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研究论文_陶海

南宁中海宏洋置业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市 530029

摘要:现阶段,我国建设工程数量不断增加,施工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随着人们对建筑要求的日益提高,项目建设日趋复杂化,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全面的工程建设体系。在工程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工程建设的发展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基于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以满足现阶段工程建设的客观要求,全面分析和考虑工程建设中的各个风险因素,与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相统一,促进建筑工程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风险管理框架;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一、现有风险管理框架下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模式和国外相比较,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

风险管理的信息是合同中的重要内容,除了甲方、承包公司和风险管理部门以外,其余人员都无法获取风险管理的详细内容,当出现问题时,由于不了解合同内容,所以无法进行问责和追求,导致由于信息不够对称而产生较大的问题。

2.监督工作执行不利

现行的风险管理模式中,监督问责并不是由风险管理机构负责执行,所以当监督中发现问题时,风险管理部门要及时的和甲方、保险公司沟通,得到批准以后才能够进行问题的纠正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但是这一过程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同时使监督工作的难度加大。

3.风险管理意识弱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建筑工程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工作中往往没有对风险管理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项目管理中,并没有将风险管理列为一项具体的工作内容。一些建筑单位在工作时,玩玩没有在管理中考虑风险管理方面的因素,单纯的进行建筑的质量、功能以及施工时间的调节和控制、监督,缺乏科学、统一、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导致工程建设中问题频发,无法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管理人员也没有明确的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计划,导致企业的这方面的工作极为欠缺,对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具有较为严重的制约作用。

4.建筑合同存在较多的漏洞

建筑工程中,导致在风险管理框架下工程管理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合同的内容存在很多漏洞。所以在实际的建设中,由于合同中的问题导致企业相互之间出现严重的纠纷,建筑工程的合同管理是我国工程建设工作中一个相对较弱的环节,建筑企业在开展招标工作中,只为了争取更多的生意,往往并没有注重风险管理,导致建筑工程进行过程中安全事故频发,责任追究困难,对工程的顺利进行十分不利,导致工程的进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使工程效率显著降低。另外,就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来说,由于人们习惯和观念的影响,导致承包单位对合同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和细致,观念淡薄,使企业经营受到更大的影响。导致合同并没有发挥出风险转移以及再分配的作用。

5.风险信息制度不够完善

现阶段信息化技术不断的优化和发展,风险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我国建筑工程信息系统的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导致很多项目管理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管理的数据、文件以及相关资料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信息制度完善程度不足,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国的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数据以及资料的全面性有限,还不足以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撑;第二,我国并没有建立一个信用档案体系,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基于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我国的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将国外的先进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做为参考依据,不再采用那个共同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将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作为工程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运行独立管理新模式,见图1 。明确区分施工方、保险公司以及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不允许将这几个单位的责任范围予以混淆,一旦出现问题,可以明确追究这几个单位的责任,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同样使责任也最大化。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将保险管理作为主要风险内容。使保险公司不断地将其责任范围进一步拓宽,保障内容增加,但是不允许责任和风险管理机构重复,风险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工程项目的进展进行监督,就重要性较强的工程项目来说,可以不经讨论优先采取合理的措施和办法,然后再和施工单位、甲方再共同讨论确定问题的处理措施和方案。基于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是对原有管理模式的合理补充和优化,同时开展了创新工作。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包含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图1:基于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1.建立与完善诚信体系

在这种工程管理模式当中,施工单位所代表的业主、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保险公司以及风险管理机构相互之间权利不同,责任也有明确的区别,这种模式下,不同单位之间的信任是共同成功开展项目建设的前提和保证。诚信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工程质量信用、安全信用、经济信用以及合同信用等。要在相互之间彼此信任的同时,开展下一步的工作,以实现最终的工作目标,实现共同利益以及各自的独立利益,对项目工程的管理工作的开展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完善行业管理

制定工程项目的管理原则,使各个参与单位合理共同参与工程管理,不同的单位在工作中要严格自律,满足标准的要求和管理的规定,使责任的划分更加科学、公平,实现信息全面、高效的网络化管理,满足信息共享的要求。第二,对于甲方、保险公司以及监理部门所制定的工程保险为基础的行业管理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实现对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很好规范,通过自身的合理约束、合理发展,有效的降低工程风险,满足管理模式协调化以及最优化的要求。

3.培养专业性人才

为了高效率、高质量的运行全新的项目管理模式,工程管理的参与单位要积极的提高人才的素质,做好专业型人才的培训工作,实现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的进一步优化,对管理人员开展系统性、科学化的培训,实现和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部门的有效对接,加强培训人员的理论基础,结合工程实际做好人员的培训。

4.建立并完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法律规范体系

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工程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独立承担各自的责任,在这种管理模式和机制下,要建立良好的诚信体系,将法律规范进行科学的执行,并满足实际的规范要求和标准的规定,政府充分发挥宏观的调控职能,实现工程风险和质量的全面监管和调控。使风险模式下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更加可靠。

5.发展信息技术

只有全面的发展信息技术,才能促进企业风险管理信息化的全面执行。信息化的管理是建筑工程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之一,工程的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也要满足信息化的要求,实现不断地更新和优化,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在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工程管理中,可以通过应用PIP的信息技术,将传统管理模式中的项目信息点对点的交互方式进行改变,有效的实现项目工程各个参与单位的信息共享,实现建筑信息透明化,在考虑风险的前提下,优化管理效率。

综上所述,伴随着技术和工艺的优化,人们对建筑的要求逐渐提高,建筑工程的复杂程度日益增加,工程的顺利进展必须有更加全面、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作保证,基于风险管理模式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是在传统管里模式基础上的优化和发展,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将工程保险为基础,并将其作为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高效的实现了风险转移,促进工程的顺利进行,促进建筑行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杰.跨越工程保险技术障碍途径与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1.

[2]宋建国.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分析[D].吉林大学,2013.

[3]孟卫萍.电网建设工程项目动态风险管理及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论文作者:陶海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7

标签:;  ;  ;  ;  ;  ;  ;  ;  

基于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研究论文_陶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