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邓小平投资建设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的投资建设理论涵盖了投资建设的各个方面。本文仅就其中的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效益三大投资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一、投资规模问题
投资规模问题实质上是经济增长的速度问题。如何按照经济发展自身固有规律,指导国家宏观调控,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问题,也是重要的理论问题。邓小平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全面、科学的论述。我们必须用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来指导我国投资建设,特别是分析、确定投资规模。对此,应从以下四个统一而又不可分割的基本观点来全面地辩证地加以理解:
(一)发展是硬道理
邓小平把发展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他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说一千道一万,生产没有发展,经济没有发展,就是没有道理。发展还是不发展,发展得快还是发展得慢,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如果不是从足够的高度来看待发展问题,就要犯战略性错误、历史性错误。
要发展,首先应科学地、全面地理解发展的涵义。经济发展,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仅限于或主要着眼于产值增长速度是极为片面的,也是有害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发展已进入质量增进时代,不能仍停留在数量扩张的阶段。经济发展应是国民经济总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是规模、结构与效益的统一。适度的规模,合理的结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效益。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全局效益和局部效益;长远效益和近期效益。因此,一提发展,就扩大投资、大批地上新项目,把投资建设的摊子铺得很大,这是视野狭窄的表现。只有通过技术进步、强化现有企业技术改革、完善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是发展的主导途径。只有树立起全面的发展观,才能正确领会和真正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涵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的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其中“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正是“发展是硬道理”的真正涵义。
(二)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出发,从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经验出发,强调我国的经济必须有一个快点的发展速度,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目标能否早日实现的战略问题,也是一个影响我国国际地位的重大政治问题。“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者发展的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拦,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一点。…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我国的经济发展,总是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页)。“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5~356页)。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
(三)搞建设不能乱,必须有稳定的环境
所谓“不能乱”、“要稳定”,既是指政治形势,也是指经济环境;既是指国内环境,也是指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现在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总的来说是稳定的,这对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相当有利。但是,在国内求稳定仍然是压倒一切的大事,不可忽视。“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发展经济要有一个稳定的局势,中国搞建设不能乱。”“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4、332、357页)同时邓小平也指出:速度过高,带来的问题不少,对改革和社会风气也有不利影响,还是稳妥一点好;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不犯错误不可能,要争取犯小一点,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改革是有风险的事情。发展顺利时要看到出现的新问题,发展要适度,经济过热就容易出毛病。
上述三个方面的观点如何统一?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问题的系统论述指出,统一的方法就是要按“波浪式前进”的经济发展规律办事。稳定是发展的必要前提,高速度发展又以不破坏稳定为限,这就需要及时发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也说明,我们学习研究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必须全局地、正确地、辩证地去理解,融会贯通,才能把握住其精神实质,如果只抓住支言片语,片面地、机械地去理解,在工作指导上就可能出偏差,在经济实践中就可能犯错误。
(四)增长的波动性是经济发展的规律
“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8~369页)这是邓小平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总结。我国80年代中后期,1992~1995年期间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也都证明了它的正确性。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都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特征。若干年的经济和投资的快速增长,紧接着的是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然后又是快速增长,循环往复,波浪式地前进。经过几年的快速增长,国民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需要进行调整,使经济比例关系得以协调。调整是为了使国民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所谓经济稳定和协调,只是指增长过程中的波动幅度较小,波动频率较低。
邓小平关于经济增长波动性的观点表明,对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建设规模的宏观调控不是为了消除增长波动性,而是为了减少波动的频率,避免大起大落,延长经济增长的投资增长的上升期,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投资结构问题
投资的高增长,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高增长。而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投资的多少,同时取决于投资如何使用。因为国民经济中的投资总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也是影响总体功能的重要因素,在系统质的规定性已经确定的前提下,量的规定性对系统的状态和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方面,邓小平的主要观点有:
(一)投资建设要有重点,要保证重点
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和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页)投资建设是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服务的,总体战略的重点,自然也就是投资建设的重点。中国经济发展到当前的水平,能源交通问题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瓶颈”的客观事实,雄辩地证明了邓小平这一基本思想的科学性、正确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邓小平这一基本指导思想,《纲要》中提出了“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二)借债建设,加强基础产业
邓小平十分重视我国经济起飞时投资的重点是什么。他指出:“先把交通、通讯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要研究投资方向问题,日本人说搞现代化要从交通、通讯上入手,我看有道理。我们在这方面老是舍不得花钱。”(《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2页,第165页)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证明,上述观点是正确的。生产力的发展总是由点到面,每个时期都有某些带动全局的部门和产业。美国经济发展之初、日本经济的腾飞,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促成的。而要保证国家的这些重点建设,很重要的一条是确保资金。邓小平提出了“借债建设”的思路。他指出要加强基础工业和农业的投资,“宁肯欠债,也要加强。这也是开放,在这方面,胆子要大些,不会有大的失误。……借点外债用于这些方面,也叫改革开放。”当然,“借外债要适度,不要借得太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07、308、193页)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利用外资,提高外资运用效益。他指出:“我建议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一下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主要是制定一个基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规划,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2页)
(三)搞建设必须上骨干项目
邓小平指出,没有大的项目,只是上一些小型项目不能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大问题。“真想搞建设,就要搞点骨干项目,没有骨干项目不行。不管怎么困难,也要下决心搞。资金、材料不够,宁可压缩地方上的项目,特别是一般性的加工工业项目,这些小项目上得再多,也顶不了事。”在谈到能源工业项目时,他指出:“水电大项目上去了,能顶事。”他还一再强调要集中使用资金保证基础产业发展。他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势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17页)“要把地方上和社会上的钱转一部分用于基础建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93页)
虽然重视大中型骨干项目的投资和建设,是我国投资建设工作的一贯做法,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小型化、分散化倾向;追求短期见效益,很快成为投资建设领域的主流目标;大上小型项目成为普遍热潮;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资金到位率不高。这类问题不解决就难以体现国家重点建设,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投资效益问题
投资是经济主体为获取预期收益投入资本(或资金)以形成资产的经济活动。投资建设的直接动机和目的是获取预期收益。适度的投资规模、合理的投资结构,其最终目的是要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在这一方面,邓小平的主要观点有:
(一)效益是发展的前提
邓小平同志认为,只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较好的经济效果,才能充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协调、稳定发展,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他多次强调,我们在发展经济方面,必须尽快寻找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人们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路子。在确定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任务时,他要求要“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来实现。在制定1983~1990年长远发展规划时他说:“长期计划留的余地应该大一些,年度计划可以订得积极一点,当然也要留有余地,重视提高经济效益,不要片面重视产值、产量的增长。”在制定“七五”计划时他又说:“百分之七的速度并不低。速度过高,带来的问题不少,对改革和社会风气也有不利影响,还是稳妥一点好。一定要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不要基本建设摊子铺大了。一定要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22、143页)。邓小平同志在南巡时强调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仍然提出要以讲效益为前提,“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定协调地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页)一句话,只讲发展、不讲效益是片面的,效益是发展的前提。
(二)把效益置于速度、比例、效益三者的中心
邓小平结合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告诫人们不能勉强追求高速度,否则会影响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反复强调,不追求高速度,并不意味着不要速度,相反,只有保持良好的发展速度,才谈得上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只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才能保持发展速度。
不仅如此,邓小平还对比例和效益的关系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他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大起大落不稳定状况的根源,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长期遭受破坏,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态势长期没有得到扼制。他指出,必须下大力气改变这种局面,才能真正提高经济效益,保证整个经济走上稳定、健康的发展道路。
邓小平把速度、比例和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指出效益居于中心地位。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纲要》提出了“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
(三)做好建设的前期工作
投资建设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做好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程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这些工作往往具有重大的、甚至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能否正常建设、正常生产,决定着项目的成效。邓小平对投资建设工作的这一重要特点相当关注。1982年他在同国家计委负责同志谈话时强调指出:“你们提出一批重大的勘察设计项目,准备提前做好建设的前期工作,这件事要认真落实,要列出进度表,什么时间勘探清楚,什么时间拿出设计,由专人负责包干。煤、电、油这些能源项目,还有交通项目,前期工作要抓紧,晚了不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页)我国投资实践证明,抓紧建设的前期工作,是取得良好投资效益的保证。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争取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效益。努力做到建设和效益相统一,微观活动和宏观调控相统一,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相统一。”这是《纲要》中提出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指导方针,也正是邓小平投资建设理论的具体体现。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