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实验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导下论文,学生学习论文,教学模式论文,教会论文,学生自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是我校承担的国家教委“八五”规划课题。在苏州大学储培君教授的具体指导下,我们以教育心理学、现代教学论等为理论依据,开展扎实的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实验的缘起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初中教育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我们把实验的突破口瞄准课堂教学,确定了“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实验课题。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还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已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
我们认为,实行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科、教材的情况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在形式上不宜千篇一律,但必须体现以下三个要点:
1.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2.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从学的一方面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自我操纵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主体性。即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能自始至终地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能自觉地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并实施符合自我发展可能性的调整,成为学习的主人。
2.独立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策略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超前性。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而且能为自己寻到新的学习模式,以适应现在及未来社会发展的学习活动,使自己能迎接学习中产生的新问题的挑战。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综合体,既有认知心理系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智力和能力等,又有情意系统——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其基本要素主要为四个方面:
自主学习的心理素质——包括自主学习的态度和动机。这是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前提。
自主学习的基础学力——符合自主学习要求的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储备。这是自主学习的基础。
自主学习的智力品质——观察力、思考力、联想、记忆力等。这既是自主学习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发展的潜在要素。
自主学习的方法技巧——掌握学科学习的特点与规律,独立地选择学习的步骤与方式,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策略性地学习,这是自主学习的技能要素。
以上四个要素构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四维结构,形成四位一体的“合金”。
从教的方面来看,我们强调学生是主体,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我们认为,在这一模式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起主导作用,即导趣(激发动机、引起兴趣)、导向(揭示目标、引导方向)、导疑(激起疑问、引发思维)、导法(指导方法、授以技能)、导馈(引导反馈、及时矫正)等,从而使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得以最优组合。
三、实验的目标
我们把本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促使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愿学:即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有一定的毅力,有强烈、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乐学:视学习为一种精神需要,感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有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学得轻松愉快。
会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多种学习方法,并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理解材料,能广泛地收集各种资料,从各种信息源获取知识信息。
善学:善于制订与自己认知风格相符的学习计划,能根据学科特点及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善于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
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初步探索适合农村初中的“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四、实验的措施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四个以”和“四个统一”的教学策略:“四个以”是“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前提,以发展元认知能力为重点,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口”;“四个统一”是指“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统一”。
(一)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我们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提高抱负水平,激发学习动机
抱负水平又称志向水平,指人们在从事某一活动时对自己将来的成就所期望达到的水平。抱负水平的高低与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使其达到适当的水准,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一是加强学习目的(理想)教育。每学期开展以“三项活动”、“三项渗透”为主要内容的“学会学习,学好本领,振兴家乡”的主题教育,即举行“知识就是力量”、“为建设家乡,我必须成才”等主题班会,组织“科学知识在振兴家乡中的作用”的社会调查,请企业家、专业户作“科技兴厂、兴农”的报告,并且把学习目的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课外活动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制订恰当的学习目标。每学期开学初,各科老师都要求学生做到看一遍目录,通览一遍教材,明确本学期学习的目标,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制订自己的奋斗目标。各科教师还做到“三提前”,即把每一单元(章节),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前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目标明,方向清,抱负水平得以提高,从而引发出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
2.培养求知兴趣,维持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撩拨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探求之心,特别是注重情境教学,如语文课上的小组讨论、比赛,英语课分角色对话、编演剧本等,诱发了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二是开展课外活动,各学科均设立了兴趣小组,开展上街扫错别字、小记者采访、趣味数学讲座活动。三是教师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做到上课开头新颖、别致,有吸引力;中间有高潮,使学生心境不衰;结尾有余味,使学生产生“想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欲望,从而使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自始至终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四是改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适时进行激励,强化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的激励措施有:一是期望激励。我们从著名的皮格马列翁效应中获得启示,运用期望激励学生。老师们以满腔的爱心关心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在与学生的个别谈话时,老师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你能够……”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希望,使学生受到鼓舞。二是表扬激励。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很强的学生,教师尽力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激发其奋发向上的动机。三是反馈激励。我们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及时获悉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三个及时”(即及时反馈学习成绩,及时反馈掌握知识情况,及时反馈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四是成功激励。我们运用分层教学,并且努力创设各种机会,如开展“露一手”比赛、“谁进步快”评比等,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此外,我们还引导学生对成功与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获取成功的对策,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渴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发展元认知能力,使学生学会策略性地学习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人对他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任何事物的认知。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大都将学生的学习视为一个由感知、注意、记忆、理解构成的认知过程,相应地,在分析学习能力时,也多侧重从感知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等几方面入手。从元认知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在实验中,我们把培养元认知能力作为教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举措。从初中学生的学习及我校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五个认识”、“五个能够”、“五个掌握”的培养目标要求。“五个认识”指认识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认识自己的学习类型,认识学习任务与目标,认识制约学习任务完成的因素等;“五个能够指能够制订学习计划,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能够激活与保持适度的学习心理状态,能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等;“五个掌握”指掌握各科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掌握反馈与调节的方法,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掌握思维的方法,掌握分析、综合的方法等。
在实验中,我们还初步摸索出了适合农村中学实际的元认知识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1.加强指导
在实验班,我们两周开设一节学习指导课,由专任教师讲授,加强对学生元认知的训练。我们编写了“认识自己的学习活动”、“调控你的学习心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等辅导教材,既有理论分析,又有操作训练。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谈”、“析”、“练”,使其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得到逐步提高。我们还制订了“学习六认真细则”,就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课外活动等六个环节提出具体的要求及方法,在“学习指导课”上讲解、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
2.开设讲座
讲座是对学生进行元认知指导的重要渠道,我们用定期或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某些问题,开设一些讲座如“怎样预习”、“如何掌握记忆”、“如何记读书笔记”、“如何调节自己的学习情绪”、“怎样克服学习中的粗心毛病”、“考试前如何解除焦虑”等。请校长、市教科室的领导、专家作讲座,针对性强,收效良好。
3.注重渗透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我们把元认知的指导、培养学习能力规定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会学习方法的过程。譬如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既做示范,又采取与学生一起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以引导,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要求和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很快地把方法转化为自学的能力。我们初步摸索出课堂教学渗透学法指导的“教—扶—放—收”的四步程式。“教”就是教师在备课优选学法的基础上做好示范;“扶”就是在教师指点下由学生尝试模仿教师的示范来独立地学习知识;“放”就是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收”则指教师及时收集学生学法运用方面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4.总结评析
教师指导学生就学习经验、学习方法进行介绍、交流、讨论,回顾自己用哪些方法学习,取得了哪些经验,有哪些不足。同学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对学生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及时予以分析,寻找原因,帮助他们矫正。我们还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剪报等,选登学习尖子的经验文章,介绍中外名人读书方法。
5.咨询矫正
我们要求各科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咨询医生,结合学生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和困惑,有针对性地开导、解释和训练,帮助学生矫正学习上的病症,提高元认知的能力。咨询形式有个别的,也有全体的,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在实验中,我们以训练学生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会思维。
1.激活学生思维
我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疑—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在探索中发展思维。教师特别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索出创设问题情境的多种方法,有的教师归纳出“提问十法”:直问法、曲问法、设问法、反问法、激问法、追问法、泛问法、特问法、逆问法、侧问法。有的教师则从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方面归纳出了实物展示、画面展现、表演模拟、音乐渲染等方法。
2.暴露思维过程
学生是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学会思维的,由于教学内容教材知识蕴含的思维方法都有丰富的背景材料,而思维活动本身又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向学生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把凝结在教材中知识背后的材料及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展开,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目的,使学生学会思维。
3.训练思维策略
在本研究中,我们注重教给学生符合本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加强思维策略的训练,包括复述策略、精制策略、组织策略训练,提高思维方法的有效程度。如语文学科用直观形象、比较分析、悬念猜测、加工制造、自我质疑等方法,数学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逆向推导、横向钩连等方法,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纵向思维等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复述、精制、组织等思维策略,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们实验的突破口,我们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初步探索出了几种比较成熟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1.探究式
这种结构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学生独立钻研。它遵循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其教学程序为“创造情境一定向自读—师生研讨—质疑点拨—反馈练习”。
语文学科主要采用这种方法。在这种结构中,学生是探索的主体,教师是“顾问”和“引路人”。
2.讨论式
这种结构是由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其程序为“指导预习—提出问题—开展讨论—点拨小结—反馈练习”。
政治、地理等学科常用这种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则是问题的主要设计者,解决问题的引导者。
3.尝试式
这种结构,突出学生尝试,让学生在自觉训练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其程序为“提出目标—自习教材—尝试练习—教师点拨—再次练习”。
数理化学科主要采用这种模式。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学生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则指点迷津。
4.情境式
这种教学结构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各种手段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其程序为“创设情境—组织会话—归纳小结—反馈练习”。
英语学科主要采用这种方式,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独立地参与教学。
此外,还有模拟式、回授式、读议式等。
(五)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建立课堂上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考虑将课堂教学形式从统一的全班教学为主转向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三种形式的合理组合。在这里尤其要重视小群体内部与小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性质。因为,实际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几乎都发生于学生同伴群体相互作用的情境中。学生同伴群体若能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既能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又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鉴于此,在实验中,我们十分重视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要方法是:
1.改变座位编排形式。实验中,各科教师改变“秧田式”的座位法,根据教学需要,或围成半圆形,或组成马蹄形,或前后座位组成“蜂音组”,或全班围圈坐等等,使学生既能面对老师,又能面对同学,不仅通过言谈,而且通过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沟通信息,交流思想。
2.采用讨论、竞赛、辩论等形式。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都用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交流各自的看法,相互启发,在讨论中,指定一位同学担任主持人(组长)负责记录本组讨论情况,并在全班交流各组讨论的情况,围绕某一专题,把学生组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或开展竞赛,也是教师常用的方式。
3.让学生当小老师。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师生换位,是促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征询学生的意见,并在教法上采纳学生的合理意见,如理、化学科中的某些实验,让学生开动脑筋,设计最佳方案;语文教师上课前要与部分同学谈话,采纳学生关于教学的主张;英语老师还让学生轮流上台授课,学生教得认真,听得专心,效果良好。
4.组织学习互助组。我们采取自愿及教师牵头的方式,在实验班中结对组成“学习互助组”,这些互助组除了在课上讨论及自学中加强信息交流外,还在课外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五、实验的成效
(一)学生会学、善学,素质全面提高
我们在实验中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我们用由Untiversity of Osio,Norway制订的、上海师大教科所译制的AMS动机量表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分别随机抽样30人,进行对比测试,其结果如下:被试对待与成功不相关的态度倾向程度MS,实验班X=39.08,SD=6.04,对照班X=35.01,SD=6.31,P<0.05差异显著;被试对待与失败相联系的态度倾向程度M,实验班X=31.8,SD=7.34,对照班X=40.1,SD=8.27,P<0.05差异显著。很显然,实验班要比对照班的学习动机强。我们还就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了问卷调查,实验班学习兴趣好、中、差比例分别为72.5%、23%和4.5%,对照班的比例则分别为36%、51.5%和12.5%。
实验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会学,而且善学。关于学习习惯,我们依据学校制订的“学习六认真要求”要求进行了调查测试,在前测中,实验班、对照班的情况大致相同,学习习惯良好的占18.8%、一般的占53.4%、较差的占28.4%;后测结果,实验班学生学习习惯好、中、差比例分别为70%、19.5%和10.2%。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发展来看,实验班的学生接受信息较快,善于对信息进行筛选、吸收,并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90%以上的学生能较好的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
由于实验班学生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因此,学习效果十分显著,学习成绩优异。前测时,实验班(n=50)与对照班(n=48)语、数两科成本基本持平,语文平均分分别为71.4和69.5,数学平均分分别为78.5和77.3;后测时,语文平均分分别为98.3和86.7,数学平均分分别为84.2和70.3,差距较大。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测试平均分,实验班也明显高于对照班。如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三科的平均分,实验班分别为81.7、71和79.5,对照班分别为65.2和61.2和64.1。前测及后测的测试卷均由市教研室提供。
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省、市的有关竞赛中实验班的学生多人次获奖。
此外,实验班班风正,学风好,被评为吴江市优秀班集体。
(二)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由于历史的原因,教师的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百分之七、八十的教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方式,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极低,“课内不行课外补”,为提高分数,课后加班加点,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在实验中,全体教师通过学习现代化教育理论,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会教、善教,不少教师的课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通过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随着实验班的扩大,实验教师队伍的壮大,一个科研型的教师群体正在我校形成。
课题组成员:张玉昆、胡继渊、沈正元、龚培基、吴振华、庄培琴、金坤荣、李人杰、余玉英。
标签:自主学习论文; 学习动机论文; 元认知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思维品质论文; 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数学论文; 实验报告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