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变化与提升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变动及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变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964[2003]02-021122-0718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是如此。探讨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变动,提升其水平,无疑对中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近期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变动做了分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一、国际竞争力及其评价体系

世界上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国家竞争力、中观层次的产业竞争力、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其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又会推动宏观的国家竞争力的发展。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是从宏观层次研究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它认为国际竞争力主要是指一国或一个企业在全球市场上较竞争对手获得更多财富的能力,或者是一个国家在其持有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里,依靠自然资源禀赋来创造附加价值,或着重于改善国内经济环境条件以吸引国外投资,或者依靠国内经济并发展国际经济,来创造并提高附加价值,增加一国财富的能力。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过程的统一。资产包括固有的(如自然资源)或创造的(如基础设施);过程指将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然后通过国际化所产生出来的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它是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过程两个主要方面的结合;(2)竞争力是可以测度的,可划分为“硬指标”(如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率等)和“软指标”(如教育水平和人们的态度等)。“硬指标”的周期(几个月或几年)比“软指标”的周期(几十年或几代人)短;(3)在资产一定的条件下,成功的转化过程以增加财富是竞争力的核心。

在2001年以前,IMD一直按照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评价世界各国竞争力的强弱,从2001年开始改用四大要素评价体系。2001年以前的八大国际竞争力要素是:(1)国内经济要素;(2)国际化要素;(3)政府管理要素;(4)金融环境要素;(5)基础设施要素;(6)企业管理要素;(7)科学与技术要素;(8)国民素质要素。

2001年和2002年的评判标准都按四大要素体系评价国际竞争力的强弱,评价指标共314项,2002年比2001年增加了28项指标。这四大要素包括:(1)经济表现要素,包括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就业,价格5个方面,共74项指标。(2)政府效能要素,包括公共财政,财政政策,体制结构,企业法规,教育5个方面,共84项指标。(3)企业效率要素,包括生产率,劳动力市场,金融财政,管理绩效,全球化影响5个方面,共66项指标。(4)国家基础设施要素,包括基本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科学基础设施,健康与环境,价值体系5个方面,共90项指标。

二、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变动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它使各国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排名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中国来说,了解自身状况,把握世界趋势,在比较和借鉴中,做到知己知彼,创造各种条件,方能真正地发展壮大。1993年中国首次加入了包括俄罗斯、印度等在内的转轨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名列第一。1994年开始加入分项比较,IMD于1995年一次性公布了1994年与1995年各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2001年以前参与评估的有47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增加了爱沙尼亚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国家,此后共有49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竞争力的评估。

(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水平变动

中国在历年国际竞争力排名中的位次(如图1所示)表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从1994年到2002年确实提高了,但是,它也正如其他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包含了迂回曲折的过程。第一阶段,1994-1998年,中国竞争力排名逐步上升,由第34名上升到了第21名。第二阶段,1999-2001年,中国竞争力排名逐渐下滑,1999年排名在第29名,2000年第30名,2001年第33名。第三阶段,2002年竞争力综合水平慢慢回升,排第31名。考虑到2001年新增加了2个国家参与评估,其中爱沙尼亚排名在我国之前,所以与2000年相比,2001年中国排名可以说只下降了2个名次。从1999-2002年整个阶段来看,中国排名基本稳定,平均在30名左右且有回升趋势。如果把这49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分为强、中、弱三等,则2002年中国居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图1 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

2002年国家竞争力综合得分情况如下:美国以100分居首位;芬兰、卢森堡分别以84.351和84.292分居第二位、第三位;荷兰第四,82.802分;新加坡以81.155分居第五位。2002年竞争力综合水平的平均分为59.034分,高于平均分的有26个国家和地区,平均分以下的有23个国家。中国得分52.199分,排名第31位,低于平均分6.835分。

(二)中国四大要素竞争力的变动

1.经济表现竞争力

经济表现一直是中国竞争力要素中表现最好的要素。中国经济表现竞争力一直名列前茅,1998年至2001年,虽出现了排名逐步滑坡的现象,分别排第3、4、5、7位,在2002年又恢复到第3名。1999~2002年间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较稳定,平均在30位左右,主要取决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

2.政府效能竞争力

中国的政府效能竞争力排名(如图2所示)从1998年以后,出现了下降趋势,1998年至2001年排第19、31、32、35位;在2001~2002年,出现了较大的提高,从2001年的35名上升到2002年的30名,提高了5个名次。新加坡政府效能竞争力在49国中名列第一,得分90.619分,其后依次是芬兰(87.094分)、美国(82.389分)。49国政府效能竞争力平均分为57.761分,高于平均分的有25个国家。中国得分50.394分,低于平均分7.637分,名列第30位。

图2 中国政府效率竞争力的排名

3.企业效率竞争力

企业效率是中国竞争力四大要素中表现最差的一个,不但其竞争力水平低,而且从1998年以来中国的企业效率竞争力排名直线下滑,大约以每年3个名次的速度下降,从1998年的第32名一直落到了2002年的第43名。企业效率成了影响中国整体竞争力提高的不利因素。

2002年企业效率竞争力,美国以98.899分列首位;荷兰以87.595分排第二。49国企业效率竞争力平均分为57.761分,有24国得分高于平均分。中国以37.964分排第43名,低于平均分19.797分。

4.基础设施竞争力

中国的基础设施竞争力在1998年排第30位,1999年第35位,此后各年依次是第34、39、35位。图3中明显可见,此要素排名呈现出不断振荡的不稳定态势。2002年出现了较大的提高,从第39名上到了第35名,目前基础设施竞争力处于提高阶段。但总的来说,中国在49个参与评估的国家和地区中,基础设施是比较落后的。

2002年,美国基础设施要素得分98.656分,名列榜首;芬兰86.747分,列第二名;49国基础设施竞争力平均分为57.761分,有23个国家得分高于平均分。中国以46.353分排第35名,低于平均分11.408分。

图3 中国基础设施竞争力排名

三、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变动和各竞争力要素的变动可以看出,中国的排名尽管很靠后,但是这种靠后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史,而中国可以称得上真正发展的历史亢其量也只是从改革开放之后。然而,就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比较快的,尤其是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更是令世界吃惊。因而从这种排名中,既要看到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又要看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发展的事实;既要看到中国必须进一步发展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巨大差距的必要性,又要看到中国在现有的情况下发展的一些制约性条件。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优势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表现为“国内经济实力”的国际竞争力的各有关方面,如经济增长率、储蓄和资本流入的水平都比较高。另外,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增长以及就业率的上升和价格的稳定,都提高了中国经济表现竞争力。尽管这方面的竞争力排名很靠前,但这主要是部门运营,储蓄积累、资本形成、经济前景等方面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结果,反观最终消费需求、生活成本和增加价值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则比较弱。

中国其他要素的竞争力的排名都比较靠后。根据IMD公布的2002年各国竞争力排名,中国政府效能竞争力、企业效能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分别居第30、43和35位。这说明中国政府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政方式,还没有适应加入WTO之后政府所应承担的角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明显落后于跨国公司集团,尤其是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产品的科技含量、管理绩效等方面远远不及跨国公司集团;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不及西方发达国家。

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方面看,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加入WTO之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还会不断增加。另外,尽管政府的效能竞争力较低(居第30位),但是,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中国政府效能竞争力会不断上升。这就意味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现有优势方面,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可能保持一定优势,国际竞争力排名有上升的潜力。

在中国国际竞争力落后的方面,情况会有所不同。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和公司运营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其增加值创造能力不仅低下,而且出现连续下降的趋势,成为企业效率竞争力的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从而也影响到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排名名次。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项目都比较落后,总体排名也非常靠后,尤其是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的落后,成为影响这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最为重要的因素。从深层次上分析,这些劣势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既不可能单纯依靠体制变更的速动效应一朝促成,也难以通过大量的经济性投入(即使国家经济实力允许)促其快速改善,而需要一定时期的逐步演化和提高。这就意味着企业效率、基础设施。政府效能这些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在短期内也很难有实质性变化。但是,当代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确实需要这些方面竞争力的支持,为此,如何使这些劣势逐步变成优势就成了中国政府急需解决的任务。

就政府效能竞争力而言,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转变思维方式,推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用全球化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其次是要强化服务意识,推行电子政务,并完善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传递和反馈机制,从而提高行政效率,树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第三,要加强制度建设,尤其是政治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创建来建立一个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运转体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政府效能,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

就企业效率竞争力而言,企业也必须首先转变观念,立足全球,争取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去参与国际竞争,因为未来的中国市场是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谁不适应这个市场谁就会失败。其次,企业要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开发自己的核心产品。企业在培育核心技术时,既要灵活地选择好技术突破点,力求在某一关键技术环节有所突破,形成核心技术,又要考虑技术的生命周期,对技术的变化保持高度敏感性,并不断根据技术生命周期调整企业核心技术。第三,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企业必须对产品、技术品牌、服务、营销等竞争优势加强保护,加大资源的投入,使管理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而提高企业效率,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就基础设施竞争力而言,政府必须加大对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及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企业也必须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加大对技术的投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占据竞争优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时候,必须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又要保护好环境。在这方面,政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政府的远见卓识和积极参与,基本基础设施和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竞争力的提高就无从谈起,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国际竞争力的各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各个要素齐头并进,协调发展,该国国际综合竞争力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目前提高国际竞争力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率;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政府机构设置,推行电子政务工程,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只有在企业效率和政府效能提高及基础设施完善的情况下,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才会不断提升,中国才会跻身子世界强国之列。

标签:;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变化与提升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