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浪费:当前高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隐性浪费的特点
隐性浪费是指隐藏不露、潜伏性的浪费。它具有如下特征:
隐蔽性:高校投资中的隐性浪费,是在表面正常状态掩盖下的浪费。例如:我国高校教师与学生之比长期徘徊在1∶6与1∶7.3之间,近几年有所提高,但与世界一些国家高校的师生比相比(美国1∶17,日本1∶11,俄罗斯1∶11.2,印度1∶15),我国高校人力投资的浪费还是十分明显的。
间接性:一些投资从局部看是正常的,但从全局上看是浪费的,从校内培养看是正常的,但从社会整体范围内看是浪费的。例如:高校培养专业口径过于狭窄,从学校培养过程来看省人、省力,毕业后却增加了学生适应现有工作岗位的难度,更难以适应社会结构及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需求。
潜伏性:一些投资从暂时看是正常的,但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浪费现象就会逐步显现出来。例如:高校某些项目的承包,由于承包指标不全面,在短期内承包效益良好,但这些效益是通过拼设备、拼器材取得的。结果,几年的效益潜伏着学校固定资产过早过快的损坏,造成重大的浪费。
隐性浪费的表现
其一:低水平重复设置学校和专业
由于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设置学校和专业,致使教育资源不能优化,有限的投资难以充分利用,造成很大的浪费。据某市调查,该市现有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校共五所,分别归属五个部门领导,难以统一规划和安排。结果,一是学校规模小,五所学校在校生平均不到1000人,其中三所学校都少于1000人。二是教职工劳动效率低下,五所学校教职工与学生之比为平均1∶4.18。 三是专业发展低水平重复,五所学校中大部分专业都有重复,专业特色不显著,造成师资力量分散,办学条件差,现有资源利用率不高。
其二:培养目标的不适应性
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专业设置窄,文化底蕴弱,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旧,教学方法死等问题,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有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适当的岗位;另一方面,在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有一部分岗位急需人才却得不到补充。
其三:管理职能的偏离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其管理的重点是教学与科研。但是,当前高校管理不得不偏离基本职能,无所不管,无所不包,从师生的衣食住行到教职工的生老病死都要学校去解决。为了应付繁重的管理任务,不得不建立一支庞大的专管师生衣食住行的队伍,向师生衣食住行上的投资往往超过了教学、科研上的投资,无形中浪费了教育投资。
其四:人事结构比例上的失调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学校机构改革愈改愈臃肿,人员精减愈减愈膨胀。当前高校人事上突出的问题:一是师生比例偏高,教职员工富余。二是在教职员工中,专任教师比例偏低。据某省高校统计,专任教师只占教职工总数的40%。三是在专任教师中尚存在一少部分素质较差的教师,但也无法辞退,只能任其下去,由此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其五:管理体制中的部门所有制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实行“校—院—系”或“校—系”分级管理体制。各级对人、财、物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可是,部门的管理权往往变成部门所有制,特别是对一些通用的图书资料、设备。一方面这些通用设备只限于本部门使用,宁愿长时间闲置,也不愿让其他部门使用,另一方面需用部门又重复添置,形成“小而全”的局面。一增一减,造成教育投资的极大浪费。
克服隐性浪费的对策
高校管理中的各种隐性浪费,究其原因,源于教育思想观念的陈旧,教育体制的封闭,教育评估的落后。为了克服隐性浪费,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坚持“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突出质量和效益的稳步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高等教育发展的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造成的浪费。
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变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为广泛的“适应”观念;变不合理的专业结构为素质教育结构;变落后的教学内容、课程系观念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观念;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才能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
改革现有的高校管理体制。必须下定决心,加大力度,改革现有的高校管理体制,从重复设置,投资分散,规模效益低下的“条块分割”体制下解放出来,确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与此相应,要改革高校投资体制,逐步改变集中的计划拨款体制,建立相应的高校发展基金。通过对各高校的评估,按照一定规范标准,给予各高校教育基金津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有限的教育投资取得更好的办学效益。
改革现有高校的校内管理体制。要提高办学活力及办学效益,必须实施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之一,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并发挥其作用。机构设置务求精简,管理层次要适当,实行分级管理,明确各部门岗位责任制。各机构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有良好的协作关系,防止分散的部门所有制。改革之二,要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既要精简机构,严格岗位设置,提高办学效益,又要考虑学校教学、科研事业的发展和学科梯队建设以及重点学科力量的储备,使人事改革真正做到有利于高校人员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教师、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改革之三,改革后勤工作,使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多地集中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上。
建立一套评价高校办学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当前高校管理过程中,隐性浪费现象经常出现,不被管理者所重视,与缺乏一套评价高校办学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有关,往往是定性分析多,评价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多,对办学的经济效益缺乏评估,尤其对教育成本中的教育机会成本及隐性浪费更是缺乏研究。因此,要切实加强高校办学中的教育成本及办学效益的理论研究,建立一套评价高校办学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建立评估高校办学效益的机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决策研究工作,建立有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估等机构。”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的评估机构,一类是由各级政府组织的评估机构,另一类是由同类型或同地区的高等学校联合组成的评估机构。前者着重于高校贯彻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教育发展战略及规划的评估和咨询,后者着重于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的评估和咨询,从而解决隐性浪费现象,提高高校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