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治理长效机制研究-以河南省为例论文

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治理长效机制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刘 贺a,b

(河南大学 a.经济学院; b.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 有效防治农村突出环境问题能够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治理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既与基层生态治理体系不完善有关,也与基层生态治理能力有关。生态治理体系不完善,必然影响到生态治理能力的提高。推进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既要严厉惩治环境违法以治标,又要通过完善生态治理体系、提高生态治理能力以治本,通过标本兼治,逐步实现基层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 治理现代化;基层生态治理体系;基层生态治理能力;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治理;长效机制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叠加呈现,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一直受到历届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整治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多次强调要“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将“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升为法规,作为未来三年的重点任务。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奠定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在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1]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安排部署“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有效防治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受到了党和国家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而“治理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一项长期又复杂的重大工程,其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容小觑,必须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将其放置于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进行研究,无疑是个新的视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26“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无疑是“国家治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奠基和关键部分,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就“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2]4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提高环境治理水平”,也是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突出强调的重要任务。河南作为人口过亿的农业大省,担负着“天下粮仓”“国人厨房”中原崛起和富民强省的重任,基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在现代化进程中总结已有环境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经验以及依然存在的问题,着力探讨治理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长效机制抓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河南省农村环境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全国和省级主要指标汇总数据、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资料,从与当前河南农村环境状况的关联度考量,主要选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社会服务、农民生活条件中的部分数据做概览性的初步比较探究。主要从时间(与本省10年前做纵向)和空间(与全国、中部地区和部分在国内比较领先的省份做横向)两个维度上进行比较,分析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及其仍然存在的差距,以期为探讨治理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长效机制、抓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数理依据。

对此,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摸索出一套趣味审题“四部曲”,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尝试整理如下。

纵向来看,即与十年前相比,河南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提升。2016年末,按通村主要道路为水泥路面的村中占比达到84.5%,与十年前相比提高了49.7%;按村内主要道路为水泥路面的村中占比达到88.3%,与十年前相比提高了59.4%;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占比为62.0%,与十年前相比提高了36.5%;实现了全省百分之百通电和“村村通”电话,通宽带和互联网的村创下了96.6%的高纪录。(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首先,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99.8%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住房,拥有两处住房的农户占比超过十分之一,比2016年提高了4.5%。其次,农户饮用水更加安全,有一半农户可以使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而十年前还不到4%。再次,农户做饭取暖使用的能源更加清洁。全省农户做饭主要使用电的超过一半,十年前只占千分之一;主要使用煤气、天燃气、液化石油气的占到64.3%,十年前只占1.6%;主要使用柴草的占比降为34.9%,主要使用煤的占比更低只占17.0%;主要使用沼气和太阳能的农户分别为17.19万户和5.31万户。最后,农户卫生设施条件得到大幅提升。全省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的占比达到9.5%,使用卫生旱厕的农户约占两成。(三)美丽乡村和电商带动农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全省开展旅游接待的乡村占比增长到2.7%,比十年前上升了1.3%。乡村电商从无到有,拥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占比超过20%。大量返乡人员在农村创新创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

横向来看,在样本选取上,分别选取全国、中部地区的平均值,以及在全国具有地方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和生态价值的几个省份,比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浙江省,开创了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处置”模式的江苏省,创造并实施了“农村环保自治模式”的湖南省。与之相比,河南省既有比较优势,也有明显差距,概括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在乡镇、村卫生处理设施方面,在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的乡镇河南省明显高于全国、中部地区和湖南省,略低于浙江省,江苏省具有绝对优势。不过在其它方面,也是特别能够体现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方面的指标,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和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的村等方面,河南省都处于所选区域数据的洼地(见表3)。

在讲解第五章生态系统时,可以补充自清洁鱼缸的图片和视频。自清洁鱼缸是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由透明的玻璃球体组成。装有LED灯,白天呈现白光,夜晚呈现蓝光。内有细菌、藻类、小虾、小鱼和经过滤的海水等,只需要补充水,自清洁鱼缸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态循环。学生被这个奇妙的“微型世界”吸引,体会到生态系统需要恰当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配比才能维持生态平衡,认识到维持生态平衡对生物圈的重要性。

(二)在村能源、通讯设施方面,村村通电、通电话方面河南省都有优势,通有线电视和通宽带互联网方面优于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而在通天然气和有电子商务配送点方面就显出了差距(见表2)。

床式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主要是用于帮助下肢运动障碍者进行下肢康复训练,增加肌肉力量,恢复正常行走能力。其机械结构由康复床床体和多连杆式下肢康复训练器组成,其独特的康复训练床设计使得患者可以进行平躺、斜躺和直立3种不同体位的康复训练,每种训练模式又可进行被动训练、主动辅助训练和抗阻训练。康复训练主要机械结构为多连杆式下肢康复训练器,通过伺服电机带动人体下肢运动,其三维结构图如图1所示。

表1 乡镇、村交通设施(%)

表2 村能源、通讯设施(%)

表3 乡镇、村卫生处理设施(%)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十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河南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决策部署,大力改善了村容村貌。自2013年开始,河南省就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重点培育和建设了一定数量的美丽宜居小镇、中心村及特色村,带动了农村面貌和环境的全面改善和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大幅提高,为下一阶段更好治理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差距和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和潜力,尤其是对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以及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和形势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方法,真正探索出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河南省乃至全国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并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期管护的长效机制,为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提供制度保障和对策建议,为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努力开创新时代 “三农”工作新局面做出探索性贡献。

表4 农民生活条件(%)

从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切入探讨防治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我国理论界已经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其中,余敏江开创性地研究了生态治理评价指标体系[8],刘建伟研究了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必要性和对策[9],张云飞探究了中国特色生态治理体制现代化的方向[10],王芳、黄军探讨了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结构体系及多维转型(五个维度)[11],张金俊基于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视角梳理了我国农村环境政策体系的演进并探测了其发展走向[12],史云贵、刘晓燕分析了县级政府绿色治理体系的主要要素及其逻辑关系构成,提出了“需要科学构建并有效运行县级政府绿色治理体系,在提升县级政府绿色治理能力的同时,加快推进国家绿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3]。以上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启示,结合农普数据和实地调研得出以下研究结论:有效防治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恪守因地制宜原则,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明确环境问题产生并非短期所为、环境问题治理需要久久为功意识,在解决现阶段突出问题的同时,着力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推进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既要严厉惩治环境违法以治标,又要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以治本,通过标本兼治,逐步实现基层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表5 按家庭卫生设施类型分的农户构成(%)

表6 主要生活能源构成(%)

注:此指标每户可选两项,分项之和大于100%。

(四)在农民生活条件方面,在拥有自己的住房方面河南省和江苏省同居前列,使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方面远高于湖南省,也高于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平均值,不过在使用水冲式卫生/非卫生厕所方面与其相比差距相当大(见表4、表5)。

二、当前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表现、危害及其成因

根据顶吹炉工业生产实践发现,要使抛渣含铅量降低至目标值,必须严格控制每个阶段的熔池温度平稳过渡,切勿使温度忽高忽低,大起大落。在氧化阶段,熔池温度为1150℃;在还原阶段,熔池温度为1150~1250℃;在烟化阶段,熔池温度控制为1250~1350℃。

从当前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看,农村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全国和省级主要指标汇总数据,以及课题研究组成员的实地调研分析结果,关于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应该是一个总括性概念,是指发生在农村各类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统称。其内涵与外延主要表现为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以及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等问题,还有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如,就河南省的总体来讲,在很多方面在不同区域还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以农户使用清洁能源为例,全省过半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中,主要使用电作为生活能源的市县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及豫南地区,其中焦作高达76.6%,主要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作为生活能源的市县主要集中在豫东和豫中地区,其中郑州高达93.3%,相比而言其它的地方占比比较低[3],凸显了新时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就全国来讲,关于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危害,首要是直接影响到六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进入新时代,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尤其凸显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农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期待,不仅包括需要提供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拓展到了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农村大量“久治不愈”的生态环境痼疾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群众的合法权益,啃食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对基层党员干部、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委政府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缺失进而危及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成效如何也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带来诸多挑战。

关于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成因,王晓毅指出导致农村环境问题加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初期的粗放式经营,以及由于城乡不平等的二元结构和现在项目式的环境治理模式尤为重要[4]。于龙昌认为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不足是主要原因[5]。赵霞认为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供给与管理工作不到位及农户对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识淡薄是造成农村人居环境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6]。于法稳、侯效敏、郝信波认为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着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技术空间适应性相对较差等突出问题[7]。上面观点可谓仁者见仁,不过,基层生态治理体系不完善和治理能力不足应该是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发生的最重要原因,突出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政府行政机制、社会(村民)自治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发挥的不均衡,各个治理主体集体行动的不协调,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权力制约监督不科学、追责问责不到位、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执行不力等方面。生态治理体系不完善,必然影响到生态治理能力的提高,所以防治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必须推进基层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在乡镇、村交通设施方面,村委会到最远自然村或居民定居点距离(5公里以内)方面河南省独占鳌头,而在其他几个方面,河南省相比有优势也有差距,仍有发展提升的空间(见表1)。

三、抓紧构建完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治理长效机制

(五)在主要生活能源构成方面,河南省在农户使用能源结构向更加清洁、生态方面转变,用传统能源柴草和煤的比率均低于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平均值,使用新能源(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沼气)的均高于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平均值,当然,与江、浙相比还有差距(见表6)。

另一方面,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生活化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更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依赖更低。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效果更加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去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遇到难题时需要主动地寻求合作,主动地向教师求教。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必然会得到更好的锻炼,学习能力自然会水涨船高。

(一)改革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有效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提供良好体制环境的现实需要。基层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国家治理体系,这主要体现在县乡两级政府治理方面;二是社会治理体系,这主要体现在基层城乡村社组织治理方面。国家治理体系与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衔接就构成了完整的基层治理体系。基层治理体系从总体上说仍然是一个全能型治理体系,整体性权力仍然是基层权力结构的基本特征。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基层治理体系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传统体制政社不分、政企不分和社企不分的问题。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使基层治理体系更好地适应基层实际,增强基层治理体系适应基层治理实际需要的能力。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说到底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总要求,改革当前政社不分、政企不分的总体性基层治理体系,建立健全行政机制、市场机制、自治机制同时并存而又相互制约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增强基层治理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同时,从信息公开、群众参与、民主协商、制约监督、防止利益冲突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给力度,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消除造成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机会。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说到底就是提高基层党组织运用基层治理体系解决基层问题的能力,就是需要明确地方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运行管理单位责任,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有奖惩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

(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各个治理主体共同治理原则

基层治理是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和村民等众多治理主体集体行动的伟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治理主体在坚守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集体行动原则的前提下,共同参与、良性互动、有效协同是基层实现善治的关键。这就是说,集体主义原则是实现基层有效治理的基本原则。在这一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之间是密切合作关系。由此,这就需要按照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下力气做一些固本培元的工作。具体地说,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下大力气教育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不断提高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不断提高他们通过合作方式共同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只有集体行动原则在基层治理中得到坚守和贯彻,基层治理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得到提高,农村突出环境问题产生蔓延的深层根源才能得以消除。结合各地农村具体实际,积极探索“党建+”模式,把基层党建作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引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责任底线,充分发挥当地先进模范精神带动引领作用。比如河南省,要充分发扬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引导和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投身环境问题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要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民主权利、乡土文化和风俗习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利用多种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教育培训,以家庭为单位,联结各个中小学开展“小手拉大手”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增强全民主动参与意识。着力构建由政府、企业与公众共同参与环境共治机制,形成三方协同、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三)实施重大工程,完善管理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直接参与这项伟大工程并发挥积极作用的个人或社会组织,都是生态实践的主体”,既要通过实施重大工程提高生态实践主体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又要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对不同主体所要承担的生态责任作出明确规定”[14],着力破解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久治不愈”的难题。河南省自2015年起,就加大了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支持实施140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项目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健全和完善,不断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支持开展道路(桥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文体娱乐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因地制宜开展沿路、沿河、沿景区等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为了更好推进河南省与全国环境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遵照系统工程思路,整体协调推进实施重大工程,完善管理机制。通过不断总结并推广河南本省在已有生态环境建设中比较成熟的模式实施“特色工程”,比如兰考县近年来开创的“特色廊道建设工程”——结合城市综合提升工程,着力于打造多种生态廊道实现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实施以乡镇所在地镇区综合提升工程,打造镇区商业走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完善过村路段附属设施,建设“文化墙”,打造文化走廊;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开展“清零”行动,清障、清脏,打造清洁街道;结合“路田分家”整治,沿路两侧植草栽树,打造绿色走廊。借鉴已有的国内外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创新性转化利用,并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将新的理论成果用于指导新的理论实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完善管理机制。

(四)着力推动美丽经济发展,增强环境治理内生动力

我国农村地域广、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环境保护意识参差不齐,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数额巨大,加上环境问题产生并非一朝一夕、环境问题治理更需久久为功。探讨通过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美丽经济,既可以遏制基层环境问题恶化势头,也可增强环境治理内生动力。为此,一要探索构建基层环境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关项目的多元投入机制,以政府为主导,投入适当经费,组织企业积极参与、适当收益,敦促村民少量收费,设置生态公益岗位,探索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激励机制。二要创新建管理念,政府做好主导基层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与完善与此相关的资源与项目库,通过考察学习,大胆借鉴有益经验做法,引导适合的企业或者新乡贤带领村民做好村级集体资源资产的盘活和开发,发展多种形式的生态产业,努力壮大集体经济,不仅着力于实现乡村环境的美化,还要尽可能带动美丽经济的发展,不仅生态宜居,还能提供绿色健康食品,带来绿色收益,建设“绿色银行”,增加永续发展后劲。三要建立针对基层环境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第三方独立评估机制,定期对以家庭、种养大户、专业能人等经营主体所经营项目进行科学评价,并及时发布评价结果,建立起完善的奖惩机制,比如对评估结果优秀或收效显著的要适当奖励,对经营非绿色产业以及不能很好处理所产生废物的要进行适当惩罚,不断完善评价结果的运用机制,形成硬约束。四要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利用多种形式,培育生态文化知识素养,打破基层干部群众固有的关于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思维定式,牢固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理念,力争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通过集体观看视频、做成宣传画报画册、组织村民代表到实地参观考察等,让村民在这个过程中亲身感知并受教于本省做得好的乡村或者省外特别是浙江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体现出来的关于在积极发展美丽经济推动环境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主要收益以及明确自己在此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潜移默化中培育村民环境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增强内生动力。

(五)高度重视基层生态文化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环境治理长效化

健康而发达的生态文化是基层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序治理的文化支柱。“文化是制度之母”浓郁的生态文化氛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人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成为推进整个社会生态治理长效化的重要条件,也将成为取得预期制度绩效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基层生态文化建设,推动生态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与此同时,根治基层生态环境顽疾、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是关键,要狠抓“招才引凤”,通过大胆创新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将普通村民培育打造成新型职业农民,将懂农业、知农村、爱农民的有识之士吸引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队伍中来,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一要加强农村教育科技的投入。加大资金投入和优秀师资引进力度,在义务教育的推广生态文明理念教化以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加强对成年农民的教育培训投入——“农民的环保、维权、主人翁、民主参与意识,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获得的,需要政府踏踏实实做好农村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综合素养”[15]。为此,可以通过设置农业科技推广站、开办培训班,或者通过视频网络课程建设,在普及生产技术的同时,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让农民养成生态节约的生产生活方式。二要完善高层次人才参与机制。充分利用各个省内优质丰富的高等教育、科研院所、权威智库等创新资源平台,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突破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关键工程技术瓶颈。组建由跨学科专家与部门人员参加的美丽乡村建设专门委员会,研究制定本省本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以及提供咨询服务,也可以结合基层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现实问题,组成由专家、新乡贤、退休公务员等广泛参与的智库团队,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和储备性的应用对策研究,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三要建立合作交流共享平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方略,定期不定期地到省外特别是浙江以及与本省在生态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成效显著的地方去学习考察,结合本省本地区农村实际加以推广创新,同时把数年来本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建立起经验分享、成果展示、宣传推广、合作交流的平台,通过主办相关活动,引导形成具有本省本地区特色的品牌或者科技创新联盟,不仅可以辐射周边尤其是为带动中西部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提升在该建设领域的话语权和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0(01).

[2]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

[3] 我省过半农户使用清洁能源做饭取暖[EB/OL].河南省统计局网,http://www.ha.stats.gov.cn/sitesources/hntj/page_pc/tjfw/tjfx/qsfx/ztfx/articlea52db9fcd0d2416f9fdd313fb9b82f77.html.

[4] 王晓毅.农村发展进程中的环境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02):58-65.

[5] 于龙昌.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阳信县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6] 赵霞.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及对策——以京冀农村地区为例[J].河北学刊,2016,(1):121-125.

[7] 于法稳,侯效敏,郝信波.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与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4-68.

[8] 余敏江.生态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5-81.

[9] 刘建伟.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9).

[10] 张云飞. 试论中国特色生态治理体制现代化的方向[J].山东社会科学,2016,(6):5-11.

[11] 王芳,黄军. 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结构体系及多维转型[J].广西社会科学,2017,(12):129-133.

[12] 张金俊.我国农村环境政策体系的演进与发展走向——基于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18,(2):97-101.

[13] 史云贵,刘晓燕.县级政府绿色治理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论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8,(6):81-88.

[14] 陈俊.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现实意义与践行路径[J].青海社会科学,2018,(3):21-28.

[15] 汤惠琴,杨敏.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与治理探析——以江西省丰城市农村为例[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

doi: 10.3969/j.issn.1009-2080.2019.03.014

收稿日期: 2019-04-15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项目“新时代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2019-ZZJH-36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贺(1976-),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专业博士后,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2080( 2019) 03-0065-08

(责任编辑:刘学伟)

标签:;  ;  ;  ;  ;  ;  ;  

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治理长效机制研究-以河南省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