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沥青路面产生裂缝原因论文_刘精科

浅析沥青路面产生裂缝原因论文_刘精科

南通市江海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南通 226300

摘要:本文对裂缝的形成与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只有搞清裂缝产生的原因才能提出合理的治理办法,在施工中从源头减少裂缝的产生。

关键词:沥青路面;裂缝;原因

沥青路面以其行车舒适、噪音小、扬尘少、维修方便等优点被广为应用,但裂缝是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裂缝的出现不仅使沥青路面的品质下降,而且带来路面病害的恶性循环。目前随着施工技术和机械化施工程度的提高,许多病害已逐年减少,开裂导致路面迅速损坏的现象虽有所改善,但沥青路面裂缝这一病害至今未能根除。这既有地基的因素,也有设计、施工、材料及环境等几方面因素。

1 裂缝的主要表现形式

沥青路面的开裂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横向、纵向、网状和反射裂缝。

横向裂缝现象为: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有的贯穿整个路幅,有的贯穿部分路幅,裂缝弯弯曲曲、有枝有叉。横向裂缝中的唧浆导致裂缝两侧凹陷,桥头跳车处的路面横向裂缝,在路面积水的作用下加速跳车发展的速度,同时会对路基造成冲刷。

纵向裂缝现象为: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一般都发生在高填方的路基上。纵向裂缝容易形成沿行车方向呈台阶状,影响行车舒适性。

网状裂缝现象为:裂缝纵横交错,将面层分隔成若干多边形的小块,一般缝宽1mm以上,缝距40cm以下。网状裂缝导致沥青路面松散或坑槽,严重影响沥青路面的综合服务水平。

反射裂缝现象为:基层产生裂缝后,在温度和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将逐渐反射到沥青表面,路表面裂缝的位置形状与基层裂缝基本相似。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柔性路面上加罩的沥青结构层,裂缝形式不一,主要取决于下承层。

2 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横向裂缝

(1)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在车轮荷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底部产生接应力,当拉力大于基层材料的抗拉强度时,底部就会很快开裂,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底部裂缝会逐渐宽展到上部,并使面层产生开裂。

(2)沥青面层温度变化产生的温度裂缝,包括低温收缩裂缝和温度疲劳裂缝。

(3)沥青未达到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的质量标准,致使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或温度疲劳应力(应变)大于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应变)。

(4)施工缝处理不当,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

(5)桥梁、涵洞或通道等构造物两侧的填土产生固结或地基沉降。

2.2 纵向裂缝

(1)填方材料和填方的不均匀性,以及填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沉降,特别是经过雨水浸泡后,路基强度有所下降,沿边坡部分路基承载力也下降,就会出现纵向裂缝。

(2)施工时,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未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

(3)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

(4)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土层处理不彻底,沉降不均匀引起纵向开裂。

(5)边坡值小于设计值,边坡压实不够和边沟过深使实际填土高度加大而滑坡等引起的纵向开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网状裂缝

(1)路基局部压实度不足或基层材料局部松散不成板体,使路面的承载能力下降形成的裂缝。

(2)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沥青延度低,抗裂性差。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过长,拌和温度过高或在储料仓仓储时间过长,使沥青变硬,对拉应变敏感而产生的裂缝。

(3)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形成的裂缝。

(4)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引起的疲劳裂缝。

(5)外界原因如污染、腐蚀等造成的局部网裂。

2.4 反射裂缝

(1)由半刚性基层温缩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

半刚性基层有着高强度、高承载力的优点,但同时也有着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足。由于较高强度的半刚性基层可能会导致较大的干缩、温度裂缝的产生,从而导致路面产生反射裂缝,同时雨水会从裂缝中下渗,并积聚在面层与基层中间,出现基层唧泥现象,降低了沥青层与半刚性基层间的连接状态,从而加速了路面结构的破坏。通常假设导致反射裂缝的机理是处于沥青面层下的半刚性基层已经开裂,并且允许有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是由行车荷载引起的下卧路面结构在裂缝处的差动位移,水平位移是由温度变化或水分变化引起的膨胀和收缩。冬季或在寒冷地区,在结合得好的沥青面层下,开裂的半刚性基层的水平位移使得直接在裂缝上的面层内产生大的拉应力或拉应变,由于在较低温度下沥青面层通常较硬,它只能承受小的拉应力或拉应变,因此容易被拉裂,并且裂缝的扩展途径是由下至上的。沥青面层的厚度愈薄,反射裂缝形成的愈早和愈多。

(2)由半刚性基层干缩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或对应裂缝

对于新铺的半刚性基层,随着混合料中水分的减少,要产生干缩和干缩应力,水分减少得愈多愈快,产生的干缩应力和干缩应变就愈大。在已经产生干缩裂缝的半刚性基层上铺筑沥青面层,在较薄沥青面层的情况下,半刚性基层的裂缝会由于温度应力而使面层底部先开裂,并较快形成反射裂缝。一旦行车产生的拉应力与温度应力相结合,反射裂缝会形成得更快。在较厚沥青面层的情况下,由于温度应力在表面最大,基层的裂缝将促使面层先从表面开裂,然后逐渐向下传播形成对应裂缝。以上结论已被长沙交通学院光弹模型试验所证实,表面降温30℃时,不同厚度沥青面层内下层裂缝上方的温度应力分布规律。

不同的应力分布规律不难推断,通过进一步的试验或计算,将会得到一个临界面层厚度。面层厚于此临界厚度时,裂缝将主要从表面开始;薄于此临界厚度时,裂缝主要从底部开始。此临界厚度与气候条件、面层混合料的劲度模量、温缩性以及基层混合料的温缩性有关.

3 裂缝对沥青路面的危害

沥青路面裂缝是常见病害之一,如果沥青路面裂缝得不到及时修补,将对路面的使用寿命和行车舒适性带来影响。裂缝对沥青路面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缩短路面的使用寿命。裂缝的初期(1—2年内)对路面的使用性能无明显影响,但随着裂缝的增大,雨水或雪水的逐渐侵入,导致裂缝两侧的路面结构或土基含水量增加,甚至达到饱和状态,其结果是结构层承载能力明显下降,在大量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冲刷唧浆现象,加速路面破坏。

(2)纵向裂缝的发生容易形成沿行车方向呈台阶状,裂缝的凹陷或灌缝沥青凸出,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3)桥头跳车处的路面横向裂缝,在路面集水的作用下加速了跳车现象的发展,同时对路基造成危害。

(4)块状的路面纵横裂缝如不能及时修补,将很快发展成为网裂,松散甚至坑槽,导致路面病害的发生,影响路面的功能。

4 结语

沥青路面产生裂缝的外部因素有交通荷载、环境温度、突发震灾、水分及阳光、空气的作用,内部因素有材料的受拉疲劳、受拉屈服、剪切屈服以及施工不当留下的潜在裂缝。裂缝的防治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宜从防裂厚度、混合料配合比、应力吸收层、应用改性沥青等方面综合考虑。裂缝一旦出现应及早治理以防路况急剧恶化,维修方法采取灌油法、封层罩面法以及现场再生法等。总之,合理的设计、选材,精心的施工、养护和及时的维修是预防和控制沥青路面裂缝的有效方法。

论文作者:刘精科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5

标签:;  ;  ;  ;  ;  ;  ;  ;  

浅析沥青路面产生裂缝原因论文_刘精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