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银行业大规模并购重组的原因分析_银行论文

西方银行业大规模兼并重组的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动荡不安。除一系列引人注目的金融危机外,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场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规模巨大的银行业兼并重组浪潮,正在悄然改变着国际银行业的格局。

当前仍在继续的这场国际银行业兼并重组浪潮,是在90年代国际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形成的。金融全球化趋势凸显,国际商业银行为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作出的努力,反映了银行业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

1、调整自身规模,增强竞争能力

受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西方商业银行的永恒主题。二战以后,伴随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西方商业银行经过一系列重组,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与此同时,金融业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这种金融业的竞争更呈现出新的特点。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由同业扩大到其他各类金融机构。二战以后,除德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实行综合化银行制度以外,其它多数西方国家银行实行专业化银行制度,即将证券业务和信托业务与存贷业务相分离,由专门的证券机构和信托机构经营,商业银行只经营存贷业务等金融中介业务和其他金融服务性业务。在此种制度下,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同业。进入80年代以后,实行专业化银行制度的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等,纷纷放宽金融管制,允许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实行业务交叉。储蓄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信用社、证券商、人寿保险公司和某些金融公司涌入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领域,推出各种新的金融工业与商业银行展开竞争。商业银行面临的对手空前增多。

第二,商业银行的竞争范围由传统业务扩展到新兴业务。商业银行是生产和销售金融商品的特殊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使自己的金融商品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由于顾客对金融商品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主要是信用、收益或成本、安全性、流动性或期限等,而且日益要求这些需要能够同时得到满足,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既能生产和销售功能单一的金融商品,又能生产和销售功能复合的金融商品。因此,商业银行争先恐后投入到金融创新的大潮中。在这种背景之下,商业银行同业之间不仅继续在传统的业务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而且在通过金融创新所开辟的新业务领域展开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还要同其他各类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中为开辟和瓜分新兴业务市场而进行竞争。

第三,商业银行的竞争空间由国内拓展到国际。 从50 年代末期到70年代,由于多数国家在国内实行金融管制,限制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因此,这一时期商业银行主要是在离岸金融市场角逐。进入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相继放宽金融管制,加快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步伐,商业银行也相应加强了对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全方位渗透。其中国际分支机构网络的构筑与国际金融业务的拓展是相互交融的主要渗透方式。而且,后者的渗透步伐大大快于前者。由于这些渗透,商业银行在国际上不仅继续为争夺所在国的非居民顾客而展开激烈的竞争,而且也与所在国的金融机构为争夺所在国居民顾客而展开激烈的竞争。

新的经济和金融环境要求银行必须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并大规模涉足新市场。银行业的合理集中为本国银行与大的国际性商业银行进行公平竞争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通过合并可以迅速增强资本及资产实力,增多分支机构,拓宽业务范围,吸引更多顾客。涉及不同的业务领域可以分散经营风险。兼并不同业务类型的银行可以优势互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银行开拓国际业务已成为大势所趋。超级银行比其它银行更容易寻找到信贷机会,加大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国际业务的比重,推出金融创新,组建金融集团,从而确立竞争优势,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创新能力。美国一些金融机构在大通曼哈顿银行与化学银行合并时说:“合并将不仅是在迅速联合的银行业中生存的需要,而且也是在国内银行业和全球资本市场抢占有利位置的需要。”日本大和银行1993年把经营陷入困境的柯斯英证券公司变为子公司,具备兼营银行、信托和证券业务的通用银行的基础条件,所以住友银行视其为“理想的合并对象”。而对瑞士银行来说,兼并瓦堡银行可以帮助它实现成为“卓越的欧洲投资银行”的目标。瓦堡银行金融操作方面的能力,补充了瑞士银行在金融行业工具、债券、外汇方面的不足,增加了它同瑞士其它投资银行的竞争能力。

2、降低成本 实现规模效益

银行业是规模经济效应很强的专业。这是由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和银行业的技术革命所决定的。

第一,银行与一般生产企业不同,它经营的对象——货币具有同质性,它不像一般行业企业的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差异性的性质,因而有特定的消费群体或服务对象。货币产品的同质性决定了它具有无限广阔的需求市场,惟受制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国(全球)经济发展水平。这为单个银行规模的迅速扩张提供了可能。

第二,在现代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经营具有独特的存款派生效应,这使得单个银行规模越大,覆盖面越广,由原始存款衍生出来的各层次级别的派生存款留在该银行系统内的可能性越大(在分支行制度下更甚),就越有可能达到存款创造倍数之极限,显示规模经济效益。

第三,银行业更具规模经济而更少具规模不经济的特点,因此可以通过兼并,达到减少开支,节约成本的目的。这是因为:(1 )银行经营一般需要较多的先进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投入。这种较大的固定成本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并随着可变成本的增加会降低单位成本的平均成本。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美国, 传统银行网点的单项交易成本为

1.07,电话银行为

0.54,自动柜员机(ATM)为

0.27,而INTERNET银行只需

0.10。(2)银行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专业化分工更细, 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3 )业务相近的银行的合并往往伴随着分支机构和人员削减,使银行组织机构精干合理,降低人工费用和各项管理费用。(4 )随着银行传统业务的逐渐减少,表外业务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业务的大量增加,扩大业务量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或很小。 (5)大银行能够充分利用其无形资产(商誉、管理、营销技巧之类)的边际开发成本为零或很小以及供给弹性无限大的特点,理性化地运作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银行分支机构。大银行的商誉等无形资产在银行收购中正逐渐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支付手段。

第四,银行的规模越大,它向社会提供的银行服务(广泛的产品线)范围越广。 在芝加哥联邦储备区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在存款规模

1000万以下的银行中,只有16.9%的银行提供19种银行服务,而存款在

5亿以上的银行中,能提供19种银行服务的占41.4%。

第五,万能型银行广泛从事证券、保险、基金管理等其它金融服务,会产生业务范围广泛的规模经济。其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已经拥有各种金融人才、资本设备和各种金融信息,扩大业务范围可广泛分摊信息成本和其它成本,增进银行效益。另外,现代公司组织结构制度出现了创新,大规模公司的管理开始不同于以往的集权决策内部管理体制,而是通过设立具有相对独立经营自主权的事业部分和分支机构。利润单独核算,能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并大幅提高了公司规模边界。

当然,银行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也会产生规模不经济。大银行的规模不经济通常表现为资产质量较差,盈利能力较低,效率低下和较弱的资本结构(比率)。美国明尼阿波列斯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研究员约翰·伯依特的研究表明,美国80年代最大的前十家银行的经营绩效最差。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同时发生作用,那么也就存在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由于现代银行体系下分支行制度和万能型的银行能够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现代银行(尤以美国为甚)逐步向分支行制度和万能银行靠拢,加之银行业技术的飞跃进步,金融业的“自由化”和“国际化”以及工业组织结构的创新等大大改变了生产技术水平。银行的适度规模越来越大,这是导致银行业兼合的一个重要原因。

3、通过兼合获得技术优势

银行业的竞争主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银行之间,本国同一金融体制下的银行之间以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这两个层面上展开。这种竞争是不完全竞争。而竞争的比较优势则主要包括银行内在的垄断优势和外在因素如银行所在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金融体制的结构和布局、政府的金融法律政策等赋予各国银行的其它比较优势。根据垄断优势理论,有一定实力的大银行所具有或想获得的垄断优势不外乎两大类:规模经济和优越的技术优势。

从技术的角度看,银行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其获得和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一,一般垄断企业往往具有其他竞争者无法或者难以获得的优越技术优势。垄断企业通过这种独占技术创造出来的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或者是外形(功能)差异化(源于技术决窍),或者心理差异化(源于营销技巧)。然而,由于银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货币)的同质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各银行之间只存在差异化的营销技巧,各种创新金融工具或技术只是不同的营销手段或技巧而已。银行的技术优势包括使用新的金融工具和技术(设备)以及体现在银行的商誉等无形资产中的如管理技术、组织技巧、经营风格、公众形象等。由于国际银行业广泛运用电子通讯等先进技术,造成了交易(服务)成本的大幅下降,因此具有一定规模的银行都有能力支付较大的技术装备开支以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并通过规模经济效应获得低成本优势。而规模较小或中等规模的银行则要么根本无力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设备投资,要么无法享受新技术设备投资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尤其当使用新技术的业务规模长期达不到盈亏平衡点时,就可能得不偿失,更谈不上规模经济效应了。于是规模较小或中等规模的银行或者以亏损为代价以维持技术上的不落伍(盯住市场领导者),或者干脆放弃、失去新业务或新技术产品的市场份额。第二,由于知识产权法中的专利只保护专利创造者对专利内容的表达,而不保护这种表达所蕴涵的意思或创意,因此申请了专利的金融产品或工具往往缺乏有效保护。到目前为止,金融产品的专利保护成功的例子并不多,典型的如美林公司的现金管理系统(Cash-Management System)。另外,金融创新有时需要竞争者的模仿和加入新市场,以维持金融市场上创新金融工具足够的流动性,但创新者仍然能保持在新产品上的领导地位。因此,创新尤其是适于批发业务的金融创新大多由大银行来首创或推动。凭借这种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大银行可以大大提高竞争能力。

4、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益

银行并合后可产生协同效益(synergy), 在业务运作上既相对独立,又互补协调,迅速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竞争能力。大致有三类:一是地区性互补。例如美国美洲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于西海岸,而国民银行业务主要集中于东南部,合并后可抵制较小地区经济放缓带来的冲击,从而保证新集团整体盈利的稳定增长。二是业务互补。由于金融创新的激励,各家银行都在竭力推出自己的新产品,但是不仅新产品开发费用高昂,而且在不明底细的情况下,其它银行也不敢贸然运用新产品。这种情况下,兼合后的银行就得在业务运作上相互协调,迅速发挥整体优势。美洲银行在批发业务上具有强势,而国民银行则擅长于零售银行业务,合并后,美洲银行在三藩市的总部将主导批发银行业务,国民银行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总部将主导零售银行业务。同样,芝加哥第一银行在企业银行和批发银行业务方面较强,而第一银行则专注于建立消费者零售网络,合并后也可优势互补,得到全面发展。又如东京与三菱银行合并后,由于三菱银行擅长于日本本土和零售业务,而东京银行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其国际业务和批发业务发达,因此可以相得益彰,在国内外开展更全面的银行服务。三是产品交叉销售,合并各方可以互相利用对方的客户基础、经销渠道,通过交叉销售来扩大经销网络,增加销售额。其理论根据在于一家银行的某种产品(例如信用卡)的客户是它的其它产品(例如汽车贷款)的理想对象。比如花旗银行在商业银行领域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有3000个分支机构;在居民与企业存贷款、外汇交易、贸易融资、信用卡发行等方面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旅行者集团可以利用这些客户,推销其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人寿基金、物业保险、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金融服务,特别是可以利用花旗银行的庞大海外机构及影响,来弥补自己海外业务方面的不足。而花旗银行则可以利用旅行者集团在共同基金、退休基金,特别是保险方面的广大客户,推销其消费者贷款、信托、外汇买卖、债券交易等产品和服务。

5、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随着跨国银行数目的增加与金融实力的增强,国际市场金融市场成为激烈竞争的场所。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所面临的风险,除同国内商业银行一样面临资产组合的三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以外,还有国家风险和汇率风险。从6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是金融创新的领头羊。金融创新使美国金融业竞争加剧,尤其是存贷款利差减少,银行更多的把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上,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被冷僻和深奥莫测的金融衍生市场所吸引。银行家们知道他们的风险更大而不是变小了。另外,受游资的影响,全球经济泡沫化,对欠发达国家和房地产的贷款随时都可能酿成危机,要求有充足的资金去弥补可能造成的损失。由于银行合并,资本实力壮大,在应付危机时,就有了更大的余地。大银行通常有雄厚的资本能够帮助其渡过经济难关,“大而不倒”已成为一个习惯性传统,因为它能最大程度影响经济和金融的稳定。银行规模越大,在业务范围、客户市场、业务地区、行业、营销渠道等方面更容易做到资产组合分布多元化,能够熨平行业、地区乃至全国或全球范围内经济周期波动引起的经济风险。同时,通过合并使银行变大或集中,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健康稳定的银行体系,因为它减少了可能导致恶性竞争的市场容量过度。

6、拯救危机银行 保持金融稳定

西方各国自1990年后相继进入新一轮经济衰退,令各国的银行业遭受沉重的打击,银行盈利下降,股票下跌,信用等级下调,银行大批裁减人员,不少银行破产倒闭。1990年,英国银行受坏帐和紧缩开支影响,仅仅是七大银行的坏帐准备金就高达51亿英镑。同年,美国银行亏损额为76亿美元;1991年美国储蓄及贷款业出现崩溃,坏帐在美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中占5.6%,当年致使127家银行宣布破产。90年代以来,美国最大的25家银行利润平均下降13%,股票下跌30—50%,200 家大银行中35家有严重问题,全美商业银行中有1000家被列入“有问题银行”名单。美国多数大银行徘徊在破产的边缘,它们不仅在负债上显得脆弱,而且由于大量介入高风险贷款,资产状况已明显恶化。在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地价和股价下跌使银行备受打击。据估计,在坏帐问题获得解决之前,日本银行坏帐总额达100万亿日元。 其中银行由于投机商破产就带来4000亿美元的坏帐。日本11家大银行难以收回贷款占未偿贷款的40%,先后有宇宙信用社、木津信用社遭挤兑,兵库银行倒闭。由于缺乏共同基金,没有资金实力阻止银行倒闭和经济进一步恶化。日本银行的大量坏帐使其银行信用等级下降,在1992年至1994年3年间, 遭降级的日本银行有90家左右,有些是连续3年降级。受坏帐影响, 日本银行净营业盈利下降,日本11家主要商业银行1994年度的税前盈余减幅逾90%,日本都市银行平均盈利率只有0.53%。

在处理金融机构倒闭时,兼并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甚至最有效的手段。从历史上来看,每当金融机构面临倒闭危机时,往往是国内国外的大银行出面营救而化险为夷。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银行合并是维护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可以减少甚至可以消除银行危机对公众信心的影响,而且还能从整体上保证向社会和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连续性,这从巴林银行和大和银行那里得到验证。银行合并在拯救那些濒临绝境的银行中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金融管理当局也因此开始对一些银行合并事件持鼓励态度。

标签:;  ;  ;  ;  ;  ;  ;  

西方银行业大规模并购重组的原因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