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到道:中国古代农业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研究_农业发展论文

从农业到道:中国古代农业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研究_农业发展论文

以农至道:中国古代农学思想的天人之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学论文,天人论文,中国古代论文,之学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S-09;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459(2014)05-0138-05

       纵观近年来有关中国农学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作为农史研究的一个领域,在学术界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研究成果相对于农史研究的其他分支而言,仍然比较薄弱。研究中的不足主要有:研究范围较小,文章数量不足,研究问题集中,研究深度不够。

       众所周知,农学思想具有很长的历史跨度,它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体系庞大。但有关农学思想的研究却显得不成体系、文章数量不足。目前为止涉及这一领域的文章还不足30篇,这与我们挖掘探索古代农学思想宝库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有关中国农学思想史的研究还有待我们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推进。

       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可谓农史研究深水区,几代农史学者孜孜以求。笔者在1992年发表过《略论中国古代农学思想史的研究》①一文,博士论文即为《中国古代农学思想研究》②。多年来关注农学思想史研究,近年来有关农学思想史的论文,著作不少,颇多资料和学术观点可以借鉴,遂整理出版博士论文,于去年出版了一本《中国古代农学思考论》,也算是没有辜负郭先生培养,对自己过去学术探究作一个小结。最近,拜读黄颖、王思明关于《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③一文,于是想就古代农学思想写点看法,敬请方家指正。

       一、根源追溯

       中国古代农学思想研究的先驱,首倡乃西北农学院石声汉先生。石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农史前辈,他认为:“凡真正从生产实践出发,具体实在的认识了生产过程中所用技术知识的理由才归结为原理原则的,便不会虚妄。这些原理原则,无可避免地会自己汇集成为一个思想体系或系统认识。我们认为中国农业生产知识,很早就已形成了一个哲学思想体系。而且,我们还想根据农书中表明的事实,说明这个思想体系……在农书演进史中,我们珍视‘天、地、人’三才观念每一点一滴的进展”④。

       另一位农学史前辈辛树帜先生撰《易传的分析》一文⑤,考证其成书年代,全面分析其中内含哲理,及其反映的先秦农业思想,分析《月令》体裁的农书与儒家思想关系。其实《月令》不是纯粹的农书,乃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月令图式”是儒家“天道循环”“天人一体”的思维图式。实际上,我们研究古代农学思想是想追随老一辈农史学者的学术传承,做一些深入探究。但有感传统文化及国学修养不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关于古代农学思想研究,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郭文韬先生的研究较为系统,成果丰富。这一脉学术传承较长、研究队伍较大,他所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中有程遥、赵敏、严火其、胡火金等都深入进行过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带领其两位研究生对中国古代农学思想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程遥以古农书为主要研究依据,指出农学思想的范围主要是指农业生产中关于农作技术的原理原则,农作技术措施的理论依据,不涉及农业经济、管理、政策等内容⑥。博士生赵敏认为,农学思想属于科学思想史的范围,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它探讨的是农学中的哲学问题,这就要求农学思想研究农学中的一般原理原则,研究传统哲学思想在传统农学中的应用。

       2006年杨直民先生编著出版《农学思想史》,在深入研究古今中外著名农学代表人物及农学著作、重要农学分支学科和流派基本理论与思想的基础上,阐释了农学思想史层面的基本概念:农学思想史是研究农学重要思想、概念、理论、学说发生发展的历史,它阐释世界范围广阔空间和漫长实践农学思想的重要总结、理论思维、学说学派、传承的逻辑过程,探索主要分支学科的析解,重要农业科学家学术主张、哲学观点和方法论等⑦。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农史学界关于“农学思想史”的唯一解释,黄颖、王思明(2012)认为,农学思想是科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关于农业生产技术的一般规律和农学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是哲学思想和农业科学高度融合的结晶。

       最早以“农学思想”为题名研究我国农学思想,且公开发表论文的是沈阳农业大学的副教授董钻,其在1984年归纳出“天时、地利、人和统一”的观点是我国古代农学思想的核心⑧。198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郭文韬教授等在《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一书中表明:历代思想家和农学家从数千年的生产实践和生产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传统农业思想、理论、原理和原则,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思想体系,蕴藏着许多深刻的哲理,对促进当时农业的发展和现今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⑨。

       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学思想的研究开始零星、分散的出现,并逐渐增多。1992年,郭文韬教授博士生赵敏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农学思想,目的在于从哲学高度认识中国古代农学的“学理”,把先民总结出来的农业经验技术之原理原则抽象为系统认识的思想体系,并上升为自然哲学宇宙观;试图探索中国古代农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为传统农学与现代农学的沟通提供依据。1995年1月,由于光远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农业科学哲学”分支收录了“世界农学思想史”、“中国古代农学思想”等条目,对农学思想史做了概述性的介绍。由此可见,农学思想已经正式收进百科全书,纳入了“农业科学哲学”的范畴。同年,《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中设置了中国古代农业思想、传统农学思想和天地人三才说、时土物三宜说等条目,表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受到重视⑩。

       21世纪开始的前十年,有关农学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2000年,董恺忱、范楚玉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问世,在系统归纳举世无双的丰富农学典籍基础上,深入总结素以精耕细作著称的精湛农业科学技术内容,并致力探索通称之为“三才”理论的这一原则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展现,力求说明中国传统农学所拥有的合理因素及局限之所在(11)。2001年,71岁高龄的郭文韬教授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仍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坚持撰写《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研究》著作,书中详细研究和探讨了“传统农业哲学”和“传统农学思想”的关系(12)。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直民先生出版《学科思想史丛书·农学思想史》,对古代农学思想史发展脉络有清晰的勾勒,对近代,特别是现代农学思想史从多角度进行了阐说。

       二、“三才”与“精耕细作”

       经过老一辈农史学者集体探索,我国古代农业的优良传统归结为“三才思想”和“精耕细作”两个优良传统。这在郭先生等著的《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书中有集中体现。

       (一)“三才论”

       “究天人之际”,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与思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永恒主题。“三才论”是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它研究世界万物,反映到农学中,主要是研究天、地、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动植物与其生长环境、动植物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种包含了整体观、联系观和运动观的“三才论”突显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优势,从某种程度上优于西方近代、现代传统科学孤立地研究局部运动。范楚玉(13)、吴天钧(14)、苏黎和陈红兵(15)等研究战国末期《吕氏春秋》著作,其《审时》篇曰:“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句至理名言明白地揭示了农业生产涉及的三大因素及其功能,把农业生产看作稼、天、地、人诸因素组成的整体,体现了一种有机统一的自然观,深刻地揭示了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与自然环境和人类劳动之间的联系,标志着我国传统农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三才理论系统地阐述农学原理的开始。

       当我们进一步考察“三才”理论其含义的演进时,《中国耕作制度史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著作,发现可以梳理出如下三才理论的发展脉络:在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天、地、人三个因素都在起作用。相比之下,该时期“天”这个因素更为突出。秦汉以后,“三才”理论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认识和处理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时的重要依据。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三才论”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时、地利、人和,演变为天时、地利、人力,是一个不小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增多、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的减少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隋唐宋元时期,人在天、地、人三者关系中的地位愈来愈高,人地之间的矛盾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之下达到了一个极限。明清时期,马一龙三宜原则(时宜、土宜和物宜)的提出,把农作物本身的特性(物宜或物性)纳入到“三才”理论的视野之中,强调生物有机体和环境条件的统一,是“三才”理论农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基于天、地、人三因素的三才思想,在这一时期衍化而成的时宜、土宜和物宜的三宜思想,不仅结合传统农学范畴有较深刻的阐述,也被自觉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当中去。

       (二)精耕细作

       19世纪欧洲杰出的农业化学家李比希说过,中国的农业“是以经验和观察为指导,长远地保持着土壤肥力,借以适应人口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其产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耕作方法。”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赞叹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中国传统农业一向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探讨传统农业与现代化都离不开精耕细作这个话题。精耕细作其实是老一辈农史专家整理研究中国古代农业遗产时,总结提炼出来的概念。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法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是指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现代农学家、农史学家对传统农业“技术密集型”和“集约经营”的全面总结。《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将精耕细作定义为“用以概括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在耕作栽培方面的优良传统,如轮耕、轮作、轮施肥、复种、间作、套种、三宜耕作、耕耨结合,加强管理等”。这个概念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为中华文明持续而不间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精耕细作”这一词语不是指单项的技术措施,而是指综合的技术体系;而这一技术体系,一方面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另一方面又以“三才”理论作为指导。“三才”理论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三才”理论指导下,中国传统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是以贯彻“时宜”、“地宜”、“物宜”原则的方式来体现“天地人物”的和谐与统一。李根蟠先生研究指出,精耕细作不但是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特点和主流,而且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要素,对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发展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基因”。精耕细作产生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各族人民“应对”既定的自然条件、广度和深度空前的农业实践。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支撑了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发展,为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动力和基础。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仍然要继承发扬精耕细作传统。(16)

       三、以农至道

       国外许多科学家认为,中国传统农学是一种所谓的“家”学,其中蕴涵着许多深奥的哲理,但至今未向世界介绍,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古代农学的学理,并上升到哲学宇宙观。当代著名日本农学家福冈正倍认为,科学农法对自然生态有较大破坏,比如化肥使土壤板结、农药造成作物污染,于是提出了“自然农法”,当人们问他为什么会想到实践“自然农法”时,他说是受《老子》“道法自然”的影响,可见中国古代农学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

       最近,关于古代农学思想研究的两本专著有必要重点介绍。其一是郭文韬先生指导的胡火金博士《协和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生态思想史》一书,从生态学和中国哲学视角系统全面阐述了古代农业生态思想。基于传统哲理和农业实践,以“天地人物协调统一”的农业生态系统整体观为总架构,提炼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思想,认为“天人合一”、“三才论”奠定了传统农业思想的哲学基础(17)。

       其二是赵敏博士《中国古代农学思想考论》一书,主要内容:第一章,探索中国古代农学的宇宙观,提出“宇宙生态系统思维”,为古代农学思想之哲学本体论;第二章,探讨中国古代农学的“三才”思想;第三、四章,元气造化、阴阳五行,探索中国古代农学中的“气化”、“阴阳五行”思想;第五章,探讨中国古代圜道观念与生态农学思想;第六章,论述中国古代农学理论体系,提出中国古代农耕耗散系统演进体现大自然“生生”逻辑;第七章至十五章,分别阐述古代农学时气论、灾害论、粪壤论、水利论、物性论、耕道论、农器论、畜牧论、树艺论等农学理论;最后两章,探讨月令图式,农医相通,以具体农书为背景,把古代农学思想与儒家经典《礼记》、《易经》联系起来,试图寻找古代农学思想的中国哲学根源(18)。

       最后还需强调,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的哲学基础及方法论,沿着中国思想史的“正脉”探究,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才能深入。我们认为中国古代农学是自成一体的语言系统,有自己的哲学思维“范式”,对他的研究应着力于该系统本身的发掘和把握,而不应牵强地用另一语言系统去肢解、解释。现代科学的系统综合方法,才是中国传统农学研究的钥匙。中国哲学有机整体的自然观,正是传统农学思想的精华。寻求古代农学自然观,则必须仔细研究传统农学深奥学理,使我们的“家学”公之于世。传统农业具有“宇宙性”精神,农业的逻辑体现“生命逻辑”。古代儒、道两家都认为农耕是最根本、最广泛的人类活动,儒家强调“孝悌力田”、“以农为本”,道家追求“农道合修”、“人农则童”。研究中国古代农学思想之真意在于“以农至道”。

       注释:

       ①赵敏:《略论中国古代农学思想史的研究》,《大自然探索》1992年第4期。

       ②赵敏:《中国古代农学思想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2年。

       ③黄颖、王思明:《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11期。

       ④石声汉:《农史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第338页。

       ⑤辛树帜:《易传的分析(一、二、三)》,《西北农学院学报》1958年第2、3、4期。

       ⑥程遥:《中国古代农学思想史初探》,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8年。

       ⑦杨直民:《农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⑧董钻:《试论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和农艺传统》,《沈阳农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⑨郭文韬、曹隆恭、宋湛庆、马孝劬:《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年,第39页。

       ⑩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23-24页。

       (11)董恺忱、范楚玉:《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

       (12)郭文韬:《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

       (13)范楚玉:《陈旉的农学思想》,《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年第2期;范楚玉:《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上的天时、地宜、人力观》,《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年第3期。

       (14)吴天钧:《〈吕氏春秋〉的农学思想及启示》,《农业考古》2006年第3期。

       (15)苏黎、陈红兵:《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传承及启示》,《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6)李根蟠:《精耕细作、天人关系和农业现代化》,《古今农业》2004年第3期。

       (17)胡火金:《协和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生态思想》,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

       (18)赵敏:《中国古代农学思想考论》,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3年。

标签:;  ;  ;  ;  ;  

从农业到道:中国古代农业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研究_农业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