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重工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通过对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其城市轴线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分析,阐明了城市轴线在广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市轴线;城市空间形态;广州
城市轴线是城市空间形态的结构要素,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轴线从其形成原因上来分,可以分为自然生态轴线和人工轴线两种类型。自然生态轴线主要指山川河流这些自然因素,它们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作用,体现的是人们对自然的适应和尊重;人工轴线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作用力,是人按照某一阶层甚至个人的意愿和理想模式而设计建设产生的[1]。城市空间形态的产生和演变往往同时要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往往体现在自然生态轴线和人工轴线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控制性作用上。
广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从公元前214年建“任嚣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其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经千年风雨,城市轴线在其中产生了重大的作用。目前广州城市发展的轴线网络主要由以珠江水为代表的自然生态轴线和以新老轴线为代表的人工轴线组成。目前广州市正在建设枢纽型网络化城市,如何发挥城市轴线在其中的作用,是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的。
1、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大概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每一阶段都伴随着一条城市轴线的出现,这三个阶段分别为:古代、近代和现代。
1.1古代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从广州城的建立到清朝这一历史时期: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南海郡尉任嚣在今仓边路以西的古番山上建筑番禺城,俗称“任嚣城”。此为广州建城之始。
公元前206年,赵佗建立了南越国,扩建了番禺城,城周十里,史称“赵佗城”。此时作为古代轴线的北京路已经出现。
唐代时,广州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也是唐代唯一的通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城市建设发展与港口密切相关。当时,城区向西有所扩展,已初步形成坐北朝南的中轴结构的城市空间形态。
宋末时,珠江岸线已推移到一德路、万福路一带,今之高第街、濠畔街、清水濠街当时也已有了。广州的经济已十分发达,成为了中国南方最大的手工业、商业中心和对外通商口岸。公元1072年,广州扩大了城区,建成中城、东城和西城,形成了三城并立的城市空间格局。
明朝时,广州将宋元时期的三城合一,扩大东城、北城,北面扩展至观音山(越秀山)东北山麓,于制高点建镇海楼(当时北城门楼)。现越秀山上的明城墙,就是当时扩建时的城垣遗址。
清朝时,整个广州城的城垣向南扩展,但无大的变化。
1.2近代时期
近代,也就是民国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广州的近代轴线。
1918年,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市政公所拆城墙、修马路,到1920年广州成为“无城之市”。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骑楼商业街构成了广州新的整体风貌。此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帝国主义的入侵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以多元拼贴为代表的近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了起义路轴线。[2]
1.3现代时期
现代时期指的是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这一段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开始了从传统的城市空间格局向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过程,在自然地理因素和历史传统因素的制约下,采取了“就地扩张,先西后东”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模式,逐渐沿珠江这一自然轴线呈带状发展。
改革开放后,广州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空间也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城市向东、向北扩展,并在天河区形成了新的城市轴线,新的城市中心也渐露端倪。
进入21世纪,在花都、番禺撤市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后,根据广州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开始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采取“北优、南拓、东进、西联”的发展战略,采取“跨越式”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目前,广州市经历了新的一轮行政区划的调整,增城市和从化市撤市设区,芳村区与荔湾区合并为荔湾区,萝岗区和黄埔区合并为黄埔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广州市以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为网络极核,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大格局。
2、广州城市轴线的形成和发展
2.1人工轴线
广州的城市轴线体系中的人工轴线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由古代轴线、近代轴线和现代轴线(城市新轴线)三条轴线组成。
(1)古代轴线的形成和发展
广州的古代轴线基本上就是现在的北京路一带。中国古代的都城由于受特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一般都强调中轴对称,宫城居中的城市布局手法,广州虽不居于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但它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建城之初,也就是南越国时期,番禺城的城市布局手法就已开始效仿中原的城市,都城结构呈“丁”字型布局,以今天的北京路为城市的中轴线。在历史长河中,这条中轴线随着广州古城的不断南扩也不断的向珠江边延伸,成为广州古代城市空间发展的骨架。这条古代轴线北起番山高地一带的宫殿区(后为历朝官署区),南抵珠江,中轴街道宽阔笔直,贯穿古代广州的中心区[5],现在仍为广州著名的传统商业中心。
(2)近代轴线的形成和发展
近代轴线形成于民国时期。民国初期是广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1919年(民国八年)拆建惠福东西路,同时辟建维新路(起义路)意在承继清朝时的城市布局,建立起北起越秀山南到珠江的城市轴线,但因当时南海镇守使黄志恒要保留“千倾书院”和“梁千乘侯祠”而改变线路,形成目前曲折的起义路轴线。中山路以北的轴线建筑也基本建于民国时期,1918年改造原官府花园为中央公园(人民公园),1929年建立中山纪念碑,1931年建设 中山纪念堂,1934年建市政府大楼,至此基本形成了近代城市轴线的格局(如图1)。
(3)城市新轴线的形成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城市空间不断的扩张,在天河区形成了新的城市轴线。根据《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规划》(1993年),新城市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珠江南岸的赤岗(如图2,历经数年的建设,新城市轴线的部分区段(包括广州东站、中信广场、天河体育中心)已基本形成。2000年在《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规划研究》的基础上,新城市轴线继续向南延伸,跨珠江外航道,至新客港(如图3)。
2.2自然轴线
广州城市轴线中的自然轴线主要是指珠江内航道。珠江是广州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早期的广州城市发展在“云山珠水”之间呈块状发展,上个实际80年带以来主要是沿珠江带形发展,在新世纪中城市空间的发展仍离不开珠江水系的导向作用,珠江这条城市空间发展中的自然轴线与广州的人工轴线共同促成广州城市空间形态中的骨架,引导广州整体空间结构向多核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国际化的、山水城市。目前,广州市正在依托东部生态廊道打造城市第三轴线,这条轴线也可以归为自然轴线。
3、城市轴线在广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3.1广州的城市轴线由三条人工轴线和一条自然轴线构成
在城市发展的早期,城市规模小,发展缓慢,城市形态主要沿古代轴线,从北向南发展;到近代时,由于经济、政治原因,城市开始沿珠江(自然生态轴线)向西和沿近代轴线向南继续发展,此时的城市轴线呈十字交叉状,构成了城市空间形态的骨架;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新城市中轴线的确立和珠江在经济、生态、景观等方面作用的不断提高,使城市轴线从由珠江和近代轴线组成的小十字向由新城市轴线和珠江自然生态景观轴组成的大十字为主的城市轴线网络发展,与此同时,城市空间形态也开始脱离小的“云山珠水”向大山大水发展。特别是新世纪到来之时,广州总体发展概念性规划提出的“北优、南拓、东进、西联”的发展战略,更突现了珠江这一自然生态轴在城市空间形态中的主轴地位,而新的城市轴线由于处于空间中心地位,其对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城市轴线从其作用来分可以分为发展轴线、功能轴线和景观轴线。城市轴线的合理定位,无论是对轴线周围区域的城市肌理的保护和发展,还是对整个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城市空间肌理的特征对城市轴线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具体的对于广州来说,根据其历史发展状况,古代轴线主要担负的是商业的功能,是一条城市功能轴线;近代轴线除具有商业、娱乐等功能轴线的作用外,它还是一条景观轴线和发展轴线,它是广州老城区发展的主轴。由于古代轴线和近代轴线同时都位于广州老城,是广州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所以,在古代轴线和近代轴线的恢复和改造时,应尊重业已形成的城市肌理,弥补其交通组织、功能布局、空间序列等方面的不足(如图13)。而广州的新城市轴线虽然与近代轴线一样也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功能轴线、景观轴线和发展轴线,但由于它位于上世纪8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天河区,周围区域的历史禁锢少,它主要体现的是广州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新形象,所以在规划设计时采取的是与近代轴线的恢复发展完全不同的思路(如图14)。广州城市轴线中的自然生态轴线——珠江,是城市发展的生态走廊,它连接着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集中体现者,对建设山水广州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广州的城市轴线已形成一主三次的枝状结构,珠江是城市发展的主轴,决定了城市空间发展的方向,三条次轴(主要是近代轴线和城市新轴线)代表着广州历史、现在和未来,是城市空间形态在南北方向上的发展轴线。如何进一步发挥城市轴线在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中的作用,必将是今后一个阶段城市规划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林隽 城市轴线研究与设计实践.华南理工大学工学硕士论文2001
[3]陈建华 广州山水城市营建极其形态演进的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工学硕士论文2002
[4]唐子来、张辉、王世福 广州市新城市轴线:规划概念和设计准则.城市规划汇.2002(3)
[5]广州市传统城市中轴线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建筑系、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6]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论文作者:周海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4
标签:轴线论文; 城市论文; 广州论文; 珠江论文; 空间论文; 形态论文; 近代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