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全球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世纪中国全球战略的中心目标
我们提出中国全球战略问题,不是说以往中国在对外事务方面没有任何战略。只是说这方面的战略还不够全面,不够完整,不够系统。比如说,所谓“一边倒”战略、“一条线”战略等等,都只是突出了某一个方面,在整体性和主动性的谋划方面还有所欠缺。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我们的战略必须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进一步加强全球性的谋划和运作,以更加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活动,更好地谋取自己的利益,发挥自己的影响。
因此,未来的全球战略,当然要以现有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意图、战略方针、战略原则为基础,同时又要适应新世纪的特点和需要,进一步加以调整、完善和提升,使之上升到更加宽广、更加系统、更具有全球性特点的层次。
从这样的基点出发,我们要深入周密地思考如何构建新世纪中国全球战略的基本框架问题。
战略目标是任何战略最重要的构件要素。新世纪中国全球战略的中心目标是什么?根据我们党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战略、 21世纪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我们认为,新世纪中国全球战略的中心目标应该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推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
这一目标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和最重要的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任何外交、外事和对外联系,根本上都是从属于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内政要求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在20还是21世纪,我们的根本任务都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根据“三步走”战略,21世纪的前50年,要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的中叶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要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之后, 还要进一步向较高水平的现代化目标迈进。这样一个根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决定了我们在其他所有领域、包括国际舞台上的所有目标、任务和战略。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21世纪,中国的发展更离不开世界。这种“离不开”,首先是要有一个和平的、良好的国际环境。没有这个环境,我们在坚持自己的中心任务时,就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冲击;没有外部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实施自己的发展战略时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因此,中国对外政策乃至全球战略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以保证我们的国家发展战略能够顺利实现。邓小平早就坦率地表示:“我们不在乎别人说我们什么,真正在乎的是有一个好的环境来发展自己。”(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0.)“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不是假话,是真话。这不仅是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一件大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1.)他强调:“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7.)
全球战9略的目标除了环境之外,还有一个利益问题。在一定意义上,环境也是利益。但环境的本义是为实现利益创造条件,因此还不完全等同于利益。传统的国家利益,主要是在本国内部得到实现的。(当然,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本国之外的所谓“利益”另当别论。)但是,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联系的日益紧密,特别是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国国家利益的空间范围,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出了有形的国界,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与其他国家的相互联系和磨合中,体现在国际组织的决议、条约和规则中,体现在一系列国际事件的影响和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发生在远离中国本土的地方,但却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许多条款,并没有根本改变我们的国际环境,但却与我国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国际市场上的一个商机,也许马上就能给我们带来不菲的收益。所以,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仅仅在于一般地改善国际环境,还在于在一切相关的领域、地区和方面,以一切合理合法的方式,争取和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因此,在21世纪中国全球战略的中心目标中,应该明确地包含维护国家利益在内。
当然,中国从来不是一个狭隘的利己主义者。中国在世界上一直是一个负责任的爱好和平的国家。过去有些时间,中国曾经对外部世界承揽了实际上力所不及的责任,这对中国的发展并不有利。后来加以调整和改变,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从此对人类的命运和发展漠不关心。既要韬光养晦,又要有所作为。这是两者的辩证关系。中国既要埋头苦干,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也要以自己的建设成就,以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为人类世界作出一定的贡献。因此,中国在21世纪里,要更加注意塑造自己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继续坚持永远不称霸的方针,在解决国际事务的过程中,积极而又适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坚持原则,说公道话,办公道事,努力推进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共同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全球战略的中心目标,决定全球战略的其他方方面面,因此,应该有着严格的界定。其他各种原则、政策、战略、策略等,都不要简单地与之混同。例如,反对霸权主义,是我们外交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邓小平曾经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称作我们的“国策”。但是,反对霸权主义能不能作为我们外交政策或全球战略的中心目标呢?答案应该是“不宜”。为什么?这就有点像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一样。霸权主义有害于世界和平,有害于世界人民,也有害于中国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利益。但是,我们反对霸权主义并不是为反对而反对。反对的最终目的,说到底,也是为了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所以,反对霸权主义,是在实现我们全球战略目标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斗争,无论多么必要,都不能提升到最终目标的程度。反对霸权主义,包括反对谁、反什么、怎样反,要从属和服务于我们的中心目标。斗争、反对,都要有的放矢,还要有理、有利、有节,不是盲目反对一气,也不是无休止、不停息地反对。反对的同时,也要讲联合,讲合作,讲妥协,讲双赢。因此,我们全球战略的中心目标,不能是反对霸权主义。
二、新世纪中国全球战略的基本框架
围绕中心目标,需要构建一系列基本的战略原则和方针政策,确立战略体系,明确战略结构。
多年来,我们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和原则。现在要做的,一是要将所有这些内容进一步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规范化;二是要适应21世纪的形势发展和变化,增加有关的最新内容;三是要将通常意义上的外交政策与其他涉外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将外交与内政结合起来,上升为内容更为广泛、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的全球性战略体系。
把这三方面的要求和内容结合起来,我认为,新世纪中国的全球战略大体应包含以下十二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全球战略的根本基点: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国家的利益、主权和安全。
这是我国外交政策和全球战略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整个国家的独立自主,这是基本国策问题。坚持独立自主,就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珍惜、爱护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主权,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尊严;完全自主地决定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政策,决不仰人鼻息,决不允许外国干涉内政;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国家,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既认真学习外国的经验,又不照搬外国的模式,一切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在国际舞台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2.)完全依据自己的利益、原则和判断决定对外政策,全方位地同各个国家搞好关系,对世界上的各个大国,不亲谁疏谁。谁对就支持,谁错就批评。坚持讲公道话,办公道事。
坚持独立自主,必然要求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所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是中国全球战略的一项重要原则。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属性和权利。按照我们的一贯主张,“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任何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行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接受,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8.)
主权、安全,都属于利益范畴,是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国家利益是可供满足主权国家人民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条件。国家利益包含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现实利益与潜在利益;国内利益与国际联系利益,如双边利益、地区利益、全球利益;共同利益、冲突利益和交叉利益,等等。在国际关系中,最大量的是联系利益,最棘手的是冲突利益。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实施外交战略或国际战略的根本出发点。我们全球战略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为了谋取和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这种利益取向的战略,不同于过去单纯将利益限定于国境线之内的战略,而是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更多地关注通过国际联系而表现和取得的利益;当然,也根本不同于霸权主义那种把自己一国利益置于他国利益之上、通过损害他国的利益来谋取自己的利益。我们的这种双边、多边、地区、全球的利益,是通过相互合作、相互磨合而取得的。这种利益是正当的。所以,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全球战略中,理直气壮地提出利益的范畴,把它包含在我们的战略基点和战略目标之中。而且就其内容来说,它比主权和安全还要广泛,所以,我们甚至要把它排在主权与安全之前。
第二,全球战略的基本主张: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建立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
在服从和服务于全球战略中心目标的前提下,在国际舞台上,我们要继续明确地坚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建立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的基本主张。
和平,是人类社会和国际关系的一种理想和美好的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标志。几百年、几千年来,人类饱受了战争的灾难。本世纪上半叶,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的折磨。下半叶,虽然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但局部的战争连续不断。冷战结束后,这种局部的冲突和战争还时有增加。因此,和平,仍然是世界两大课题之一。实现和平,仍然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在自己的全球战略中,仍然要继续高举维护和平的旗帜,把争取和平,消除战争或战争的危险当作我们的一个基本任务和基本主张。
在维护和平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寻求实现和平的途径和方法,如邓小平所说,对世界上的许多争端,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的新办法。对传统的领土争议,要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国对解决国际争端,应当酌情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不可长期置身事外。对国际上的各种类型的新冲突,应研究提出理论和对策性的框架。继续反对军备竞赛,根据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推动裁减军备、特别是裁减超级大国核军备和其他军备的进程。同时,尊重现实,明确反对核扩散和其他战略武器的扩散。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要求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对联合国维和行动要作更细致的研究,采取更加现实和积极的态度。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解体,力量对比失去平衡,过去那种以美苏争霸为特征的霸权主义转换成以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意欲垄断世界为特征的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违背时代潮流,不仅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而且时常对我国造成压力和威胁。所以,“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注:邓小平文选:第 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6.)当然,反对霸权主义需要适度,切不可过火、过度,不能、也不必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反霸与维和,互有联系。但我们认为,比较而言,维和更为重要、更为基本,所以,应该将顺序作一调整,将维护世界和平摆在反对霸权主义之前。
无论反霸还是维和,都要以一定的规则和秩序为基础、作保证。所以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维和与反霸的逻辑延伸,也是时代进步和发展提出的要求。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要求建立新秩序。但对这种新秩序的主张,却大相径庭。西方要求建立以他们为主导的“新秩序”,发展中国家则希望建立发挥联合国作用、尊重中小国家主权和利益的新秩序。按照邓小平的主张,我们强调新秩序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了新秩序的五项主张。今后,围绕新秩序的斗争和磨合还会长期存在,我们需要继续坚持自己的主张,同时对现实采取灵活的态度。
第三,全球战略的基本布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积极发展同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友好关系。
为了实现我们全球战略的中心目标,需要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国家利益的战略原则,全方位地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关系。
周边环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国家主权和安全,也是传统的国家利益的临界线和矛盾冲突的焦点。建立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对于实现我们的中心目标,关系极大。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睦邻友好的政策,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与邻国之间存在的争议问题,着眼于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大局,通过友好协商,谈判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暂时搁置,求同存异,不要使其妨碍和平与稳定的大局。
进一步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是具有战略性的根本大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在发展同大国关系的同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助于牵制霸权主义,有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家比较穷,但穷朋友也有穷朋友的情义和用处。如果抛弃穷朋友去巴结富朋友,不仅富朋友巴结不上,穷朋友也会丢了。所以,我们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待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在全球战略中,继续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在国际事务中,一如既往地同发展中国家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积极而又适度地当好他们的代言人,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发达国家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是我们改善和发展关系的重点。大国关系稳,世界就稳;中国与大国关系好,我们的外部环境就好,现代化建设的条件就更有利。发达国家对中国,有不够友好、利益摩擦和施加压力的一面,但也有对我友好、相互倚重、谋求合作的一面。所以。我们应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大力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以更大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相互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乃至军事的合作关系,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对彼此之间的分歧,坚持对话,不搞对抗,从双方长远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求大同,存小异。也可以求大同,存大异。在斗争与合作之间,斗是必要的,但应是次要的,而合作,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也是我们的利益所在。应把合作摆在首要的地位上。
第四,全球经济和科技战略: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趋利避害,积极参与经济与科技全球化进程。
国家利益,最主要的是经济利益。经济上的联系和交往,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国之间最主要的交往和联系。经济外交,也日益成为各国外交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的国家利益,随着21世纪的到来,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这种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之中。它既体现在打开大门,引入外部的经济资源和经济要素上,同时,也体现在我们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的交易得失上。所以,我们的外交工作要更多地从政务外交扩展到经济外交;同时,又要将着眼于外部环境的外交战略与着眼于内部发展的开放战略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对外战略、国际战略和全球战略,全方位展开活动,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全球经济和科技战略的中心问题,是抓住全球化的机遇,迎接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新世纪国际战略形势发展的基本趋势。它正在造成一种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并将更进一步地加深这种联系,日益明显地改变传统的国家形态、国家关系,向我们提出越来越多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经济和科技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是我们回避不了的。唯一的战略选择,就是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积极参与和推进这种进程。既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和机遇,又对其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应对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切实谋取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为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机会,向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尽快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管理水平,为发展知识经济创造物质条件;不断调整和改革产业结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做到与世界经济体系逐步接轨,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抓住国际统一大市场不断形成和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良机,尽量吸引外资、技术和设备来发展自己;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积极发挥市场广阔、资源丰富和劳动力廉价的传统优势,努力提高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回旋余地;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把经济联系的触角更多地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最终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角色。当然,我们还要防止和抵御全球化对我们以及发展中国家所可能造成的侵害,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能力,维护经济安全;防止全球化为某些西方国家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打开方便之门;防止世界范围两极分化、富国愈来愈富、穷国愈来愈穷的现象。
第五,全球政治战略: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改善和发展与大国关系,建立均衡、稳定的世界战略格局。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各种力量进行了新的分化与组合,多极化进程进一步发展,大体出现了“一超诸强,多元争极”的局面。由于总体上世界格局还处在变动和过渡过程中,所以,真正多极的格局还远未形成。进入21世纪后,这一趋势会继续发展。多极平衡的格局何时能够形成?要看单极与多极较量的结果而定。
一极是危险的。因为实力最强的一个大国会依仗自己的力量,到处指手划脚,甚至横行霸道,而且还常常欺负到中国头上来;但另一方面,不稳定的多极也是危险的,因为大家都想争“极”,互不服气,说不定就会吵起来,甚至大动干戈。所以,世界的稳定性既有赖于多极化的发展,逐步达到主要大国之间力量的相对均衡;更在于建立起公正、合理、具有较强约束力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新秩序;从根本上说,则有赖于全球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到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程度,人类文明发展到任何恃强凌弱的霸权行径都被人唾弃的程度。
就目前而言,单极格局对世界有弊有利。对中国而言,则是有弊无利。所以,我们在国际政治中的主要立场和态度,是要推动多极化进程的发展,对单极化倾向给予一定程度的牵制,争取建立一个比较均衡的力量关系结构。冷战后的事实证明,失去均势,世界就很不稳定,对我国的地位和环境更不利。只有形成一个力量均衡、互相牵制的结构,对中国才是最有利的。因此,我们最需要、也最值得采用的政治战略,应是一种“新均势战略”。所谓“新”,就是不同于历史上的均势战略,但也可以汲取它的合理之处,并恰当地加以改造。我们的新均势战略,就是在多元化的国际社会中,积极发展与不同大国和集团之间的关系,争取实现各主要大国和集团之间力量上的大致均衡,牵制住单极化倾向的发展,以多抑大,联弱牵强,从而使我们自己处在一种较为安全、较少压力、较为有利的地位。在策略原则上,当然也就要善于打牌。只是这种打牌不是放弃原则和信用,随心所欲,而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善于交朋友(但并不结盟),善于利用矛盾化解对我的压力。这种新均势战略,不是攻势型的,而是防守型的,不是为了谋取霸权,而是为了消除压力。
实施新均势战略的重点,是要通过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稳固的大国战略关系。我们要正确估量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正确认识和处理世界舞台上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大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同各个大国之间的政治对话、经济合作和科技交流。近些年来,在多极化发展过程中,大国关系的调整进入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阶段。各国领导人频繁接触,形成首脑会晤和联系的机制。大国之间建立了各种内涵不同的“战略关系”、“伙伴关系”,出现了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借重,既有摩擦又有协调的新局面。我们要继续因势利导,纵横捭阖,大力推动多极化趋势和大国关系的调整朝着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方向发展。
第六,全球文明战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各国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
21世纪国际战略关系的一个大课题,是如何处理不同文明类型之间的关系。世界上不同国家,在经济、政治关系的背后,都潜藏着一种文明类型之间的关系。各种文明类型,到底是兼容的,还是冲突的?到底是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还是唯我独尊,恃强凌弱?这个问题不解决,世界上的矛盾和冲突就会不断。所以,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应该及时地纳入到我们的全球战略当中。
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多样性历来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基本特质,也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积极和重要的因素。不同文明类型之间的差异,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也有统一、共存的一面。国际关系中发生的各种冲突,其根本原因,是现实的利益矛盾。文明的冲突可能是背景之一,但一般都不是根本和直接的原因。西方一些学者和政治家夸大文明冲突的作用,把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冲突都归结为文明的冲突,是不正确的。特别是他们往往抱有根深蒂固的“西方文明优越论”的观点,企图把少数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归结为优秀文明与落后文明的冲突,以此证明新霸权主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更是危险的。对此,我们不能不给予必要的揭露和抵制。当然,在这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确实也有差异、矛盾、冲突的一面。当代世界,西方文明确实也正在日益侵蚀着其他文明,甚至危及其他文明类型的生存。所以,在努力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的同时,我们需要及时和响亮地提出一个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的问题。笔者在1995年初的一篇文章中,已经提出了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的观点。在此,特再次重申和强调这一观点,希望引起更加广泛的注意。
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每一种文明都要加强对外交流。对由此出现的“文明冲突”,要具体分析,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要学会与其他文明共处、共存,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不能自以为优越、高贵,而对别的文明类型的国家和人民横加指责,随意干涉。人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不应成为发展相互关系的障碍。中国尊重每个国家自己的选择,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同时也决不允许别国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各国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各国在通过电视、广播、电影、书籍、软件、音像制品、国际互联网、电讯工具等进行信息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和遵循必要的规则,并且注意保护各国文明的特色。
第七,全球组织网络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国际会议的召集和国际规则的制定,加强在国际舞台的多边交往与合作。
二次大战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不同形式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不断涌现,作用日渐加强,活动范围日益扩展。他们超越传统的国家界限,使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增加了新的角色和内容。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有助于国际社会向着秩序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尽管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类型和性质极为复杂,某些大国或反动势力也常常利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为自己的政治目的和狭隘利益服务,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中也大都处于不利的地位,但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都越来越重视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作用,力图通过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以及相关的多边外交活动发挥自己的影响,谋求自己的利益,促进国际问题的解决。一个国家与国际组织会议的关系,也成为衡量其国际地位和对外交往能力的重要尺度。
联合国是当代世界协调国际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最重要国际组织。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联合国所担负的责任越来越重要。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行径得不到联合国大多数成员支持的情况下,也开始有了干脆撇开联合国、凭借自身武力在世界上为所欲为的倾向。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在经济领域,最重要的国际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贸易组织是组织国际贸易谈判的场所,也是制定国际贸易规则、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的机构。世界贸易组织在建立和维持国际经济秩序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一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活动空间将进一步加大。
正由于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积极参加这些组织和会议的活动,就成为21世纪中国全球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已经参加了许多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效地维护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在这方面的活动总体上还是被动的、薄弱的。比如,中国在联合国的框架内参与处理重大国际问题的能力和影响还比较有限。1999年6月, 中国没有参与八国集团关于解决科索沃危机的安理会第1244号决议的原稿草拟过程。同年8月,美国试图召集英、法、俄三国讨论伊拉克问题, 如果不是俄罗斯的及时通报,中国差点被排除在会议之外。另外,中国还不善于利用多边聚会的场合加强首脑之间的交往,中国首脑一般不大参加外国首脑就职或葬礼之类的活动,也不邀请外国元首参加中国的重大庆典之类的活动。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失去了极为有利的多边交往,特别是元首、首脑加深个人联系和感情的机会。面向21世纪,我们必须进一步认清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以及多边外交的重要作用,在战略上和政策上作出重大调整,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或组织这类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和作用,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要促使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通过控制冲突、解决争端、裁减军备等方式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通过协调各国的经济关系,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通过协商与合作,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社会的福利条件,改善人权状况,推动社会进步;通过就重要问题作出决议,并成为国际合作的指导性文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奠定法律基础。
第八,全球问题合作战略:加强国际合作,解决全球问题,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越来越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需要解决许多共同的问题。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和短缺,贫困失业,人口膨胀,疾病流行,毒品泛滥,国际犯罪活动猖獗,恐怖主义时有发生,以及妇女儿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都是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无法依靠单个国家的力量取得解决;而它们能否解决,又直接关系到几乎每一个国家的利益。在这些问题上,体现了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统一。
未来的21世纪,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能不更加充分地关注这些问题,积极参与这些问题的解决。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内建设,更加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可以加强与世界组织、其他国家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合作,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可以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因此,中国应该把解决这些问题上升到全球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尽更大努力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发挥作用。通过实施这种合作战略,有效地推进其他战略的实施,或为其他战略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九,全球热点处置战略:积极参与热点问题的解决,发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
国际热点问题,是世界各种矛盾的焦点和突出表现。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各个国家特别是大国之间纵横捭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施展影响和才能,展示自己实力和地位的过程。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能使世界各种矛盾得到不同程度的缓和,能使各国之间的关系得到加强,能使世界局势朝着这种或那种特定的方向发展,也能使各有关国家重新实施利益的分配。
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很多。有的与中国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有的则无。根据不同情况,中国可以采取不同的介入方式和解决方法。总体而言,参与这些热点问题的解决过程,对实现和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十分重要。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热点,解决得好,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解决得不好,损害我们的国家利益。那些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热点,其实也是扩大中国影响的一个场所和机会。无论哪种热点,都是对我们国家实力、国际影响和外交能力的一种检验。如果中国长期置身于或被排除在热点问题的解决过程之外,就不能算是一个有影响的大国。
事实上,多年来,我们虽然参与了一些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但总体上,参与的数量还很少,范围还很窄,程度还很浅,作用还很小,与我们作为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一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这里,有实力不强,难以发挥作用的原因,也有我们在战略上畏首畏尾、退缩不前、不敢有所作为的原因。说到底,还是认识不够,战略上有缺陷,没有看到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的积极意义,因而错失了很多机会。
面向21世纪,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的状态,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关注世界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在权衡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量力而行做一些牵线或斡旋工作,促使这些问题向着一定的方向发展。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加深与有关国家的关系,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第十,全球政党交往战略:正确处理和积极发展对外党际关系,做好对外友好的基础性工作,以党际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
政党,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是各国国家政权和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也是国际社会中一种非国家的行为主体。发展对外关系,包括发展党与党之间的关系,建立和发展广泛、友好的政党关系,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改进和发展。所以,中国要实施自己的全球战略,就不能不把政党交往战略包含在内。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已经确立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四项原则,主张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为条件,同各国政党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增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坚持这四项原则,我们同世界各国政党建立了不同情况不同形式的联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四项原则,是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直接的针对性。它主要告诫我们在处理党际关系时要注意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但对于需要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没有任何的涉及,因此,属于比较被动、消极的原则。随着形势的发展,在继续坚持这些原则的基础上,似乎还应该更积极一些,尽量在发展党际关系方面多做一些工作。面向21世纪,要进一步把与各国政党的交往与国家总体外交联系起来,使政党外交成为国家总体外交和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更好地为全球战略的中心目标服务。既发展与执政党的关系,也保持与在野党的关系。既可以交流政党建设的经验,也可以就治国理政、经贸关系、国际局势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形式也可以更加丰富、多样、灵活、宽松。
第十一,全球环境下的国家安全战略:以传统国家安全范畴为基础,适应时代潮流,扩展安全理念,全方位维护国土、政治、经济、环境、社会等安全。
在任何情况下,维护国家安全都是一个主权国家最重要的任务。未来的21世纪,我国国家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和问题。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也可能遇到比较严峻的挑战。所以,在新世纪全球战略中,国家安全战略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自己独特的领域,又贯穿在其他方方面面的战略之中。
国土安全仍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我们不可动摇的原则。对任何侵犯领土、分裂国家的行为和企图,我们都将坚决回击。为了有效地保卫祖国,我们要建设一支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的军队。坚持质量建军,发展现代军事技术,研究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军事战略和战术,确保能够打赢任何保卫国家安全的现代战争。除此之外,还要善于运用政治、经济等各种手段,并将其与军事和国防手段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国土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特别是使有争议的领土争端得到合理的解决。
台海统一,应是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一项突出内容。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他国染指和插手。但是,台湾问题的解决,事实上又与世界大局联系在一起。它是中美矛盾的焦点、亚太局势的晴雨表,还是中国全球战略环境的调节器。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得好,局势缓和,能够保持或改进中国的全球战略环境;处理不好,矛盾尖锐,就会影响甚至破坏中国的全球战略环境。
所以,解决台湾问题,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它放在世界全局中来思考,与中国的整个国家战略和全球战略联系起来,统一筹划,全方位地采取措施,促使祖国统一的早日实现。为此,一是要继续改进与美国的关系,降低台湾问题在两国关系中的地位,减缓两国由此而造成的对抗烈度,并尽力争取美国民情、舆情的理解和支持;二是要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做好各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工作,遏制台独势力的发展,打掉“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的图谋;三是全方位做好世界范围内华人华侨的工作,加深感情,争取人心,促进理解,取得对“一国两制”方针及有关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对两岸关系,要采取更加有力和有效的措施,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做好国民党政府的工作,做好各方面有影响人士的工作;五是对实现两岸统一的方式方法,继续加以研究,权衡利弊得失,充分考虑每一种方式的条件、可能性,特别是其实际效果和对整个国家利益及国际环境的影响,适时作出适当的决策。
当代世界的安全范畴,已经扩展到政治、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我们的安全观念和战略措施也要与之相适应。在政治方面,要确保国家政治制度的安全、稳定和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国际地位。在经济方面,以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大力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和改善对外经济关系;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防范各种可能的金融、贸易和其他风险;调整国家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联系运行的质量和水平。在文化方面,积极而又稳步地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大力弘扬中国文化精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和价值观的侵蚀。在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参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际合作,在开发的同时注意战略资源的储备,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防止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污染。在社会方面,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犯罪活动,防范和打击邪教和恐怖主义等活动。
第十二,全球范围的形象战略:向世界推介中国,塑造中国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
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就必须在全世界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加强全国人民的团结,增强人民的信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价值基础,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有利于缓和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解决双边和多边合作事务以及由此出现的分歧和问题;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外国政府、企业、投资者、贸易界人士的信心,更好地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拓展中国商品的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有利于加强同各个国家间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合作和交流,吸取外国文明成果,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从以往的情况看,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中国在外部世界的形象推介和形象宣传工作是非常薄弱的。在国外,很难看到中国的资料,很难听到中国的消息。许多外国人甚至很多政治家都不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因此就容易受某些新闻媒介或政治家片面宣传的误导,也就容易发生误解、分歧和冲突。某些反华势力,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大肆对中国进行妖魔化的宣传。舆论误导公众,政治家又利用所谓的民意,掀起一波波反华浪潮,大大毒化了国际舆论,损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对中国很不利的局面。
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在世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改变“被动挨骂”的局面,把中国的良好形象扩展到全世界更多的人们当中。无论制定国内还是国际政策,都要考虑国际影响和外部世界所能理解的程度,给世界一个爱好和平与自由、讲信义、负责任、民主人道、仁爱宽厚的形象。同时,大力加强外宣工作,运用各种合理合法、有效有益的手段和方法,向世界推介中国。向国外介绍中国的历史、现实,介绍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改革开放,介绍中国所经历的苦难和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要了解外国政治制度、舆论宣传和公众心理的特点,尽量适应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我们的形象宣传易于为外国人所接受,也使我们的政策易于为外国人所理解。特别是要善于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传播媒介、电讯工具等,巧妙地展开公关工作,组织宣传浪潮。通过实施这种大规模的形象战略,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喜爱中国、帮助中国、支持中国,从而促进我们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制定和实施全球战略的战略策略原则
全球战略,既要明确我们在21世纪的大局中做些什么,从哪些方面去做,同时,还应该明确怎样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掌握什么样的艺术和方法。因此,我们在制定和实施全球战略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确定和掌握必要的战略策略原则。
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国家实力、战略地位和全球战略的中心目标,我们认为,可以考虑和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和平友善和永不称霸的原则。
中国是个大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块头大,别人见了免不了就有点害怕和担心。加上西方一些人别有用心的歪曲、污蔑,造成世界上一些国家对中国有误解。所谓“中国威胁论”,所利用的就是人们的这种心理。这种心理不消除,对中国的形象是不利的,对中国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也是不利的。
因此,我们在制定和实施全球战略的过程中,要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保持友善的形象,坚持永不称霸的诺言。
中国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本来对别的国家就没有什么恶意和企图,更不想在世界上耀武扬威。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中国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力量去发动什么战争。历史上,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上,都是中国受人侵略、欺负,而不是中国去燃起战火,侵略别人。所以,在国际社会中,我们应该充分地宣传这方面的道理和主张,并且在国际政治中始终坚持和平外交政策,一如既往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和平形象,取得世界的理解和认同。对世界各个国家,我们都要保持友好、善意的态度,肯于协商,善于合作,显示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气度和风范。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都一再宣告中国永远不称霸。这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和庄严承诺。坚持这一承诺,对中国有百利而无一害。只要长期坚持下去,中国的国际威望就必定能进一步提高。
我们研究和制定中国在21世纪的全球战略,目的仅仅是明确我们未来在世界上应该做些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并不是要在世界上到处伸手、扩张。中国的全球战略是和平型而不是武力型的,是友好型而不是恶意型的,是自律型而不是扩张型的。这种显著的特点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国家战略和发展需要决定的。当我们制定和实施中国的全球战略时,务必充分显示这种基本的特点,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第二,量力而行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家实力并不强。制定我们的全球战略,是为了在实事求是衡量自己实力的基础上,恰当地规定我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合理地确定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以便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顺利完成我们建设小康社会、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在制定和实施21世纪全球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量力而行和循序渐进的战略策略原则。无论长远目标还是近期目标,总体目标还是单个目标,都要适当、适度。有多大的力量就办多大的事。有时,目标可以是稍稍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有时,则应该留有较大的余地。任何目标和任务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凭主观意志,想当然,随心所欲。
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因此,我们的全球战略也要有阶段性。根据不同的情况,划分适当的阶段。每一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任务,乃至不同的战略重点。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条件的具备,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实现。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在完成当前任务时,不忘记更高的目标;但只有在完成现有任务的基础上,才向下一个目标前进。既保持必要的连贯性,又保持一定的阶段性。切不可吹牛浮夸、盲目冒进。
第三,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原则。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以及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等思想,是90年代初邓小平为我们制定的应对国际复杂局势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表现出了高度的远见和胆识,也表现出了高度的谋略艺术,不仅对我们度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段比较严峻的时期,从容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起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我们在一个更长期内的内政外交工作,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所以,它理所当然应该是我们21世纪全球战略中极为重要的战略和策略方针。
韬光养晦,收起锋芒,保存实力,卧薪尝胆,苦练内功。按照这种战略,对外,要善于守拙;对内,要埋头实干。下决心奋斗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实现我们的目标。最后,让事实说话,让历史来说话,以雄厚的实力屹立于世界现代化的前列。
韬光养晦不等于无所作为。邓小平说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按邓小平的说法,首先是要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扩而大之,从21世纪的全球战略来说,就要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就要全面实施自己的全球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好的环境,更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更有力地推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我们在制定和实施自己全球战略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处理好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关系,既不要只讲韬光养晦而忘记有所作为,也不要只讲有所作为而忘记韬光养晦。
第四,竞争磨合和有利有节的原则。
当今世界,充满着竞争。未来的21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可能更加激烈。这种竞争表现和渗透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几乎所有的领域。中国,要在21世纪实现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在世界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参加世界各个范围内的竞争,在竞争中前进,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交流学习,在竞争中搏击风云。
但是,竞争并不等同于斗争,更不等同于厮杀。竞争,要按规则进行,要有严格的秩序,要充分体现文明的精神。竞争的同时也应该有合作。竞争,并不应该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在更多的情况下,应该是互有让步,互有妥协,各有所失,也各有所得。得与失,都是互相磨合的结果。在竞争中磨合,在磨合中竞争。通过磨合,达成一致。所以,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我们应该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竞争与磨合的辩证法,处理好竞争与磨合的关系,促成各种复杂问题的合理解决。
在竞争磨合的过程中,坚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达到“有利”的目的。但同时,也要注意“有节”。话不要说死,事不要做绝,适当地留有余地。给自己一些回旋的空间,也给对方一点后路。有所节制,才能使更长远的合作成为可能。
标签:霸权主义论文; 和平与发展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冲突管理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合作原则论文; 全球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