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产业中的美国寡占企业面临的挑战和竞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竞争论文,产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随着产业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和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入,美国传统的垄断性产业市场壁垒已基本上被外国资本打破。美国的企业已成为非美国际资本的吞并对象。传统的价格领先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美国垄断资本对国际最先进产业科学技术的垄断已趋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国际资本激烈竞争的国际产业技术市场的兴旺发达。
众所周知,就国际比较而言,美国产业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是相当高的。从国际市场上国际化经营程度最高的行业——石油、木材加工、烟草、橡胶、计算机、电子设备、电气产品、医药产品、汽车等来看,美国企业特别是那些大型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甚至是支配性的地位。同时,在这些国际化产业的国际部分和美国国内部分,又有着大量的、直接对美国厂商的垄断地位构成挑战的各国厂商,包括那些规模相似的跨国公司。因此,至少是近二三十年以来,这些国际化产业的市场结构、厂商的市场行为都发生了许多意义颇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那些作为美国垄断企业世袭领地的美国国内有关产业,面临的挑战和竞争更是引人注目。
这里,我们正是要看看在世界上的一些国际化产业和美国一些传统的寡占行业,美国的垄断资本在现代国际化经营的浪潮下正面临着怎样的竞争,同时也正发生着一些什么样的结构性变化。
一
在传统的寡占行业,随着这些行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来自于国外的厂商,正以直接投资或兼并的方式,向美国垄断企业的领地发动着较大规模的进攻。国外在美国的企业平均投资规模在1990年之前一直是递增的。国外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大量涌入,对美国企业的市场地位直接构成了实力性的挑战和现实性的侵蚀。正如大家都已看见的,美国诸多产业的市场结构因此而发生了以下的一些变化:
1.六七十年代由垄断型市场转化而来的那些寡头垄断市场部分地因为产业国际化推动下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而转化为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例如美国的计算机行业、铝行业、通讯产业等。
2.原有的寡头垄断或较低竞争度的寡头竞争行业因为外资的进入而转化为竞争性行业或市场的竞争程度得到实质性的强化,例如汽车行业、计算机软件行业、电气设备制造业、金融业、橡胶产业等。
3.外国资本还对美国的一些“民族垄断产业”实施投资,这些产业曾经要么是以传统的美国式“份额制”或“区域化”垄断为特征,要么是外资通常并不光顾的产业,如石油业、零售批发业和房地产业等。
4.以市场竞争性特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美国第三产业,更是由于国外资金的流入而使产业市场结构进一步趋于分散化。且在美国国民经济中,这种外资进入对市场的现实冲击的规模,第三产业可算是占据着首位。这同时也说明,除传统的国际化产业——银行及金融行业之外,零售和房地产业在世界产业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发展势头和潜力,如表1所示。不过必须看到,因受经济周期因素的影响,在80年代的后半期,国际资本对美国产业市场的“侵略”规模和产业范围都明显地大于1991年、1992年、1993年,但随着西方经济在这两年的改善,这种冲击又卷土重来了。
表1 1985-1993年外国资本对美国第三产业的投资(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美]《现代商业概览》有关各期。
二
跨国、跨地区的大规模外国资本兼并活动成为美国垄断厂商在国内、国际市场面临的速度最快、成效最明显、威胁也最大的竞争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国外资本。特别是其他发达国家的垄断性资本为进入美国市场,与贸易进入相配合,而对美国当地市场中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所实施的跨国兼并;
2.为保护传统的市场领地,阻止实力强大的一些美国国际经营巨头进入、侵蚀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与其他企业、特别是与昔日当地垄断竞争对手进行“平等”的合并;
3.在国际市场,与非美国公司实施联合性质的“强强”合并,以与美国企业抗衡,争夺国际现实市场和任何潜在市场。
表2 1982-1993年外国资本兼并美国大型公司状况(宗数)
资料来源:[美]《现代商业概览》,转引自龚维敬:《企业兼并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表3 1982-1991年欧共体国家若干行业内部兼并数
资料来源:根据[美]《现代商业概览》计算。
从以上二表,结合我们所见到的现实可以发现:
1.外国实力资本在美国产业中的兼并活动是相当厉害的。自80年代中期起,1000万美元金额以上来自于国外的兼并一直占到了国外兼并总数中的30%以上,有连续六年,这一比重达到了35%以上。这表明,历来以市场综合竞争力高居全球之最的美国产业界,在其自己的腹地,正面临着来自于全球各地实力企业的威胁和竞争,而且,这种威胁明显地带有全球意义。例如,1989年英国比切姆集团公司对美国医药巨头史密斯科莱姆公司(Smithklime)82.8亿美元标的额的超大型兼并对比切姆集团谋求在世界医药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就具有重大的意义。而英国电讯行业的霸主—英国电讯公司(BritishTelecommunications)和美国第二大通讯巨头在1996年的兼并不仅直接改变了美国通讯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而且还对世界电讯业的发展和市场结构形成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2.外国的垄断企业以大规模兼并方式所进入的行业,通常都是美国寡头企业占统治地位的高集中度产业,因此要实现进入并站稳脚跟,其投入的资金往往非常庞大。例如,作为美国汽车工业重要配套产业的美国橡胶工业,一直是一个市场结构呈高度集中的行业,与日本的汽车巨头以贸易、投资方式开进美国市场相配合,日本的橡胶工业公司也大规模地“进犯”美国的橡胶市场。如1988年,日本的布里基斯通(Bridgestone)橡胶公司以26.6亿美元的巨额标的价格吞并了美国四大橡胶寡头之一的费尔斯通公司(Firestone),从而有效地进入了世界最大的橡胶制品消费市场,而且为日本汽车占领美国市场打下了实现日本汽车工业境外纵向一体化的基础。
3.以兼并不那么敏感、市场实力地位相对较弱、或所在行业进入壁垒相对较低的美国当地企业作为进入行业壁垒很高行业的桥头堡,或者以跨国公司之间的所谓联合投资作为进入美国目标产业的跳板。所以,从兼并的交易标的上看,金额未必很高,但其中隐藏着的市场争夺背景却异乎寻常。例如,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日立公司一直试图进入美国高度垄断的计算机产业市场,但总是未能如愿。1989年,日立变换了其进入策略,采取了由其下属日立数据系统株式会社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美国电子通讯行业的子公司电子数据系统公司联合投资的方式,兼并了美国计算机行业专业生产计算机芯片的全美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从而实现了对美国计算机产业的成功进入。
4.为了打破美国垄断资本在若干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其他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近些年纷纷利用有利的国际和区域政策环境,实施强强联合,统一抗击美国垄断资本在战后建立起来的垄断性网络。例如,在欧洲和世界电气产业市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直是世界霸主的象征和实力地位的现实表现,但即使是这样稳固的美国优势领域,这些年随着产业市场国际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加深,美国的垄断资本也同样遭到来自欧洲和东亚企业集团的挑战。1988年,英国通用电气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兼并了美国庞大的普莱斯公司(Price),以在美国市场、欧洲市场和国际市场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相对抗。
三
企业传统的市场支配基础价格操纵、领先制已随着非价格变量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趋于弱化。
众所周知,建立在生产集中基础上的价格领先制,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比较通行的一种垄断定价行为,历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本世纪上半叶以美国钢铁公司居绝对支配地位下的美国钢铁业的价格领先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市场价格垄断制主要就是这种绝对支配性的形式。战后,随着市场竞争方式的多样化,价格领先制作为一种传统的垄断定价形式有了新的变化,这表现在:一方面支配型价格领先制遭到削弱,另一方面建立在新的多维化市场行为基础上的新价格领先制的出现。
现存价格领先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传统的独家企业支配领先制,但所支配的变量已不是传统的商品或服务价格,而是以非价格变量为基础的新的支配性“价格”领先制,比较典型的如美国国际化经营程度最高的计算机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其领先价格确定的基础是以绝对的技术优势为保证,实质上它是以焦点价格为表现形式的“技术领先制”,跟随企业往往通过产品竞争方式来分割剩余市场。这里的产品竞争采取两种方式:横向的产品竞争,即产品的多样化扩散竞争;纵向的产品竞争,即产品的系列化延伸竞争。
一般说来,在行业外新的有效竞争者(包括替代产品)出现以前,由于领先企业具有支配性的市场实力优势,因此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成本水平一般也较低。一旦市场实力优势在多维竞争环境中丧失,则这种领先制必然削弱乃至解体。战后美国一些行业著名垄断企业独家支配价格领先制纷纷遭到削弱,以及这两年IBM公司所遭遇到的困境,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在一些国际化产业形成了一些建立在寡头市场结构基础上的集团型价格领先制。这当中有一些是明显因产业的对外“开放”而由独家支配型价格领先制转化而来。集团型价格领先制的特点是市场定价一般由行业中少数几家实力相当的大企业通过隐蔽或默契的协议确定,即使一家企业试图先行变更价格,也往往采取预先通知的方式,以便其他企业有充足的时间做出反应。同样是高度国际化的美国汽车产业就曾出现过数十年的由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组成的这种价格领先制,以及由雷偌烟草公司、美国烟草公司和利盖特——米尔公司组成的美国烟草业集团型价格领先制。但必须指出的是,这几年随着国外汽车商的大量涌入,特别是日本、韩国大汽车生产厂商的贸易进入和直接投资进入,至少在美国的汽车业,实际上这种价格领先制已在世界范围的行业性国际化浪潮中消亡。
应当看到,集团型价格领先制不同于基本排斥竞争的独家支配型,它一般只是排斥传统的价格竞争,这种在一定市场结构下价格领先制与不同程度非价格竞争并存的情况,是战后以来非价格竞争削弱或取代价格竞争趋势的反映,是产业国际化浪潮下国际市场从静态一元竞争走向不平衡发展的动态多维国际化竞争的表现。
三是情雨表型(Baromatric)的价格领先制。在这种行业,领先企业不仅可以是某一行业中拥有较高市场份额的企业,也可能是成本最低企业,甚至是因其他原因而决定率先调整价格的一般企业。如60年代中期一度成为美国钢铁业价格领先者的伯利恒钢铁公司,肯尼迪总统执政期间因政治原因而逆转美国钢铁价格上涨趋势的价格领先者美国内陆钢铁公司。而这些年来,美国产业的国际化已使一些国外在美国的投资企业也成了领先厂商。
必须指出,这种价格领先制在现代国际市场中出现的频率已可以说占有主导地位。显然,这里的领先者并不以拥有一定的垄断性市场实力为基础。美国铜业市场上的肯尼科特公司、费尔普斯·道吉公司和安纳康达公司的轮流“执政”,以及人造纤维行业中杜邦公司和美国粘胶纤维公司循环接替就是例子。而现今,参与轮流领先的,甚至包括了一些国外的进入企业。
四
在国际化产业中,在先进技术要素的投入上,不仅美国垄断资本不断地受到来自各国、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而且,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工艺技术水平一般处于世界各类产业水平之上的国际化产业本身的发展进程也对素来可独断行事的美国垄断寡头企业提出了挑战,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一些现代国际化产业的生产规模化程度所达到的行业最低效率规模(MES)水平已使得行业内的新建项目再也无法由单个厂商来独立完成。即使有厂商基于长期的市场份额战略而愿以交叉补贴来承受相当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亏损来投资新建达到生产规模经济的生产单位,那也得冒静态或动态货币规模非经济的风险。所以,任一国家的垄断资本,包括来自“山姆大叔”国度的垄断寡头,已经无力面对这种高风险项目的挑战。
2.在行业内和跨行业的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开拓或创新性开发过程中,厂商和开发商所必须承受的资金投入风险来自于竞争对手的相应开发竞争风险以及对资金、时间投入的要求,使得寡头厂商们在独立的开发进程中已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结果,正如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经常听说或直接看到的,在国际投资领域,投资企业的国别特征越来越模糊,美国国际垄断资本参与的联合直接投资或混合直接投资(Commingling Direct Investment)项目越来越多,美国的寡头企业无奈地正在行业内外寻觅着来自于其他国家的大规模合作伙伴。在一些预计耗时将极长的产品、工艺研究开发项目上,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国寡头企业现在已经经常被迫地在与一些曾经根本不值得其一顾的“小弟弟”、甚至和现在仍然是国际市场竞争对手的企业一起坐下来商讨如何合作,如何开发,如何分配开发成果,如何瓜分未来的市场。另一方面,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至少在行业范围内的优势,除对中、短期内可直接运用于直接生产经营活动的研究开发项目继续投资外,对有助于提高其长期根本性竞争力的、包含有重大发明创造的基础性研究开发项目,已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政府的投资,寄希望于从政府投资的基础研究和军用技术研究成果中以远低于自行开发的成本获取先进的适用技术。
必须指出的是,美国寡头垄断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政策和研究开发上的依赖度的加强还缘于另一个经常为人们忽视的因素,即作为传统的美国垄断企业先进技术重要来源之一的、历来由美国垄断资本加以垄断购买的美国专业研究开发企业的研究开发成果正越来越多地面临着来自于美国境外的收购竞争。具体表现在:(1)来自于日本、欧洲等地的国外垄断资本以更高的出价,甚至是不公平的竞价方式从美国寡头企业中强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2)以补贴或事前投入的形式预先买断美国高科技企业的研究成果;(3)以优惠出价与美国乃至其他国家高科技企业实施联合研究、开发;(4)以直接出资方式将美国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予以收购或兼并。
例如,仅1987—1989年这三年间,日本企业至少兼并了120多家美国的高科技公司,以至在收购美国著名的费尔恰儿德公司时遭致了美国舆论界的反对和美国政府的直接出面干预。而英国电讯公司正是靠以上的方式从美国数字通讯服务系统公司(Data Communication Service System)获得了改善其通讯技术设备水平的关键技术,从而不仅加强了其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也为它后来成功兼并美国通讯业的第二大寡头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四点:
1.随着产业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和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入,美国传统的垄断性产业市场壁垒已基本上被外国资本打破。更进一步的是,这些以寡占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行业,随着国外有效竞争力量的进入而改变了既有的市场结构。
2.二次大战以后主要由美国垄断资本在国际资本兼并活动中占支配地位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与此相伴随,美国境内的企业,甚至包括那些实力雄厚的寡头厂商,如今已成为非美国际资本的重要吞并对象。即使是那些至今尚未被兼并的,也时刻面临着威胁,因为在现代社会,产业国际化的历史趋势已决定了各国资本必将相互融合、混合、交叉、依存、竞争。
3.作为传统市场竞争变量或垄断变量的价格如今已让位于非价格竞争变量,并与其他市场竞争变量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多维市场竞争时空。相应地,传统的价格领先制,从根本意义上说,已经退出市场的历史舞台。
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由美国垄断资本对国际最先进产业科学技术垄断的独家支配时代,随着美国私人垄断资本国际支配地位的下降和丧失而基本消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以多极化时代为背景的、国际资本激烈竞争的国际产业技术市场的兴旺发达。
前述的一些因素和现状只是美国垄断寡头企业70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受到有力挑战或直接出现下降的若干重要表现。可以相信,这种趋势随着21世纪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时代的到来,随着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在量和面上的不断扩大,随着各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的不断加大和在此基础上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深化,同时也随着产业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国际分工程度的提高,美国寡占企业不仅在国际市场,而且在美国的本土,其面临的挑战将越来越多,丧失的领地将越来越广,并会在几十年内使其拥有的寡占市场优势彻底消失,与世界上的现有绝大多数企业一样,以竞争型企业的面目出现,尽管其生产经营规模仍将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