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银行信贷资金有效配置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贷资金论文,战略性论文,经济结构论文,西部地区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深刻分析了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新变化,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站在历史和全局的新高度,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对21世纪初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描述了新阶段发展的宏伟蓝图,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也是我国应对世贸组织,实现经济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的必然选择。银行业如何通过信贷资金有效配置,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金融工作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经济发展本来就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必须要有相应的经济结构来支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要是从战略的高度对那些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全局的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建设等进行调整。目前,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现有的经济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矛盾。只有把结构问题解决好,才能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只有适时调整结构,才能扩大对外合作与竞争,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当前,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合理。因此,西部地区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以从根本上实现经济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资金重新合理配置的过程,必须依赖资金的有效配置而实现。银行信贷资金作为社会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置情况不仅能够客观反映现实经济结构的基本状况,而且能够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在合理配置信贷资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缺乏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高度认识有效配置信贷资金的重要性,在安排信贷资金投向上有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行政色彩,给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如何端正西部地区信贷资金配置的指导思想,处理好信贷资金配置中出现的各种关系,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按照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产业政策,合理引导资金投向,应当成为银行业在优化信贷资金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深入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西部地区已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但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其中尤以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这四大结构相互交错、相互影响、相互牵制,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2-1,产业结构失衡,农业基础地位薄弱。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尤其是在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大批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基地,由此确立了西部在全国工业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份额。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西部农业由于自然条件差,加之缺乏积累,投入长期不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发展一直缓慢,至今在一些地方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的基础地位仍比较薄弱。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基本上处于演进的低级阶段。2000年西部地区GDP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为21.2:42.7:36.1,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高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高2.9个百分点。这表明西部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不稳固,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第二产业的主导功能不强,工业内部结构失衡问题比较突出;第三产业虽然发展相对较快,但结构不够合理,商业、餐饮业比重大,金融、通信等发展较慢,第三产业对第一、第二产业效率的提升作用不强。由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导致了对自然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难以进行有效利用,始终未能摆脱作为全国原材料基地的附属地位,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
2-2,庞大的国有经济与弱小的非国有经济同时并存,非国有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影响,西部地区国有经济在整个地区经济中占着绝对地位,其中军工和从事能源、原材料和主要初级产品生产和粗加工的大中型企业占了很大部分,远远高于东部地区,给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很大难度,增加了复杂性。
从表1可以看出,在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分别高达68.56%和67.89%,远远高于东部33.87%利52.16%的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在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国有化和大型化十分明显。
表1 西部十二省区工业总产值结构表(2000年)
省区
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
大中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
广西64.5235.4868.27 31.73
重庆65.2134.7969.84 30.16
四川57.9442.0667.78 32.21
贵州77.1122.8959.14 40.86
云南74.6325.3768.64 31.36
西藏74.6425.3615.46 84.51
内蒙古
75.8824.1270.21 29.79
陕西77.5722.4370.90 29.10
甘肃68.2331.7761.32 38.68
青海84.0215.9866.58 33.42
宁夏64.8035.2077.68 22.32
新疆80.8919.1169.43 30.57
西部68.5631.4467.89 32.11
东部33.8766.1352.16 47.84
全国42.2157.7955.25 44.75
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
西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目前,西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在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大约在30%左右,而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比重为70%,远远高于西部地区。另据有关资料,1999年东部地区国有企业产值是西部地区的3.9倍,非国有企业产值是西部地区的18.6倍。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更多地表现在非国有经济上。
2-3,城乡差距日趋扩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在继续扩大。据统计,西北地区60%的工业集中在21个经济中心和工矿城市,其中陕西省50%的工业集中在西安市,甘肃省57%的工业集中在兰州——白银地区,青海省70%的工农业集中在西宁市和海东地区,新疆70%的工农业集中在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北疆地区。
在城乡经济差距扩大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2000年西部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5094元,是农民人均收入的3.1倍,比1995年扩大 1.1个百分点。由于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总体水平较低,使得西部地区的社会购买力低下,而且很不平衡。
2-4,地区间综合国力相差悬殊。
西部各省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一些综合经济指标差距悬殊。2000年国内生产总产值四川为4107亿,而青海仅为263亿元,相当于四川的6.4%,西藏更少,只有117.5亿元,相当于四川的2.8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四川为1418亿,青海为151亿,相当于四川的10.6%,而西藏只有64.1亿元,仅为四川的4.5%。
3、西部地区信贷资金配置的现状及评价
3-1,西部地区信贷资金配置现状。
截止2000年底,西部12个省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460.3亿元,比1995年增长87.9%,年均增长13.4%,高于同期西部国内生产总值10%的平均增长速度,信贷资金对GDP的贡献率逐年提高,见表2。
通常,人们用金融相关比率衡量金融深化的程度,揭示金融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金融相关比率越大,金融的货币化程度越高,金融活动的规模和能力越强,金融的杠杆作用就越明显。资料显示,1990年,西部地区金融相关比率为178.22%,1993年为203.08%,1998年为220.5%,西部地区金融相关比率呈阶梯式上升趋势。
在充分肯定银行信贷资金对经济发展强有力支持作用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西部地区在信贷资金配置上仍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突出,亟待研究解决。
第一,信贷资金配置的地区分布不平衡,资金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县域信贷资金投放偏少。根据对陕西省的调查,截止2001年9月底,省会西安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超过全省平均增速4.3个百分点,1~9月西安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50.6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61.7%,而西安市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为43%,贷款以超经济增长快速向中心城市集中。与此同时,县域经济获得的银行贷款越来越少。据对陕西省40个县的调查,今年1-9月,40个调查样本县新增贷款13.73亿元,新增存款35.06亿元,增量资金存差22.4亿元,新增资金的存贷比率为39.0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县域资金不能用于当地经济建设,是当前信贷资金配置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值得高度重视。
表2 西部地区信贷资金投放与GDP比较 亿元
年份
GDP(1)
贷款余额(2) 贷款增量(3) (2)/(1) (3)/(1)
1995
10273.6
9289.9———
1996
12039.4
11021.2
1731.3
0.92
0.14
1997
13687.9
13553.1
2531.9
0.99
0.18
1998
14678.1
15434.2
1881.1
1.05
0.13
1999
1540416969.9
1535.7
1.10
0.10
2000
16531.6
17460.3
2003.6
1.06
0.12
第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资金分布不平衡,信贷资金投向国有经济较多,非国有经济获得贷款的能力小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西北地区为例,今年前9个月,西北五省区金融机构新增贷款560.1亿元,其中乡镇企业、私营个体企业和三资企业共获得贷款9亿元,仅占全部新增贷款的1.6%,比上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在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领域,非国有企业获得的贷款更少。
第三,信贷资金在企业之间分布不平衡,大量资金集中在上市公司和大企业,中小企业贷款仍比较困难。2001年上半年,陕西省23家上市公司共取得银行贷款10.6亿元,相当于这些公司2000年全年贷款的增量。现在,商业银行一般只对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的企业贷款,且绝大多数集中在AA级,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据对陕西省400户县域企业调查,贷款满足率为61.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4.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5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无论在西部地区还是与全国比较,都处于弱势地位。
第四,信贷资金在产业之间分布不均衡,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贷款下降,大部分资金投向了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行业,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农业贷款比重由1995年的6.01%下降到2000年的5.17%,工业贷款比重由1995年的24.04%下降到1.39%,房地产贷款比重由9.37%上升到17.79%,基本建设贷款比重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2000年基建贷款比重下降系统计项目调整所致),2001年9月已占到全部贷款余额的16.3%。目前,西部地区贷款需求大部分集中在基本建设项目上,信贷资金配置越来越长期化。信贷资金这种运用上的长期趋势,一方面造成信贷投入的过度集中,另一方面造成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的不对称,加大了资金营运的风险。
第五,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向严重超同。政策性银行的资金实力比较雄厚,贷款利率相对较低,这些资金本应在国民经济的弱势产业中发挥更大作用,至少应运用到需要政策扶持的行业,但目前一些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资金大量投向基础设施,双方都在争取大项目,一些具有一定优势的加工企业也成为二者的争取对象,信贷资金投向严重趋同。
表3 西北地区信贷资金投放结构比较
3-2,对西部地区信贷资金配置状况的评价。
第一,目前西部地区银行的信贷资金配置状况客观反映了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历史状况,是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现。信贷资金配置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经济结构,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有什么样的信贷结构。目前西部信贷资金配置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是以往经济结构失衡的结果。二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第二,目前信贷资金配置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信贷资金的集中趋势,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有效益的地区、行业和企业,谋求银行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这是资金营运规律的客观要求,从这一点看,信贷资金集中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信贷资金过度集中肯定会带来新问题,使客户群体重叠趋同,加剧企业、地区和城乡之间资金投向上的不平衡,加大系统性金融风险,削弱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
第三,对信贷资金配置问题的研究,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既要重视历史形成的存量结构方面的问题,又要重视目前信贷资金在增量投向上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客观地分析信贷集中对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任何重视一个而轻视另一个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4、目前信贷资金配置失衡的愿因及分析
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失衡问题的出现,这是经济金融生活中多种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经济环境的客观制约,也有商业银行主观认识上的偏差;既有体制上的缺陷,也有政策效能不足的问题。
4-1,企业效益两极分化,贷款向效益好、风险小的行业和企业集中。
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我国工业企业效益逐步回升。工业企业效益回升主要是少数企业和行业,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仍不理想,企业两极化趋势明显。2000年陕西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9.85亿元,比1999年增长8.8倍,从赢利企业的所有制分布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42.35亿元,占70.8%;从赢利企业的行业分布看,石油、天然气、医药、电子通信、电力等五个行业的利润总额达62亿元,占赢利企业赢利额的65%。企业效益的集中,必然出现信贷资金投放的集中。西部地区效益好的的企业一般都集中在大中城市,信贷资金向这些企业集中意味着向少数地区和中心城市集中。
4-2,资金配置过程中的历史原因,加剧了信贷资金集中。
这些年,国家实行“抓大放小”政策,加大了对大型、特大型企业的投资,支持重点行业的发展,各家银行集中资金支持了一批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项目,资金向效益好的企业倾斜,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效益差的中小企业、一般性加工企业的贷款从严掌握。目前的信贷结构有一定的历史烙印。在原有信贷管理体制下,各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基本上按行业划分,客户相对稳定,银行与客户无法实现双向选择,银行信贷资金配置的局限性比较大。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推进,银行原有的经营格局被打破,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历史遗留下来的信贷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
4-3,信贷政策导向弱化,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对称。
近年来,中央银行出台了一系列信贷政策,对增加信贷有效投入、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有的政策短期目标多,地区倾斜不明显,缺乏一定的操作性。特别是政策出台频繁,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使金融机构难以准确把握政策尺度,造成信贷资金配置上的短期行为。随着商业银行改革步伐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了一级法人体制,加强了授权授信管理,普遍上收了贷款审批权,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基本上没有贷款审批权利,二级分行的贷款权也大幅度收缩,挫伤了基层行贷款的积极性。同时,实行贷款终身追究制度,信贷人员对放贷比过去更加谨慎,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贷款“门槛”升高,贷款发放范围趋于集中。
4-4,一些地方金融服务出现断层,信贷服务空间受到限制。
金融机构缺乏必要的层次性,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势单力薄。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业务转向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特别是在西部陆续撤并了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被保留的机构也基本上以储蓄为主,“抽血多”“输血少”。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受信誉和资金实力的影响,放贷能力十分有限,难以填补商业银行机构收缩后留下的业务空间,无法满足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金融机构层次上的缺陷,导致信贷资金配置渠道的集中和服务对象的大型化,众多的中小企业和贫困地区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服务。
缺乏信贷风险分担机制,贷款担保能力普遍不足。西部地区企业信息咨询机构少,现有的信用评估公司、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难以为银行了解掌握各类贷款主体的真实信息提供帮助,分担风险。陕西省目前有15家担保机构,资本金为2.2亿元,如果按照10倍的担保放大比率计算,一年仅能为22亿元的贷款提供担保,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贷款需求。同时一些担保机构的担保机制不健全,经常与银行在一些重要环节上相互推倭,影响了担保质量和担保效率的提高。信贷风险分担机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一些行业和企业的潜在贷款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贷款向“优质客户”倾斜,信贷资金覆盖面变得狭窄。
4-5,对信贷资金配置问题缺乏从宏观上进行研究和引导。
实践证明,金融组织体系和信贷政策设计与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并不都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相一致的,它们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差异和矛盾。特别是在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强调自身效益的今天,这些差异和矛盾更加突出。面对新的矛盾和问题,由于我们的研究工作落后于客观现实,人们的思想认识又不够统一,缺乏应有的导向,在信贷资金配置上难免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因此,需要加强对信贷资金配置在宏观层面上的研究,并做好引导工作,使有限的信贷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的行业、企业,保持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5、西部地区银行信贷资金配置的总体要来和指导思想
5-1,总体要求。
经济结构决定信贷结构,而信贷结构对经济结构调整有独特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必须服从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要求,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的变化,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金融宏观调控,既要积极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中心城市和特色经济的发展,又要重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需要,努力增加信贷投入,创新信贷方式,调整信贷结构,积极支持信贷资金配置中的弱势环节,有效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2指导思想。
第一,处理好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通过币场机制配置银行信贷资源,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特别是中央银行的超然地位和政策力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信贷资金在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中的有效配置。
第二,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更加注重自身利益,以赢利为目的,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首要目标。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要有长远目标,要关注那些潜在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项目和企业,善于在弱势主体中发掘信贷资金配置的亮点和增长点。如果仅仅把眼光局限于少数优势主体,集中资金支持本来优势就比较明显的客户,短期看对增加利润有直接作用,但从长远看有可能使商业银行产生一定的惰性,加剧系统性风险,贻误持续发展的时机,最终丧失市场份额。因此,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配置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眼前利益,更要重视长远利益。
第三,处理好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关系。由于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的现实以及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将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此,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既要支持优势产业,也要考虑关系国计民生的低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侧重点不同,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政策性银行在经营中要坚持三项原则:一是政策性原则。政策性银行的资金运用必须体现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不与商业银行竞争;二是公共性原则。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投向主要是商业性金融机构不能或不愿涉足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领域;三是低利性原则。政策性银行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方面,应坚持“保本微利”。
第四,处理好信贷存量和信贷增量的关系。信贷资金的增量和存量是信贷资金配置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事实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包括信贷资金在内的各种社会资金以及各种生产要素重组的过程。对信贷资金配置既要重视增量的作用,也要重视对存量的处置和消化,只有在存量问题上取得突破,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强调增量而忽视存量,或者相反,都会给信贷资金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来带不利影响。
第五,处理好信贷资金与其他资金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不仅需要信贷资金的有效配置,而且需要其他各种资金的有效配置以及与信贷资金的协调使用。要处理好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关系,财政资金在结构调整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信贷资金配置要与财政资金配置紧密结合,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处理好信贷资金与企业积累的关系。西部地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自身积累普遍薄弱,依靠银行贷款扩大再生产仍然是大多数企业的现实选择。在信贷资金配置中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积累水平,根据不同企业的资金营运状况,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处理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西部地区资本市场规模小,经济证券化水平低,市场筹资能力、市场成熟程度以及组织形式等落后于东部地区,信贷资金配置要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优化资源配置。
6、西部地区信贷资金有效配置的思路和建议
6-1,加强宏观调控,发挥中央银行窗口指导作用,加大中央银行对信贷资金配置薄弱环节的引导。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总量平衡,但并不是说中央银行在结构调整方面就无所作为,相反,中央银行现有的职责和政策可以而且应该在引导信贷资金配置上发挥作用。要按照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和重点,针对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性,制定有一定利益导向的、便于执行的货币信贷政策,加大信贷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农户,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政策导向力度,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中央银行应及时提醒商业银行纠正在信贷资金配置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把国家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需要支持而商业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忽视或者没有列入支持重点的企业、行业、地区作为货币信贷政策的重点加以引导。发挥政策的利益导向作用,利用利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如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松动或限制等,引导商业银行在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和所有制之间对信贷资金进行调整与平衡。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集中情况要进行预警。要严格要求商业银行按照资产负债管理要求,控制信贷集中的风险,及时对商业银行信贷过度集中行为进行预警并提出道义劝告;发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定期对信贷资金的配置方向和配置结构进行分析、监测。中央银行要指导商业银行编制资金营运计划,加大贷款营销力度。督促和引导商业银行逐步改变目前自上而下、层层下达贷款规模的做法,由分支行深入企业,培养和选拔客户,依据贷款有效需求,按季自下而上编报资金营运计划,由上级行统一平衡,并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对银行信贷资金需求情况,再自上而下下达资金营运计划,支持分支行开拓信贷业务。
6-2,完善西部地区金融组织体系,建立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加强对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监管。凡是商业银行制定的欠发达地区分支机构的撤并方案,中央银行要事先进行调查,研究机构撤并的必要性以及对地方经济的影响,适时向商业银行提出建议,必要时可否决撤并方案,改变中央银行在市场退出监管上的被动局面。按照“有退有进”的原则,适当放宽西部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允许组建地方性股份制银行;创造良好条件,吸引更多的全国性银行和外资银行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不断培育新的金融主体,推动西部地区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
建立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对现有中介机构的清理整顿,积极发展新的中介机构如中外合资风险担保机构等;规范中介机构的运作行为,提高各类经济主体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纠正信息的不对称性;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机制,地方政府应拿出一定资金支持担保机构的设立,扩大其资本金。鼓励行业内企业相互担保;建立民营担保基金。银行应与贷款担保机构就担保程序、贷款逾期后的处理程序以及贷款损失后的代偿程序等关键环节进行协商,提高贷款担保的时效性;创造条件,建立全社会信用征信系统,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把社会信用由法人扩大到自然人,由城市扩大到农村,由经济发达地区扩大到欠发达地区,为信贷资金配置创造规范的风险分担机制。
6-3,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信贷政策。
加强对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建议各商业银行总行和分行成立专门的产业研究部门,既要研究一定时期全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产业发展重点,也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甚至不同企业的市场需求情况,如对企业发展周期、高新技术的风险判定、农业产业化出路、加入WTO后对垄断行业和资源性行业的影响等进行研究,同时要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动向,吸收、借鉴系统外的研究成果,为有效配置信贷资金提供决策依据。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实行有区别的信贷政策,进行分类指导。各商业银行要在掌握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划分信贷管理权限,在建立贷款责任制的同时,逐步建立科学的贷款激励机制,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适当降低贫困地区贷款条件,逐步扩大信贷资金的服务领域和覆盖面,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经济成份一视同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制止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资金外流,确保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对西部地区的弱势贷款主体不能因为有风险而一概拒绝,要用发展的思想考虑弱势贷款主体在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下的长远发展前景,重视风险和收益权衡,敢于在可控制的较高风险下,选择适当的贷款投放时机。
6-4,创新信贷方式,不断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西部地区应根据不同贷款主体的资金需求特点,灵活运用利率、票据、贴现等传统信贷工具,积极开展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出口退税抵押贷款、优质应收帐款质押贷款、保理业务、租赁、偿还贷款承诺担保、跟单信用证担保等,提高信贷资金配置的广度和深度。
6-5,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信贷资金的有效配置最终取决于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因此,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要求,合理制定各自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和重点,及时发布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信息和政府配套政策措施。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上下大气力,把非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和股份制经济等各类市场主体纳入调控视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实行国民待遇。国家要继续加强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财政支付转移的力度,着力发展贫困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经济结构的薄弱环节营造新的投资亮点。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投资环境。坚决打击故意套取银行贷款,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行为。
标签:央行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经济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结构调整论文; 银行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