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息”“我—信息”——解码亲子沟通论文_陈晓君

“你—信息”“我—信息”——解码亲子沟通论文_陈晓君

湛江第一中学

中学班主任、老师都会听过家长们说:“我的孩子和我们父母没话说,就只听老师的话,拜托您多多指导孩子!”这句话表面上表达了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实质上暗含了家长与孩子沟通不畅的无奈与焦虑。

为什么孩子和父母“没话说”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接到了我班学生小A的妈妈的来电,诉说小A的种种“不是”——为了犒劳小A一周的辛苦学习,周末小A爸爸特意下厨,做了一桌子孩子喜欢吃的菜,孩子却手机不离手,对父母询问学习情况爱理不理、敷衍了事,甚至还和爸爸顶嘴,最后引爆了一场父子冲突,闹得一家人不欢而散。

类似的亲子冲突在初高中生家庭里时有发生,的确让父母感到伤心、困惑:为何父母“以爱为出发点”的“关心”却总是给孩子带来不愉快的心理感受,从而导致孩子与父母“没话说”。小A在与父母的冲突中最后怒喊“整天口口声声说爱我爱我!这样的爱,我不需要!”的确是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 戈登博士以成功创建起初用于改善亲子关系,后发展为一种改善所有人际关系的通用模式的“戈登方法”而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他在其著作《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指出,99%的父母在无法接纳孩子的不当行为时都使用了两种无效的沟通方法——发出“解决方案信息”和发出贬损信息。

发出“解决方案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的信息:1. 命令、指示、指挥;2. 警告、训诫、威胁;3. 劝告、布道、说教;4.提供建议、提出意见或解决方案。就以小A与父母的冲突为例,当小A吃饭时还带着耳机听着手机里的歌时,父亲很生气地说:“你吃饭就好好吃饭,把耳机摘了,关掉手机!”就是对孩子发出了“命令”信息。当看到小A对自己的话充耳不闻时,父亲进一步发出“警告、威胁”信息——“如果你还玩手机,我就没收你的手机。”在批评儿子不抓紧时间学习时,小A父亲得意地给儿子说教:“老爸以前有时间都用来学习,要不怎么能够考上大学?” 小A父亲还给孩子提供建议“吃饭就专心吃饭,学习就勤奋学习!”“不吃拉倒!去学习!”这些“挺在理”的教诲为何无法抵达孩子的心灵,反而一步步地激化亲子冲突?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的独立意识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渴望能与成年人“平等”相处,希望得到尊重和信任,因此,当听到父母发出“解决方案信息”时,孩子会讨厌被告诉怎样做才是对的,会感觉被强迫按照家长的意愿或要求去做事,还会感觉不被信任或自己能力不够,从而产生抗拒心理,就会出现与家长顶嘴、冷战等冲突。

“发出贬损信息”是父母在亲子沟通中很大程度上依赖的另一种错误方式,包括以下四类:1. 评判、批评、责备(如小A父亲说:“老爸辛辛苦苦给你做那么多菜,连句感谢的话都不会说!”);2. 归类、嘲笑、羞辱(小A父亲怒骂儿子:“你这个被宠坏的自私鬼!”“你这个浑蛋小子!还和老爸顶嘴!老爸辛苦工作、挣钱,就养了你这个白眼狼!”);3. 解释、诊断、心理分析(“一点儿感恩之心都没有,养你这样的小孩真是折寿!”);4. 教导、说教。(夹在小A父子冲突中焦急劝和的母亲说“小A,听话!好孩子不会这样的!好好吃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儿子,怎么没大没小没分寸!快和老爸道歉!”)

类似以上的“贬损信息”会让孩子感到被轻视,自尊受损;父母如果经常强调孩子的不足,对孩子的个性给出评判,会使孩子渐渐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无用、愚蠢、不体谅他人、不被接受,等等。

小A父母亲应我约请到校面谈,听完以上分析,惊讶地发现他们与孩子沟通的信息几乎都以“你”字开头,或者包含“你”字,显然,这些包含“解决方案信息”和贬损信息的“你—信息”无法正确传达父母对孩子的爱,会给孩子造成消极的心理影响,使孩子形成不良的自我概念,并有可能被带入成年时期,给孩子带来终生无法消除的障碍,而这与父母育子成才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迫切希望学习与孩子达成和谐相处、顺畅沟通的有效方法。

父母如何和孩子“好好说话”

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中介绍一种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我—信息”。当孩子出现不可接纳的行为,如果父母传递出包含“行为+感受+影响”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修正:描述孩子的不可接纳的行为;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该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以小A与父母的沟通冲突为例,我与小A父母分析如何运用“我—信息”来与孩子沟通。父母首先对孩子不可接纳行为进行不带指责的行为描述:“爸爸妈妈知道你学习辛苦,周末特意做了你喜欢吃的菜,而你却手机不离手,对爸妈询问学习情况不予回答。”切莫对孩子的行为贴标签或评判,如“你手机不离手,对爸妈爱理不理,真是不懂感恩!你这个被宠坏的自私鬼!”

接着,对孩子表达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爸爸妈妈知道你学习辛苦,周末特意做了你喜欢吃的菜,而你却手机不离手,对爸妈询问学习情况不予回答。)我感到伤心,我们很担心你的学习。”通过使用这种新的沟通方法,父母开始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内在感觉,并向孩子传递。

由“对孩子不可接纳行为的描述”和“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两部分组成的“我—信息”,往往已经能够促使孩子反思甚至改变自己的不恰当行为。但是,一个有效的“我—信息”还需要包含第三部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告诉孩子这种行为对父母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很重要。

(爸爸妈妈知道你学习辛苦,周末特意做了你喜欢吃的菜,而你却手机不离手,对爸妈询问学习情况没有回答。我感到伤心,也很担心你的学习。)我们之间的沟通不顺畅,使我心情很郁闷,没办法专心工作。

“我—信息”不太容易激起孩子的抵抗和叛逆。父母坦诚地对孩子说出他的行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我们亲子沟通不顺畅,使我心情很郁闷,没办法专心工作。”),比暗示其行为是不对的(“吃饭就好好吃饭,把耳机摘了,关掉手机!”)会让孩子更乐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我—信息”让孩子担负起改变自己行为的责任,孩子更可能会尊重家长的需求,用自己的方法处理当前情况,做出建设性的行为。

而“你—信息”则如戈登博士指出:“每当运用权威去逼迫孩子做事情的时候,父母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为自我负责的机会。”

“我—信息”是坦诚的,父母对孩子发送“我—信息”不仅可以影响孩子,使其改变对于父母而言不可接纳的行为,同时,也会促使孩子对父母发出同样真实、坦诚的信息。经过一段时间对“我—信息”的实践运用,小A父母亲欣喜发现孩子脾气变好了,笑容多了,亲子沟通顺畅起来,亲子关系变和谐了。

论文作者:陈晓君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2

标签:;  ;  ;  ;  ;  ;  ;  ;  

“你—信息”“我—信息”——解码亲子沟通论文_陈晓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