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评论需要强化批评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批评论文,意识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下的学术评论①出现了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不讲标准与原则的一味吹捧与赞扬,简单地肯定一切,使批评与议论演变为阿谀奉承,表扬与自我表扬,沦为商业化的市场营销;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扣帽子,打棍子,不加具体分析地一棍子打死,简单地否定一切,沦为单纯情绪化的快感宣泄与思想攻击,甚至演变为人身攻击与恶意谩骂。这两种倾向的共同点是缺乏独立学术品格与辩证思维,缺乏严肃、认真、真诚、客观而负责任的学术批评,②丧失了思想的锋芒和崇高的价值引领性。而科学、理性、健康的学术评论则是要以强烈的批判精神与清醒的学术自觉,在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基础上对学术观点、思想与理论尽可能作出是非、善恶、真假、美丑、轻重、大小等判断,从客观实际出发,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度地进行批评和议论,以明辨是非、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引领和推动学术研究趋向至真至善至美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术圣殿,促进学术繁荣与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学术批评。本文将从学术批评对于学术活动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现实合理性等三个层面,作出较为深入系统的学理探讨。 一、学术活动何以需要学术批评 从学术思想发展的逻辑理路来看,学术评论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学术批评,这是由学术活动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决定的。 1.学术批评是学术活动的重要环节与手段。学术活动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任何历史阶段的学术思想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难免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足与差错。“批评他人”或“被别人批评”的学术思想均属于学术研究或评论的正常现象。在一个正常的学术环境下,学术研究要满足求新、求深、求精、求突破的学术要求,就离不开批评与反批评。学术批评对学术研究活动来说,是一个基本的研究手段和重要环节,贯穿于这一活动始终,因而它也可以看作学术评论的重要一环与组成部分。从学术活动的理想状态来看,独立思考、善思慎思、追求独到新颖而富于创见的学术见解与观点是学术活动的基本旨趣。对已经形成的科学理论与思想进行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学术批评就会应运而生,无法回避。它是学术进步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 同时,批判精神是学术创造的前提。对已有的科学理论、学术思想进行创造性批评与批判,构成学术研究的起点与开端,并由此催生更大的创造性成果。以科学史为例,许多重大的理论突破都是以科学家的怀疑的批判为先导。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是运用逻辑推理对古代落体学说的逻辑矛盾提出了质疑与批评,才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哥白尼的日心说正是在批评地心说的基础上彻底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而给科学乃至社会带来了一场“哥白尼革命”。③正是因为拥有一颗活跃的带有批判性的心灵,科学家才能够在批判性地吸收前人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科学成就,推动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2.学术批评是学术质量的监督与保障机制。质量是学术活动的生命线。在学术活动中,学者通过独立思考与探索研究的东西必须接受别人的质疑与批判。学术界理性的判断标准也是在不断争鸣交锋中逐渐形成的。在学术共同体内部,学者之间彼此担负着相互监督的职责,并在交流、质疑、批评、反驳的深度互动中形成一定的研究范式,可见,学术批评有助于学术范式的创造性建构。由此,学界才会形成良性的监督机制。学术研究才会在这样的一种良性监督下获得真正的创新和发展。④严肃、认真的学术批评为学术质量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以支撑和保障优秀的、卓越的、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的产出。学术批评还会形成学术共同体的监督与制衡机制,构成学术生产系统自身的免疫系统,它可以使学术研究远离浮躁与虚妄的学术病菌,更加严谨与务实,提升知识生产的质量。就学术规范而言,健康的学术批评是学术共同体的“免疫系统”,通过对错误东西的分析批判从反面给我们启迪,可增强学术自身的“免疫力”,因此构成学术共同体自律的必要条件。同时,它也是学术共同体和学术活动的重要他律机制。“行之有效的学术批评机制和监督机制,是对学者和学术活动的重要他律机制。”⑤缺失了学术批评,意味着学术生产系统功能的紊乱与失调,学术共同体就潜藏着走向腐败和自我塌陷的危险。⑥就学术内容而言,批评意味着对话,对话导致真理的发生与获得。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⑦这其实就是苏格拉底之“精神助产士”的本意。可见,学术批评保障了学术质量,它使科学中闪亮的、真实的、精彩的成分更加彰显,虚假的、错误的成分不断剔除,不断逼近真理,直至达至真理。⑧ 3.学术批评是学术理性的内在客观要求。理性是人们运用理智认识事物、支配行为的意识、精神与动力。它能保证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维护社会的顺利运行和发展。⑨现代理性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它以实证精神与逻辑推理为核心,主张采取理性主义与客观主义的态度对待一切。批判精神是现代理性的重要基石。学术研究、学术评论作为一个典型的理性创造性活动,必然以理性精神为基础,遵循理陛原则,具有批判精神。这是因为,“创造和理性是科学知识增长的两大动力,而理性原则又是学术批评的规范”。⑩所以说,严肃的、健康的科学研究、学术评论都需要研究者秉承科学理性原则,具有一种自觉的批判精神与批判意识,以批判的态度审视一切学术思想,依据客观事实,基于理性原则,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批评是科学事业的基石,科学因批评变得更加生动、精彩、活跃、严谨。在科学研究中,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万能理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仅仅满足于继承和肯定已有学说和理论,是无法实现科学进步与学术发展的目的的。科学研究是一项探索性极强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在遵循理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条理的怀疑与批评。通过怀疑与批评,促使人们的思维处于受激状态,产生明察秋毫的鉴识力和超乎寻常的洞察力,启发我们发现新的现象,引领我们发现更加深刻的矛盾与困难,作出新的假设,寻找新的证据,验证和修正新的假说,提出新的理论。可见,唯有批评才能使科学思想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更加强大和完善。 4.学术批评是学者治学的根本之道。学术批评是学术活动的生命,没有学术批评就没有真正的学术研究可言。批评能够带来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的论证逻辑与言说方式,激发人们的学术灵感。学术批评不繁荣,学术研究也不会兴盛,学术批评构成学者精心治学和追求真理的根本之道,所以,学术批评是否盛行,往往标志着学术研究是否繁荣。从中外学术思想史角度看,大凡思想自由、学术批评盛行、思想争辩热烈之时,大都也是学派林立、学术繁荣之时。中国的先秦时代,欧洲的启蒙运动时期、文艺复兴时期都是这样的学术批评普遍存在、学术思想空前活跃时期。 此外,从学术研究的崇高使命——追求真理的角度来看,学术批评也是学者不断攀登科学高峰、发展真理的根本治学之道。列宁曾经指出:“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11)这就是说,任何真理、科学理论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及规律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它在深度、广度、精度上都是有限的。那么,就应当允许并包容科学的错误,同时也应当允许并支持和鼓励人们对科学进行严肃批评,在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澄清谬误、辨明真相中科学才能进步与发展。此外,从学者自身治学的能力培养层面来说,学术批评犹如人的智力与思维活动的精神体操,使人的智力与思想建构力得到修炼与打磨,能够磨炼出学术研究的基本科学技能——包括严谨、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它是学者治学的根本之道。 二、学术批评的功能与作用 学术批评对于学术活动之所以必要,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学术批评在学术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与不可替代的作用。 1.学术批评彰显学术立场并引领学术发展方向。学术研究从来就具有现实的批判性和价值的引领性功能,在这方面,学术批评尤其需要这样的责任担当与使命。在社会转型时期,学术批评迫切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这是学者、批评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学术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从来没有为学问而学问、为学术而学术的情况,它往往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有着强烈的价值预设甚至阶级立场,它不可能保持所谓的“价值中立”,而必然具有一定的学术立场、价值取向与评价标准。就价值尺度而言,科学研究一定要以造福人类为价值导向和根本宗旨,只有为人类文明作出有价值的贡献,才有可能获得世界人民的高度评价。(12)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中,学术研究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秉持为人民做学问、以人民为本的价值取向,立足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做真学问、做好学问、做大学问,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研究的理论自觉与使命担当。 思想或学术的生产、传播和创造,可引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3)因而,学术批评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超越现实,站在时代、历史和世界文明的高度观照现实,反思和批判现实,预见未来,变革现实,引领现实趋向美好的未来,引导社会积极向上。这就不能缺乏有力的批评武器,因此,严谨、科学、理性、负责任的学术批评必须秉持崇高的价值原则和人文标准,对各种学术见解、思想、观点与理论进行仔细鉴别、客观评判和公正裁决,以鲜明的思想之剑直击问题的要害,做到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褒优贬劣,匡正学风,提振精神,萃取精华,弘扬人文精神,体现终极关怀,激发创新正能量,彰显正确的学术立场,自觉地承担起价值守望的神圣使命。有了深厚的人文精神的滋养和自觉的学术立场的坚守,才能真正解决“为谁做学问”、“做什么样的学问”和“如何做学问”的根本方向问题,保持学术探索与研究的正确航向。 2.学术批评有助于学术创新。学术研究的灵魂在于创新,质疑与批判则是创新的前提,学术批评可激发创新欲望,提供创新激情与动力。学术批评是诱发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挖掘创新智慧、促进创新思想勃发的重要引擎,构成学术成长与发展的动力机制。积极的学术批评会对学术创新产生良好的影响,它能够激发出人的内在潜能,使人进取,催人奋进。学术批评和思想碰撞能使人们领略与感受智力博弈的乐趣,唤醒人们刨根究底、正本清源、探索真理的思想冲动,引发人们力求辨明是非真伪、弄清本来面目、得出真知灼见、趋向至真至善至美的学术圣殿的精神情结,从而产生强烈的思想冲击力,触动人们在更深更广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多样化思考,并建立起更有异质性的学术创新生态系统。在学术探索中,只有敢于对现有的学术思想、理论、观点、方法及研究范式提出质疑、进行批评,才能驱除思想成见,奔跑在勇于思索、执著探求、善于创造、追求完美的学术道路上,产生强大的创新动能和活力。满足于现状,沉溺于一团和气,停留于修修补补,缺乏批判态度,就难以有学术创新。一般来说,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越激烈,批评意见越尖锐、越深刻、越真诚、越富有挑战性,就越容易激发人们认识的好奇心、新颖感和探索真理的激情欲望。而激发的思想创新的源泉越旺盛、越持久、越强大,其释放出的学术创新的能量也就越大。可以说,学术批评是学术创新的催化剂。 学术批评还有助于实现知识的集成创新。学术研究以知识的生产、积累和创新为核心。一般来说,自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系统集成创新是把已有的知识、技术创造性地加以集成,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产品、新工艺、新的生产方式或新的服务方式,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新需求。自主创新中的集成创新与引进吸收再创新都可以看作是系统集成创新。(14)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原始创新或重大突破性创新,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它体现着精湛的创造智慧并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对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们也应该注意,在科学与学术发展史上,更多、更常见的学术创新则是通过“渐进性”的积累,逐步改进和完善过程实现的——这是一个被学术发展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例如,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人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理论就经历了一个“微粒说—波动说—波粒二象说”的曲折发展历程。波动说是在批评并修正微粒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波粒二象说又是在批评微粒说和波动说并加以改进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个过程就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原有认识的渐进过程中完成的积累性创新,即知识集成创新。一般来说,人们开始提出的某种思想只是初步的构想,往往不够成熟,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众多思想的碰撞,尤其需要来自相异甚至相反方向的批评意见的猛烈撞击与诘难,从而激发思想活力,启迪哲理智慧,以便吸收更多的创意精华,引人拨云见日,用思想窥见澄澈的天光,实现知识的创新。 3.学术批评可优化学术生态。学术批评是健康学术生态不可或缺的内容。学术创造与创新的强大生命力在于拥有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健康的学术生态应当是不同思想竞相争鸣、自由探索、相互补充、交流互鉴、和而不同的思想共生体,充满生机与活力。通过学术批评,发出不同声音,阐发不同观点,辨明是非,弘扬正气,鞭挞丑恶,促进团结,激发创新创造的热情,净化学术环境,能够营造并维护健康的学术生态。学术思想发展的规律表明,学者要想真正作出学术贡献,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善于揭露已经作出的观察中的错误与瑕疵,更加客观准确地观察同样或类似的事实,研究不同种类的材料以便进行比较,更加充分地诠释事实,改进研究方法,(15)完善研究结论。要追求真理、昌明学术,就一刻也离不开学术批评这只“啄木鸟”。学术批评使学术生态更加健康,更有朝气和生命活力,是识别伪科学或假学问的火眼金睛,是学术生命之树长青常绿的“守护神”。 学术批评营造创造力进发的思想氛围,优化学术生态。“健康的学术批评是净化学术空气、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16)百家争鸣是学术繁荣的前提。在学术研究的园地里,思想与观点的多种多样,不同声音尤其是各种批评声音的交汇与对话,能够营造多元化的文化生态景观,有利于思想的解放、智力的拓展,激发起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学术思想的健康发展。文化多元性和生物多样性一样,其最大特点是能够激发出文化的生命力,使其产生更具适应性的生长优势。(17)在学术评论中,提倡并鼓励个性化的学术批评,倡导真诚宽容有辣味并富于建设性的学术对话,可造就宽松、开放、多元、自由、奔放的学术生态氛围,营造充满朝气、生机盎然、创造力进发的思想创新土壤,催生思想繁荣的满园春色。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争辩、批评的诘难,为不同学术思想观点的自由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动活泼的宽松氛围,让学术园地成为一池活水,滋润着各种思想学术的幼苗成长。同时,学术批评所营造的多种观点、不同声音共生共存、“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竞相发展的思想文化和谐格局与场域,能够培育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思维,打造具有竞争活力的学术氛围,形成学术研究“兼听则明”的丰厚思想资源与精神沃土,有助于学术思想在互动交融中实现视域融合与学术整合,从更高、更深、更广的大视界改进不足、纠正偏见、完善理论、升华思想、超越自我,从而实现综合创新,进而深化认识。多元并存、互相共处、争论比较和互相补充的学术生态,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术创造的生产力,形成一种更具适应性的思想融合优势,创造一种学术繁荣的文化景象。 4.学术批评砥砺学术思想发展。如果说,学术批评所营造的良好学术生态是学术发展的外部环境的话,那么,学术批评作为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构成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学术需要互相切磋琢磨,真正科学、成熟而精辟深刻的学术思想往往来自于不同思想理论,尤其是各种批评观点的对立、较量、切磋与斗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术批评是砥砺思想理论、形成头脑风暴、打磨学术精品的重要利器。积极而健康的学术批评可造就一个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智能训练场,激发人们的思想创造潜能,调动人们探究自然、社会与思维现象背后奥秘的科学认知激情,拓展人们的思想想象力,增强知识嗅觉的敏感性,提升人们的思维水平。学术批评可以帮助学者的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突破思维的桎梏,锤炼和熔铸出更高水平的思想创造力、理论洞察力、现实感知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更加接近真实。 学术批评与思想交锋还能碰撞出璀璨的思想火花,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与学术思想境界。学术研究中,研究者的学识能力、眼界心胸、思想观念都需要不断锤炼、淬砺与修正,学术批评与思想交锋则是学术思想历练的重要手段,通过批评的学习与历练,不断地拓展知识面,开阔思维视野,不断修正和完善思想成果,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学术精品的产生离不开广泛而深刻的学术批评”,(18)一旦缺少了学术批评的打磨、砥砺、敲打与锻炼,就难有学术精品产生。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构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由此推动认识的深化与发展。同样,在学术研究中,“认识—批评—反批评—再认识”引发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使得认识与批评在两度否定中克服了各自的片面性,达到辩证的综合,在这样的反复循环中可不断改进不足、纠正错误和完善思想,趋近真理,使学术研究与理论探索得以螺旋式上升和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术批评是推动学术进步与真理发展的智力阶梯。在学术探索与研究的道路上,正视学术批评,善待学术批评,勇于并善于接纳批评,并主动迎击、反复咀嚼、仔细品味和合理消化批评意见,常常会豁然开朗,犹如醍醐灌顶,找到对实际问题解答的新的“解”,使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学术境界,形成新的更深层次的认知成果,推动学术发展。 5.学术批评可增强学术认知能力。学术批评不仅砥砺学术思想发展,而且可培育并增强人的学术认知能力与思想创造力,认知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倡导批判精神和批评意识,能够开阔人的视野,激发人的思维活力,从而历练人的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们学会批判性反思,不断质疑现有的真理、验证及假设并找出结论,实现学术突破与创新。在学术研究中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勇于并善于运用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够使我们的思维更加严谨准确,及时发现问题并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疆域。在学术探索的艰苦跋涉中,以批判性思维为舵,以逻辑思维为船,在知识探险的学术海洋中游历,才能不断锤炼和提高学术认知的能力与品质,重构出新世界的知识形态。这是因为,任何真理性知识、思想理论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性,容不得半点思想矛盾与逻辑混乱,而批判性思维恰恰能够帮助我们去捕捉、发掘和透视原有思想理论中的矛盾、冲突、弊端与逻辑混乱,并通过对这些认识矛盾与思想弊端的系统梳理、仔细甄别、认真剖析、把脉诊断、及时纠正与妥善解决,使认知能力得到突破与超越。 同时,在学术探索中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批判意识的浸润,可以极大地拓展人的思维想象力,并给人带来丰富、生动、新奇而多样化(尤其是异质化)的信息刺激,为人们创造一个开放和多元的思想驰骋与感知空间,触动人们的多样化思考与换位思考,并激励人们更加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探求和解决问题的智力探险过程中生发出新的创造智慧与谋略,使认知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和不断进化。奠基于学术批评基础上的思维想象力,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想象是创造和思想的起点,有了丰富的想象,就容易打开创造和思想的大门,就会为学术探索拓展更大的空间、更丰富的内容和方法,就可用思想滋润和化解各种思想理论改进的阻力,提升认知能力。 6.学术批评有助于搭建宽容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术积累与思想革命。学术思想的积累(量变)与革命(质变)既需要纵向创新、优化环境、在纠错中自我提升与发展,也需要横向交流与传播。学术批评既有助于学术创新、优化生态、助推思想发展与认知力提升,也有助于学术交流与传播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想革命。文化交流与传播是文化传承和文明进步的源泉,又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按照文化运作的规律,任何文化都会不时与异质文化接触、交流与碰撞,如果没有异质文化的交融、刺激和滋养,这种文化到一定时期必然会走向萎缩和衰亡,(19)学术思想也是如此。一种理论、观点与学说,如果没有异质性理论、观点和学说的碰撞、刺激与滋养,听不到各个方面批评的质疑声音与责难驳斥,就难以对原有理论、方法、论据、逻辑作出调整、修正与改进,到一定时期也会走向萎缩和衰亡。同时,在缺乏学术批评的氛围中,涌现的则是大量的同质化信息,由此养成的则是平庸化思维与均等化思维。相反,学术批评则会带给人们更多的异质化信息,尤其是那些睿智、新颖、精辟而深刻的批评,其思想冲击力强,往往给被批评者带来精神震撼、灵魂启迪、思想洗礼,为学术思想带来更多的新鲜元素,促成异质化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冲破思维惯性,产生新的学术创造力。 从根本上说,学术批评就是通过合理的学术讨论、争鸣甚至斗争而实现学术传播、积累、改进、发展,进而实现人类知识文明的不断增值和思想革命。系统论认为,一个系统要维持其有序发展,它就必须开放,必须从外界获取必要的物质、信息、能量,以满足自身的内在需要。就学术系统而言,也是如此,它既要向内部开放,也要向外部开放。只有开放,才能吐故纳新,才能破旧立新,才能交流互鉴,才能合理扬弃。(20)有了开放性的胸襟与包容态度,才能形成开放性思考、跨界分析与综合性思维能力,克服思想偏见、目光短视与利益羁绊的思维束缚,以全方位视角积极吸纳古今中外学术思想发展的一切优秀思想成果,在多元互融中接近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倡导各种批评意见自由登场亮相,支持尖锐而严谨、理智而激烈、真诚而精辟、执著而富有酌见的学术批评质疑发声,可以提供自由、奔放、活跃、创意萌生的思想舞台,拓宽学术视野和思考格局,培养在多元、多极、多彩文明的世界格局下学者应有的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学术情怀,激活思想创新的文化基因,不断夯实学术积累地基,为学术凝练和思想升华提供智力支撑和思想资源,促进学术积累与思想革命。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就是在各种批判性对话中完成了一场思想革命。 三、强化批评意识,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 上文的分析清楚地表明,学术批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学术研究的深化、学术评论的健康发展强烈呼唤批评意识。然而,进一步深思我们会发现,学术批评也有一个是否正当与合理的问题,并不是任何一种学术批评都是我们所需要的、都具有积极作用。严格地说,学术研究、学术评论所需要的不是异化的、扭曲的、变味的、偏离学术方向的学术批评,而是健康的、合理的、严肃的、建设性的、回归学术本质的学术批评。要实现这样的学术批评,需要从批评动机、原则、价值理念、态度、方式方法、学术准则等方面予以阐述。 1.纯正良善的批评动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论者。对于以学术思想为认知与评价对象的高度创造性活动——学术批评来说,我们更应关注批评者的动机,因为它会影响批评行为的社会作用与客观效果。健康的学术批评应当是从发现问题、指出瑕疵、打破偏见、改进思想、捍卫真理、提升学术水平和创造力的良善目的与动机出发去批评与议论。所以,在学术批评过程中,无论是温和的,还是严肃的,甚至是尖锐的学术批评,只要恪守求真、求善、求美的学术信念与发展真理的理想追求,始终保持对学术的真诚和对真理的敬畏,正心诚意、充满善意地进行批评与质疑,并且促进、引导和激发人们去寻求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与认知模式,就是建设性的批评,就是好的、健康的、有益的批评,就值得倡导,纯正良善的批评动机体现了学术评论的强烈社会关怀精神与思想温度。 2.理解、尊重、自由、平等、开放的批评原则。真正健康的学术批评,应当在充分了解被批评者学术思想的视角、立场、观点、方法与背景基础上达到真正理解对方。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所著《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提出,批评学术,应具有“了解之同情”的态度。(21)这就是指在全面了解、换位思考、视域融合等科学方法基础上形成的真诚理解原则。尊重,指既要尊重批评者,也要尊重被批评者,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双方也要彼此尊重,善待不同观点,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学术创造成果与学术评价(批评)。尊重原则的背后体现的是对真理的尊重,对不同思想的尊重,对事实的尊重,对学术创造的尊重,以及对创造主体的尊重。只有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批评者和被批评者的建设性对话。平等,指的是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以一种完全对等的主体身份进行学术对话,双方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反对居高临下、以权威者或教育者的身份与口吻进行批评与反批评。平等原则背后体现的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学术批评,才能真正对学术思想和社会发展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自由是指批评者和被批评者能够自主地、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批评意见与反驳观点。自由的思考、无羁的探讨、独立的判断,更能激发创新的发现、创造的智慧,催生更具创造力的知识生产。开放是指学术批评应当向全社会开放,学术批评需要一个开放性的宽松环境与氛围,使各种不同思想都能相互争鸣、碰撞与交流。批评与反批评应当在一种公开、透明、开放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只有在开放的交流中才能彰显批评的诚意与力量,才能为学术积累、改进与发展提供丰富滋养。 3.公正、客观、严谨、科学的批评理念。公正,是指批评者不应带有个人偏见,站在学术思想与科学发展史的高度,将批评对象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坐标中,对其所批评的学术思想与理论予以仔细甄别、系统分析与思想解剖,从而对其学术水平、是非、得失、长处与短处等作出全面细致、透彻而精辟的说明,给出公正的批评意见。客观,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注重证据,拿事实说话,基于准确的事实与严密的逻辑进行批评,使批评意见能够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被批评思想的实际情况,不夸大也不缩小。客观态度还要求自觉地将对方的论点、论据与方法放在其所研究的历史和社会语境中,以及学术史的脉络中去作具体历史地分析考察,以还原其历史的真实,做到真实准确,避免主观臆断。严谨,就是要在严谨考证与严密逻辑分析基础上,抒发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度的批评意见,并能够保持批评话语体系本身的逻辑自洽性与理论自足性。科学,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学术思想内容、方法、形式等的正当性、合理性、科学性进行深刻反思、质疑与批判,尊重事实与规律,从具体历史的客观事实出发,科学而缜密地分析其立场、观点与方法及其产生背景,从中发现新问题,批判谬误,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与方法。 4.理性、冷静的批评与反批评态度。健全、完整的学术批评应该是由批评与反批评双方构成,缺一不可。双方都应抱着诚恳、理智、冷静的态度进行质疑与批评。批评者应态度诚恳,坦诚相见,以事实为依据,平心静气地议论与批评,直面问题,就事论事,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冷静分析,直抒己见。被批评者对批评意见应认真反思,仔细斟酌,理性分析,据理反驳,对批评中所涉及的问题与观点作出正确有效的回应。双方都应理智地看待各自不同的观点,坦诚交流,知性论辩,保持克制、平和、宽容、大度与接纳,在彼此尊重与相互理解的氛围中据理争鸣,开诚布公地辩驳与切磋。这样的批评与反批评才具有深度与温度,才能辨明真相,澄清事实,激发出学术创造的巨大潜力,才能在思想交锋与观点切磋中碰撞出知识、智慧、灵性的思想火花,推动知识的生产。理性、冷静的批评与反批评态度背后体现的是对批评的宽容、对差异的理解、对创造性劳动的尊重、对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学术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坚守以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包容精神。 5.妥当、适宜而富有艺术性的批评方式与方法。学术批评不仅要注重批评内容、态度、理念、原则等的合理性,而且还要注重批评方式与方法的合理性、可接受性。方式方法问题对于我们达到一定的目的至关重要,尤其对于批评学术思想这种体现别人高度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复杂活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学术评论是一场艰难而复杂的说服与论辩过程,也是一门高超的说理艺术。既要坚守正确的学术信念,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也要倡导理性思考,提倡科学理性、严谨思辨、逻辑一贯的学理分析,倡导易于接受的通俗语言,讲求说理批评艺术,从学理层面进行有理有据的商榷批评、质疑批判和反驳、启发与引导,做到事实确凿、分析中肯、判断精准到位、论证合理、逻辑清晰、说理透彻、文风清新、思想精辟、语言优美、结论慎重,既能够对现有的思想观点进行系统的批判与解构,又能够科学严谨地建构出自己的新观点,并提出真实的思想洞见和创造性解决方案。真正做到尖锐中饱含真诚,平实中蕴含灼见,交锋中充满敬意,批判中有新的发现,解构中有所建构。实事求是,摆事实——把事实摆够摆到位,讲道理——把道理讲透讲明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全面准确,切中要害、精准用力、以理服人是最佳的批评方式,它可以提高学术批评的有效性。 6.坚持底线思维,恪守批评规范的学术性准则。学术批评应遵守学术批评规范。“学术批评应该以学术为中心,以文本为依据,以理服人”。(22)任何社会活动都有它的活动范围与职业规范,不能随意僭越与违反,否则就会偏离方向,造成不好的后果。学术批评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就是针对学术思想对象的学术性问题依据学术标准作出评价、议论与批评,即对其认识论(科学认知)方面的功能、作用与意义等进行评价与批评,以捍卫和发展真理,而不应掺杂其他非学术因素。“学术批评要坚持学术与学术对话”。(23)所以,健康的学术批评应当坚持底线思维,使学术批评始终在学术活动的范围内运行,不超越学术批评求真务实、捍卫真理、发展真理的活动边界,保持学术批评的纯粹性、高雅性、超功利性,避免感情用事,避免使思想之争、学术论辩演变为意气之争、门户之争、利益之争。学术批评是以科学的认知手段、方法、途径等对学术问题的自觉、干预、引导、处理与解决,但它不是万能的,没有也不可能包办和解决学术之外的其他问题,对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 注释: ①笔者认为,学术评论,就是对学术思想、理论、观点、见解与方法进行批评与议论,并作出判断的过程。它既包括积极的肯定、褒扬,也包括中肯的批驳或质疑。从本质上说,学术评论是科学认识发展的一种形式,属于科学认知活动,是对已经获得的科学认识成果的再认识。(参见于双成、张云秋、伦志军:《倡导和推进学术评论是科技期刊之神圣职责》,《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年第1期) ②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批评的解释(1.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2.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学术批评既可以指对学术思想、观点评论好坏,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议论,也可专指对学术思想或观点的缺点与错误作出辨析,提出具体意见。从第一种含义即广义来看,学术批评等同于学术评论,从第二种含义即狭义来看,学术评论包含着学术批评。本文所论及的学术批评,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不过现实社会语境下的学术批评是复杂多样的,可依照不同的标准作出不同的划分。如根据批评的目的,可划分为打假式批评与争鸣式批评,根据批评的内容,可划分为技术性批评和思想性批评等。就前一种划分来说,本文所述批评主要指争鸣式批评;就后一种划分来说,本文所述批评既涉及技术性批评(如对技术层面违背学术规范的批评),也涉及思想性批评(如对其思想内容之错误进行批评)。因此,本文所说的学术批评,是指以促进学术争鸣与发展为目的,对学术思想或观点反映的问题、表达方式、是否遵循学术规范、存在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的行为。 ③张意忠:《开展学术批评提高学术水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期。 ④汤颖:《细说高校学术生态》,《教育》2008年第3期。 ⑤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1、38页。 ⑥何中华:《当前学术批评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北京日报》2012年7月16日,第19版。 ⑦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12页。 ⑧何中华:《当前学术批评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北京日报》2012年7月16日,第19版。 ⑨林葆:《学术批评宜理性》,《人民日报》2013年6月20日,第7版。 ⑩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纪树立编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26页。 (11)《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7页。 (12)田雅婷:《为人类作出最有价值的贡献——写在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奖之际》,《光明日报》2015年12月11日,第5版。 (13)李永杰:《让思想深入田间地头——记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潭》,《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10日,第A02版。 (14)参见王众托:《对“系统集成创新”的哲学思考》,殷瑞钰主编:《工程与哲学》第1卷,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6-64页。 (15)袁维新:《中国学术批评的缺失与重建——基于文化的视角》,《学术界》2014年第1期。 (16)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第61页。 (17)陈杉杉:《迁徙塑造东亚独特空间意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19日,第A01版。 (18)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第39页。 (19)杨颖育:《从文学的他国化看翻译文学的学科归属》,《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0)易小明:《开放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25日,第A04版。 (2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19、247页。 (22)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第56-57页。 (23)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第40页。标签:思维品质论文; 科学思维论文; 创新原则论文; 学术价值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 学术研究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