这些人缺乏高技术,再加上文化和技能水平较低,很难适应这种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导致在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中,其原有的劳动力价值在劳动力市场的不断贬值,甚至丧失了竞争价值。随之而来的,是下岗或失业后几乎没有再就业的可能。
贫困人群认为,造成家庭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成员收入低、主要劳动力人口长期下岗、失业;与此同时,由于家庭成员在学和健康原因使得家庭成员教育开支和医疗开支负担重。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有三分之一以上(35.7%)的贫困家庭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导致其贫困的主要原因。
城市新贫困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影响
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规模有增大的趋势。为了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精简机构和优化劳动者队伍是一件必须完成的改革任务。机构及劳动者队伍的精简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也将出现较大规模的分流、下岗的情形。这就意味着城镇贫困群体成员人数有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贫困群体的存在,尤其是城市新贫困的出现,对我国社会造成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它损害了社会公正原则并降低了社会的整合程度。无论是绝对贫困、相对贫困现象,还是基本贫困现象,均不利于社会的整合。绝对贫困者对于社会,或者是容易形成一种边缘化的行为方式,或者是容易采取一种抵触性的态度;而相对贫困者对社会则更是容易持抵触性的态度。这一切,均会降低社会的整合程度,使社会发展的社会层面动力有所减弱,并增大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城市新贫困的概念,希望引起对新的贫困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的高度重视,并进而加以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对策研究。
标签:贫困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