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榴娣 福建沙县翠绿小学 36505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校越来越重视审美教育的发展,教师应将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内容和主题的多样化,为学生的审美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从内容到形式,再到深入理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美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6-039-01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因此,教学中要摒弃繁杂深奥地课文分析,善于创造美好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充分感受美。
(一)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感受美
在教学一些写景课文或片段时,教师应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观潮》一课,我制作了课件,以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让学生在直接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充分感受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从而收到更好的审美效果。
(二)有效借用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内容丰富广泛,展现了自然美、艺术美和生活美,引导着学生畅游其中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插图,快速抓住插图和文章的结合点,实现对文本中美的感受。比如我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时,把两幅插图作为突破口,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热闹”和“沉默”两幅场景。之后让学生用一些词语把插图的场景概括出来。比如:“热闹”“高兴”“神气十足”“左顾右盼”“沉默”“寂静无声”等,然后再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与两幅图对应的相关段落进行学习。这样做很好地利用了课本中已有的“第二资源”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图文并茂,学习时能入情入境去体验课文内容,从而更深刻地感知父母的爱。
二、激活思维,在创设问题中发现美
小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审美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对美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有效的问题为牵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感受课文中人物的品质。以有效地问题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美的魅力,最终提高发现美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学《找骆驼》这篇课文时,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说,商人比任何人都熟悉这只骆驼,可自己却在一位从未见过这只骆驼的老人的帮助下找到了。那么,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转入了对人物品质的思考,明白了老人遇事冷静、观察仔细的品质,从而决心像老人那样养成良好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比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时,我抓住文中重点语句,创设明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此时此刻,只有跑到空旷的地方才安全,可是李博士为什么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台湾青年为什么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样促进了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种为了他人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时,就会从内心里追求真善美,获得健康成长。
三、放飞想象,在有效拓展中表现美
选入课本的文章,有的充满了诗情画意,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有的则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留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现并利用教材文本中的生成点,巧妙引导,放飞想象,从而在有效的拓展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表现自己对美的理解。
(一)在角色扮演中表现美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应用语言、音乐等各种道具,为学生有目的的营造一种有形象、有色彩、有场景的教学环境,并创设相应的人物,将学生带入情景的角色扮演中,给予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比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为开拓学生的想象,首先我让学生把自己当做诗人,先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客舍青青柳色新”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2.你是怎样一杯一杯劝朋友喝酒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然后,在学生想象之后,我让他们组成小组表演成小故事。在这样的拓展训练中,学生把好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表现出来了,从而更加帮助了他们对人情美的感受。
(二)在填补文本空白时表现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文本空白,在教学语文课本的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空白进行想象填补。例如,我在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我发现这是文中的一个空白点,而利用好这个空白,正好能让学生对人物的品质有更深刻地理解。于是,我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表演:那K字是谁擦的?当时他都想了些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并不是没有想过把这辆汽车占为己有,而是在经过了思想斗争后才决定拱手让给库伯的。学生通过表演,塑造了一个更全面、更真实,充满人性美的父亲形象,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对意犹未尽的语段结尾进行想象延续
有些课文结尾的语言意犹未尽,这正是作者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教师应抓住这些关键的地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行适当的读写训练,让学生在表现美的同时更好地提高审美能力。比如我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我在学生认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拓展问题:巨人为了想要更多的人分享他的幸福,欣赏到花园的美丽,现特意请同学们帮他写一块告示牌,邀请大家去花园游玩,大家该说些什么好呢?结果学生都充分展开想象,创作出了别开生面的语句,在设计告示牌的活动中表达了“分享”之美。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十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能促进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真正感到语文学习的趣味,爱上生活,爱上语文,学会表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雯.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探索[J].文教资料,2017,(08):100-101.
[3]张静.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0):70+72.
论文作者:罗榴娣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6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学生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我在论文; 插图论文; 美育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6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