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社会主义的普遍性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识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把握社会主义的普遍性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识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把握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遍性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12)01-0005-06

一、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使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更高更深的层次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即后来被称为的“南方谈话”,是在当时国内外错综复杂形势下指明中国往何处去的震撼人心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坚定正确地搞改革开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它的意义与邓小平1978年12月所作的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相并列,称它“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也就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阐发和重大创新,比如提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判断我们所走道路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在这一系列理论阐发和创新中,尤以社会主义本质论最具关键性和最带根本性,是其集中表现,居于最高最深的层次,起着引领统摄的作用。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正式表述,是邓小平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原则,总结国内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重大成果。列宁说得好: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是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的过程。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任何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质的规定性迄今为止的最深刻概述。在以往一个长时间内,我们通常是从制度层面,从生产关系(外加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方面,即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人民民主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等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性质的。这当然没有错,问题在于这些尚不能完全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和怎么样才能坚持这些制度,所以它们虽然也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东西,却只是初级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论则不仅排除了某些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其实并非是本质的东西如计划经济,而且在社会主义许多本质的东西即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生产力与社会制度的结合上,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上,从发展社会主义的目的与途径的辩证关系上,又概括出更高级的即二级的本质的东西,是从更高更深的层次上,严谨准确而又言简意赅地回答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究竟要干什么以及怎么干的问题,从而正如十五大报告指出的,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正式提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科学体系的最后形成,呈现为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形态。它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科学基础,也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科学基础。

二十年来,解读、阐释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著述已是汗牛充栋,不可胜计。本文只是从另一个视角,进一步谈谈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老祖宗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性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五句话有三层含义: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三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三层含义有机统一,构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学界有的同志著文说,这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是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是说,它揭示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或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但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虽然是邓小平立足于当代中国提出的,而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所固有的一般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普遍性。因为上述三层含义,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老祖宗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三条基本原理、原则的继承和新的概括。这三条基本原理和原则是:

(一)社会主义就是要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上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分别就此提出过许多重要论断:一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终极原因。如马克思说未来社会是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这样一种经济形态,恩格斯说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产生了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力的必然结果,列宁说生产力的状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准和最高标准。二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表现在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上。社会主义社会优于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因为它既继承资本主义已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由此决定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如《共产党宣言》就指出无产阶级在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最根本途径和保证。正如列宁所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四是在社会主义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将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之所以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由于只有在那个时候,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酝酿过程中,已就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主要任务、第一个任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比较是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要靠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没有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怎么搞按需分配。他还把这一系列论点,概括提炼为“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从而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最终落脚到发展生产力上的新的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观,及至“南方谈话”正式把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第一个内容。而在“发展生产力”前面加上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与恩格斯曾说过的要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也是一脉相承的。这些都说明社会主义本质论第一层含义反映的,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和原则。

(二)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阶级和消灭剥削

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的高度发展阶段为前提的。这就是说,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现象,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消灭,都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社会主义就是要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和前提下消灭阶级,最后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自己在阶级问题上的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这第三条明确指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和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即社会主义阶段的重大任务。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说过,无产阶级政权“就是要造成使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很明显,这个任务是重大无比的,这个任务不完成,那就还没有社会主义”①。他还作出了“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的著名论断。消灭阶级,当然意味着消灭剥削。列宁指出:“阶级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允许社会上一部分人占有别人的劳动。”②社会上一部分人占有别人的劳动,就是剥削。这种占有是无偿的,在经济学范畴中叫做剩余价值,也就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其本身价值(表现为劳动力价格即工资)的那部分价值。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最大功绩是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剥削的秘密和这种制度最后终将崩溃而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这一理论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成为马克思的两大划时代发现,由此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厦赖以竖立的两根最主要支柱。

阶级和剥削犹如一枚钱币的两面,根本不能分开。没有剥削就不会产生阶级,不消灭剥削就不能消灭阶级;消灭阶级就是要消灭剥削,消灭剥削就意味着基本消灭阶级。“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换句话说是“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剥削”。社会主义必须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而真正的公平正义,只能源于消灭剥削从而消灭阶级。

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指的是消灭阶级和剥削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目标任务和必然结果,而不是说社会主义一开始就能做到这些。社会主义社会只是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因为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列宁在作出这一著名论断的同时,反复地强调消灭阶级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现这一任务。他说:我们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著作中清楚地知道,他们是把还有阶级的时期和已经没有阶级的时期非常严格地区别开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毫不客气地讥笑那些妄说在共产主义以前阶级就可以消灭的各种思想、言论和假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到共产主义,阶级才能消灭。

邓小平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为其第二层含义,正是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和原则。他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酝酿过程中,已多次就此作过论述。比如,他在1979年3月说过:我们“不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确已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条件之后还会产生一个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阶级”③。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这样讲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形势的发展往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后在改革开放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逐渐形成,他的认识开始有所变化,意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生剥削和剥削阶级的条件事实上并未消灭,也不可能消灭,在1985年3月的一次讲话中有针对性地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④1986年9月在答美国记者问中又说:“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允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⑤及至“南方谈话”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正式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论,既反映了他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的坚持,也折射出他对事实上已经出现的贫富悬殊现象的高度关注和深切忧虑。过了一年多,即1993年9月,他在同弟弟邓垦的谈话中进而指出:“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并警告:“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⑥

剥削和两极分化同样犹如一枚钱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剥削必然带来两极分化,两极分化表明剥削的存在甚至还会进一步衍生加重剥削的条件。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论合逻辑地把“消灭剥削”与“消除两极分化”联在一起作为同一层含义来讲。多年来有不少同志刻意回避这一点,生怕邓小平这两句话会刺激一些人,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不可忘记马克思的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⑦如果照此办理,解释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其一,尊重唯物主义按事物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的原则,就得承认我国现实社会中剥削现象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在非公经济领域,广大工人特别是进城谋生的农民工们超工时超强度的劳动,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并被长期拖欠工资等成为普遍现象,就是这样的事实。再说邓小平提出“消灭剥削”的任务,本身就意味着他是承认存在剥削现象的事实的,否则岂非无的放矢、无病呻吟。其二,社会主义者和共产党人不必害怕和忌讳讲“消灭剥削”,尽可理直气壮地宣称社会主义按本性来说它的使命和目的就是要消灭剥削。其三,我们要消灭剥削,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要,我们现在还不能要,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可以消灭剥削的高度。其四,我们评判剥削现象的历史作用,依据的主要是唯物史观的生产力标准而不是人际伦理的道德标准。既然它如今有利于发展生产力,那么就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应当允许它存在。其五,剥削必须限定在国家法律政策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坚决反对和制止“血汗工厂”、“黑煤窑”之类的无限制的残酷的剥削,这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起码要求和不容超越的底线。其六,剥削与阶级一样,也是个历史范畴和历史现象。今天允许一定的剥削,并不是维护剥削的“永恒性”乃至像有些人那样高呼“剥削万岁”,而恰恰是为将来最终消灭剥削从而消灭阶级创设必要条件。这是相反相成的辩证法,不懂得这个辩证法,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和共产党人。

(三)社会主义就是要使生产力归人民所有

马克思说:“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⑧人民是一切生产活动的主体,人民的辛勤劳作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人民共享生产成果乃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讲发展生产力,区别在于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和结果不同。马克思1853年的一篇文章在批判英国资产阶级对印度的统治政策时指出:人民群众的解放和社会状况的根本改善,“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主要是为资本家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即利润,发展生产力的结果是极少数人富得冒油而大多数人却陷于贫困或相对贫困。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政客、学者们热衷于鼓吹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正义、人权这一套所谓“普世价值”,却绝不敢讲、绝不愿意、也绝做不到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则相反,敢于亮出共同富裕的旗帜,使生产力归人民所有,由人民共享生产发展成果,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和最终价值目标。马克思说过,未来社会是一个生产将以所有的人的富裕为目的的社会,在那里,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恩格斯也说过,在未来的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中,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这些都不正是说的共同富裕吗?可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老祖宗的一个极重要思想和观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性原理和原则。

邓小平就是秉承老祖宗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一重要思想观点和基本原理原则,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放在心目中的最高位置。他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酝酿过程中,早在改革开放前期的80年代,已突出地、反复地强调这个问题,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⑩,“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11),“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12),“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13),“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14),“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15),等等。1989年政治风波过后不久,他进而把共同富裕提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高度:“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6)及至“南方谈话”正式概括社会主义本质论时,更是明确地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纳入进去成为第三层含义,并作为前两层含义的落脚点和归宿,再次强调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与上述老祖宗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完全一致,尤其是“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两段话,与马克思的“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在提法上都惊人地相似。这一切说明,邓小平是始终把共同富裕看作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原则,看作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大特点和集中表现,看作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和最终奋斗目标,看作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主要分界和区别之所在。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三层含义中,“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方面讲达到这一根本目的的物质手段,“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从生产关系方面讲达到这一根本目的的制度保障,两者都是达到这一根本目的的必经途径,都服从和服务于达到这一根本目的。

三、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论反映的社会主义一般规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五句话、三层含义,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就是要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上、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阶级和消灭剥削、社会主义就是要使生产力归人民所有这三条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重要基本原理和原则。离开这三条就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它反映的不光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更是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也不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更是包括将来成熟阶段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要求。如果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说的只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甚至仅是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那是误解了至少是贬低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刻内涵和理论价值了。

把握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即一般规律来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将有助于我们形成这样的认识: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其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本方向,中国特色是具体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普遍性,是个大前提。创造各种中国特色,不能离开这个大前提,否则就会变味、走样。我们要在遵循社会主义一般规律的大前提下,赋予社会主义以中国特殊性,即中国的特点,正确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是一个极重要也是非常高的要求,它的实现需要经过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不懈奋斗的相当长历史时期。这些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譬如说一百年)尚不可能达到,只有到将来社会主义成熟阶段上才能完全实现,而其完全实现之日,也就是进入共产主义之时,所以要防止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

第三,要把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要求当作我们长期的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来追求,我们的一切事业和工作,一切路线方针和政策措施,都要基于、围绕和服从这一追求,并且从现阶段的一事一举扎扎实实地做起,在防止浮躁的同时也必须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毫不懈怠,毫不动摇,决不能予以淡化、淡忘、淡出,克服任何不敢理直气壮、光明正大地讲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现象。

注释:

①列宁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79.

②列宁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90.

③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68.

④⑤(10)(11)(12)(13)(14)(15)(16)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11,172,111,149,155,172,195,255,364.

⑥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下):1364.

⑦⑧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194,771.

标签:;  ;  ;  ;  ;  ;  ;  ;  ;  ;  ;  

把握社会主义的普遍性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识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