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和无意识权衡现象的四个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权衡论文,特征论文,意识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无意识”是本世纪人文与社会学科(特别是心理学)争论的焦点之一。人类很久以前就开始关注无意识,早在17世纪,哲学家Descaries就明确涉及到无意识记忆现象。但论及比较系统阐述无意识问题的人首推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提出了意识和无意识的冰山论。但是他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上,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认为是无意识支配了人的全部活动和整个社会。
其后,西方无意识理论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后又出现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但是这些无意识理论在无意识存在的真实性以及意识与无意识关系的论断上,只进行了主观的分析和推断,并未给出科学的实证方法。这也是导致无意识实验研究长期被搁置的原因。
直至20世纪70、80年代开始,随着Warrington和Weiskrantz在遗忘症患者上发现了内隐记忆,人们对无意识的研究兴趣重新被激发起来,内隐记忆、内隐学习等无意识认知的热潮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此时任何质疑无意识存在的想法都不复存在。
在证明了意识和无意识都独立存在后,研究重心自然而然地转到对两者的关系的探讨上。早期的研究[1]认为意识和无意识是相互独立的系统,因此大多数研究强调的是二者分离的本质和程度。但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2][3]发现意识和无意识并不能彻底分离,于是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被重新考虑,意识和无意识关系的模型也日益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对象。
Mathews等(1989)[4]用实验表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即当两者同时发生时,会相互促进,产生正的交互作用。Jacoby(1993)[5]的模型假设意识和无意识相对独立,意识和无意识既可以单独影响作业,也可以共同发挥作用,该模型称为意识和无意识的独立模型(Independence Model)。Joordells(1994)[6]等则提出了意识和无意识的冗余模型(Redundancy Model),对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进行了修正,认为不存在意识的独立作用,意识是附着于无意识的,但是无意识可以独立发挥作用。而高桦和杨治良(1997)[7]则在以上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潜意识模型,以具有动态机制的前意识为中介,反映出意识和无意识作用的动态关系,达到了相对的完善性。但是其后,杨治良等(1998)[8]用钢筋水泥模型形象地分析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意识和无意识就像一座大厦框架结构中的钢筋和水泥,即有相对独立性,同时二者在任何水平和层面上都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以上关于意识和无意识关系的理论和研究,虽然在帮助我们明晰二者关系的道路上作出了颇具意义的贡献,但都或多或少存有缺陷。Mathews等(1989)的协同效应论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相互作用片面地描述成正向的、积极的和相互促进的,忽视了意识和无意识相互抑制的一面。Jacoby(1993)的独立模型和Joordens(1994)的冗余模型将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描述成一个静态的模型。高桦和杨治良(1997)的潜意识模型虽然引入潜意识这一中介,对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进行了动态的描述,但并未阐明意识和无意识动态相互作用的实质。而杨治良等(1998)的钢筋水泥论,虽然跨出了传统模型将意识和无意识机械分离看待的禁锢,将二者视为多层级的有机结合体,但对其动态相互作用的具体特征未给予细致的描述。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断学科的协同理论[9],对各种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由于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协同效应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各子系统之间之所以能够协调同步、有机结合是因为各子系统之间存在促协力,促协力的正负决定了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将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综上所述,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继提出意识和无意识的权衡现象之后[10]。拟采用Jacoby提出的加工分离程序,以具体图片为记忆材料,对意识和无意识的权衡现象的特征进行全面的描述。
2 方法
采用间接测量方法开创内隐和外显记忆研究以来,测量意识和无意识贡献的方法几经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具体方法,在这众多方法中,加工分离程序(PDP)仍不失为最佳的方法,它通过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使得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在简单的再认任务中得以分离。本研究拟采用加工分离程序,对记忆再认中的内隐和外显成份进行分离。
2.1 被试
被试分为5个年龄组,每组各23人。所有被试均身体健康,校正视力正常。老年组被试年龄在60-71岁之间;中年组被试年龄在30-55岁之间;大学组被试年龄在18-25岁之间;初三组被试年龄在14-15岁之间;高小组被试平均年龄11岁。
2.2 材料
实验中采用再认能力最佳年龄研究[11]中的50张具体图片作为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5(年龄:老年、中年、大学生、初三和高小)×2(贡献来源:意识和无意识)的两因素混合设计。年龄为被试间设计,贡献来源为被试内设计。
2.4 程序
整个实验分为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所有被试均单独进行实验。从50张图片中,随机抽出10张作为学习材料。在学习阶段,每张材料的学习时间为2秒,测验阶段将每张学习过的材料和4张未学习过的材料编成一组,再对这10组材料先后进行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在包含测验中,告知被试“在5张图片中再认出刚才呈现过的材料,如果认不出刚才呈现过的图片,就挑出第一个想到的图片”。在排除测验中,则告知被试“在5张图片中再认出刚才呈现过的材料,但不挑这张,而挑另一张可能的图片”。
3 结果
根据加工分离程序(PDP)[12]中的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的结果,运用公式计算出各年龄组再认具体图片的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小(见表1)。根据表1中的数据,绘出具体图片再认中的意识和无意识贡献的年龄曲线(见图1)。
表1 各年龄组的意识和无意识贡献(n=23,N=115)
高小
初三
大学
中年老年
意识贡献
0.570
0.626
0.587
0.396
0.296
SD 0.07
0.081
0.092
0.088
0.071
无意识贡献 0.222
0.188
0.257
0.258
0.310
SD 0.058
0.031
0.075
0.067
0.073
接着我们进行了5(年龄)×2(贡献来源)混合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年龄主效应极为显著,F(4,110)=26.02,p=0.000。而贡献来源的主效应极为显著,F(1,110)=631.53,p=0.000。此外,两者的交互作用极为显著,F(4,110)=68.70,p=0.000。
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老年组的意识贡献和无意识贡献没有显著的差异,F(1,110)=0.40,p=0.53,而在其余4个年龄段上,两者的贡献均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即高小组、初三组、大学组和中年组的意识贡献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意识的贡献水平,分别为F(1,110)=248.63,p=0.000;F(1,110)=394.72,p=0.000;F(1,110)=223.80,p=0.000和F(1,110);38.79,p=0.000。而在意识和无意识贡献水平上,年龄差异也均极其显著,分别为F(4,110)=71.16,p=0.000和F(4,110)=11.97,p=0.000。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各年龄段意识和无意识均值比较的结果,从表4中各年龄组的意识贡献的均值比较可以看出,初三组和高小组在意识贡献和无意识贡献上均无显著差异,大学生和中年在无意识贡献上无显著差异。其余组别之间的意识贡献和无意识贡献均有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
表2 各年龄组的意识均值比较和无意识均值比较
老年
中年
大学生
初三
中年 0.091*(0.054*)
大学生 0.174**(0.056*) 0.083*(0.005)
初三 0.317**(0.100**) 0.227**(0.046*) 0.143*(0.041*)
高小 0.304**(0.106**) 0.213**(0.062*) 0.27**(0.057*) 0.03(0.016)
注:括号外为各年龄组意识贡献的均值之差,括号内为各年龄组无意识贡献的均值之差*:p<0.05;**:P<0.01
4 讨论
在本研究结果及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意识和无意识的权衡现象。我们认为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子系统,这两个系统之间会产生协同作用,使系统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其具体特征如下:
4·1 相互独立:
本实验中意识和无意识贡献的两条曲线的独立存在,显示了二者的相互独立的特征。在这一点上,我们认同多重记忆系统的理论[13],认为意识和无意识分属两个不同的认知子系统,它们遵循各自不同的加工模式,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指标。从源起于遗忘症患者研究的内隐记忆开始,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的随机独立性和功能独立性,无一不显示了意识和无意识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而在本实验结果中,意识贡献的下降相与无意识贡献的上升相之间的实验性分离,表明在对具体图片的再认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出现了发展上的分离,这再一次证明了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独立性。
独立性原则看似简单,其实一则强调了无意识的存在;二则作为意识和无意识协同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任何相互作用均发生在两个独立事物之间,假如相互独立的前提不成立,那么证明两者间存在权衡现象的论据都有可能源于两者具有共性或存在交集。
4.2 相互作用:
本实验中,从意识和无意识贡献的两条曲线的走向上可以看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系统之间虽然相互独立,但并非“老死不相往来”,两者间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相互抑制和相互促进两种。意识和无意识在不同的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相互作用形式。我们假设在认知系统中存在一种“促协力”,它负责调控两种相互作用的形式。按照力的起源,可将“促协力”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前者类似于自上而下的调控方式,属于内部驱动和内部维持的“促协力”;而后者类似于自下而上的调控方式,属于外部驱动和外部维持的“促协力”。当“促协力”为正时,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就会产生协同、相互促进的作用,表现为1+1>2;当“促协力”为负时,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就会转为竞争和相互抑制,结果就变成1+1<2。
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双向相互作用,可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获得支持。例如Hayes和Broadbent(1986)[14];Reber(1976[15],1980[16],1994[17],1998[18])的研究表明当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同时发生时,外显学习会阻碍内隐学习的效果。而另一些研究则支持当外显学习机制和内隐学习机制同时发挥作用时,两者会产生正的交互作用,这种积极的、相互促进的作用被称为协同作用,见Mathews等(1989),郭秀艳(2001)[19]。但是由于实证研究有限,我们尚无法确定哪些因素会影响“促协力”的取值情况,因此目前无法明晰究竟何种条件下,意识和无意识会表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何时又会转而表现出相互抑制的作用。此外内源性和外源性“促协力”的区分也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后继研究。
4.3 互为主次:
再观本实验中意识和无意识贡献的曲线高低,可知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关系,两者互为主次。某条曲线在上方,表示贡献相对大些;反之曲线在下,则表示贡献相对较小。本实验中,对高小、初三、大学和中年阶段而言,意识贡献明显占优;而到了老年阶段,意识贡献的优势就不明显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时候意识占优,但这并非唯一的情况。在疲劳、酗酒、应激、疾病及衰老等状况下,意识的作用被大大削弱,无意识的作用随之增强,将表现出无意识占扰。
从本研究结果的具体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具体图片记忆中,高小组、初三组、大学组和中年组的意识贡献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意识的贡献水平,分别为F(1,110)=248.63,p=0.000;F(1,110)=394.72,p=0.000;F(1,110)=223.80,p=0.000和F(1,110)=38.79,p=0.000;而在老年组,则表现出无意识的贡献水平高于意识的贡献水平,F(1,110)=0.4,p=0.53。虽然老年组的无意识占优趋势尚未达到显著水平,但是我们已经能从这种变化中得出意识和无意识互为主次的结论。
此外在内隐学习领域中,也能找到一些实证研究作为佐证。例如Reber(1976)曾经采用人工语法范式对内隐与外显学习进行了实验性分离。结果发现,接受外显指导语的被试在许多方面的表现都不如接受内隐指导语的被试。这就证明,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例如对复杂材料的学习中,无意识的加工优于意识的加工。而近几年来不少研究则发现外显学习在外语学习中的优势,例如Shanks和Johnstone(2001)[20],意识占优的趋势可见一斑。这些研究看似在意识和无意识何者占优的论断上各持一见,但实际上恰恰反映了意识和无意识互为主次的动态关系。
4.4 互相依存
本研究采用了Jocaby的加工分离程序,该程序被证明能够实现对意识和无意识的较为纯净地分离。而结果表明并未出现意识贡献水平为0,或者无意识贡献水平为0的情况。此外近来不少研究表明加工分离程序也存在一些缺陷。这就说明即使采用目前较好的测量工具,意识和无意识也无法、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分离。更有大量的研究[21]表明意识加工会影响间接测验,而直接测验也会受到无意识加工的污染。基于此,我们认为意识和无意识权衡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两者的相互依存性,即意识和无意识互相依存,意识无法离开无意识而单独存在,反之,无意识也不能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和无意识的互相依存性,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没有一个测量方法或加工任务能够使意识和无意识完全割离。从杨治良(1998)提出的意识和无意识的钢筋水泥论中,我们也可以形象地看出意识和无意识就如同钢筋和水泥,必须有机结合,相互依附,才有存在的价值,才能发挥协同的作用。
5 结论
本实验采用5(年龄:老年、中年、大学生、初三和高小)×2(贡献来源:意识和意识)的两因素混合设计,通过加工分离程序(PDP)的包含和排除测验,计算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在对具体图片的记忆中,意识和无意识贡献出现了发展上的分离,老年组的无意识贡献高于意识贡献,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余四个组别则表现出意识贡献水平极其显著地高于无意识贡献水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意识和无意识的权衡关系,并对其四个特征(相互独立、相互作用、互为主次、互相依存)分别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