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适应与超越论文

·专家视点·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适应与超越

马凤岐

摘 要: 社会并非一块同质的铁板,而是一个由多种不同性质的因素和关系构成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个人的自由意志、人群的一般倾向性和物质世界的规律三个因素起支配作用,而在不同社会领域,三个因素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同。在主要由物质世界规律和人群一般倾向性支配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中,教育更多是适应;在个人自由意志发挥更大作用的教育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中,教育有更多机会超越。不断超越现状的理想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推动力量。

关键词: 教育;社会;适应;超越

在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中,适应与超越是近四十年来不断被讨论的话题。最早提出这个话题的学者是潘懋元教授。1980年,潘懋元教授应邀在湖南大学为当时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高校领导干部教育科学研究班讲课,第一次提出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和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后来,潘懋元教授将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即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规律,简述为“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将“适应”解释为“制约”和“服务”。.1]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这种表述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被广泛接受,人们称其为“适应论”。

然而,与“适应论”持续并存的,还有一种所谓“超越论”。“超越论”是针对“适应论”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适应论”有否定教育自身规律、否定教育引领社会发展作用的倾向,教育不能只跟着社会亦步亦趋,还应该走在社会前列,引领社会发展。

当下我国服装行业的运营模式通常可归为品牌、买手、加工企业和定制企业四种类型。服装企业的规模大小迥异,运营模式不尽相同,因此服装产品数据管理 (PDM)系统适应不同运营模式有一定的难度。国内有很多大型的服装企业已经开发了非常成熟的PDM系统,用于产品开发数据管理。这些PDM系统针对性极强,可移植性低。

1.仔猪黄痢是出生几小时至7日龄内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肠道传染病。以剧烈腹泻、消瘦、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以及迅速脱水死亡为特征。剖检最显著的的病变是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肠壁变薄。松弛。肝肾有凝固性小坏死灶。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其中,教育对社会是“适应”还是“超越”,是关于此问题的两个不同观点。澄清这两个观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有无可能、是否必要“超越”社会背景? 这要从社会、社会规律,以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谈起。

一、社会关系与社会规律

有一封信,母亲可能讲到表姐的经历,常江在回信里也称表姐,表示很同情。李峤汝想了很久,没想出母亲的表姐到底是谁。她问梁波涛,知道我娘的表姐现在在哪不?梁波涛想了想,你娘还有个表姐?我怎么没听说过?

社会是人类生活共同体,其核心因素是人与环境形成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物质资料是人与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主要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使用,而物质资料的分配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内容,物质资料生产和使用亦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决定性影响——资源(主要是物质资源)稀缺和人都想得到比他(她)(们)应得的更多的稀缺资源,被认为是群居的人类不能不面对的两个基本问题。它们决定社会基本面貌,是人类历史中多少悲欢、成败故事背后的根本原因。[2]

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社会实践,其与社会的关系取决于社会、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律的性质。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的自由意志是世界中最神奇的东西,是人区别于动物和机器的显著特征。人们虽对自由意志的本质存在很多争议,但一般认为,自由意志不受类似于自然规律的确定性的支配,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自由意志的主要特征——尽管物理学家常以还原论的观点解释世界,生物学家常以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解释生命,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完全排斥人的行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意志支配,人的自由意志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做出的重大历史选择,或许可争辩说,中国改革开放有某种“历史必然性”,然而,即便如此,当事者亦有可能使这种“历史必然性”推迟几十年出现。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当事者的雄心和复杂历史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清末政治改革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文化大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若当时是不同的当事者,或当时的当事者做出不同选择,情况都会有很大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人群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关系,它们主要由人性决定。但人性是复杂的,既有一般倾向性,亦有自由意志。其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少数人组成的人群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博弈决定。博弈同时基于人性中的一般倾向性和自由意志。而个人与庞大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庞大群体之间的关系,则通常主要由人性中的一般倾向性决定,个人很难能改变。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受制于作为对象的自然的性质。所以,从其构成来看,“社会”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是一块完整和同质的铁板,而是一个由多种不同性质的因素和关系构成的复杂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中,有三个起支配作用的因素:人的自由意志,人群的一般倾向性,以及作为人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基础并作为人活动对象的物质世界的特性和规律。

人是一种生物,生物具有一般倾向性——主要是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的倾向。在共同体生活中,这种倾向表现为对维持和繁衍生命的物质资料的获取,而这些物质资料几乎总是稀缺的。所以,可以简单和直白地说,人是自私的。经济学是研究在稀缺条件下人的行为的学问。它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知识体系。经济学是最为成功的社会科学之一,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理论假设基本可靠。当然,在个人身上,自由意志克服一般倾向性是完全可能、非常常见的,很多人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甘愿放弃权力、荣誉和物质利益,甚至付出生命。但在人数众多的人群中,一般倾向性依然会显著表现出来,如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一个典型例子,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和应试教育难以治理是另一个典型例子。恩格斯说:“无数的单个愿望和单个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3]253-254人群的一般倾向性是社会规律的主要基础之一。

然而,社会规律——尤其是以人群一般倾向性为基础的社会规律——通常不像自然规律一样刚性和坚硬。比如,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是一条重要的经济学规律,但在特定情况下(比如社会危机中全民同心),这个规律可能被打破,而且,自由意志在社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亦应避免使用自然科学的结构-功能主义思维方式看待社会问题而认为社会背景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总是决定性的,在特定社会背景中只能做出唯一的、与其相适应的选择。这意味着,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超越”社会背景是可能的。

人类社会活动受人的自由意志、人群的一般倾向性、活动对象特征共同影响,其中一些活动更多受自由意志影响,另一些活动更多受一般倾向性和对象特征影响。如果将“意志完全自由”和“意志完全不自由”作为两个极端,那么,多数社会活动在两端之间,而不同活动在不同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人类活动与意志自由的关系示意图

人群的一般倾向性和社会活动对象的特征是社会规律的基础,它们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教育活动作为社会活动,受物质条件和人群的一般倾向性制约,在此范围内,教育实践必须适应社会背景。

人作为生物,必须新陈代谢,即不断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新陈代谢对外界物质资源的依赖形成了人的一般倾向性,同时,也带来了外部物质世界特性和规律(规律亦是特性)对人的行动的限制。人不仅具有主体性——即其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亦是对象性的——即人对外部物质世界的依赖对人构成限制,并对人的主体性带来重要甚至决定性影响。有人说:“饥饿是人类的第一政治属性。”[4]尽管人能通过改造自然以获取维持生命、延续种族、推动人与社会发展的物质资源,但在此过程中,人必须探索和遵循对象的规律,自由意志不能改变对象的规律,种田、造汽车、教育人,莫不如此。对象的规律性还直接进入社会活动核心领域,比如,社会经济活动的资源配置影响资源使用效率,工业基础和军事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战争的胜败等。

二、人的理想与社会进步

如果社会背景由人的自由意志、人群的一般倾向性和社会活动对象的特征共同决定,且教育超越社会背景是可能的,那么,要不要考虑教育的超越问题?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理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赵林教授说:“人类就是在追逐一个又一个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的过程中,走出了原始森林的。正是那些异想天开地去追逐天上那片彩虹的猴子,成了我们最初的祖先;而那些低着头永远只注意眼前那片树林的猴子,到今天仍然还生活在原始森林里。”[5]作为主体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使人成为一种有理想的、不满足于现状的、试图改变现状的动物。这不仅使人类祖先走出了原始森林,而且使人类社会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取得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成为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

萧伯纳说:“社会总是由不讲道理的人推动的。”[6]所谓“不讲道理的人”,是不满足、不容忍、不接受现状的人,他们试图通过改变现状、改变当下的社会结构来满足自己的要求。他们往往是革命者——在此过程中,不排除他们为自己谋利益,却也常有利他的目标和实现社会正义的理想。“讲道理的人”通常是结构-功能主义者,他们常采用客观性、必然性的观点看待社会现状,认为它们是特定历史、社会条件和一般人性的结果,虽然结果不称意,但难以改变,索性容忍和接受。他们常是保守的。

利用板栗花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特点,以及黄酮类物质的抗氧化作用,通过提取、分离精制,生产黄酮含量高的制剂,进而与其他食品或助剂配伍,开发板栗花保健食品;利用黄酮、多酚类物质对皮肤的美白等保健功能,可以开发板栗花美白化妆品,如乳液、膏霜、水剂、面膜等;通过板栗花抑菌能力追踪研究,提取或分离出抗抑菌能力强的成分或成分组合,开发板栗花天然抗菌药品,减少人们对抗生素的依赖。

“讲道理的人”常引用黑格尔的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7],为当下现状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辩护,作为接受当下现状的理由。若如此,无疑会“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专断司法、书报检查制度祝福。”[3]221但这是对黑格尔的误解。黑格尔在其《小逻辑》一书中特意对上面的话做了进一步解释:“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幻想、错误、罪恶以及一切坏东西、一切腐败幻灭的存在,尽管人们都随便把它们叫作现实,但是,甚至在平常的感觉里,也会觉得一个偶然的存在不配享有现实的美名。”[8]黑格尔时代的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专断司法、书报检查制度等,是“偶然的存在”,根本“不配享有现实的美名”。所谓“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只能合乎逻辑地理解为:只有那些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存在才是现实的,才具有合理性;而那些偶然性的存在只是倏忽即逝、没有意义的现象,亦没有合理性。[9]

“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存在”,是合乎规律的存在和合乎人类共同价值的存在。合乎自然规律的存在,像重力、化学反应、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性等,人类难以改变;合乎社会规律的存在,像资源在不同社会领域均衡配置、商品价格形成机制、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的机制等,人类亦应充分尊重。“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积极价值,像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对个体幸福、社会和谐稳定、族类长期延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们不是规律,不会自动实现,而正因为如此,需要人主动和积极采取行动实现它们。

当然,为促进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且由于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周期比较长,教育亦需在规模和产品规格方面提前布局,为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做好准备,而不只是被动地对社会需求做出反应。20世纪末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超前了经济社会发展。现在看来,这次扩招为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是利大于弊的。但大规模扩招不可持续,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应保持动态平衡。近年来,我国提出发展“新工科”,是为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储备人才。

第五,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十三五”期间碳强度下降率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为经济发展的硬性约束。2017年中国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为实现“十三五”碳强度约束性目标和落实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奠定了基础。中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等,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坚定表态中国将继续履行减排承诺,以坚定的减排决心和瞩目的减排成效逐步走向全球气候治理舞台中央。

不能从实然推出应然,这是主动、无条件向现状投降,并可能沦为为错误和罪恶辩护的恶行。涉及规律范畴的,以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为基础推导出应为;涉及人类共同价值范畴的,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推导出应然和应为。正确的经验性证据可以为规律范畴的社会实践提供可靠依据,而人类共同价值范畴的社会实践很少能以历史和现状作为可靠依据。比如,人类历史中长期存在不平等,当下在广泛领域也存在显著不平等,但这并不能证明不平等的正当性。人类共同价值由哲学阐明[10],而经验性推理并非哲学的主要论证方式。

三、哪里适应?何处超越?

卢梭说:“自然的本性不会使我们疯狂,唯有不良的企图才会令我们如此。”[11]天上有台风,地下有地震,尽管它们会带来灾难,但理性者不会怨天恨地,却会怨恨因某些人失职而未及时预警和救灾不力。环境污染会使人生病,理性者不会怨恨疾病本身,甚至不会怨恨受制于医学发展水平而不能治愈疾病,却会怨恨决策者的不当决策带来的环境污染,怨恨贫者病无所医的医疗保障制度,怨恨医生的冷漠和失职。对于自然本性和社会规律,人们唯有接受,唯有认识和利用,而对于在一定程度上由自由意志决定的而又不称意的状况,人们则可改变和超越。

在教育实践中,具体来说,在哪些方面要与社会背景保持一致,在哪些方面要寻求超越社会背景呢?

庄主此话似故作深沉,乍听以为酒徒醉语,细思却也颇入理。凡饮酒者皆成年人也,各有年纪,以酒助兴也罢,借酒浇愁也罢,杯中物不过乃媒介耳,借以回味走过的人生,品评明天的旅程,故而泛在心头的确是时光滋味。

(一)教育与经济

在两个方面,教育要充分考虑其所在社会背景:第一,教育规模与发展速度、教育结构——这主要涉及物质范畴;第二,在教育中涉及人群的一般倾向性的部分。

教育规模与发展速度、教育结构还应与社会对教育产品的需求相一致。经济社会发展会增加对人才、科技和其他智力服务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对产品规格(比如毕业生的层次、专业,科技和其他智力服务的类型和层次等)的要求也会改变。如果教育产品供大于求(教育过度),或者产品规格与社会需求不相符,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可能带来劳动力短缺和结构性失业等社会问题。

教育发展需要多样和大量资源,包括高素质的人力、资金和设施、设备等,而资源总是稀缺的,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教育,就不能用于其他社会实践。这就需要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保持教育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教育事业或许需要并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可能无限度、长期超前。在这方面是有历史教训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新独立的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改善贫穷落后的面貌。此时,正值“人力资本理论”盛行。为实现这些目标,教育被置于优先发展地位。许多国家的政府编制了国家教育发展计划,在一般情况下,这些计划都要求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大幅度增加,而贫困的发展中国家经常要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例如,刚果(布)在20世纪70年代初人均收入约为220美元,但每4个居民中就有一个进入免费小学;喀麦隆1968年的公共教育经费比1967年增加了65%,而同期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增加了约10%。[12]1960-1968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在非洲大约是10%,而在拉美达到了11.3%。后来证明,这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拖累了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了教育健康发展。我国学者对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适当比例进行了大量研究,结论大致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个比例宜适当提高;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这个比例维持在4%左右是合适的。

在物质范畴,由于教育发展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在资源和劳动力市场两方面提供支撑,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包括两个意思:第一,教育规模和发展速度不能超越资源对教育的支撑能力;第二,教育产品提供(毕业生,以及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在内的教育智力服务)与社会需要相一致。

按黑格尔的思路,现状不都是“现实”,一些现状不过是“偶然的存在”,像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人口政策对人口数量和结构造成的不平衡,以及各种违背人类共同价值的社会现象等。这些现状不具有“合理性”,是要改变的,自然也完全不能成为论证其“现实性”的论据。用古代等级社会制度造成的教育等级论证教育与社会背景相一致的“现实性”,令人费解——尽管人倾向于使用自己控制的资源实现自己的目的,但这并不合人类理想——而用法西斯政权对教育的严厉管控论证教育对社会背景的“适应”的“合理性”,则更显荒谬。

在教育领域,与在经济领域一样,人群的一般倾向性亦发挥重要影响——人们像期望在经济领域获取利益一样,期望在教育领域获取嘉益。为什么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和应试教育难以治理?因为教师、家长和学生认为,升学是未来人生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考试分数是我国大学录取新生的唯一标准,亦是学校和社会评价教师工作的主要标准。这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教育领域的表现,使得试图说服家长和教师改变其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所有努力都在末端,都难以真正奏效。而问题的根本在于教育评价方式;再往下挖,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社会晋升机制和分配机制。如果能在教育和招生中对学生开展多元化评价,对教师工作实现多元化评价,进一步讲,如果社会能为更多类型的人发挥专长、实现自我创造更多机会,并且经济社会发展为所有人提供有尊严的生活保障,那么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和应试教育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教育有问题,但通常不是教育问题,而是其他问题。像学生和教育资源流动,私立教育发展及其与公立教育的竞争等,背后的驱动力都是人群的一般倾向性。

AHP法通过两两比较,最后要对各个不同层次的各因素通过两两之间的重要性比较作出判断,然后按照重要性排序,并以数值大小表达出来。其数量表达为:假设判断矩阵为A=(aij)(i,j=1,2,…,n),其中aij表示i元素对j元素的比较重要性,且有aij>0,aij=1/aij,aij=1则A为正互反矩阵。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人的一般倾向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即在探索和尊重教育与社会规律基础上,利用这些规律,改变不合意的现状。教育过程也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但这不属教育与社会关系范畴。

(二)教育与政治

政治是以和平方式解决共同生活人群中的矛盾和冲突的机制。政治运作以正当性权力为基础,所以,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其他社会实践,教育亦受其支配。

人群的一般倾向性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所有政治家都倾向于支配教育使其满足自己的期待,但在特定情境中,通常是由少数关键政治人物处理教育问题以及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这为教育在与政治的关系中获得更大主动性创造了可能——因为在单个人身上,自由意志克服一般倾向性是完全可能且是很常见的。不同国家中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有很大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家的信念。所以,教育与政治的一致性不同于其与自然规律和一般社会规律的一致性。按照黑格尔的思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甚至不总是“现实”,不过是“现状”,时常是“偶然的存在”,像教育的政治化,将教育当作错误价值观的灌输,不顾学生成长规律和全面发展,更不用说宗教原教旨主义在年轻人心中点燃宗教仇恨和法西斯主义教育在年轻人心中种下残暴的种子。在实践中教育对政治的适应,有无计可施,有基于人性的服从,也有策略性合作。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政治现状是可能的,这取决于政治家的信念和有关方博弈的结果。教育对政治的超越主要表现在:第一,澄清社会价值,倡导和传播先进的政治和社会价值观,推动政治和社会改革。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大学“不仅是美国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它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它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13]。第二,通过教育平等,推动社会阶层流动和促进社会平等,促进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本次大海子水库新建涵洞及闸井总投资284.92万元,计算期末回收固定资产余值,固定资产余值按2%计算。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文化

教育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这不言而喻。教育不可能教授尚未发现的科学知识和尚未发明的技术工艺,教育过程也不可能使用尚未发明的科学技术,这与人不能梦想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没有区别。但将此称为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适应”似乎并不恰当,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似乎不宜称为水对地球引力的“适应”一样。“适应”一般伴随着当事一方随另一方的改变而改变,比如,随环境变化,生物在生理或行为方面发展出新的特征以适合新环境。适应通常存在要么主动改变,要么等待灭亡(或受损)两种状态,比如,教育如果不随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就会造成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和产业发展结构性人才短缺,教育和社会都会遭受损失。

教育有使用现有科学技术手段向学生传播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的任务。除此之外,对高等教育来说,科技创新也很重要,创新是对科学技术当前发展水平的超越。所以,在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中,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这不宜称为“适应”,而超越科学技术当前发展水平,亦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在一些方面类似于其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人跳不出其所知文化的窠臼,宏观地说,教育亦跳不出其参与者所知文化的窠臼,所以,教育受其参与者所知文化的制约——这亦不宜称为“适应”。然而,与科学技术的同一性和普适性不同,文化有不同类型,教育参与者所知的文化常亦不能同等地进入教育,教育中的文化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在对教育中的文化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有各种权利运作,来自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权力都试图决定和影响这个过程。最终被选中的是社会主流文化,因为其本已是各种权力博弈的结果。所以,教育与社会主流文化通常是一致的,这可恰当地称为教育对文化的“适应”。

但教育对主流文化的适应主要基于少数关键人物的自由意志。这种关系类似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也难称得上“规律”——这为教育对主流文化的超越留下空间。教育对主流文化的超越主要表现在:通过不断地从其他文化中吸收优秀成分,丰富和完善主流文化;通过文化创新,倡导和传播新的、先进的文化;通过开展跨文化的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

注释:

①卡尔·布鲁内认为:“经纪人是既会计算、有创造性并能追求最大利益的人,是进行一切经济分析的基础。”

在某3×480 t/h超高温高压燃煤锅炉+2×50 MW抽背式汽轮发电机组热电联产项目上,对本文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测试。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辨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1-7+38.

[2] 赵汀阳.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3][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C]//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许章润. 我的新年期许:用两张“票子”取代两根“杆子”[DB/OL]. (2019-02-15).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81421.

[5]赵林. 科学、宗教与哲学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10):57-60.

[6]赵鼎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真正区别[DB/OL]. (2015-05-09).http://www.aisixiang.com/data/87721.html.

[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 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导言11.

[8][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导言第6小节.

[9]彭国华. 析“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DB/OL].(2013-07-24).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724/c367093-22308803.html.

[10]马凤岐.教育学的论证问题[J].教育研究,2016(3):19-27.

[11][英]以赛亚·柏林.自由四论[M].陈晓林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6:231.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6.

[13] [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徐辉,张民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

Relationships between Education and Society:Adaptation and Transcendence

MA Fengqi

Abstract: Society is a complex system of various factors and relationships, rather than a homogeneous iron plate. In this system, the free will of individual, the general tendency of population and the law of the material world play a dominant role. While in different socialfields, the three factors play a different role.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laws of the material world and the general tendency of the population, education is more adaptiv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politics and culture in which individual free will plays a greater role, education has more opportunities to transcend. The ideal of constantly surpassing the status quo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Key Words: education;society;adaption;transcendence

中图分类号: G40-0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762(2019)04-0002-07

收稿日期: 2019-03-07

作者简介: 马凤岐(1969-),男,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006)

(责任编辑 于小艳)

标签:;  ;  ;  ;  ;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适应与超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