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童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对策论文,盲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盲童家庭教育的特殊地位
视觉是人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从现阶段看,盲童的视力障碍,大部分属先天性的。他们从小这项重要的信息源受到损伤。由于存在缺陷,盲人比常人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因而盲童的家庭教育就更是至关重要。正常孩子通过与成人接触或与伙伴的模拟游戏来认识生活,掌握技能,并从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而盲童事事都得依赖家长,即使是穿衣、吃饭这样的小事,也需要家长耐心指导,手把手地让他们触摸才能学会。因此,对盲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无疑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家长在盲童的教育康复中担负着无可替代的重任。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成功的实例更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正国为这样,盲童的家长们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自己的残疾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来帮助孩子摆脱因残疾带来的心理阴影,有足够的耐心和办法来帮助孩子克服因残疾带来的种种不足。
二、盲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家长本身的素质和教育方法,而家长的素质和教育方法又和家长本身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1997年1月,我校通过班主任对154名盲童学生的家庭情况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调查,并与普教系统相近年龄段213名学生情况作了参照比较,调查情况如下页表格:
在家庭结构(双亲、单亲、三代同堂家庭)上盲校与普校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家庭生活的质量上,盲校与普校的差异很大。表现在:
1.学习环境差(居住条件差、子女多、家庭人员关系不和谐)、家长的生理缺陷导致家长辅导子女的精力相对较差。
2.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低,导致家长辅导子女的能力相对较差。
3.经济收入低、子女多,导致家长辅导子女的实力相对较差。
因此,鉴于以上诸多因素,造成盲校家长对子女学习态度上“又督促、又辅导”比例明显低于普校,而在“只督促,不辅导”和“不督促,不辅导”比例上明显高于普校。形成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除客观因素外,还在于家长对残疾子女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值低,有的甚至没有期望,这就导致了在家庭教育中两种类型的不良倾向。
不良倾向之一:某些家长认为盲童“无用”,生来就是“累赘”,对他们放弃家庭教育,把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经调查,这类家长在我校占25%左右。
例:学生床×,由于视力残疾,母亲因此而离去。父亲再婚,又生一女(健康),父亲与后母视宋×为“包袱”,将孩子送往盲童学校寄宿就读,对孩子不闻不问。这样的家庭教育给天真无邪的孩子心灵上蒙上了阴影,造成宋×自认“我是个坏孩子”,个人行为随便,自暴自弃。
不良倾向之二:某些家长认为盲童生来残疾,十分可怜,所以对孩子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使孩子完全依赖于家庭的照顾,只知道接受“爱”,不知回报,缺乏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的能力。经调查,这类家长约占50%。
例:学生朱×,父亲视力残疾,家境贫困。父母认为这是自己残疾给孩子带来的不幸,于是夫妇俩节衣缩食,对孩子百依百顺,溺爱有余,造成孩子任性、不合群,学习、生活懒散,无法接受集体教育、生活,家长对他更是无可奈何。
又例:学生张×,多重残疾(视障、肢障),母亲每天踩小三轮车接送孩子上学。父母的溺爱,使得今年已十六岁的张×,生活学习有极大的依赖性,至今不会“走路”,影响了他参加学校的正常活动;而相反,与张×同班的孟×,除视力残疾外还兼有肢体残疾。孟×进校时,是告挪动凳子走路的,家长一直鼓励孩子要学会走路,在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孟×从挪动凳子走路到学习用双拐杖直至用单拐杖走路,现在已能试着独立行走,孩子的行走能力得到了康复。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残疾儿童的缺陷可以靠科学的训练予以补偿,而恰当的家庭教育对培养残疾孩子的自理自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推进盲童家庭教育的一些对策
盲童家庭教育问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迫切性。根据盲生家庭特点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把盲生培养成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必须狠抓家长工作。首先端正家长对残疾子女的认识,教给他们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经常开家长会,通过全校性的教育与交流,介绍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的实例,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
2.建立家长学校,开设专题讲座,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和有关专家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3.经常家访,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告诉家长,并指导家长对孩子已有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密切与家长的联系。
其次,学校抓住不同家庭所反映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的引导家长提高认识,端正教育态度。
对于抱有盲童“无用论”思想的家长,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让他们明白:“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权利,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为使盲童获得成功,学校根据盲童的特点,“扬长避短”,在音乐、体育、手工方面发展盲童的特长。学校不但要保证音、体、手工的课程,还应在课外组织运动队、乐队、手工组、对不同残疾程度的学生进行精心培养。
对于过分溺爱孩子的家长,学校除讲明道理外,更重在实事教育。针对家长不放心、不放手的心态,学校把重点放在培养盲童生活自理的能力上,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感到,离开了家长,盲童也能生活得很好。为此,学校采用“三步走”的方案:
①盲童进入盲校,学校要求他们住宿在校就读,接受集体生活的锻炼。学校要组织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参加军训。通过严格的作息制度和规范的日常行为,培养盲童自理、自立、自强,在老师的指导和要求下学会独立生活。孩子的变化,会使家长看到:“自己的盲孩子也能学会本领。”
②树立正面榜样,学校经常向家长宣传学生中自强不息,刻苦成才的先进事例;同时向家长宣传“好家长”的例子,用先进事例教育家长,使家长认识到:“溺爱下培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③针对家长的溺爱而造成盲童只知索取、不懂得回报的情况,提出:“社会给盲童千份爱,盲童回报社会一颗心”。让盲童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如护绿保洁服务队,推拿志愿者服务队,钢琴调律维修服务队等,以升华他们回报社会的一颗心。通过这些活动,转变家长的观念,消除溺爱的现象。
另外对个别不尽义务家长,甚至鄙夷盲童的家长,学校通过教师的疏导使他们明理、遵法。学校以“国家宪法”、“青少年保护法”教育家长,使家长认识到“没有权力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力”。现在的孩子是跨世纪的一代,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者,身有残疾的盲童也不例外。对他们单纯强调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整体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发动和依靠家长,共同做好盲童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