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面面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崭新论断,不仅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还指明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问题。这一论断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
一、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最终目的和实际手段的统一。
本质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内部固有的特殊矛盾,也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根据本质范畴这一特征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论述。笔者以为:决定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二是为达到这一目的所采用的实际手段。这两者的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是决定社会主义本质根本因素。
先论社会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是社会主义根本区别于其它社会运动的最根本性的要素。它决定社会主义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所以为社会主义的关键因素。列宁曾经指出:“剥削的存在,永远会在被剥削者本身和个别‘知识分子’代表中间产生一些与这一制度相反的理想”。(《列宁全集》第1卷第393-394页)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历史地产生出来,就是社会主义代表着一种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理想。消灭剥削、压迫,实现社会公正的目的,就成为社会主义特有的属性,离开了这一目的,社会主义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最多按马克思、恩格斯的做法,将其划入“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了。(参见《共产党宣言》)
反对剥削压迫的理想,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奋斗的目的。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鲜明地表达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在这个目标上的一致性。指出:“各乌托邦宗派的创始人……在批判现存社会时明确地描述了社会运动的目的──废除雇佣劳动制度及其一切实行阶级统治的经济条件,……也是巴黎革命(指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引者)和国际(指第一国际──引者)所宣布的最后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25-426页)
正是因为最终目的在明确社会主义本质的关键意义。列宁曾经从目的的角度,论述过社会主义的实质。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实质)是把土地、工厂等等即全部生产资料变为社会财产,取消资本主义生产,按照总的计划进行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生产。”(《列宁全集》第4卷第241页)
正是因为最终目的在明确社会主义本质的关键意义。马克思、恩格斯要求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不渝地牢记最终目的。“共产党人为工人阶段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4页)“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而忘记根本大计,只图一时的成就而不顾后果,为了运动的现在而牺牲运动的未来,这种做法可能也是出于‘真城的’动机。但这是机会主义,始终是机会主义,而且‘真城的’机会主义也许比其他一切机会主义更危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274页)
再说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际手段。要实现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各国共产党人必须根据时代和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采用不同的实际手段,这就使社会主义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因此,实际手段决定社会主义的不同特点。它是使社会主义呈现出不同特色的内在原因。
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不同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或是鼓吹宣传、典型示范,或是密谋暴动,总的说来都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现实手段”,这就使得社会主义“淹没在乌托邦寓言的云雾之中了”,科学社会主义“起来代替乌托邦的,是对运动的历史条件的真正理解以及工人阶级的战斗组织的日益积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25-426页)这样,社会主义的“任务不再是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3页)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标的最实际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6页)
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确立之前,社会主义最实际的目标和手段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因此,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的本质总是同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回顾他们一生时说过这样的话:“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所以我们决不能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斗争从运动中勾销的人们一道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73-374页)列宁在创建苏维埃俄国的革命中,同样非常重视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的作用,强调:“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列宁选集》第3卷第199页)但他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始终清醒地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动因。他说:“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须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同上,第509页)
当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时,社会主义实现的基础却发生了某些重大的变化。由于历史的曲折发展,现实的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了的物质生产和政治形式上,而是建立在比发达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水平和政治构成水平相对较低的落后国家的基础上。这就使得尽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的上具有更为迫切的意义。基于这样一个来之不易的认识,邓小平同志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重要意义。他说:“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下同)第116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第328页)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崭新论断,鲜明地体现了当代社会主义最终目的和实际手段的统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这些实际目标的提出,揭示出社会主义运动的性质;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达到这些目的的最根本的实际手段,又反映出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基本特点。今天,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正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际进程中,不断地得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在这实际目标和实际手段的内在的、有规律性的联系中确立起来了。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当代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表现,它相对本质而言,是对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第二个层次的理论概括,比本质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在他们的时代,根据他们把握的材料,对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特征做过若干科学地设想,但正如列宁所说,由于社会主义的实践在他的那个时代还未深入展开,因而“我们还不能阐述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将来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达到完备的形式──这些我们不知道,也不能说”“因为还没有材料用来说明社会主义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的砖头现在还没有造好。”(《列宁全集》第27卷第134、135页)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我的对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把握也不完全清醒,其中既有教条主义的因素,又有对社会主义主观的任意附加成分。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使我们对当代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有了新的科学的基础。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把握,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应该具备这样一些基本特征:
一、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根本手段,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功能,也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和其它剥削社会制度的先进性的重要表现。如果社会主义不具备这种基本功能,它就没有理由取代资本主义和一切旧的社会制度。而社会主义所以具备这种功能,又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性质决定的。这就使得社会主义既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又有不断地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的特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方面的特征。
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得到解放和发展,才能保证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的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第64页)因此,“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第111页)
三、“更高更切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而适应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社会主义民主,必然具备“更高”“更切实”的特点。这里的“更高”,即“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的权力。”(《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82页)这里的“更切实”,即这种民主政治制度在运行中能充分体现“精干”“高效”“优化”“勤政”“廉洁”的原则,能够“充分调动人民和各行各业基层的积极性”。(第241页)
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调的观念文化。适应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并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观念文化,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精神动力,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观念文化上的基本特征。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集中体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本质要求,因而它同社会主义本质在内容上是相贯通的。创业精神内含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科学,真抓实干的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谦虚谨慎、崇尚先进的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保证,它应该是当代社会主义制度在观念文化上的基本特征。
上述四个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的基本特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显现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向下一阶段的发展,这些特征必然会作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向世界展示出来,在新层次上表现社会主义的特征。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开拓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思路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最新成果,同时,它又为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开拓了新的视野和思路,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清除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教条主义因素和主观的任意附加。在这里面,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主要有:
其一,明确了社会主义是与共产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的独立的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本质论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共同富裕,它同共产主义所要达到的“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既有必然联系,又有程度上的明显区别。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只是从制度特征上去把握社会主义,而这种把握又受经典作家把社会主义当作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影响。因而在实践上非常重视不断向共产主义推进的“社会主义革命”:在生产关系上搞“一大二公三纯”;视按劳分配为资产阶级法权,大搞实际上的平均主义;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中,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批判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文革”中甚至提出“对资产阶级全面专政”,形成了一整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些错误,从思想认识上,不能不说是与混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实际明确了社会主义目标与共产主义目标的区别,实际上肯定了社会主义是一独立的社会形态,并且赋予社会主义目标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能有效地避免把共产主义的目标放在社会主义中必然会出现的扭曲变形,避免出现危及社会主义前途的错误。
其二,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在自身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它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全过程,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全过程体现出来。这就使得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展现同千百万人民群众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由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通过对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使得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展现与千百万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正是通过社会主义与人民群众实践的联系中,揭示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在自身基础上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从不成熟、不够格向较为成熟、比较定型的面貌改革进步的。
其三、明确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存在的“主体性”特点。
邓小平同志从最终目的和实际手段的统一中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思路,实际告诉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主义实际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相比照,就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存在的“主体性”特点。这就是说:现阶段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决定了要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只能坚持以公有制为占主体,其他所有制为补充的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只能坚持按劳分配占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允许多种分配方式长期存在;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只能在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
长期不变,即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的“一国两制”原则。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存在的“主体性”特点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性质的根本,只是说明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特性。它表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全面性”的存在,根本消灭一切剥削现象和消除一切两极分化因素,达到共同富裕的理想,在尚未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之前,只能是一种空想;如果硬要将其附诸实践,只能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最后,明确了社会主义手段服从目的观念
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强调了实现这一目的的现实手段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又提出了姓“社”姓“资”的三条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72页)这一著名论断,就完全改变了以往人们研究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它不再从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的特征上而是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上,不再从社会主义的“原则手段”上而是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确立了一种社会主义目的高于手段,手段服从社会主义目的的崭新观念。这种新观念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革命。正是有了这种手段服从目的的新观念,才有了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才会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照这种新的观念,凡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东西,社会主义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就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73页)依照这种新的观念,社会主义就会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上,广纳百川,奔腾入海,充分展现出应有的勃勃生机。
标签:共同富裕论文; 恩格斯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经济论文; 列宁全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