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学者展望21世纪中华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文化论文,海内外论文,学者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海内外学术界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带来的中华文化未来走向问题有哪些认识和评价?笔 者结合近来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的各专家发言,汇综其要,总结发现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 集中在三个方面: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机遇还是陷阱;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文化发展趋于交融还是呈现多元化;三、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机遇,还是陷阱?
刘力(中共中央党校经济部):经济全球化不是发展中国家的陷阱
经济全球化作为客观存在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都是无法回避和抗拒的,明智的态度只能 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尽管也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从总体上看是有利于发 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并且是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尽管现实的国际经济体系 不尽合理,但这并非发展中国家普遍落后的根源。实践证明,越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经 济发展就越成功。
吴易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既不一般地赞成或反对全球化利大于弊的论断,也不一般地赞成或反对全球化利小于 弊的论断,重要的是弄清对谁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也主要是美国和其 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现在还无法证明全球化肯定利大于弊。全球化对发展中国 家具有二重性:既有利,也有弊。这一方面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有没有符合实际的估 计,对本国加入全球化有没有充分的准备和防护措施;另一方面取决于所有发展中国家能否 为维护共同利益、争取建立平等互助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团结一致进行有效的斗争。
王怀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全球化挑战大于机遇,但是不容回避
在全球化过程中,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条件不同,其得失利弊也会不同。对 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挑战大于机遇。但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和潮流,解决 的办法只能是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更快、更好地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以迎接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黄卫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全球化利益的天平是倾斜的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总体上对于各类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有利 的,但结果却有中心——外围结构的存在,利益天平是倾斜的。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经济 政策取向应该是竞争中的合作、合作中的竞争,以主动深化开放减小世界全球化带给中国经 济的负面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文化可以趋同吗?
季羡林先生说过:“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科 技进步,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大大增加, 那么在全球化的潮流之下,文化也会像经济、科技一样逐渐趋同吗?是文化冲突,还是文化 共存?
费孝通(北京大学):和而不同——世界多元文化必走之路
当前所说的全球化,指的主要是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 习俗等方面还是多元的。全球化这个总的趋势不可能一下子就实现。我认为,“和而不同” 这一中国古老的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 标。承认不同,但是要“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条道路,否则就要出现纷争。也 许可以说文化自觉,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体现。希望 中华文化在对全球化潮流的回应中能够继往开来,大有作为。
汤一介(北京大学哲学系):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将会出现
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里,经济全球化将会使文化更加走向多元,形成以西方文化为中心 的欧美文化区、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区、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文化区和以伊斯 兰文化为中心的中东与北非文化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给中华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 并充分吸收其他文化传统中对当今社会有价值的部分。
丁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需要“古今中外法”
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个性反映了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的特性或 个性,或曰民族性。共性则表明各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以求进步。 而最重要的,就是要从事实出发,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术研究与继承吸取、融会贯 通、创新和发展相结合。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温故而知新;吸收外来进步文化,借鉴而创新 ;融会古今中外,创造现代文明。
鲁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文化的个性不会削弱
经济全球化达到、促进了各个国家、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而,在一定的范围内 ,文化趋同的进程正在加快。但是,文化个性,尤其是文化的民族性绝不会因此而削弱,更 不会就此消失。不同文化之间,有个性才有交流的必要,有共性才有交流的可能。共性与个 性的矛盾统一,促进世界文化更加多彩,不断前进。
乐黛云(北京大学中文系):全球化与多元化存在着辨证关系
从现状看来,虽然多元文化的现象从来就存在,但“多元化”的突出和被提出本身却是全 球化的结果。全球化使某些强势文化遍及全世界,大有将其他文化全部“同化”和“吞并” 之 势,似乎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发展很难两全。其实,如果没有全球化,全球范围的有关多元 化的讨论显然也是不大可能提出的。全球化与多元化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并不是“趋同”用 乃至“混一”,而是在新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不同。
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院):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互动结合
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没有也不可能“吞并”东方文化,使东方文化湮没无闻,以至“全盘 西化”。反之,在新的世纪,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的积极走向世界,同样也不可能去“ 压倒”西方文化,使西方文化泯灭下去,以至“全盘东化”,这是历史和现实都可以证明的 道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民族性和世界性在最高层次上的互 动和结合,即在民族性中反映出世界性的走向,在世界性中体现出民族性的特点。
秦晖(清华大学历史系):制度碰撞,文化交融
文化不可比而制度有优劣,制度演变并不一定意味着某种文化的优势。相反,建构于人类 普世基本价值认同之上的制度趋同将更有利于全球化范围内的多元文化平等交融。我们争取 制 度碰撞与文化交融的良性互动,“西儒联盟取代法道互补”是我对文化嬗变的一种看法。
谢宝笙(新华社香港分社):从波浪哲学到相对融合论
中西文化和哲学的融合的一个历史潮流,“相对融合论”希望能融合中西哲学精粹,也能 包容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思维。中西哲学融合的基础,是建立在中国哲学现代化和近百年的 中华民族实践、大量学习西方文化之上的。通过融合可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及 爆炸的西方知识取得较全面和深入的沟通。
吴元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的民族“所有制”不可能被废除
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不仅没有到来 ,而且还相当遥远。只要生活本身还存在着民族的特征和民族的独特历史进程,文化的民族 “所有制”就不可能轻易地废除。
方李莉(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所):文化生态将遭破坏
在现代文明迅速席卷全球的今天,每时每刻都有不知多少传统的土生土长的文化在消失。 全球化大潮之下,那种类似生长在多样性中心的野生植物的原始文化和那些类似传统农田族 的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已越来越多地消失,只剩下类似人工培植的高产品种的西方式文化 。这种文化的单一性是否也会引起某种文化基因的变异,而容易造成人类文化的某种危机。
三、中华文化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中华文化对当今世界有何影响?对现代化的推进作用又表现在 哪些方面?这也正是本次研讨会的讨论热点之一。
艾尔曼(美国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儒学的价值需重新思考
1997年至19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儒家文化价值和东亚经济发展的积极关联提出了质疑 ,学者们却仍继续鼓吹儒学价值,这次还将它视作最近在东亚有的国家和地区实现的更加民 主化的政治(虽然权力主义者仍然或多或少嫉恨它)的先驱。我们应鉴于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 和政治变化,从历史角度对当代儒学积极文化价值的复兴作出重新思考。
熊玠(美国纽约大学政治学系):中华文化对21世纪国际秩序有重要作用
我个人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可以作世界的楷模,而最重要的乃是中华文化讲 求“正义”之长存人世间,是西方文化之所无或被忽视的。中国人一再认为国无分大小,均 皆平等;而且一再主张应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此即“正义”信念之一具体表现。由中 华文化观之,在个人是“正气”,在社会与国际间是“正义”,此犹如内圣而外王的道理。 在国际上尚需中国人去推广。这正是中华文化能在国际间所应起的作用与贡献。
徐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儒家文化对东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儒家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把社 会群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从而成为以整体为本位的文化特征,这正是东亚地区的共同 点。儒家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具有强烈的开放性,这为东亚各国吸收外来先进科技 与文化打下了基础。如果没有儒家传统文化的作用力,东亚很难想象有今天的成功。在经历 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我们更应该客观地、正确地评估儒家传统文化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 作用。
成中英(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华文化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面对全球化新世界理念与价值观的挑战,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又 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遇。由于中国文化及其所包含的理念与价值观所具有的全球伦理性的特 色,中华文化必将扮演一个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并将为世界人类的共同福祉和世界人 类社群的和平新秩序作出重大的贡献。
周颖南(新加坡):儒家文化在经济全球化中有积极作用
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日本与亚 洲“四小龙”无一不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属于儒家文化圈。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儒家文 化在经历了工业文明冲击下的阵痛与自我调适之后,在当今方兴未艾的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浪 潮中将重新找到辉煌的基点。
彭燕韩(北京大学哲学系):儒家文化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了吗?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东方儒家文化圈所覆盖的国家、地区所推行的东亚管理模式以及贯 穿儒家精神的企业文化与西方人文思潮的企业文化,将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两大主 要潮流与支柱。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得出“儒家文化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结论,但 日本松下及亚洲“四小龙”的一批有影响的企业在经济上的成就说明东亚管理模式的成功, 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土壤而不是摈弃儒家文化。
葛荣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儒家柔性管理有利于应付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正在呼唤着儒家柔性管理思想。儒家所提倡的 柔性管理是一种以道德为导向的科学管理思想,也是用以针砭西方管理模式之弊病的一剂良 药。它已被东方企业家创造性地运用于企业管理,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惊人成绩。实践证明 ,儒家的柔性管理是一种有利于应付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思想,是一种推 动东亚经济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
墨子刻(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全球化下的新儒学思路
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固有的文化会淘汰的危险是个杞人忧天的幻想,因为除了全球化带 来的联合与合流的趋向外,各个社会之间很多非联合与分流的方面还是存在的。新儒学的贡 献 在于现实与实践的交叉之处。大陆也好,港台也好,新儒学既勇敢又深入的历史学性与哲学 性研究还是受到各种攻击。可他们又开拓了一个很有希望的思路,即把关于儒家历史现象的 研究变成当代实践的机会,而这样以思想与教育去培养中国国民的内在生活价值。我个人以 为中国针对全球化问题之时,这个思路是不可或缺的。
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中华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杠杆作用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支柱,而企业精神与中华文化精神具有内在联系。90年代以来的现 代企业发展,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杠杆作用,儒家思想对现代化的推 进作用是不可轻视的。
沟口雄三(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中华文化对于21世纪有非常之意义
中国的历史像是一幅被捏造出来的画像,尚未揭示出自己的原样。在这种历史的逻辑未被 揭示的时候,我们如何能讨论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呢?人们都说21世纪是多元的世 纪,但是为了实现这一“多元”,欧美之外的世界就必须被揭示其本来的样态。当中国这一 图像被呈现出来的时候,世界也会更加接近它的原貌,欧洲也会恢复它本来的形象。这一世 界文明史的重新书写,是历史赋予中国研究者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