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的成因及防治对策_生猪论文

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的成因及防治对策_生猪论文

论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及缓解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猪论文,周期性论文,对策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9年上半年以来的养猪形势

1999年上半年以来出现了对养猪行业的某些不利形势。这些不利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猪价下跌

1999年上半年以来,出现了全国性的猪价下跌。据统计,1999 年4月全国平均每公斤毛猪收购价格降至5.11元,分别比1998年和1997年同期的6.91元和8.52元下降26.15%和40.0%。这种情况, 在一些生猪主产省份更为严重。例如:山东省每公斤毛猪收购价格降到4.09元,分别比1998年和1997年同期的6.11元和8.33元下降33.1%和48.4%;河北省降至3.96元,分别比1998年和1997年的6.33元和8.44元下降37.4%和53.1%;河南省降至4.20元,分别比1998年和1997年的6.28元和7.99元下降33.1%和47.4%;辽宁省降至3.76元,分别比1998年和1997年的6.35元和8.83元下降40.2%和57.4%;陕西省降至4.25元,比1998年的6.80元和1997年的7.84元分别下降37.5%和45.8%。

(二)猪玉米比价下降

虽然自1999年以来,毛猪收购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但是玉米的价格保持相对的稳定,平均每公斤价格由1997年4月的1.19 元增加到1998年4月的1.35元(+13.4%),再降到1999年4月的1.25元(-7.4%),致使猪玉米比价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据统计,1999年4 月全国平均猪玉米比价降至4.1∶1,分别比1998年和1997年同期的5.5∶1和7.2∶1降低25.5%和43.1%。其中,一些玉米主产区猪玉米比价降至4.0∶1以下。如:山东3.5∶1,河南3.7∶1,河北3.8∶1,辽宁3.9∶1, 分别比1997年4月各自的9.9∶1、9.3∶1、9.5∶1、10.3∶1下降64.6%、60.2%、60.0%、62.1%。

(三)养猪亏本

在我国的现有条件下,正常的猪玉米比价一般为5.5∶1,低于5.5∶1即会出现亏本现象。由于自1999 年以来大多数省份的猪玉米比价低于此数,因此,纷纷出现养猪赔本现象。据各地调查反映,在陕西省,农民出售1头100公斤体重的肉猪亏损120元; 规模养猪场每头平均亏损150元以上。在湖南省,由于猪价一降再降,大部分种猪场出现亏损。 有一个常年存栏1000头种母猪的原种猪场,种猪的销售量只占生产量的10%,1998年盈利270万元,1999年1~5月亏损100多万元。受此影响,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母猪存栏下降、养猪农户减少的现象。 如湖南省1999年5月份母猪存栏比1998年同期下降了40多万头,下降12.2%;浙江省湖州市1999年6月养猪20头以上的养猪农户只有1168户,比1998年同期下降了39.3%。

二、猪价下跌的原因

(一)生产发展过快

1999年以来生猪价格暴跌是上一周期生产波动的结果。1995年是上一周期波动的最后一年。这一年生猪产量高达48051万头。自1995 年下半年以来,由于肉猪收购价格持续下跌,玉米价格保持坚挺,致使猪玉米比价下降到6月的4.8∶1。在部分地区出现了农民宰杀母猪的现象。由于政府采取了扩大粮食进口(1995年1月~10月粮食净进口1389 万吨)、抛售200万吨专储玉米、制定生猪收购保护价、 增加猪肉储备等紧急措施,猪肉价格才开始回升。到1996年7月,肉猪收购价格增至7.17元/公斤,猪玉米比价提高到5.9∶1。并且在此后的20个月中肉猪收购价格一直高价运行,1997年6月,猪玉米比价被推至近两年来的高峰:7.5∶1,其中一些北方玉米主产区猪玉米比价被推至9.0∶1甚至10∶1以上, 例如,河南9.4∶1、山东10∶1、河北10.2∶1、天津10.6∶1、山西11.0∶1。由于养猪经济效益的驱动,1997年生猪出栏数由1996年的41225万头增加到45077万头;1998年上半年进一步增加,例如,据河北省食品公司调查,该省1998年5月底生猪存栏1810.06万头,比1997年同期增长24.8%,其中种猪和育肥猪分别增长23.1%和60%。这是两年来生猪发展过快的集中反映,一些地区的母猪存栏比重大大超过合理比例,例如邢台市达到14.3%。虽然1998年全国生猪出栏数尚未最后统计出来,但从河北省的出栏情况以及上述猪玉米比价的有利情况来看,肉猪出栏至少比1997年增加10%,全年出栏肉猪应达到49585万头,比本周期开始年1996年增加8360万头,比上一周期的高峰年1995年多出栏1534万头。

造成1995~1998年养猪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有三:

1.养猪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养猪业是一个较古老的行业,但是较之多数工业产业来说,它还是一个生产者数量众多、生产规模小的行业。1998年,河北省有800多万养猪户,平均每户养猪2头多。四川省年出栏肉猪10~99头的养猪户有34万多,出栏内猪占10%左右; 年出栏肉猪100~1000头的养猪户1000多,出栏肉猪占1%左右;出栏500~1000头的近50个猪场;出栏1000头以上的只有10多个猪场。其余的是更小规模的农户。由于几乎每一个养猪农户或猪场都是独立的生产决策者,因此带有相当程度的同步性,即:当养猪生产有利可图时,大家一哄而上,造成生产过剩,将价格压低到生产成本以下;当生产出现无利时,又都压缩生产,造成供应短缺,肉猪价格上升。

2.生猪生产具有较突出的滞后性。生产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扩大再生产通常采用规模养猪的形式。由于从计划到筹集资金、建设、准备饲料、投产需要花2~3年的时间,因此市场上供应短缺的信号不能马上在产量上得到反应。生猪生产的这种滞后性容易给生产者造成错觉,总认为养猪生产发展得太慢。实际上在整个肉猪高价位收购期间,养猪业已大大发展了。这样,当肉猪价格急剧下跌时,由于新的生产设备已经投入使用,在猪栏里已经积压了大量的等待出售的肥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已无可挽回。实践证明,生猪生产的这种滞后性常使养猪的好利润出现假象,从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不仅能鼓励原来就养猪的农民扩大养猪规模,而且还能吸引原来不养猪甚至不经营农业的人加入养猪的行列。

3.信息传递手段单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发达国家为了克服单纯的市场经济带来的危机,广泛地推行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由于产供销一体化的推行,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生产的决策由农民转交给营销企业,即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完全由营销企业协调,在许多领域实现了按订单生产;二是传递需求信息的手段由单纯发布价格信息,转移到按合同制(包括生产合同和销售合同)生产。由于这两方面的变化,在一些领域实现了所谓“用看得见的手代替看不见的手”,从而大大地克服了生产的盲目性。我国的养猪生产由于存在着组织化程度低的缺陷,一体化进程非常缓慢。由于信息传递手段单一,难已保证按需求生产。例如,1997年6 月农业部曾通过新闻媒体公布了当时母猪存栏的比例超过了7%警戒线的信息, 但没有起到停止养猪热的作用。

(二)需求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猪肉15.34公斤、牛羊肉3.70公斤、家禽4.94公斤,合计23.98公斤。1996 年分别为17.07公斤、3.29公斤、3.97公斤,合计24.33公斤。即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肉类购买量略有下降,其中人均购买猪肉下降10.1%,人均购买牛、羊肉增加12.5%,人均购买家禽增加24.4%。另一方面,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肉类消费15.1公斤,与1996年基本持平。这就是说,从总体来说,1997年我国人均购买猪肉比1996年有所下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1.低收入工薪阶层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绝大多数靠工资收入的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常规消费能力普遍不足,加上当前城市居民因住房、医疗等改革措施的实施支出增加,因此畜产品消费减少。由于城镇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也卖不出好价钱,从而又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据统计,1998 年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比1997年实际只增长3%。受其影响,农民的消费能力弱化。这两部分人收入增长缓慢,大大限制了他们猪肉购买量的提高。

2.猪肉替代品价格下降。近年来能够提供同样质量甚至更优质的动物蛋白的牛、羊、禽肉由于生产能力提高或进口增加,价格大幅度下降,一部分猪肉的购买力发生了转移。根据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统计,北京市农贸市场的牛肉价格由1995年的16.54元/公斤降低到1998 年的14.21元/公斤,下降14.1%,同期销售的牛肉由2.9万吨增加到4.6万吨,增加59%。又如,近年来由于俄罗斯金融危机,美国将原来向俄罗斯出口的鸡腿,通过走私转移到中国市场低价倾销, 在广州售价为6500元/吨,到北京为6900元/吨,致使中国的鸡肉价格由12000元/吨下降为9000元/吨。据调查,目前每年走私进来的鸡肉约120万吨, 占国内市场需求量400万吨的30%。

3.猪肉的质量不够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瘦肉型猪比例低。例如,四川占20%、河北占10%,其他各省也大体相同。②疫病增加。一些地方由于执法不严,管理不善,一些本来已消灭了的疾病又重新蔓延。③个别地方猪肉中农药、抗生素、霉变饲料、驱虫药、激素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残留超标。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猪肉的消费和出口。

三、关于缓解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的对策

(一)提高对周期性波动的认识

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带规律性的运动,造成周期性波动的因素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只要还存在组织化程度低、滞后性、传递信息单一的现象,就不可避免每隔3~5年就来一次波动。例如,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20年中总共发生过5 次完整的周期性波动,周期分别是4年、2年、4年、2年、4年。因此, 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是正常现象,不足为奇。要紧的是要提高对周期性波动的认识,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减轻这种波动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猪肉供需的预警研究

预警研究是预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它是以预测构成灾害的现象或重大经济问题为对象的。当前的猪肉供需矛盾是由当前的需求状况与上一个生产周期的生产状况来决定的,因此,当猪肉市场供需状况出现问题时再采取行政干预,例如限价或补贴,对于缓解整个猪肉供需矛盾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但是,由于生猪生产存在着周期性,在影响猪肉供需状况的各种因素中,有很多是先于供给状况出现的。这些因素主要有:比较效益、价格因素、生产条件(粮食供应)、生产结构(母猪占存栏的比例)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警源”,即爆发经济灾害的原动力强度。因此,对猪肉供需状况提前进行监测和预先发出警报是可能的。这样可以使人们提前采取措施对生猪生产和猪肉消费进行宏观控制,以缓解猪肉供需状况的波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对建立生猪信息系统作了大量工作,例如,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建立了全国畜产品及饲料集市价格月报系统;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建立了农贸市场猪肉成交量和价格报告制度,其中批发市场每天一报、大中型农贸市场每3天一报、小型农贸市场每周一报等。这对于我们分析警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当前的问题是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对上述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并提供有权威性的预警报告。

(三)建立饲料粮调控机制

虽然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带有自身运动的规律,但是饲料粮价格的波动对于生猪生产的这种波动有直接的影响。这是因为饲料成本占整个养猪成本的60%~70%。因此,保持饲料价格的稳定对于减少这种波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这次长达20个月的猪粮比价高位运行中,玉米的低价位运行是重要原因之一。以河北省为例,1997年6 月与1999年4月相比,玉米价格分别为0.83元/公斤、1.02元/公斤, 两者相差23%。如果国家建立起饲料粮储备机制,就可以在饲料粮大幅度降价时大量购入,在饲料粮价格大幅度上升时大量抛出,以便平抑市场价格,使警源力度大为降低,从而起到缓解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的作用。

(四)尽量扩大内需

虽然目前我国的畜产品供应由短缺变成基本满足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调整已经完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城市居民肉类消费中还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例如,1996年低收入户平均每人全年购买肉类17.67公斤,高收入户平均每人年购买肉类28.35公斤,前者只相当于后者的62.3%;二是城乡居民肉类消费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今后要设法提高在职职工的工资,适度增加离退休职工和下岗职工生活津贴与困难职工的生活补贴,使广大居民的制度性收入和常规消费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并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城乡居民的住房、出行、上学、医疗等家庭大事的解决,势必带来生活消费其中包括猪肉消费的增长。

(五)充分发挥商业部门的流通作用

1997年我国有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企业3591个,从业人员49万人,其中国有企业1248个,从业人员29万人。但是,目前没有充分发挥这些企业在流通中的作用。据调查,有的省经国营加工企业屠宰、加工的猪肉只相当于猪肉产量的1/24, 绝大多数企业的猪肉加工量只相当于设计能力的4%。由于猪肉经过加工出售的数量少, 生猪生产与猪肉市场缺乏缓冲余地。目前发达国家肉制品的消费已占肉类总产量的60%~70%。我国1998年实行规模化、科学化生产的肉制品仅占肉类总产量的4%左右。欧洲国家人均肉制品占有量约50公斤,我国不足2公斤。大批猪肉不经加工就出售对于缓解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有以下不利影响:①不能扩大需求;②不能扩大储备;③不能扩大外销。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肉制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低。我国目前从事肉制品生产的主要是个体户,其生产方式为作坊式生产,加工简易,产品档次低,卫生质量差。今后要建成一批大规模的科技含量高的肉制品加工厂,并同农户建立一体化联系,以便扩大供应,稳定价格。

(六)抓住机遇,尽快扩大优良品种生产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肉食的消费已经基本上从肥膘大肉转向细嫩型瘦肉。目前的市场价格低廉主要是因为脂肪含量高的当地品系仍然占据较大份额。据调查,目前肥肉型生猪占生猪总量的90%左右,而优良杂交组合的瘦肉型猪比普通杂交猪平均每头售价高120元左右。 因此,现在生猪饱和,正是淘汰低劣品种、发展优良品种的好机遇。种猪场要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增加猪种数量,加速品种选育,提高品种质量。商品猪场应选择优良杂交组合,生产优质杂交猪。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应制定规划,确定目标,并稳步加以实施。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围绕科技进步,实施良种工程,花巨资从国外引进良种猪,目前全年可提供优质种猪2.6万头,这种做法值得效仿。全国生猪生产处于低谷, 种猪价格下降,一些种猪场出现了亏损。为了保护已有的品种改良成果,并进一步扩大良种规模,为下一周期的较平稳发展打下基础,建议政府对种猪场和规模猪场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

(七)千方百计扩大猪肉出口

虽然我国近年来生猪生产发展较快,但出口数量很少。1997年我国出口活猪227万头、鲜冻猪肉10万吨、猪肉罐头3.7万吨。猪肉出口量不到总产量的1%。不能大量出口的原因是疫病防治、 有害物质的残留指标等方面达不到国际上的要求。我国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加入WTO, 畜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将日益密切。在产业发展、技术设施、畜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要和国际接轨。加入WTO后, 猪肉关税将由目前的20%降到12%,届时国外的肉类将会大举进入。因此,无论是为了增加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还是为了扩大出口,都必须在克服疫病和各项残留上下功夫。

(八)充分发挥养猪行业协会协调产量和价格的作用

养猪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民间组织,本着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吸收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养猪户。它除了协调养猪业中有关优良品种繁育、饲养、防疫、饲料等问题,收集提供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指导养猪业发展外,还可以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按照市场的需求,协调行业的价格和产量,以便在本地区、省或全国范围内尽量做到产销平衡,防止生产的大起大落,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标签:;  ;  ;  ;  ;  ;  ;  

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的成因及防治对策_生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