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群体动力语境创设的计划
(一)构建有效群体组织
1. 群体组织民主化
根据勒温等人1939年的经典研究,民主型的组织中,群体成员喜欢学习、与同伴互相鼓励、也乐于独自承担某些任务、且任务完成的质和量都很好。一个群体的领袖(leader)可由群成员民主选出或轮流担任。成员的领导体验可增强其组织能力、提高活动参与积极性,并负起更多责任。责任期间,leader负责组织群体全部同学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发挥各成员的优势解决群内成员面临的学习任务。
2.群体目标合理化
群体活动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体是否有一个有效的目标。目标设置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的提出者洛克(E.A.Locke)和莱瑟姆(Latham)提出,目标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因素,如果达不到目标的要求,人们就不会感到满足,会努力实现目标。我们鼓励群体根据学习内容制定长期目标。如,在一学期达到一定量词汇量的积累,为达到此目标而制定一系列小目标,
(二)构建有效群体学习模式
1.群内合作共学
群内合作的学习模式要求在开展语境交流之前,群体要确认每位成员都了解具体的语境,甚至个别同学可以充当群体的翻译,用中文或半中文、半英文的方式讲解。这样既不影响老师在课堂上设置的纯英语语言环境,又能确保每个同学的理解。在完成口语交际任务的时候,口语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可能出现不能完整表达的情况,这要求群内其他成员给予关键词或者句型结构的提醒,或者安排其进行对白较少、非主要角色的扮演。群内合作学习旨在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使每位同学都能在英语语境中开口说话,在群体的帮助下培养认真努力的学习态度。
2.老师入群帮学
老师帮学的作用在于通过对群内共学和群际互学这两个环节的巡视、观察和参与,对学生互学、共学中产生的问题和不正确的知识性观点及时进行指正,起到一个正确的导向作用。深圳小学采用上海版牛津教材以来,我们的英语课堂十分注重以话题、主题的形式创设语境,一、二年级不要求书写,但对学生的口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三年级上学期教材的第一课是"Hello",内容是有关自我介绍和打招呼的表达,内容与一、二年级教材内容呈螺旋式上升,老师在帮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相关主题,将新旧知识结合使用,完成语境下的交际任务。
二、开展群体动力语境创设的实践
(一)提高群体课堂互动性
1.视听模仿代替听力输入
英语教学中一直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传统的输入以听为主,而视听法主张利用电影等视频资料组织听说训练,多感官的加大输入。我们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增加英国原版动画片"Peppa Pig"作为视听材料,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发扬了直接法和听说法的长处,使语言与动画片中调皮、可爱的小猪形象紧密结合,在情景中整体感知英语的声音和结构。为
2.群体表演代替个人发言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表演欲望都很强,在课堂上与其单独提问学生"What do you want to eat? "不如让学生在群体内进行餐厅点餐的会话表演。我们尝试将课堂教学内容结合目标语言进行改编,形成表演剧本,请群体合作表演。
(二)加强语境的群体氛围
1.校园活动语境
语境教学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适当加强课外的语言环境。根据学校"室内与室外并重,课内与课外并举"的基本要求,初步形成英语语境实践教学由室内向室外延伸、课内向课外发展、单学科向多学科渗透的发展格局。确保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他们"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
2.校园环境语境
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不能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英语走出狭小的课堂,学生接触的应该是充盈着英语氛围的大环境、大视野。教师语境实践内容以教材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把从一种语境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运用到另一语境之中,从而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
3.群体生活语境
建立群体活动日,周期性的开展自主活动,轮流牵头安排,全体成员参与,这里的活动不是在校的学习活动,而是校外的团体活动,比如,有学生过生日,不妨举办一个party;遇上了 Christmas Day 不妨过一个"洋节";学校如果聘请了外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把"老外"请到家里去做客。
(三)改善不同课堂类型的情境性
从整个学期看,我们有各种类型的课,如,新课、单元复习课、期末复习课、练习课……根据不同的课型,语境的情景设置也有所不同,同时语言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也需要老师在情景的设置上更加巧妙。
1.实物导入
在新课的语境创设中,通常会有新单词,有些学生会不明白语境含义,利用实物展示,可以让学生立刻明白意思,实实在在的具体物品让学生可以看得到、摸得到。与其直接告诉学生"fruit"的意思是"水果",不如,让大家带一些水果来课堂,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甚至味道上来认识水果。就"水果"这个主题,引导学生利用实物来比较各种水果的"含水量"的不同,同时创设了群体一起品尝水果,学习sweet(甜)和sour(酸)的语境。在新课的导入过程中,巧设实物情景,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能活跃课堂。
2.语境感悟
模拟设计真实的场面或动作讲解英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have/has been 和 have/has gone 的用法,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讲解,到头来学生还是"雾里看花"。在讲解这一语法时,只设计了一个真实的情景,有意让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到办公室去拿一件老师"忘记"带的教具。等该生走出教室后,向全班同学讲解"have/has gone to + 地名"是表示"已经去了某地"。这位同学可能在去办公室的路上,也可能已经到了,还有可能在返回教室的途中。等这位同学回教室后,再讲解"have/has been to + 地名"是表示"曾经去过某地"。最后,再将这两个句子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在进行重难点的教学时,让学生在语境中做和感受,比老师直接讲解和反复练习要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三、反思群体动力语境创设的实践
(一)课题实践存在的问题
1. 课前缺乏有效预习
通常英语学科有个常规性的作业:每天模仿音频朗读英语。实践发现,部分学生没能按要求进行课前的准备或者低效率地敷衍,这导致了老师在讲新课时,学生自己输入了一些错误的发音,导致课堂上要纠正。在群体活动的时候,由于个体缺乏对知识点的了解和课前准备,群体交流时,只能干瞪眼,听别人讨论,自己无所事事。
2.课中缺乏平衡动力
课堂实践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当老师一宣布活动讨论的任务时,立马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每个群体里,每个人都在张嘴,但是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群体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群体互相推辞, 谁也不想讨论问题和发表见解,等别人讨论出结果,坐享其成;还有的群体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其他事。到了群体汇报时表达的也是以个人观点为主,看得出在群体中动力有些失衡,从而出现了一些走形式的群体活动,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不高,如果长此下去,还会导致学习动力高的学生也慢慢失去动力。
(二)改善问题的对策
"有偿"奖励。1."有声"作业
针对课前个体准备不充分,导致群体活动低效的问题,尝试布置"有声"作业,"有声"即"有声音、最好有图像"。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手机拍摄或录制学生跟读、背诵英语的音视频,并且把视频上交老师,老师通过这样一种"有声"的作业来检查学生的课前、课后的预习、复习情况。同时,我们还尝试将优秀的"有声"作业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这种公开播放的方式,让跟读预习做得好的同学很受鼓舞,通过屏幕具体看到优秀的同学是如何进行跟读的,这也给其他同学树立的一个榜样。这种作业的创新,很受学生的喜欢,能够保证老师对预习作业的有效督促和检查。
2."有色"创作
在群体活动中布置"有色"创作,"有色"即"有颜色,色彩丰富"。群体的"有色"绘本创作是一项新尝试,如在学完"My Dad"主题后,利用下发统一制作的纸张,要求群体合作有文字、有图片的"创作一本绘本故事书",具体的图、文要求跟市面上售卖的绘本一样。学生对"自己能出一本书"很有激情,为了让"书"更有质量,学生会把文字先写在纸上,老师修改过后再誊抄在"书"上,为了让图片更精美,大家会一起动手集体合作。
(三)课题完善的计划
根据目前课题实施的实践成效和问题,我们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题进行完善:
1. 加强有效备课
老师要精心选择适宜群体合作学习的内容作为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要创设群体动力语境的教学意识,从备课开始就要设计好群体活动的各个环节,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激发学习兴趣。每节课至少设计一个大的合作话题,让小组充分展开讨论,在作业设计环节要更多地融入趣味性,加强"有声"作业和"有色"作业的有效性。
2.培养群体干部
教师的入群指导方面要特别加强对群体干部的培养和有意识的训练,指导组长对群内合作学习进行有序地组织和灵活地协调,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过一段时间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角色互换,避免学生的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形式的角色上而不是实质的思维中。可以尝试阶段性地进行群体组长会议,从侧面了解各个群体成员在群内的表现,这样也即避免了组长和成员之间的冲突,也方便了解组长在组织活动时遇到的困难,有利于老师及时的干预和帮助,同时,老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组长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组长也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群体活动的良性循环。
3.形成特色作业模式
根据课题问题改善的对策,在接下来的课题实践中在作业环节要初步形成"有声"、"有色"的模式,以音频、视频作业和绘本创作为载体,加强群体动力语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有声"作业方面还需要考虑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集体观赏和反馈;在"有色"作业方面需要考虑如何将个体的创作与群体的合作在相同的主题下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的故事性的创作。
参考文献
[1] 上海牛津版小学英语教材编写组.3A培训手册[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 小学《英语》(牛津版)《教育部教材审查报告》[R].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3] (法)梅松纳夫. 我知道什么?--群体动力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4]张向阳. 课堂语境下的语言意识教学实证探究 [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论文作者:张 臻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群体论文; 语境论文; 作业论文; 学生论文; 英语论文; 老师论文; 课堂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