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学十年——为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学论文,旅游论文,研究会论文,十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筹)1985年在京成立起,已经十年了。十年来研究会紧紧遵循“科学技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组织和号召广大会员积极为旅游业服务,在旅游资源的探寻、资源评价、开发、保护、科学导游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保证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研究会还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和完善理论的方针,在为旅游业服务中不断总结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从而创立了一门介于地球科学和旅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旅游地学,在学术上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此外在组织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已有1/2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了地方旅游地学研究会, 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台湾省在内都有旅游地学研究会会员分布。旅游地学研究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学术团体。
一、旅游地学组织创立及发展
社会的需求是引发新学科的动力,学科自身的内在需要是产生新学科的依据。7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重大方针的提出,导致了国民经济建设的空前繁荣,国际交往的空前活跃,从而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空前大发展。到80年代初,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旅游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各专门学科知识,各专门学科为了自身的发展也积极向旅游业渗透,扩展学科领域。地质学界、地理学界走在了为旅游业服务的前列,利用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为旅游业作了大量工作,形成了各自的工作领域和队伍。由于地质学、地理学同属地球科学范畴,在为旅游业服务中虽然有各自的独立性,但更多的方面却是互有关联的。为更好地为旅游业服务,到80年代中期,建立一个团结地学界为旅游业服务的学术团体的时机已经成熟。1985年4月在陈安泽、陈传康、 李维信等同志的倡导下,在京成立了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从70年代末到1985年旅游地学研究会创立是旅游地学的孕育阶段。研究会成立后就制订了一个明确的宗旨:要广泛团结地学界、旅游界为促进我国旅游业服务,要逐步建立起一门有实践基础、有完善工作方法、有独立理论的旅游地学学科。经过全体会员五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研究会于1991 年5月编著出版了《旅游地学概论》专著。该书从旅游地学的任务、旅游资源类型划分、旅游资源调查方法、旅游资源评价准则、旅游区划和规划方法、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系统地阐明了旅游地学的理论和基本工作方法,为创立旅游地学学科奠定了基础。《旅游地学概论》的问世,使研究会的活动有了理论指导。研究会还十分重视组织建设,到1985年中期,共吸收工程师以上的全国会员500人,新疆、陕西、 四川、福建、湖北、浙江、江西等省建立了地方旅游地学研究会,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旅游地学研究会组织网络。 从1985 年4 月到1991年5月《旅游地学概论》出版,是旅游地学初创阶段。为了理顺关系,从1992年起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筹)申请成为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旅游协会、中国国内旅游协会隶属的二级学会,并得到三个组织的批准,对外仍采用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名称。研究会秘书处亦由中国地质博物馆转移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区域地质调查管理处。领导机构亦经重新调整,全国会员进行了重新登记。在此期间地方旅游地学组织有了新的发展,先后建立了云南、安徽、上海、山东、湖南等地方旅游地学研究会,此外黑龙江、天津、广西、广东、河北、河南、内蒙、江苏也都提出建立旅游地学研究会的计划。研究会在理顺关系、发展壮大组织的同时,还从理论上提出了“建立中国地学旅游事业”的创议,力求把旅游地学学科建立在以地学旅游产业为依托的基础上。地学旅游事业的提出是旅游地学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从1991年5 月到现在是旅游地学研究会的成长壮大阶段。10年来旅游地学组织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对旅游地学的需要,反映了研究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旅游地学研究会将伴随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二、十年来主要旅游地学学术活动
研究会在成立时就建立了年会制度,坚持一年一次的全国性旅游地学学术年会,为旅游地学工作者提供学术讲坛,交流工作和研究成果。每次年会都围绕一个中心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创立和发展旅游地学学科。10年中除1989年外,共召开了九次全国性学术年会,现将历届年会要点列表如下:
1985—1994年历届旅游地学学术年会一览表
届次 年份地点人数
论文数中心议题
11985.4
北京 90 85
旅游地学现状研究;建立中
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筹备委员会
21986.12 武汉 50 40 旅游地学编图
31987.10 天目山
75 40 旅游地学基本理论研究
41988.10 西安 100 67 旅游地学资源评价原则
51990.12 云南弥勒 60 50 "层状硅质岩石旅游景观资源
分类命名和评价准则研究",
"可溶性岩石旅游资源分类命
名和评价准则研究"
61991.9
山西运城 86 70 人文景观旅游地学研究
71992.12 柳州 105 70 岩溶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旅游
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81993.10 河北蓟县 69 50 中国地学(地质)旅游事业发
展战略研究
91994.10 成都 110 80 中国西部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
究
10
1995.10 千岛湖
107 50 旅游水源分类、评价及开发研
究
十年来连续不断的学术年会,共收到学术论文592篇, 有力地保障了旅游地学学科的不断完善,增强了研究会的凝聚力,扩大了研究会的影响并促进了在学术界地位的提高。同时还于1988年和1994年先后出版了《旅游地学论文集》的第一集和第二集,其中第一集是在《旅游学刊》编辑部支持下以该刊的旅游地学增刊的形式出版的。
三、旅游地学学科建设
学科是专门学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团结学会成员指导实际工作的理论武器。在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之前,并不存在一个现成的旅游地学学科,甚至连旅游地学(Tourism Earthscience)术语也没人提出。10年来研究会最大的功绩之一是创立了旅游地学学科,使它成为有独立研究对象、系统工作方法和完整理论体系的一门新兴学科。
1.旅游地学的概念
旅游地学(Tourism Earthscience)术语是1985年4月由陈安泽、 李维信首次提出的,在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经过与会代表认真讨论,其定义写入会章第二条:即“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研究、规划、开发与保护工作服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经过一段实践,旅游地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内涵在不断加深。许多学者认识到,旅游地学是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综合体;服务对象是现代旅游业,服务手段是地球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主要任务是发现、评价、规划、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为开发旅游区(点)提供科学依据。1991年陈安泽、卢云亭等在《旅游地学概论》中又提出了一个层次更深的定义:即“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人类旅行浏览、休疗康乐与地球表层物质组成、结构及能量迁移、变化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包括了地质和地理两种旅游环境。因此旅游地学又是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两门边缘学科的总称”。
2.旅游地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进展
十年来旅游地学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1 )确立了旅游地学的研究对象。现代旅游产业有三个要素,即旅游主体(游客)、旅游客体(景观资源)、旅游介体(旅游服务设施等中间环节)。实践证明旅游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旅游客体要素和另两个要素中与地学相关的问题。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类型划分,成因模式,形成演化规律和地质地理分布规律;旅游资源调查内容和方法;旅游资源评价标准;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研究;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专题和科学旅游路线设计;旅游地图和导游材料的编制;人文旅游资源地学机制的探讨;风景美学等。以上构成了旅游地学的架构。(2 )建立了系统旅游地学资源分类体系。由于旅游资源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和地球物质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按资源成因类型而把它们的空间分布和地球层圈构造联系起来,是最系统而合理的方案。在《概论》中把自然旅游资源分为五大类:即宇宙旅游资源、大气圈旅游资源、生物圈旅游资源、水体圈旅游资源、岩石圈旅游资源。进一步划分出15种类型及更次一级的亚类型。(3 )提出了自然景观资源与矿产资源等具有相同属性,是地质资源一部分的观点。故此建议地矿部门在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应列入旅游资源调查内容。令人可喜的是这一建议已被初步采纳,正在进行试点。(4 )初步建立了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地学研究的中心环节,经过多年实践,认识到旅游资源评价可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两大类,在评价方法上有定性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重点要把一个景区(点)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经济开发价值、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地评价出来,为旅游区(点)建设提供科学依据。(5 )初步建立了旅游区划和规划体系。旅游区划是根据某一原则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分成相互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旅游区。旅游规划是对某一景区(点)未来发展的一种设想及发展旅游产业的长远计划。实践经验告诉人们,一个旅游区划应包括下述内容:即科学地划定客观存在的旅游区的界限,提出区内旅游产业的结构层次、发展规模及合理的布局意见,确定旅游供给、旅游接待及其与外围区的联系,提出各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旅游规划内容包括:确定旅游区(点)的性质、划定旅游区的范围及其外围保护带,确定开发利用和保护景区的措施,确定游客容量,确定服务设施,最后提出经费预算和效益估算。(6)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保护研究取得进展。 提出了地学生态旅游的概念,提出了控制发展污染环境的旅游项目(如高尔夫球场)的意见。对黄山等旅游区环境污染提出了改良措施。旅游环境保护已成为旅游地学的重要研究内容。(7 )其它有关人文旅游资源与地学关系研究、观赏石学研究、地质遗址保护研究、把航空遥感技术引入旅游编图和旅游规划、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旅游地学资源数据库建立等方面也都取得进展。
10年来,旅游地学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创造性进展,一门具有综合性、应用性、边缘性的分支学科——旅游地学已初步建立,并在我国旅游业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对我国旅游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为国家制订2000年国土整治发展规划提供了资料和建议
1985年国家计委国土司要编制2000年国土整治发展规划,其中旅游资源部分交由我会承担。我会发动全国各省旅游地学工作者,在3 个月内完成了全国1:400万的旅游资源图及1:600万《中国旅游资源远景区划图》的编制任务。提供了717处旅游资源区(点),把全国划为50 个旅游区划区,满足了国家计委要求,为国家制订2000年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作出了贡献。
2.为全国各级各类旅游区(点)的开发做了大量工作
由研究会总会直接参与调查、规划、评审、咨询的旅游项目约50个,如湖南大庸天子山、河北临城崆山洞、陕西华山、贵州花溪、云南弥勒白龙洞、泸西阿卢古洞、宜良九乡景区、陆良彩色沙林、河北蓟县、运城地区以及柳州市旅游总体规划等。由地方旅游地学研究会主持的旅游项目达数百个之多。如四川旅游地学研究会除了完成全省旅游资源编图任务外,还完成了长江三峡、黄龙九寨、龙门山、海螺沟、筠连县、大邑地热度假区、都江堰度假区等几十个旅游规划项目。浙江省多数旅游区的开发工作都有省旅游地学研究会参与,其它像福建、云南、江西、陕西、安徽、新疆、上海、湖南等省(市、自治区)的旅游地学研究会都为本省旅游资源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由研究会会员承担完成的旅游项目数以千计,如陈传康,卢云亭、郭康、郭清廉、刘国海、方东汉、陈茂勋、颜怀学、马恒玮、林为源、沈跃庭、王功成、张尔匡、艾万钰、付中平、黄敬、成大均、韩也良、饶庆云、周进步等都主持过许多旅游地学资源开发规划项目。旅游地学工作者已成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不可替代的一支专家群体。
除了以上成果外,10年来在旅游地学教育、专业地质旅游、旅游地学科学普及等方面也都作出了显著成绩。旅游地学事业在阔步前进,地学旅游产业正在形成。
五、旅游地学前瞻
旅游地学研究会是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建立的,旅游地学学科是在实践中诞生的。研究会已经度过了艰苦创业的10年,回顾往事,虽然创业艰难,但成果令人欣喜,展望未来,任务艰巨,前途光明。随着世界旅游热点向亚太地区转移和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预计今后10年我国旅游业将会取得更加蓬勃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旅游资源的需求将大幅增加,新景区将大量涌现,老景区将得到充实和提高,游客在游览中获取地学知识将成为普遍要求;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我国召开,将有100多条专业地质旅行路线向全球推出; 旅游地学将成为旅游教学的必备课程,旅游资源将成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组成部分;随着地质工作改革的深入,建立地质旅游产业已成为区域地质调查队伍的重要途径……上述各个方面都需要大批旅游地学工作者参与,都需要旅游地学理论的指导。预期未来10年,旅游地学队伍将会扩大,地方旅游地学会组织将会继续建立,旅游地学理论和工作方法研究将会在实践中得到更大发展,我国创立的旅游地学理论将走向世界舞台,一个新的旅游地学时期将会来临。
1995年10月6日于淳安
本稿收到日期:1995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