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随着现代延长生命的高科技术手段不断更新,重症疾病晚期患者面临着高科技医疗消费及创伤性医疗干预,这些医疗干预在延长患者生命的同时却忽视了患者精神心理的需求及家庭的痛苦,容易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目前碎片化的医疗体系不能为疾病晚期的患者及家属提供全面的服务。缓和医疗(Palliative Care)旨在对治愈性治疗已经无反应及获益的终末期患者所进行的整体积极的医疗照顾,是由专业的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全人、全家、全程式的支持系统,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终末期生生活质量。可以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和谐。
【关键词】缓和医疗;医患关系;终末期患者
缓和医疗(Palliative Care)是一个新的医学学科。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缓和医疗所下的定义为:对疾病晚期的患者,通过早期识别和全面评估并治疗患者的疼痛和其生理、心理和灵性层面的问题,预防并缓解痛苦,从而改善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1]。缓和照顾不论是在安宁或居家照顾,都提供了独特的整合照顾方式[2]。据研究报道的数据说明,每年有十亿以上的病人以及护理他们的家人需要缓和医疗服务,但是实际获得的不到8%。在近几年我国也有相关人士研究引进缓和医疗,然而进入中国的缓和医疗面临着由于政策空白、指引缺失而带来的诸多限制。缺乏政策的支持和医学教育指南,全民认可积极抢救,逃避死亡是一大障碍。其实,缓和医疗的知识并不是多么复杂,但中国没有老师交,学生就不敢做。没有指南,医生就不敢用,病人就要承受本可以避免的痛苦以及浪费本不该浪费的医疗资源。推行缓和医疗不仅是病人获益,国家更会获益。在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追求平等公正,缓和医疗很符合我国的国情,我们需要引进更新的概念,特别是应对恶性疾病晚期和老龄化社会,在我国推行缓和医疗“刻不容缓”。缓和医疗所关注的是:当一个人的死亡是可以预期的时候,医疗团队的目标从治愈转为照顾,缓解其身体的痛苦,并结合心理、灵性无微不至的照顾提高患者和家人的生活品质,有尊严的度过余生,平静的接受死亡[3]。
缓和医疗,还可以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和谐。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中,关于生命的教育无论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医学院,都有严重缺失。我们的医生在面对现代医学并不能治愈的疾病时,不知道怎么传递坏消息,给病人提出恰当的建议,往往选择回避或继续对病人进行有创治疗。而另外一方面,社会上对死亡的不科学认知和忌讳,使许多病人家属每天都在自责、愧疚、烦躁中度过,也有的病人家属还在想尽一切办法要求医生把绝症治好。所有这些心理都有可能恶化医患关系,造成医患矛盾。通过缓和医疗,可以使医患双方都从容地面对死亡。
国内动态:目前中国缓和医疗照顾仍处在发展初期阶段。我国的缓和医疗机构有三种:一是专门的临终关怀医院,如北京松堂关怀医院;二是医院内设的临终关怀病区;三是以社区和家庭为中心的缓和医疗机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据统计,我国的年平均疾病死亡人数,600万人,癌症死亡约312万,中风约165万,糖尿病死亡人数也在增加;现有肿瘤患者700多万,每年新增240万人,占全球肿瘤患者总数的26.67%。我国缓和医疗现状,起步较晚。2010年一项针对世界上40个国家缓和医疗水平的排名中,中国居倒数第四。可见我国缓和医疗学科的发展相对落后,医生和护士缺乏相关的基本理念和知识。我国医学教育本科阶段有关缓和医疗的课程基本没有,继续教育阶段的相关培训也极为有限。我国对缓和医疗的理解仍停留在临终关怀,实际上缓和医疗的范畴要远远的超出临终关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缓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缓和医疗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我们没有相关的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仅可借鉴国外的教材;我国缓和医疗的师资尚不足、临床教学实习基地缺乏、开展缓和医疗教学及临床实见较困难。据统计146机构设立开展缓和医疗,但都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且众多三甲医院中还没有一个专业化的缓和中心。
近30年发展,我国在舒缓疗护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一直未摆脱服务机构数量少、服务水平低、服务范围窄、管理不规范、社会关注低、政策不支持等困境,使大多数临终患者不能从中真正受益。
国外动态:现代的缓和医疗照顾开始于1967年西西里桑德丝成立的圣克里斯多福安宁院,早期缓和医疗照顾主要针对癌末病人的照顾。在圣克里斯多福安宁院的影响下,缓和医疗照顾首先在英国得到发展。在1987年缓和医疗在英国正式成为一个医学专科。1995年美国也成立了缓和医疗学科。其他欧美国家也相继开展了缓和医疗照顾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缓和医疗照顾机构和病房在欧洲各国相继出现,至今约有4000多家20世纪80年代亚洲国家相继跟进(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国)。2001年5月,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台湾等15个地区及国家成立了“亚太安宁缓和医学学会”,这是全球第一个推动安宁缓和医疗的国际组织。缓和医疗目前被美国、加拿大,以及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医学专业委员会认证为医学亚专业。很多欧洲国家也在推进对缓和医疗的认证。在上述国家,本科阶段有医学伦理学和医患沟通课程,3—4年级设有缓和医疗课程,主要了解缓和医疗的基本理念、核心原则及在疾病不同阶段的作用。研究生阶段有缓和医疗专业学期4年。
参考文献:
[1]Kelley AS,Morrison RS.Palliative care for the seriously ill[J].N Engl J Med,2015,373(8):747-755. DOI:10.1056/NEJMra1404684.
[2]孙剑宏,2007年4月18日,“社会工作”,中山市南区青年论坛,2007年4月23日.
[3]周宴竹,“安宁医护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战后台湾医疗史的意义”,淡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 年,P 1.
作者简介:陈硕,长沙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在校学生。
通讯作者:李子博,长沙医学院,博士,副教授。
基金项目:长沙医学院2017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长医教[2017]18号-028)
论文作者:陈硕,林玲健,陈功,陈海明,李子博(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6
标签:医疗论文; 患者论文; 医患论文; 我国论文; 病人论文; 临终关怀论文; 医学院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