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学科知识与音乐课融合路径研究论文_钟祥兵

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学科知识与音乐课融合路径研究论文_钟祥兵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温江中学,61113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提升学生知识素养走向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变,而音乐学课在高中阶段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不可怀疑他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方法,高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包括: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情感表达;音乐风格文化理解能力。这些素养的获得需要音乐课堂中各种路径将以传达,而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内容有机渗透融合,有助于拓展音乐教学的空间,充实音乐教学的内涵,使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把握更为深刻细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

关键词:音乐核心素养;音乐课堂;学科知识

一、通过文学诗词与音乐课堂融合提升高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能力是学生音乐素养的重点。音乐鉴赏能力主要包括音乐品评与运用能力、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音乐欣赏与审美能力、音乐创造与想象能力、音乐交流与合作能力,其中最核心的是运用音乐的品评能力来加强音乐情感表达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实现不能离开对音乐本位的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调式和声、歌词等,音乐作品要表达出应有的内涵,将建立在这些基本音乐要素之上,各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的音乐特点以及所表达出的音乐内涵与风格都不一样,怎样让学生掌握这些音乐基础知识,这就是音乐的常规课堂要寻找的方法与路径。而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编写知识容量丰富,牵涉的知识面广,这无疑是对高中学生音乐修养从广度、深度、宽度去发展。

(一)、文学诗词是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中鉴赏教材中诗词歌赋与音乐鉴赏牵连盛密,不可分割,如高一鉴赏课中的《沁园春.雪》、《七律.长征》、《阳光三叠》等都是曲中有诗,诗中有曲,诗曲对应,相互映托。由此将文学知识与高一音乐鉴赏深度融合,搭建桥梁,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成为音乐常态课的合理路径。

(二)、文学知识的节奏感,渠道感与音乐的基本要素特点的辉映,提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任何诗词,无论年代与地域都将有自己的平仄规律与节奏速度,这也是匹配与相应音乐的基本条件和规律:如高一音乐鉴赏第三单元第七节《丝竹相和》本单元江南丝竹音乐《中花六板》与广东音乐《娱乐升平》,其小、雅、细的音乐特点与江南诗词的融合匹配更能贴近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通过对白居易的《忆江南》作品的品评理解,以一位北去为官的诗人对当年江南旧貌的回忆与怀念,通过意像营造出一幅美丽的江南风光图,读者通过朗读诗词的节奏与速度体会诗人要表达回忆,以平仄的音调体会笔者内心怀念,江南的诗词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情感体验,那江南的音乐也是这样吗?从聆听音乐的感受中总结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表达出音乐具有的小巧玲珑,由诗词的雅致感悟音乐的典雅,由诗词的细腻映托出音乐的细腻。又如,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投影在大屏幕上,让一个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复习了初中时所学的那首著名诗篇。当然音乐与诗词的映合除了情感的一致外,音乐要表现出这些特点也有他独特的一面,音乐本身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听觉艺术,要表达出风格与情感必须通过本身的速度、力度、节奏、旋律、和声等等的配合与协作。学生通过鉴赏明白了音乐的基本要素对音乐表达的作用,对于提升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需要音乐的场合,对选用合适的形式与作品风格参与活动或者选择合适音乐适应音乐活动增加了鉴赏的实践能力。

二、通过历史文化与音乐课堂融合提升高中生的音乐情感表达能力

音乐情感体验是指学生在听、唱、奏、动等音乐活动中,通过直接体验(音乐感知觉直接产生的情绪体验)和间接体验(音乐表象及联想产生的情感体验),用音乐表达与抒发情感,或从音乐感悟与激发情感,这是音乐从音响形式转化为情感本质的关键过程。音乐情感体验能力是重要的音乐素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中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有三种主要实践形式:一是在音乐实践中体验美感;二是用音乐作品抒情咏志;三是通过音乐活动怡情养性。如高一鉴赏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 ,鉴赏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感受项羽与虞姬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虞姬对项羽以死明节的大义情怀,对艺术家梅兰芳的人物简介中留须明志感受爱国主义情怀。以至于歌曲片段的演唱才会有情真意切的凄凉感和对爱人以及国家鉴定信念的肯定感。又比如十四单元《高山流水志国家》,如果让学生只是去聆听,容易产生隔膜,难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针对这样的存在问题,我为学生创设情景。以历史为故事为前提创设情境:此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起首二、三两段叠弹,俨然潺流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汪洋浩瀚不可测度之势;至滚拂起段,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两段轻舟已过,势就徜徉,时而余波激石,时而颠簸起伏。从成语角度理解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再如:欣赏《满江红》,结合历史人物岳飞的经典故事,岳母刺字的经典中感悟满江红的气壮山河,再结合交响作品的听力品味岳母刺字的气节,让学生更能在课堂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与震撼。通过这些学科知识的融合,是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培养学生音乐情感体验能力:使学生在兴致所至时能选唱昂扬、欢乐、抒情的音乐作品抒发自己向上向善爱美的志向与感情;在心理失衡时能选听励志、和谐、优美的音乐作品调节情绪和修养性情;在参加集体音乐活动时能有意识地从优秀音乐作品中感悟美德、陶冶情操。

三、通过地理文化与音乐课堂融合提升高中生音乐风格文化理解能力

音乐文化理解是重要的社会人文素养。高中学生对音乐作品必要的文化理解,有助于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音乐,也有助于学生从音乐发展的角度认识社会。音乐文化理解应包括认知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理解音乐发展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影响。如《非洲歌舞音乐》一课,有非洲鼓乐的广泛性与实用性源自非洲地理文化,非洲地理原始丛林,经济落后,部落群居等特点,古老的传递信息需求以鼓点、鼓声、节奏的不同来表达信息内容由此鼓成为非洲的传统乐器代表流传至今,由于非洲位于赤道两侧,常年干旱,雨水较少由此非洲人们常举行大型祭祀求雨活动,由此可以产生非洲的舞蹈文化。又比如《中国秦腔》高亢嘹亮的喊唱技巧,源自于黄土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大,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由于这种地理环境,常年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会用高亢的声乐呼唤远方的友人,由此秦腔的喊唱技巧形成了独特的魅力。除了让学生了解音乐与地理文化密不可分外,学生对音乐的文化理解可以从四方面理解:识别中国与世界音乐的主要种类与特征;认知音乐的主要形式、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了解音乐在舞蹈、戏剧、影视中的应用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知晓音乐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意义。

结语: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综合历史、地理、文学、美术、政治等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不但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还能开阔眼界、拓宽视野,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学习有关的音乐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对音乐的鉴赏水平,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梦.高中音乐核心素养

[2]冯巍巍.音乐核心素养的特征与培养.文章编号:1000-0186(2016)12-0009-05

[3]金元宇.浅谈如何将其他学科知识溶入到音乐欣赏教学中,文章编号1673-2596(2008)02B-0141-02.

论文作者:钟祥兵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学科知识与音乐课融合路径研究论文_钟祥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