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商业郊区化及研究迟缓发展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迟缓论文,中国论文,商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学者对郊区化的研究首先开始于介绍西方郊区化现象及其原因分析,特别是关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美国郊区化情况的介绍,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化主要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也有学者认为是4次从城市中心向郊区的浪潮,即:人口的郊区化,工业的郊区化,商业郊区化和办公业的郊区化[1]。郊区化在中国研究开始于90年代初,90年代中后期研究开始逐步升温。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人口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都有研究[2]。但是商业郊区化在中国是否存在还有待学者的进一步探讨。虽然有人提出了中国商业郊区化的现象,但缺乏确切的事例来论证,不过其研究思路又给我们以后的工作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
1 商业郊区化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同时经济体制向市场的转轨,加上中国加入WTO后,作为入世条件必须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并按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等有关条款对待外商投资,这样中国商业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对外开放时期。外国企业特别是国外零售业,如日本的“好又多”,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等纷纷进入国内市场。与国内大型超市以及原有的大型百货业态等多种形式的零售业同台竞技,给中国城市商业空间格局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虽然商业郊区化有一定抬头,但发展十分缓慢。最终导致了近年零售业理论和网点布局的研究较热,但是商业郊区化研究比较落后的状况。
中国商业郊区化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介绍美国商业郊区化的现状、特点及其原因的。
在这样的影响下,中国学者注意到了如何适应郊区化的商业发展策略。刘念雄(1998)对北京大型商业设施边缘化现象给予关注,得出北京不少大型商业设施向三环路沿线,甚至四环路方向拓展,并形成了海淀商业中心,马甸商业中心,公主坟商业中心,木樨园商业中心和朝外商业中心等五个商业中心,彻底改变了原有商业格局。并从客流量方面证实零售商业设施边缘化比较明显,并迅速发展。并分析有4点原因:一是城区人口外迁,购买力转移;二是市中心区的商业设施趋于饱和;三是市中心区用地和基础设施受到限制;四是边缘区自身的优势[3]。史向前(1997)明确提出了北京市中心零售商业区的“中心空洞化”现象,并从销售额方面给予了实证分析,得出西单、王府井和前门三个市中心商业区逐渐萎缩的趋势[4]。
韩明(2000)认为城市商业郊区化的发展不仅向中心商业区大型批、零企业的传统经营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而且可以通过新区开发形式多样,功能配套和服务周全的连锁经营来拓展自身空间,特别是向郊区社区商业发展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指出在城市郊区发展商业的途径主要有2点:一是可以组建新的批发企业和零售商店,二是城市商业中心区有条件的大中型、批、零企业兴办各种形式的连锁店[5]。易峥(2002)对重庆商业零售网点的离散化给予了一定的分析,也得出了商业网点有向郊区化离散的特点[6]。还有一些学者在现象上对商业郊区化也给予了一定的描述。
上述研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商业设施的郊区化,但是为其以后的国内商业郊区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案例分析。
二 商业布局影响因素及其空间特征
1. 商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1)人口分布
影响商业网点布局的人口因素主要是指城市内部各地区的人口特征,包括人口密度,人口数量,人口流动情况,人口年龄特征,从业特征、文化特征以及人口收入等。各地的不同特征,导致消费和需求不一样,同时指导商业网点选址也就不一样。
同时商业网点的布局应该考虑到消费者行为因素,包括消费者消费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点;消费者平时出行的频率与距离特点;消费者平时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与消费水平和品种类别等等。
(2)交通地理环境
交通地理环境对商业网点的布局十分重要,商业选址必须考虑到交通的便利性,考虑到零售店是否有公共汽车停靠站,是否有地铁连接等;位于交通便捷地区的商店,其商圈规模也会扩大,吸引顾客范围也就越广,其生存能力相应增强。
(3)城市布局
在选址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城市功能布局的特点,比如在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等,商业需求特点不一样。而且选在市级商业中心,其消费市场门槛就高,可能涉及全市,如果选在区域性商业中心,则可能仅仅覆盖该区域。
(4)商业自身特点
零售商业根据自己特征的不同,其分布规律也不一样。一是不同商业业态的聚集,比如百货店同专业店和超级市场的聚集,这种聚集在商业间一般不产生直接的竞争。二是同种业态商店的聚集,如广州北京路的服装连锁店聚集在同一商业区,虽然产生一定的竞争,但是方便顾客进行比较与选购。三是不同商业行业的聚集,比如零售业与饮食业、服务业、娱乐业、以及银行、邮电等的聚集,可以产生放大的聚集效应,扩大顾客的整体吸引范围。
2. 商业布局发展空间特征分析
商业布局与人口布局有十分明显的相关性,一般而言人口稠密的地区,商业交易活动频繁,商业发展较好,特别是在交通不太发达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根据克拉克模型,我们可以认为城市商业布局具有以下四个阶段:
(1)发展起步期
这个时期城市处于发展阶段,规模一般不是太大。而且商业网点集中布置在城市中心区,城市中心区与商业中心区基本上重合。这里的城市功能比较多,包括居住、商业、办公甚至工业。向城市边缘区延伸时,商业网点数量急剧减少。为了生活的方便外来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向中心区集中。
(2)快速发展期
这个时候中心商业区的商业网点数巨增,随着城市的拓展,原来属于城市边沿区的城市近郊区的商业网点开始增多。城市商业中心区的地价开始较大幅度的上升,随着地价的上升,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和店铺就会退出商业中心区的经营地块而让位于其他效益更好的企业和店铺。同时,一些工业区由于无法支付高昂的土地价格而向城市近郊区甚至远郊区迁移。长期下去,随着商业中心区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增多,房屋年久失修,道路等基础设施承载力不足,城市绿化不够等等,整个人居环境变得恶劣导致人口的外迁,进而使商业中心区的城市功能越来越向单一化发展,导致商业集中程度更高。
(3)发展成熟期
随着城市的拓展和人口的外迁,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就不仅仅有一个商业中心,可能在附近或者近郊区的人口密集的地方形成一个或几个次商业中心,原有城市中心与商业中心在空间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导致原有城市的中心商业区的人流减少,出现了中心商业区相对衰落,中心区边缘或者近郊区商业兴旺的现象。但是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中心商业区缺口,即中心商业区的人流量、商品交易额、店铺数量等仍然占有一定优势。
(4)郊区化时期
这个时期,商业中心区开始更新,各个方面的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逐渐成为城市中心的商务区,高级的金融和事务办公集中在此。商业也出现高级化趋势。而次中心商业区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原来在商业中心的部分中低档商业设施和网点开始向次中心商业区、近郊区和社区转移。城市中心区边缘的商业交易额和商业活动开始占主要比重,并有逐步向郊区发展的趋势,商业郊区化开始真正的出现。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商业网点总量的分布与距离中心商业区的距离有一定关系,因此按密度梯度模型有以下公式可以参考:
D[,x]=d[,0]e[bx-cx[2]] (b,c为常数)
这里的Dx:离中心商业区x公里处的商业网点密度,d[,0]:中心商业区的商业网点密度,x:离中心商业区的距离,单位为公里。
①成长阶段。图中从a到b。商业网点密度在市区商业中心最高,向外递减市中心商业网点增加的速度大于边缘区商业的增加。商业分布变化的直接动因主要是城市商业的绝对发展。
D[,x]=d[,0]e[-bx] (b为常数,其他符号含义同上公式)
②成熟阶段。图从b到c。这个阶段市区商业网点增加速度放慢,边缘区与近郊区的商业增加速度加快。但是商业密度并没有超过市中心商业区。商业网点变化中绝对数量所起的作用仍然是主要的,但是在逐渐减弱,而迁移与商业优化的作用逐渐增强。
D[,x]=d[,0]e[-cx[2]] (c为常数,其他符号含义同上公式)
③郊区化阶段。图中从c到d。这个阶段由于市中心商业、事务业的发展,商业逐渐从市中心迁往郊区。商业密度最高点向外移动。市中心区商业密度缺口出现。商业网点迁移在商业分布变化中起主要作用。
D[,x]=d[,0]e[bx-cx[2]] (b、c为常数)
图1 城市内部商业网点布局发展阶段
三 中国商业郊区化及其研究发展迟缓分析
1. 商业郊区化发展迟缓原因
中国人口郊区化、工业郊区化已经出现,然而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国迟迟没有出现商业郊区化或者说商业郊区化不明显呢?作者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值得探索:
(1)商业发展的机制问题
普遍而言,房地产的拓展,基本上都是开发新盘,其选择可以在市区,也可以在郊区。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地价而导致的房地产价格差异以及人们居住观念的改变,房地产已经有明显的郊区化现象。中国工业郊区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工业所占面积较大, 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而言很不经济,因此有相关政策要求其外迁;二是经济制度的转型,土地的有偿使用,为了降低成本,工业必将生产车间、管理部门等非市场部分外迁;三是城市大有从生产性城市向生活型城市转变的趋势,城市居住、金融、服务、商业功能等将加强,而生产功能将降低,加上一些工业具有污染和噪音的影响,也促使工业外迁。商业的发展与前者不同,虽然主要动力来自于商业拓展,但更多的是依靠开分店或者连锁店等形式来体现。而总店或者总部作为形象和地位的需要一般仍停留在商业中心地区,按照狭义的郊区化定义,他们很少会从商业中心地区撤出,似乎并没有出现郊区化,而更多的认为是商业拓展的离散化与边缘化。
(2)商业的付租能力强
在城市各种行业中,付租能力最强的就是商业。特别是一些规模不是太大的商店,包括饮食业、专卖店和副食店等。但是由于商业中心的主干道地区由于政府的引导,大部分是专卖店和大型的百货店占据,而且专卖店居多。在主干道的支路地带则更多的被一些小商贩和饮食店所占据,这在广州的北京路商业中心更明显。本来,早期的商业中心地区是集办公、商业、居住、工业(作坊)于一体的地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里的地价逐渐上涨,流动人口逐渐增多,生活居住环境渐渐恶化,居住功能和工业功能很快的降低。接着办公功能也向次级商业中心或者非商业中心地带转移。使付租能力最强的商业遗留下来,形成商业占绝对优势的地带。商业的强付租能力和商业中心的地位吸引,驱使稍有实力的公司或者店铺都在那里开店,所以说中心商业区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3)商业郊区化具有业态分异性
对比人口郊区化的现象,商业郊区化也存在着业态分异布局的特点。商业中常见的有物流业、饮食业、零售业和会展业等。同时每个业态下面又有很多业种,各个业态的分布和选址是不一样的,比如零售业包括大百货商店、大型仓储式超市、普通超市、便利店、连锁店等等,大百货店有的集中在商业中心区,也有的在次商业中心;大型仓储式超市数量比较少,而且比较均匀的分布在城市各个居住区周围,服务人口门槛较高;普通超市数量较多,服务门槛也比较小,可以在一个居住区内多个布置;便利店等则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进入到社区商业体系较多[7]。因此对商业郊区化的总体研究就增加了难度。
(4)商业分布受城市更新影响较大
目前,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老城区的发展空间比较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商业郊区化的发展,但是城市更新和老城区的再开发则阻止了商业郊区化的势头。通过城市建设,实现老城区的交通、居住和商业环境,改善了老城区的经营环境,而且历史的原因使老城区的商业对城市居民仍然有较强的吸引力。
(5)中国的国情
如前所述,国外商业郊区化的出现是在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特别是居民出行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和城市交通十分便利的背景下产生的。相比之下,中国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就算是东部沿海地区内部也有较大差异。中国经济整体上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相应的消费水平也不高,城市建设也比较滞后,城市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上国民小汽车消费比例不高,在基本的支持媒介上就欠缺,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商业郊区化的发展。
2. 商业郊区化研究迟缓原因
作者认为商业郊区化迟缓发展除了商业自身问题外,还与学者的研究也有较大关系,研究热度不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业郊区化的可知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郊区化概念的辨析
郊区化本身这个概念就有一定的歧义。在中国有的学者提出的郊区化是不是国外上真正意义上的郊区化呢?这个问题本身值得进一步推敲。有人认为在中国上个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人口郊区化,1990年代中国郊区化研究进入高潮期。但是在郊区化的背景方面很少人去真正研究。美国的人口郊区化等是在城市化水平达到较高水平后,由于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恶化等原因,一些高收入者在“汽车轮子”的帮助下迁移郊区居住,到后来逐渐影响到了中层收入人士外迁居住。
目前郊区化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郊区化指的是人口、工业或者说商业办公等事务向郊区扩散分布的现象。狭义的郊区化则指的是中心区或者老城区的人口、工业、商业和办公等向郊区迁移,并在整个城市空间分布的比重增大,而中心区、老城区的比重减小导致中心区相应部分发生衰败的过程。
但是,本文认为中国的郊区化仅仅是在近几年才真正的有所体现,199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绝大部分的郊区化的实质可以说是因为城市的拓展和蔓延而引导的人口、工业和商业在郊区的离散分布,并不是在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才出现的现象。所以有些学者在研究中不敢冒然提出郊区化是有一定道理的。
本文认为,商业郊区化产生机制如图2所示,主要有三个系统:第一,推力系统。主要包括城市中心区商业的饱和,产业调整和城市扩张等三个方面。第二,拉力系统。包括居住、工业的郊区化、优美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支持系统。发达的交通包括城市交通的改善与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如果三者达到了一定程度,商业郊区化开始出现。其表现出来的形式主要包括社区商业,大型仓储式超市,各类批发市场,连锁店与特许商店,还包括一些饮食业等等。
图2 商业郊区化形成机制模型
(2)研究方法和数据存在的问题
目前,研究郊区化的常用方法就是首先对研究区域进行分区,而且常分为3区:即中心区、边缘区和近郊区,也有的分为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这种分发本身而言是必要的,但是在具体数据研究中就出现了问题,有的研究者仅仅把分区的商业网点数量或者说从业人口总量进行分析,总体而言,这种研究方法在商业郊区化研究中存在很大局限性。因为,商业的集中度较高,而且其扩张的方式是店数的增多,边缘区和近郊区的地域比中心区大得多,因而影响了数据对比的明显性。如果采用区位商和单位面积指数等应该要恰当和科学得多。再则研究工作难以开展还与数据获取难度高有很大关系。因为绝大多数城市和地区没有开展相应的商业普查工作,导致数据统计十分欠缺。
4 小结与讨论
1. 小结
商业空间布局具有四个时期,即发展起步期,快速发展期,发展成熟期和郊区化时期;相应就有三个阶段,即成长、成熟和郊区化阶段。中国郊区化经过多年的发展,但商业郊区化发展始终比较缓慢,总结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中国的国情,也就是说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水平还不高,城市化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其消费能力还不足以引导商业向郊区化外移;二是商业发展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其付租能力高的原因,还有业态的多样性导致布局的独特性,再则商业拓展也与其他产业不尽相同;三是中国研究商业的难度很大,特别是资料的欠缺严重影响了研究进展,也降低了商业郊区化发展的可知度。
2. 讨论
虽然国内有学者已经对商业郊区化进行了试探性的研究,但是遗留下来的问题很多,在商业郊区化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很不深入。再则商业郊区化驱动因素是什么?这与工业和居住郊区化有什么不同?中国是否出现了商业郊区化?目前中国的商业郊区化与国外有什么不同?郊区商业发展对中心区商业到底影响有多大……
但是商业郊区化是不可阻止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首先正视这种现象,认识到她存在的必要性和发展的积极性,合理引导其分布,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以致调整和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