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高度重视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造就“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
一、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创新的第一要求就是:善于思考,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范围的限制,往往有时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特别是中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不敢提出问题,惟恐问错问题,受到嘲讽或老师的白眼。笔者在近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在课堂上,遇到老师讲解的内容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有顾虑不敢举手提问,怕说错了,同学讥笑的占调查人数的7.14%;从来没有向老师提出过问题的占35.58%。在这些学生中,有问题与同学讨论解决不了,但也不愿意请教老师的占17.76%。追究其原因,“怕问题太易,挨老师批评,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清楚”的占100%。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课上不主动举手,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生怕其他同学讥笑,怕老师说笨,问题积累越多越不敢“问”,形成了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首先要做到的是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架子,不但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更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热情解答、积极引导。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即“民主课堂”,民主课堂就是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哪怕只是对问题思考有一点点闪光的地方,都应该给予肯定;即使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大价值,也要尽量找出问题提出的合理部分,及时给予表扬;甚至对问题的错误思考,不但不批评,而且还应表扬,肯定其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感到数学问题不是教科书和教师规定的,而是在生活实际中产生出的真实情景,只要自己主动去“思”、去“想”、去“问”,才能够真正将知识学懂、学通。笔者在教初一《积的乘方公式》一节课上,启发学生从具体的数字运算出发,猜想、归纳出一般的结论,然后对结论进行严格的推理论证得出了积的乘方公式。最后,同学们在自己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从简单到较复杂的应用,较快地掌握了乘方公式。这节课在老师的精心“导演”下很快接近了尾声,离下课不到5分钟的时间了,我便开始带领学生进行课后小结,强调了公式的重要性及使用条件,并让学生用语言来叙述公式。大部分学生都叙述为:“积的乘方等于积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这时有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手,在老师的允许下,大胆地说:“我和大家的叙述都不一样。”老师急忙说:“那你说说看。”“同指数幂的积等于每个幂的底数的积的乘方。”在座的同学顿时哗然。这时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呢?”同学们开始议论:有的同学说,那怎么行呢?课本上都是这样写的。又有的同学说,因为这个公式叫“积的乘方公式”就应该先说积后说乘方。这时正方与反方僵持不下,提不同意见的同学坚持自己的观点。学生期望老师作出公正的裁决。但是老师没有立即给出答案,想这正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去分析、去思考来判断正误的极好机会。“你们想一想,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想?”经过一个小小的思考时空,同学们开始顿悟,“他是在从公式的右边叙述到公式的左边,是在逆用公式。”这位同学的逆向思维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肯定。这时我又因势利导,强调了公式的“三用”(正用、逆用、变形用)和这样才能灵活使用公式的道理。与此同时又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求异思维,表扬了他爱思考、不人云亦云,求真理、不迷信权威,敢于向课本挑战的精神。下课的铃声响了,但同学们的讨论还在进行之中,“积的乘方公式是不是需要改一改名字了?”“为什么课本把这个公式叫做乘方公式呢?肯定有道理,那又为什么呢?”一连串的思考延续到课下。
二、留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老师经常会抱怨学生虽然一天一天地长大,却一年不如一年地不爱举手回答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是老师本身就没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常常是老师在备课时分析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考虑学生少、研究学法少,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在分析“老师没有让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意识”这个问题时说得好,“这不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优秀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是唯唯诺诺、听话、不乱说乱动,仅考试成绩好的吗?不是,21世纪的教育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敢想敢问、勇于创新,也就是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的学生”。学生的课业负担重,课时紧张,造成了老师课上的满堂灌,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有的老师也怕学生提出问题后一时答不上来,因此不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老师不停地进,学生不加思考地忙于记。久而久之,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就被完全淡化了,甚至销声匿迹。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老师必须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哪些类型,有针对性地给予不同的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大概分四类。第一类:所提的问题比较简单,可能就是课堂中某一个问题的另一个说法,甚至可能是很幼稚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老师是最容易急躁的,最上口的一句话就是“你上课听讲了吗?”“我讲半天了,你怎么还问呢?”这时学生往往没有二话就会离你而去,从此也不会再提出任何问题了。这是因为学生的自尊受到了伤害。第二类:所提的问题比较深刻,可能老师当场无法解答。这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白,什么时候能够给学生解答。第三类:所提的问题具有“独创”、“发现”的特征。这是最好的一类问题,老师一定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为范例,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形成问题的技巧,从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发展。第四类: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往往“将”了老师的“军”,老师解答不上来,丢了面子,从此不敢大胆放手,像风筝一样用线绳栓着,也就是说用事先设计好的问题领着学生走,使之不能超越老师的视线。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僵化、产生惰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思、去问,不怕学生多问、深问、怪问。特别是对有“独到见解”或“异想天开”、“别出心裁”的学生更应格外保护。课上要留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这样可能原定的“教学计划”会被打乱,教学“进度”会完不成了,但实践证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一提高,很多问题都会在课内外解决,由此引发出的思考、产生的问题、萌发的创新意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对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创新精神的培养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教给“方法”、培养“能力”,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呢?首先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科学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和心理负担,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责任,努力建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要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专家学者多思多问、勤奋学习、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激励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提问,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其次要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给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方法,比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猜想法、分析综合法、判断推理法、开放问题法、否定结论法、批判质疑法等等。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
例如,笔者在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一节课时是这样实施的:
1.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主要性质。
2.怎样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按照类比的学习方法,学生马上考虑作出平行四边形性质的逆命题看是否成立,若成立,就可以作为判定来使用。
逆命题: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
除(1)是定义外,其余3个命题经过同学们证明后成立,所以连同定义都可以作为平行四边形判定使用。
这时老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判定了?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说:“我们常常是这样画平行四边形:画两条平行且相等的线段,再把端点连接起来就是平行四边形。”在这位同学的启发下,同学们写出了命题(5)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并很快得到证明。这时学生开始议论:定理(5)好像与前面的四个定理不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呢?这时学生们争论起来,各说各的理由,课堂气氛显得十分热烈,同学们正是在这种“平等”的辩论中质疑、探索、交流、合作、批判、创造。
笔者被深深感动,尽管时间很紧张,但是,实在是不愿意打扰他们,在想:“那种只告诉结论的做法是永远也达不到这种教育效果的。”这时又一个学生勇敢地举起手来说:“这5个定理共同点都是由两个独立条件组成,不一样的是前面的4个定理中的两个条件是一样的,都是边的位置关系,或者都是边的等量关系,或者都是角的等量关系,或者都是对角线的位置关系,但是定理(5)的两个条件:一个是边的位置关系,一个是边的数量关系,要是按照这样找两个独立条件,我想可能会不止这5个判定。”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学生开始大胆地猜想,一会儿黑板上就写满了。下课的铃声响了,我对同学们讲:“猜想继续到课下进行,但仅有猜想不行,要证明,不正确的要举出反例,以下任务只有课下来完成了。”第二天出乎我的预料,同学们交上来了他们猜想的证明和反例,就在这天的数学课上,同学们又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猜想不成立的是在什么条件下?举出的反例有没有共性?为什么书中只把前4个定理作为判定来使用?同学们经过思考一一做出回答。前后两节课就这样结束了,教学计划没有完成、教案设计的平行四边形判定的应用例题一个都没有讲。老师虽然讲的不多,但学生感到收获可大了,他们一直处在强烈的问题研讨之中,俨然是一名科学家在探索、在发现、在主动建构,在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感到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的火花。原来总担心教学计划完不成“学生成绩会下降”,实践证明,学生经过思索而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启发诱导释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次学生自主的学习,在后面的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学习就非常顺利。
总之,创造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教师只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学生成为会学爱学、敢问愿问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本刊略)
标签:平行四边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