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五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目的:探讨烧伤瘢痕癌的临床特点与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烧伤瘢痕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烧伤瘢痕癌17例为鳞状细胞癌,3例为基底细胞癌。其中溃疡型15例,菜花型5例。手术植皮或皮瓣均成活。20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5年获得随访,2例术后3~6个月复发,1例行二次手术植皮,另1例放弃治疗,5月后死亡,其余18例局部无复发,目前仍健在。结论:病理检查是诊断瘢痕癌的重要方法;手术是治疗瘢痕癌的最佳手段;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预防瘢痕癌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烧伤瘢痕癌;临床治疗;病理检查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urn scar cancer.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20 cases of burn scar cancer patients. Results:20 cases of burn scar carcinoma and 17 case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3 cases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15 cases of ulcer type,5 cases of cauliflower type operation. Skin graft or flap survived.20 patients respectively after 6 months to 5 years follow-up,2 cases after 3 ~ 6 months recurrence,1 cases of two skin graft surgery,the other 1 patients abandoned the treatment,in May after the death,the remaining 18 cases of local recurrence,is still alive. Conclusion:th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in diagnosis of scar cancer;surgery is the best treatment for scar cancer;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event scar cancer.
Keywords:burn scar carcinoma;clinical;Pathology
瘢痕组织可以发生恶性变化成为瘢痕癌,瘢痕癌常发生于深Ⅱ度、Ⅲ度烧伤或创伤后延期愈合、迁延不愈的组织。我科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共收治烧伤瘢痕癌患者20例,通过分析本组病例的临床资料与随访治疗,总结其发病特点及手术疗效,对烧伤瘢痕癌进行初步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30岁-68岁,平均年龄52岁;发病部位:头面部2例,躯干3例,上肢5例,下肢10例;创面最大面积为12cm×18cm,最小面积为3cm×5cm;从瘢痕形成至瘢痕癌变时间为10月-35年;15例溃疡型,较表浅,创面不平,边缘呈潜崛状或火山口状,质较硬;5例菜花型,表现为突出于皮面的菜花样肿物,色灰白或暗红,表面破溃,分泌物多、恶臭。病理检查:鳞状细胞癌17例,基底细胞癌3例。I级(高分化癌)15例,II级(高分化癌)5例。
1.2方法
本组均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前3天开始,每天2次用0.5%碘伏溶液和3%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创面,5%碳酸氢钠溶液湿敷。术前做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指导术后抗生素合理运用。术前用美蓝沿肿瘤病灶周边,距其2~5cm的正常皮肤或瘢痕组织上做切口标记,明确手术切除范围;沿切口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根据病灶侵犯的深度,分别自深筋膜浅面、肌膜的深面、肌肉组织甚至骨膜浅面完整切除病灶。本组10例行全厚或中厚皮移植修复,4例行局部邻近皮瓣转移修复,4例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例术前活检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行左髋关节离断加腹股沟淋巴结广泛清扫术。18例术后行放疗治疗1月,1例行二次手术植皮,另1例放弃治疗.
2例放弃放疗。
2.结果
本组20例移植的皮片和皮瓣均成活,分别于术后6个月至5年获得随访结果显示2例术后3~6个月复发,1例行二次手术植皮,另1例放弃治疗,5月后死亡,其余18例局部无复发,目前仍健在。
3.讨论
目前烧伤瘢痕癌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为瘢痕溃疡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细胞增生、突变形成癌变;过度增生的瘢痕中缺乏淋巴引流,免疫识别延迟,削弱了抗肿瘤反应;瘢痕组织内血管稀少、表皮脆弱,不能抵抗致癌因子的作用;热力损伤可改变细胞内DNA,引起突变。本组病例均为烧伤后形成不稳定性瘢痕,且反复破溃合并感染,以至于形成慢性溃疡经久不愈。溃疡最短5年,最长49年,可见瘢痕溃疡创面经久不愈及瘢痕不稳定是引起瘢痕癌的重要因素。瘢痕癌多发生在小腿下l/3、足跟、四肢关节等易磨损的部位,头皮、躯干也是好发部位。本组20例均系烧伤后或外伤后形成不稳定性瘢痕,且反复溃破,合并感染,以致形成慢性溃疡。溃疡时间最短者10月,最长者达35年,可见性刺激如经久不愈的创面和小稳定瘢痕在瘢痕癌的发生中有重要意义,而瘢痕经早期切除植皮修复后很少有恶变的现象,可作为慢性刺激学说的佐证,也有研究证实其产生与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其临床表现为瘢痕区长期破溃、糜烂,创面不愈逐渐形成侵蚀性溃疡或菜花样病灶,边缘常有角质增生或疣状改变,伴有疼痛或较多的分泌物,有恶臭,易出血。瘢痕癌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瘢痕形成至发生癌变在1年以内者为急性瘢痕癌,在1年以上者为慢性瘢痕癌。根据病史与临床表现,瘢痕癌的临床诊断一般不难,但其确诊与病理分级则有待于术后病理检查。烧伤瘢痕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低的皮肤癌肿,病理上多属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由于局部组织纤维瘢痕化,癌肿的局部浸润缓慢,血管、淋巴管由于血管内皮增生、栓塞,管腔受阻、远处转移、扩散受到一定限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效果较好。烧伤瘢痕癌以鳞状细胞癌居多,病变较局限,手术是较好方法。因此,对于确诊烧伤瘢痕癌患者,应尽早手术。应注意切除的深度及广度,一般切除肿物距离边缘3cm以上,深度达深筋膜,甚至达骨膜。创面的修复和功能重建至关重要,应尽量应用局部皮瓣修复。烧伤瘢痕癌以预防为主,烧伤后应尽早合理的处理创面,防止感染,使创面尽量达稳定愈合。本组患者均因经济能力限制,在外伤或烧伤后未经正规治疗或正规治疗不彻底,创面瘢痕愈合,未行二期整形手术,即使是在瘢痕溃疡出现的早期也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最终发展成为瘢痕癌。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慢性刺激是导致瘢痕癌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阻断瘢痕形成是预防瘢痕癌发生的最有效手段。近年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制度的建立健全,让很大一部分患者在正规医院得到治疗,在治疗中要注意对创伤及深Ⅱ度以上烧伤创面早期削切痂植皮,对已形成瘢痕愈合的部位外用药物软化瘢痕,挛缩瘢痕及伴有溃疡形成的瘢痕积极手术治疗,并结合早期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措施,抑制瘢痕生长,降低瘢痕组织的复发率,避免瘢痕癌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唐杰兵,童成国,方艳丽等.烧伤瘢痕癌12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9):1923-1925.DOI:10.3969.
[2]汤培,李金树,黄道强等.烧伤瘢痕癌治疗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29(30):31-32.DOI:10.3760.
[3]李晖,武斌,陈晓泉等.瘢痕癌临床治疗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2,16(9):1553-1554.DOI:10.3969.
论文作者:孙曼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5
标签:瘢痕论文; 烧伤论文; 创面论文; 溃疡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细胞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