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论文_崔玉兰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论文_崔玉兰

崔玉兰

(四川省资中县鱼溪职业中学 资中 641200)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这里可以看出: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人文关怀,是我们语文课的灵魂。

新编语文教材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丰赡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人文教育的同时,又使学生文化品位、语文素质得以提高。精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美文,通过“研讨与练习”等语文活动来加强对语文中的文化内涵的整体感悟和体验。语文教材在单元组织方面不再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按题材和内容相对集中,大体“人生(2个单元)、自然、科学、家庭、想象”来编排单元,这就整体构架上为加强人文教育作了新的尝试;在“研讨与练习”设计方面,每课基本上都安排有整体感悟和体会,既充溢着人文教育内涵,又着眼于语文素质养成的活动或练习。以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短文两篇》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为例: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下列问题。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你能举出其他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2、每人讲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

像这样的“研讨与练习”设计在语文教科书中贯穿始终,它既在课文之中,又在课文之外;既是语文的,又是人文的,把人文修养寓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也便成了人文修养、教养的过程。

当然,教材只是传道的媒介,要充分体现人文情感,关键还在于我们教师深入教材,挖掘内涵,将人文思想贯穿在课文的讲授中。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培养情感基础,营造人文氛围。新课标已彻底摒弃了那种纯填鸭式的做法,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有一个自由思索的头脑。包括思考的自由、提问的自由,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兴趣选择的自由。每节课前的三分钟,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给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内容,在讲课过程中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想。自由的前提是有一个平等的氛围。

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师首先应是人文的榜样,课堂上多几分微笑、轻松、民主、平等与尊重,拉近师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记得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总是力求用丰富多姿的态势语,真诚赏识的微笑,透着期盼的眼神,热情鼓励的话语,师生心理上零距离的交往,使孩子们的注意度、参与度、思维度全身心的投入,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才能够自主、自觉地探索其道,取得最佳效果。

其次,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深入挖掘和拓展教材的人文内容,处处体现人文思想。

1、寻找课文中的自然美

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写景的文艺作品,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而且要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生活情趣,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是很多的,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郦道元的《三峡》中的景物描写。尤其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对自然美的描绘更是突出。通过自然美的挖掘,能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2、体味课文中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社会现象是纷繁复杂的,既包括物质现象,又包括精神现象。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人伟大的品格、崇高思想感情的文章最容易激发学生的美感。

正如法国的库申在《论美》中讲到“除了真正的道德之外,道德美还包括任何精神的美。”真正的美是和高尚的、优美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必须着力挖掘课文中体现美德的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润物细无声”般的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和爱好,树立正确审美观念,正确地区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依照美的规律”去生活,去工作。例如:《背影》的人情美、《谈骨气》的人格美、《岳阳楼记》的情怀美、《我的叔叔于勒》对社会生活中丑恶的东西的揭露,则充分表现一种鞭挞邪恶的批判美,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是帮助这些尚不谙世事的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不可或缺的间接经验,是他们茁壮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养料。

3、开掘课文中的创造美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显示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作品,尤其是有关园林、建筑等题材的作品,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桥之美》等课文,写得极富魅力。在课堂中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从一个方面加强学生对创造美的理解。

4、探究课文中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作家、艺术家创造出来的美。就文学作品而言,作家在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从某种审美观点出发,采取他认为最美的艺术形式,来塑造艺术形象,把客观存在的美和作家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所以,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许多课文是文学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比较好的优秀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古AI写作景诗词,艺术性很高,常用一两个诗句就画出一幅鲜明的图画,造成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美好的境界。如王维的《山居秋瞑》,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等。 除了语文教材外,我还给学生推荐了精品阅读,所选文章洋溢着时代气息,散发着生活芬芳,体现了人文关怀。学生在阅读中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文化底蕴,也大大提高了文学素养。

语文教材是一个丰富的美育资源库,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这些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美学现象,提高他们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这些美育资源也就成了美化教学的前提和资源储备。也正如此,不少优秀的学生正是在某一课的美育的感召下,灵魂深处有了极大的震撼与触动,促使他们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塑造了崇高的人格。这正是语文新课程对客观世界、生命世界起到的独特的教育作用。

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真正要做到这一点不是那么容易,深入挖掘教材课前听听学生的想法,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环节,调整教学方案,也许能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

论文作者:崔玉兰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6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4

标签:;  ;  ;  ;  ;  ;  ;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论文_崔玉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