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系作者多年来,通过穴位排淤疗法康复陈旧性皮肤瘙痒的患者29例,疗效显著。男患者18例,女患者11例,最小56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2.4岁。病史最短2年,最长30年,平均病史10年。治愈率97%,有效率99%,无效率1例,最少治疗4次,最多治疗21次,随访2年无复发。
关键词:穴位排淤;顽固性皮肤瘙痒
慢性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的皮肤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湿疹(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急性发作三种)和慢性湿疹两大类,且二者又多相互转化。祖国医学根据本病有广泛性和局限性发病特点,故又有“浸淫疮”“粟疮”“旋耳疮”“肾囊风”“四弯风”和“乳头风”等病名。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病因】多因饮伤脾,外感风湿热之邪;或脾虚失运,素体蕴温,郁久化热,湿热蕴遏而致湿热相搏;或狭风邪,厉风,湿热,客于肌肤所致。慢性多由急性失治迁延转化而成;或因血虚,风袭或因脾湿所致。
【症状】周身或胸背,腰腹四肢,或阴囊、肛门出现红色疙瘩,或皮肤潮红而有集簇或散发性粟米大小之红色白疹式丘疹水疱,瘙痒,或皮损溃烂,渗出液较多。常伴有便干溺赤、口渴、心烦等症。慢性多经常见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且多出现鳞、屑、苔藓化等皮损,皮损处有融合及渗出的倾向。本病常可因寒热失常,饮食不当等因素所诱发。
皮肤瘙痒症,临床上一般分为广泛性和局限性两种。是一种无原发皮损的搔痒性皮肤病。
【病因】多因湿热蕴于;复感风邪,不得疏泄,营卫失和所致;或因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所致。前者以青壮年人为多;后者以老年人为多见。
【症状】皮肤阵发信瘙痒,以晚间唯为甚,难以遏止,每次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养可在一处或多处,甚至遍及全身,搔之不休。皮肤可见抓痕,表皮剥落,甚至皮破血流,并伴有疼痛、皲裂、潮江、湿润、血痂;甚则皮肤增厚,色素沉着、湿疹化或t苔藓化样变等。常常伴有夜寐不安,白天精神不振等。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古称隐疹。本病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上,无论男女老幼均可发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
【病因】原因甚多,概括言之,其因有三:1.皮肤有湿,复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客于肌肤;2.过食高粱厚味,如虾蟹,蛋白,或肠道湿热内蕴,寄生虫内生,复感风邪为患等;3.或因体弱,七情过渡,肝肾失养,气血不足,肤失所养,而致血虚生风等皆可致发本病。
【症状】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多为局限性,大小不等的扁平引起,小如麻疹,大如虫卵,剧痒灼热,或如虫行皮中,疹随瘙痒,抓之增大,增多,甚则融合成环状,地图状及各种形状,边缘清楚,周围充血红晕,且又随消随现,慢性可反复发作,经年不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中医穴位排淤疗法治疗慢性湿疹及老年性顽固性皮肤瘙痒症,与中药调理、含激素型西药外抹、中药药浴、西药肌注或点滴等的治疗出发点不同,通俗的讲,西医西药治疗此类皮肤病是“压制”的一种形式,而中医穴位排淤疗法是“通下”的一种形式,作者在治疗这29例案例中,没有给任何患者建议和使用任何外用和内服药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堆积在体内的瘀血越来越多,同时人体自身净化瘀血的能力又越来越弱,加之自身年龄百分比,就是人体的瘀血所占的比例,瘀血会导致人的衰老,死亡。我们所提到的穴位排淤是排除体内的淤血,而不是新鲜的血液!
淤血生成的主要原因是农药、防腐剂等有毒化学物质的堆积残留、重金属累计、来自社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肝肾排毒功能的下降等。这些毒素靠自身的循环很难代谢掉。究其原因,疾病都是瘀血堵塞了血管(主要的是毛细血管),造成血液不能正常循环。万病根源在于瘀。
久病必瘀,怪病必瘀,重病必瘀,痛症必瘀,必有瘀血阻滞气机,恶血邪气尽出,立起沉疴痼疾。所以说,选择中医穴位排淤疗法是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是一种新的治疗办法。
所需器具:专用排淤笔 一次性配套排淤针头 消毒酒精若干 气罐若干 气罐拔枪一支 抽纸若干一次性医用消毒乳胶手套 一次性口罩 一次性医用头帽 消毒棉棒 碘伏 75%医用酒精操作流程:1、嘱其患者平躺或俯卧,操作间采光充足,温度适中,排淤穴位充分暴露在外。
2、操作者戴好医用头帽,消毒双手,戴一次性医用消毒乳胶手套和口罩,在碘伏消毒所需穴位前,会用气罐拔罐5分钟。
3、助手经消毒后,协助安装好排淤针具。
4、进行操作,通常采用四组穴位进行排淤和若干穴位进行点刺出血即可。操作前不仅要消毒排淤的所需穴位,同时要将所用气罐也予以75%医用酒精消毒。
第一次排淤穴位:主穴:大椎穴,双血海穴,双委中穴,双曲池穴。
配合穴位点刺:双少商,双商阳穴。
第二次排淤穴位:主穴:双膈腧穴,双风市穴,双肺腧穴,双脾腧穴。
配合穴位点刺:双耳尖。
第三次排淤穴位:主穴:大椎穴,双血海穴,双三阴交穴,双足三里穴。
配合穴位点刺:双少商,双商阳穴点刺。
第四次排淤穴位:主穴:双曲池穴,双风市穴,双委中穴,双膈腧穴。
配合穴位点刺:双隐白,双耳垂。
依此类推,循环采用上述4组穴位。每穴及每穴周围,直径约3厘米进行点刺排淤,留罐10分钟,使其出血后出现凝固现象,下罐,用干净的抽纸擦去淤血和少量鲜血,针眼采用75%医用酒精进行消毒,不作二次刺血,以免排出的淤血过多,影响身体。
操作完毕后,在消毒皮肤针眼时,不可采用碘伏消毒,以免针眼部位以后留下碘伏本色的黄色渗入针眼后,犹如纹身一样,影响了皮肤美观。
注意事项:1、在操作中,注意患者表情,是否有刺针时产生疼痛的晕针反应,多与患者沟通互动,适当分散患者注意力。
2、操作前,问清楚患者之前是否有贫血,低血糖,低血压既往史。
3、穴位排淤结束后,嘱其患者平躺30分钟休息,一般让患者服用300毫升左右的葡萄糖粉冲服液,避免由于“三低”出现眩晕现象。
日常禁忌:患者应避免过度搔抓,以防破后继发感染;忌用热水洗烫;不宜穿化纤和毛纺织内衣;忌食辛辣,少食鱼虾,多食蔬菜、水果、戒烟酒。
中医穴位排淤疗法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间隔时间视皮肤针眼恢复程度与身体承受状况为标准,一般间隔5-7天治疗一次为宜,皮肤症状完全消除后,视病情可以配合1-3次治疗巩固病情,其间隔15天,20天,30天。
参考文献:
[1]程爵棠 程功文《刺血疗法治百病》第4版[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4
论文作者:梁圣利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5
标签:穴位论文; 皮肤论文; 患者论文; 针眼论文; 湿疹论文; 湿热论文; 顽固性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