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课程标准分析与2011年高考历史命题展望及备考建议_高考论文

近四年课标卷评析及2011年高考历史命题前瞻与复习备考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四年论文,命题论文,课标论文,建议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近四年高考课标卷基本情况扫描与2011年命题前瞻

表1中,从选择题来看,必修一、必修二考查的内容较多,但必修三内容每年都会占8~12分(即出2~3道题)。另外,文史常识类与史学方法类的知识考查,有的难以按模块内容界定,所以有的年份的分值、比重统计未达85分满分,而这种考查方式似乎已成为课标卷的命题定式,在未来高考历史科命题中仍将继续坚持这一亮点。从非选择题来看,出题集中在必修一、必修二,且至2010年必修二已连续三年出大题,按命题常理预想2011年高考大题仍可能以经济史角度命题,但也可能会从政治史角度切入。

从分值、比重来看,四年来必修二(经济史)考查内容比重大幅增加后,又有所下降,2011年高考经济史考查仍将占较大比重,并应稳定在50%左右。必修一(政治史)考查内容比重大幅下降后又有所回升,2011年高考比重应会相对稳定或有所上升。必修三(文化史)考查内容相对稳定在14%以下的低比重,2011年高考比重应会相对稳定。以往高考历史命题为避免复习时不均衡、押重点,五本教材“三大领域”分值分布大体平衡,而从课标卷命题看,却对经济、政治、文化内容考查的分值比重呈不平衡、不稳定现象,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关注。

表2中,从选择题、非选择题来看,中国古代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一直从选择题角度考查,明年高考有出大题的可能性。中国现代史在09年以大题形式考查分值较重,2010年主要在选择题中考查,分值较少,预测2011年对中国现代史的考查比重应加大。世界古代史内容近四年来一直保持低比重,其与世界现代史的内容在2010年试题中几乎没有涉及。预测2011年高考至少应在选择题中进行考查。世界近代史在2010年从选择题、非选择题角度均有考查,且分值较重,相信明年在选择题中的考查不会少,而大题出在这方面的可能性较小。

要注意的是,从对四年来课标卷的分析来看,中国史与世界史考查内容以大题形式呈交叉考查状态。预测2011年高考大题从中国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角度命题的可能性较大;或者大题命题角度将从世界古代史、世界现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内容进行综合命题。

从分值、比重来看,考查中国史与世界史内容的比例约为2007年76:24,2008年47:53,2009年72:28,2010年52:48,预想2011年高考中国史与世界史考查比重应相对均衡。

二、近四年高考课标卷历史科九大命题特点及启示与对策

1.两种版本交叉点为考查重点

宁夏高中主要使用人教版历史教材,而黑龙江等省高中历史教材主要使用岳麓版。两个版本出现的相同知识点,往往是考查的重点。如2007年24题,“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否定神学世界观;30题,董仲舒“儒术”的产生;33题的十月革命;2008年27题的李贽否定孔子绝对权威;2009年25题的嫡长子继承制;2009年26题的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主要形式(即个体农耕,虽然均田制只在岳麓版中有描述,但实际考查小农经济下的个体农耕形式,两个版本教材都有相关表述);27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宋代)城市与商业;30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民主特征;2010年24题考查的分封制;25题考查的郡县制;32题考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等等。

另外,两种版本教材共同内容的课后“知识连接”或“历史纵横”也受到关注。如2009年29题,罗马法对现代法治的影响,相关内容都出现在两种版本教材课后的“知识连接”或“历史纵横”。

2.两个版本的互补点也有考查

岳麓版价值大。课标卷的命题明显包括岳麓版内容。如2007年31题中国古代书法“宋人尚意”;2008年24题“生肖题”、25题涉及的“门阀”、“士族”、26题的“通判”;29题的慈禧太后坐火车;2009年26题涉及的均田制;31题考查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状况,正确答案D选项中的“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等等。这些内容只在岳麓版有相关表述。

人教版分量重。如2007年25题,考查克利斯提尼改革中五百人议事会的构成问题。岳麓版只是在选修教材中有所涉及。而2010年高考题更体现出人教版教材紧扣课标、注重细节、体系相对完整的优势,如第29题北美独立战争漫画题,33题百团大战题,相关内容在人教版均有所表述,而岳麓教材第1、2版中几乎没有涉及。

3.岳麓2008年第3版教材的重大调整与高考相互渗透

岳麓2008年第3版教材较第1、2版教材几乎每节课都有变化,有的变化相当大。如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新增加“选官制度”、“监察与谏议”两个子目。2008年宁夏卷25题的B、D选项之所以被排除,就是因为唐高宗时期门阀和士族都已没落,而这就与这一时期实行科举选官制度有关。2008年26题考查的是宋代的通判,实际上其职能就是监察地方官吏。更为凸显的是2010年高考,其中的第29题北美独立战争漫画题,回归教材会发现,在岳麓第3版第39页与前版教材对比中,已悄然加上一句“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结束”;33题百团大战题,在岳麓第3版教材第85页,也悄然加上了一段与“百团大战”相关的描述。

由此看出,岳麓版教材编者的思路似乎与高考命题人的思路总是相互影响的。

通过这三点分析,可得出今后复习备考的启示与对策:

第一,“一标多本”形势下高考一轮复习的最佳方案是:将两种版本教材的内容进行比较、整合、分析、研究,并密切关注岳麓版变更的内容。在揣摩高考命题动态,优化教学资源的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及时掌握与时俱进的科学历史观,如生产力标准、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整体(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以适应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的变化。

第三,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命题以《课标》与《考纲》为纲领性文件,复习时要牢牢把握《课标》、《考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注重历史概念、历史线索、阶段特征的把握,夯实根基,为高考服务。

第四,注重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人教高中历史网(http://www.pep.com.cn/gzls/)、岳麓历史教材网(http://www.ylss.cn/ylnew/index.htm)以及宁夏教研网(http://www.nxjy.cn/index.asp)等网站。有的能将新课程进一步延伸,提供大量由于课本篇幅所限而无法纳入的阅读材料和拓展学习;有的能及时推出由于课程教材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所来不及更新和提供的最新材料;有的能及时体现最新的新课标高考研究动态,所以都值得开发利用。

4.必修模块之间、必修与选修模块之间的交叉点为命题关注点

如2009年32题陈独秀“五四运动总司令”题,涉及必修一内容,而实际是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属于对必修三内容的考查;2010年32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也是考查必修一与必修二的交叉点。

如2007年41题(37分)表面上考查对甲午战争胜负原因及影响的分析,实际上是对两国改革即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及两国近代化的全面考查,这就与选修教材密切相关。而2010年30题、31题所考查的内容又分别与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的内容相关。

启示与对策:

复习中除了要注重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还要注重必修与选修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对内容交叉点要重点掌握。应重新回归三轮复习,将《课标》、《考纲》与通史线索、专题史线索、国别史线索相贯通,理清历史发展的纵横脉络,按认知规律,形成对考点完整把握。

要明确必修、选修在试卷中的不同分值与地位,明确考查的方向和训练方式。必修部分要全面训练,选修部分要强化主观题训练。

考虑到对选做题的灵活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要灵活。同时要注意,选修部分在教学中要突出本模块知识的联系,不必搞选修模块间的跨模块、跨学科的知识联系与整合。

5.对经济史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如2007年34题的关贸总协定;35题的新中国53年统购统销政策;2008年30题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33题1960年国民经济调整的原因;31题改革开放对珠海的政策扶持;32题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下世界联系的加强;40题(37分)涉及世界经济危机的问题;2009年33题,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转变;34题,欧盟与世界多极化的问题;40题(37分),对新中国三个时期“统购统销”政策的考查;2010年27题的明代土地买卖契约题;32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历史背景题;40题(37分),探究中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题。

启示与对策:

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经济史内容又与生产力标准、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联系密切。所以从经济史角度命题,有深度、价值大。今后高考对经济史内容的考查份量仍将举足轻重。在2011年高考的复习备考中,应以必修二(经济史)为核心,并应侧重对中国近现代史经济内容的复习。

6.综合性、探究性、半开放性、现实性特点凸显

综合性主要是指历史学科内的综合。试题内容从横向来讲,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的相互影响;从纵向来讲,是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或历史与现实的综合;从考查形式上看,综合性还体现在是文字、图表、照片等多种素材的综合。从2010年起,课标卷已明确提出不跨学科综合命题。总体来说2010年高考题把握较好,而第28题(比值平等题),仍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虽然其难度不大,也体现了命题人突出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但很难界定其命题取向。

探究性是指试题内容围绕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背景、原因、特点、影响、评价,或者在相互对比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发现问题的本质。

而半开放性是指命题人为突出能力立意,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智力、能力、创造力三个层次的提升。

现实性是指试题内容往往与周年事件或现实社会问题联系紧密,通过问题探究,可以增加历史鲜活感,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贴近学生的体验,有益于认识和理解当今的社会。

具有上述特性的命题,我们称之为探究型试题,这种题型作为主观题命题的重要方式,在近些年的课标卷、大纲卷、各地自主命题卷中频繁出现,尤其是半开放性设问的命题,主要以“结合材料N,谈谈你的看法(认识、观点、理解、经验、教训、启示等)”或“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看待等)”,或是给出一个或几个观点或视角,然后让考生明确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等方式呈现。评分标准往往出现“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史论结合,即可得分”等字样。此种考查方式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2008年宁夏课标卷第40题(美国次贷危机题)的第四问已属于半开放性设问,在评分说明中,也提到“考生能从上述三个角度中的两个角度进行说明,即可得6分;若考生另有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这种命题以及评分标准的多元化在课标卷中方兴未艾。而在2009年各地高考卷中此类命题也大量涌现。如2009年广东卷主观题大多数属于半开放的探究型材料解析题,而每道题的评分标准最后都加上一句“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2009年江苏卷22题(婚姻观题);2009年山东卷27题(书籍题);2009年天津卷12题(民生题);2009年全国Ⅰ卷37题(农业税题);福建卷38题(布鲁诺、李贽题);2010年课标卷40题(37分),属于典型例题;2010年江苏卷22题(辛亥革命题);2010年福建卷41题A(改革题);2010年天津卷(法制题、战争与和平题);2010年四川卷37题(人的尊严题);2010年重庆卷37题(科技题);2010年山东卷27题(发现美洲题);2010年上海历史单科卷37题(和约题)等等。

不回避热点,现实性强,重视周年事件也是课标卷命题的突出特点。如2007年34题是纪念《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60周年;33题是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2008年34题,对珠海的政策扶持,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战争与和平选做题,为马歇尔计划付诸实施60周年;2009年40题里包含的抗灾传统与三农问题;24题和选做题41题均涉及的民生问题;2010年33题(百团大战题)、34题(中苏关系题)等等,都是与周年或热点事件相关的命题。

启示与对策:

第一,新高考改革强调综合探究性强、能力要求高的命题导向。为此,在平时的历史复习备考中,不仅要注重新史观、多元视角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更要强化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训练。

第二,加大探究性学习,尤其是对综合性探究问题的训练,是复习备考的良方。高三学生在历史学科素养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由于学业负担繁重,高考在即,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对有价值的探究型材料解析试题题目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钻研,所以对此类问题的应试能力还有可开发的潜力,这也是提高高考成绩的突破口。应以此类问题的研究与训练为契机,在提升能力水平的同时,促进考生形成符合新课程、新高考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促进高三考生“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熟悉此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掌握审题、解题的方法与规律,努力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科学性、完整性,以此来提高备考实力与应考信心,这是下一阶段备考的关键。

第三,高三复习备考时,要注意训练把现实问题放到更加深广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经验中去认识和理解的能力,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考前要帮助考生对当前的重大时政热点、周年热点、国民所关心的重要社会问题引入到复习中,以凸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复习备考的着眼点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学科,而应构建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宏阔视野,从历史中吸取未来社会生活和发展所必须具有的经验,以此来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加强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运用能力,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及图表使用呈增加趋势

仅从选择题来看,新材料、新情境类型题大量出现:如2007年4道题(24、31、32、33题);2008年10道题(24、25、26、27、28、30、31、34、35、29题);2009年6道(24、27、29、31、32、35题);2010年8道(25、27、28、29、32、33、34、35题)。图表运用情况:2007年1道图片题(31题),2008年1道表格题(30题),2009年2道图表题(24题、31题),2010年2道(27、29题)。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选考题43题(改革榷盐法题)、44题(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题),其考查内容并不是《课标》与考纲中的考点内容,而是强化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运用能力。

启示与对策:

新课程下的高考命题更加注重创新性,以体现当前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成果。多元和多样的情景化材料,以教材知识为依托,以史料为重要载体,特别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这种命题特点似乎已成为新课标高考命题的“规定动作”。

这就要求高三复习备考要加强做新题的意识,进一步明确“准确解析材料是材料解析题的生命线”。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改变传统的教材观,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通过提供最新史料或让学生自主搜集历史材料,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尽量营造出得出结论的相应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情景,以培养学生对纷繁复杂史料的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

8.试卷文字阅读量较大

从表3中可以看出,虽然近四年课标卷有15分的选考大题,但4道选考题考生都得粗略阅读,进行选择后再读题,而平均每道选考题阅读量达500字左右。按选答题一道题约500字计算,四年来总阅读量平均值保持在2700~2800字左右。2010年试题已将文字量进行调整,预测2011年高考试卷长度及阅读量仍将保持在这一水平。

启示与对策:

第一,应大力提高考生的阅读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主要是对文字量大的历史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探讨与解读。

第二,应提前进入学科内综合及三科综合模拟的测试阶段,使考生尽早熟悉新高考命题的特点,学会合理、有效安排答题步骤与时间,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从四年来必答大题的文字看,均属现代文(2007年41题第1问出现文言文),选答题中会出现文言文,所以对现代文材料训练的强度应加大。在答选答题时可以学会回避由古文造成的阅读障碍,进行选择。这主要是从答题技巧及时间把握来说,并不是说忽视文言文材料的研读与训练,因为四年来课标卷在选择题中或多或少都出现了文言文,而选考题则经常出现文言文。

9.文史常识类及史学研究方法类“常考不懈”

如2007年26题(避讳制度题);2008年24题(生肖与地支搭配,由唐玄宗属相判断其出生年题);32题(“元旦”题);2009年24题(甲骨文中的“年”字题);2010年24题(地名由来),属文史常识类命题。2009年35题(史学家对文字性史料的评价题)、2010年35题(丰岛海战记述题),属史学研究方法类命题。

启示与对策:

新课程下高考试题命制已经呈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即过渡到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于一体,且特别鲜明地体现了历史教育浓郁的人文情怀,彰显了高中历史学科作为一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学科的特性,使中学历史教育更好地回归其学科特性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功能。为此,在高三复习备考中,要注意根据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特点,重视其特有的育人功能,继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对现代公民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在复习备考中,可以适度引入文史常识及史学研究方法类知识。

总之,新课标、新高考的复习备考是一项系统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我们应当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新的三轮复习模式,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及时进行知识联系和整合,打通思路,帮助考生构建科学完整的专题模块、通史、国别史及热点专题等知识体系,实现古今中外历史的贯通。同时不要忽视解题技巧方法与心理调适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使考生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处于优势,取得好成绩。

标签:;  ;  

四年课程标准分析与2011年高考历史命题展望及备考建议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