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生产三要素非农化失衡的成因分析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生产三要素非农化失衡的成因分析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生产三要素非农化失调推进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生产论文,三要素论文,我国论文,非农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生产三要素协调非农化:理论分析

现代经济发展,发韧于传统农业生产三要素——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向非农产业流动;换言之,农业生产要素在非农业的新兴产业中重新配置和定位。这是任何国家在告别传统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国农村工业化乃是这一过程的具体表现形式。协调、持续的经济发展内在地要求农业生产三要素非农化协调推进。

1.农业生产三要素协调非农化的含义农业生产三要素协调非农化,是三要素非农化正常进行状态的综合反映。三要素非农化协调推进,意味着农业资本非农化、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和农业土地非农化,在数量和速度上,相互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此,既保证三要素非农化背景下,农业保持发展,又在非农产业快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使农业劳动力实现非农化转移。

2.农业生产三要素协调非农化:判断基点 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农业生产要素非农化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能站在经济发展这个高度上来认识农业生产三要素协调非农化。农业发展和农业劳动力非农化,是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所以,这两点就成为认识和判断农业生产三要素是否协调非农化的基点。

(1)农业劳动力尽快非农化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非农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市化,以改变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和方式以及生活空间和方式,使国民收入提高福利增加。判断农业生产三要素非农化是否协调,首先要看在农业资本非农化和农地非农化基础上,是否相应地实现了农业劳动力非农化。

(2)农业发展 工业化进程启动后,农业必然是在农业生产要素非农化的背景下发展,此时的农业发展具有如下意义:①农业是农业资本之源。农业发展了,可用于发展非农业的农业资本最也就增多了,非农产业也将因此而获得了有力的源头。②农业发展是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点。非农产业既获得了有力的源头,也获得了诞生后的可靠市场供给。若农业因非农化而陷入停滞,新产业就是产生了,也会萎缩,更谈不上协调发展。③农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包含要素供给,而且还有对非农产业产品和劳务的要求。非农后,农业劳动力的收入增加使购买力增强,从而扩张了非农产业的市场需求。

3.农业生产三要素协调非农化模式

(1)农业生产三要素非农化协调推进的基准 从农业发展和农业劳动力尽快非农化出发,为了提高农业生产三要素协调非农化的水平,应遵循如下基准:A、在农业发展的前提下,农业资本非农化量应尽可能多;在保证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目标的前提下,农业土地非农化量应尽可能少。B、在农业资本非农化量一定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非农化量应尽可能多,而农业土地非农化量应尽可能少。

(2)农业生产三要素协调非农化模式三要素协调非农化基准,反映了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要素非农化量的内在要求,农业生产三要素协调非农化模式是为了实现这一内在要求的农业资本非农化模式、农业劳动力非农化模式和农业土地非农化模式的综合反映,农业生产三要素协调非农化模式,应具体表现为农业发展条件下的农业资本适度非农化、农业劳动力集中并尽可能多的非农化和农业土地集中并尽量节约使用的非农化。

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生产三要素非农化失调推进的表现

在1979年开始的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生产三要素非农化的推进是失调的。突出表现在,跟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的量相比,农业资本和农业土地非农化过度。具体分析如下:

1.农业劳动力非农化速度下降 1978~1992年,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由2182万增加到9765万,平均每年转移541.7万,占同期农村新增劳动力的54.2%。根据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的规模和速度,可将这一时期的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79~1983年,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小规模低程度增长阶段。农业劳动力非农化量年均增加141.46万人,年均增长5.7%,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由1978年的2218.4万人微增至1983年的2925.4万人;(2)1984~1988年,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大规模高速度增长阶段,非农劳动力猛增至1988年的9295.47万人,年均增加1294.01万人,年均增长26.0%;(3)1989~1992年,再次小规模低速增长阶段。1990年非农劳动力增至9843.7万人,年均增加137.06万人,年均增长1.4%,无论是速度和规模,都明显低于前一阶段。可见,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的速度在下降。显然刹车过早,因为全国农业人口仍然高达70%以上。

2.农业资本非农化过度 在非农产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本数量只能通过农村储蓄来观察。农村储蓄受制于农民收入水平。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很低,决定了农户的储蓄能力十分有限。1978~1980年,农民人均储蓄分别为7.1元、9.9元和14.7元,收入低,储蓄量更低,这决定了实际上可用于非农化的农业资本是十分有限的。可见,如果由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看。也许尚不具有“起飞”的条件,农村非农产业是在资本非常稀缺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但是,事实上农业资本非农化在数量和速度上都非常惊人。

农村非农产业的组织载体乡镇企业是主要依赖银行和信用社来提供所需的资本。以广东省为例,该省乡镇企业的自有资本一直低于20%,银行信用社贷款则占70%以上,1984~1989年,乡镇企业流动资本贷款年均增长34.7%,而固定资本贷款年均增长55.77%,江苏省苏州市,近6年来,乡村企业自有资本一直徘徊在10%左右。农业资本非农化过度表现在:

(1)乡镇企业贷款总量增长迅速。1979~1983年,乡镇企业向信用社贷款共计183.2亿元,年均增长43.4%,1985~1990年,乡镇企业年末贷款余额由352.38亿元增至1162.9亿元,年均增长27.0%。存款和贷款的差距在不断拉大,由1985年的249.49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946.49亿元,“七五”期间,乡村两级企业银行贷款年均增长30%,超过产值增长8个百分点。

(2)乡镇企业贷款所占份额不断上升。乡镇企业贷款增长的背后是挤占了农业贷款。1984~1986年,全国乡镇企业贷款在农村各项贷款中的比重分别上升为16.42%、17.11%和22.08%,同期农业贷款却分别下降为7.61%、6.73%和6.59%,非农产业的比较利益形象地说:“无工不富”,截走了应该用于农业的贷款,乡镇企业依然算做农业的政策,为此大开方便之门,从而打破了低储蓄的约束,而使划入农业的实为非农产业欣欣向荣。这有利于非农化的总趋势,但所隐在的失度则不容无视。

(3)农户以多种形式将农业资本直接投入非农产业,且比重在不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1988年平均每个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为1033.03元,比1983年增加564.49元,其中农用固定资产原值增加240.67元,占总增加额的42.6%;非农用固定资产原值增加323.67元,占总增加值的57.4%,可谓一喜一忧,不可失察。

3.农业土地非农化失控 由于管理体系不健全,法规出台不及时,人员素质不理想,可说是面对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占地浪潮,仓皇应阵,该占与不该占混在一起,农地非农化明显失控。自1978年以来,农业土地因城乡二、三产业的发展而有多少被非农化,尚缺乏精确的统计,早在1987年,就有人估算,全国乡镇企业在吸收8000万农业劳动力的同时,也占去耕地近666.67千公顷,不管准确的数据是多少,但农村非农产业兴起导致耕地面积锐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仅1987年至1990年,乡村集体基建占地就达154.33千公顷。

农业生产三要素非农化失调推进的后果

1.农业发展处于停滞 农业土地分散非农化导致农地非农化失控。农地分散非农化同农业劳动力就地兼业性非农化联系在一起。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属于兼业型转移的约占转移总量的80%左右,就地转移的占60%,在此态势下,农业劳动力尽管不得不承认已非农化,但其心态和社会地位仍然是农民。随时准备再回到原农民状态,其居住方式仍和从前一样,在收入宽裕后即着手按农业模式改善住房,导致占用大量耕地,就一般情况而言,农民建房只是一种平面式扩张,农民个人建房占用的耕地和农村工业占用的耕地不分上下。1987~1990年,农民个人建房占用耕地共计147千公顷。

农业土地非农化过度和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过慢交织在一起,直接的结果是导致农户耕地规模减少。我国农户户均耕地面积,1986~1991年年均减少了13%。1985年为0.479公顷,1990年下降为0.406公顷,比1985年下降了15.3%,土地是农业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对于商品农业仍然如此。当农户经营规模过小时,任何刺激农业的举措都显得无力。因为经营规模过小,必然使农业沦为兼业,可能对来自市场的能刺激农业增产的信号取观望态度或因他故而力不从心,从而弱化了由宏观上兴农的利益刺激,换言之,相对的是使农业资本向非农产业流动,这反过来又恶化了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业发展的艰难步伐恐与此有内在联系。

近几年来,尽管主要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但是,农业是大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落后地区的粮食、棉花主产区尤为如此,1992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59元,其中来自农业的占71.63%。因此,农业发展停滞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收,全国农民人均收入,1980~1984年,年均增长了15.1%;1985~1988年,年均增长4%;1989~1991年,年均仅增长0.7%,1992年有所回升,增长了5.9%。

2.不利于农村工业的发展和非农产业的结构的演进 我国农村工业分散布局是由于农业土地分散非农化,这违背了工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工业集中布局。因此,加大了企业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支出,交通运输不畅和信息不灵,又提高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加上其他因素,致使企业在低效益的基础上呈现出效益不断下降的趋势,以乡村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润为例,由1978年的38.4元下降至1990年的10.6元,12年内减少了72.4%。自我发展能力弱的另一方面就是必然要对农业资本长期依赖。由于工业分散布局,服务业、特别是直接为企业的经营提供服务的行业,就难以应运而生,因为工业越是分散,服务业的经营成本越高,也就越不容易发展。服务业是农业劳动力最大的吸收器。服务业不发展,显然不利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

3.城市化发展滞后 随着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集中,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农业土地和农业劳动力都采取了分散型非农化模式。不仅导致了就业结构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革,而且使城市化水平又严重滞后于就业结构变革。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在低水平上徘徊着。国外有人对114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收入关系所做的统计分析表明,当人均GNP从300美元增至645美元(1980年美元,下同)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下限时,相应的城市化水平由20%升到33%,提高13个百分点;我国人均GNP从1980年的300美元增至1990年的625美元(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的下限),相应的城市化水平从19%升到26%,只提高了7个百分点,增加额仅为一般趋势的一半稍多。这样,199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同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要低7个百分点。1985~1990年,中国城市人口的年增长率为3.7%,其中只有1%由农村迁入城市,份额仅为27.0%,除去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非农化的贡献太小了。

走向协调:我国农业生产三要素非农化模式的必然选择

农业生产三要素非农化失调推进,既使本来就少的农业发展空间更加减少,容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又使非农产业因布局分散而处境维艰,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在下降,庞大的待转换的农业劳动力出路难寻,因此,转移农业生产三要素非农化模式,使之走向协调,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标签:;  ;  ;  ;  ;  ;  

我国农业生产三要素非农化失衡的成因分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