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壮族述评_壮族论文

二十世纪壮族的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壮族论文,二十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二十世纪即将告别之际,在全国人民喜迎新中国建立五十周年大庆的序幕中,红水河畔,左右江滨,“满园花影曝新阳”(注:黄体元诗:《春晴》。)的壮乡大地,正洋溢着改革开放的激情,以建设的硕果迎接新世纪的来临。回顾本世纪的100年,壮族人无不感到骄傲, 这是因为,20世纪是壮族在我国国家政治生活中崭露头角的世纪;是壮族得到正式确认,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光荣成员的世纪;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当家作主夙愿的世纪;是壮族地区经济文化突飞猛进的世纪;也是壮族历史上对祖国的贡献得到公认的世纪。壮族正是以这样的心态,迎接下一个百年的到来,以期在未来的一百年里使自己成为一个实现了现代化的先进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与一个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的地位相称的贡献。

一、崭露头角的世纪

本世纪初年,从1907年到1911年的四年里,孙中山先后在潮州黄岗、惠州七女湖、广西钦州、广西钦廉上思、镇南关、云南河口、广州发动了8次反清起义,其中有四次是在壮族地区由壮人打响的。从1902 年起,挟裹着太平天国革命和中法战争余威的壮人,由邕宁王和顺、永淳黄玉肥等壮族会党首领首先揭竿而起,反清烽火立刻燃遍广西数十州县,此伏彼起,尤以壮人聚居的百色、南宁、柳州、河池、文山地区最为激烈,参加起义的壮汉群众达数十万人。清廷惊呼:“广西全省十五属,现在无匪者仅在北之桂林、平乐、梧州三属,其余悉遭匪患。”(注:《广西会党资料汇编》401页。)孙中山慧眼识珠, 立即看重广西情势,提出清朝“军队在任何战场上都不足与我们匹敌,目前爱国分子在广西的起义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注:《孙中山选集》上卷第63页。)1907年9月,孙中山任命王和顺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 与到达钦州的黄兴一起发动钦、廉起义,曾攻占防城;1907年12月,孙中山任命壮人黄明堂为“南关都督”、李幼卿为“副都督”,发动镇南关起义,占领三炮台,孙中山亲发炮轰击清军,感慨地说:“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注:《胡汉民自传》,《革命文献》第3辑第395页。)1908年3月,黄兴再率200余人到达钦廉上思,当地壮族会党等400多人加入其队伍,共同发动起义,三战皆捷。同年5月,孙中山任命黄明堂为总指挥、关仁甫和王和顺为副总指挥发动云南河口起义,毙清军河口督办。此外,1911年4 月黄兴发动的广州“三·二九”起义中,有10几位壮人参加,其中数人为黄花冈烈士。(注:张声震《壮族通史》(下)906页。)可知世纪之初, 壮人就显示出自己革命的锐气。

辛亥革命后,广西政权落入旧桂系之手。陆荣廷主桂十年,各方公认,在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广西是比较稳定的。陆作为清廷重臣,却也连滚带爬地跟上国民革命。虽然有过镇压“二次革命”,勾结北洋军阀和排挤孙中山的污点,但从总体上看,他并没有公开地公然反对孙中山,这才使孙中山始终在南方有一块进能攻、退可守的根据地。在壮人的历史上,陆荣廷是第一个在关键时刻对全国政局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袁世凯称帝,蔡锷以数千护国军入川抗十万袁军。结果“蔡锷在作战中受到挫折。”(注: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932页。 )正在败退。故而唐继尧宣布云南独立,袁不屑一顾;贵州刘显世 1916年1月宣布独立,袁也不理他。但到3月15日, 权倾桂粤滇黔湘五省的陆荣廷宣布讨袁,袁世凯才大为震惊,仅过7天就被迫取消帝制, 陆被誉为“再造共和”,这件事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非同小可。第二件是任湘粤桂联军总司令,麾军入湘轻取长沙,粉碎北洋军阀对广州革命大本营的威胁,取得护法运动的胜利,维护了孙中山开创的革命成果。

壮人本世纪最光彩的一页,莫过于右江农民革命运动和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后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这显示了壮族人民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注:《毛泽东选集》。)而1922年韦拔群在左右江、红水河地区掀起的农民运动,距这一声炮响不过几年,距“五四运动”更近,这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是先走一步的。正由于有右江农民运动做基础,才能顺利举行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比较大的一块“金瓯”,有18个整县和7个县的一部分,涉及到25个县,数百万人口,绝大部分是壮人。后来由于中央下调令,仅产生一年的红军北上中央苏区,只留韦拔群组建一个独立师保卫根据地,直到1932年韦拔群被叛徒杀害,根据地遭到暂时的失败。从1922年到1932年,右江、红水河的农民运动和红军战斗长达10年,其中有9年是由韦拔群和1925 年到达东兰的党负责人陈洪涛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坚持斗争的,是我国坚持斗争最长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地虽然暂时挫折,但培养出13位将军,占我国少数民族将军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后来都担任了重要职务:韦国清上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韦杰中将,成都军区司令;覃健中将,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冼恒汉中将,兰州军区政委;朱鹤云中将,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欧致富少将,广州军区副司令;卢绍武少将,广西军区司令;吴西少将,海军检察长、海军后勤部副政委;韦祖珍少将,广州军区政委;黄惠良少将,辽宁省军区副政委;黄新发少将,河南省军区副司令;覃国翰少将,广东省军区副司令;覃士冕少将,广西军区副司令;此外还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等10多位部级干部。

如果连同我党各个时期培养的部级干部、各个革命时期牺牲的高级党政干部以及新旧桂系中的壮族高级将领,本世纪产生的壮族高级将领和部级干部多达100多人, 是壮族历史上产生高级军政人才最多的世纪。

二、实现自治的世纪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时,我在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民委、国家民委和全国政协民委联合举行的座谈会发言中讲过一句话:“共产党对壮族功德无量!”这不是宣传,而是发自内心的语言。这是因为,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壮族才第一次得到承认,第一次得到自治权利。回想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从来没有一个中央政权承认过壮族。壮族作为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从“柳江人”算起,壮族祖先劳动生息在华南这块土地上,至少有5到10 万年的历史。壮族祖先筚路蓝缕,费尽移山心力,开辟祖国南疆,功不可没。岭南这个地方,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到处是绿水青山,是“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注:韩愈《韩昌黎文集》卷十。)的好地方。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就更加旧貌换新颜了。但岭南也并非一开始就是“山水甲天下”,早先这里森林茂密,环数百里而无日色,林中毒蛇猛兽横行,毒虫如雾,加上潮湿炎热,瘴气弥漫,史称“近夏瘴热,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疬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二三。”(注:《汉书》卷64(上),2781页。)直到唐代,柳州地区也仍是贬谪“犯人”的地方,柳宗元就被贬于此。他刚到柳州时见此地荒凉,风俗又与中原迥异,心情相当苦闷,在《柳州峒氓》中写道:“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箸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圩人。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又传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中原名士刘贲策能言极谏科, 痛斥宦官专权,考官不敢录取他,并贬柳州任司户参军。刘闲行田野,竟坠马而亡,(注:周孟中:《刘贤良祠记》。)郊野荒芜可见一斑。柳州如此,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壮人就在这样的地方艰苦开辟,付出代价之高可想而知。秦统一岭南后,汉族人民进入华南,后瑶苗亦迁岭表,才换来一个风光如画、物阜民殷的岭南。但在封建时代,封建官员们竟污蔑壮人“巢居鸟语”(注:《宋书》卷92。)、“民如禽兽”(注:《三国志》卷53。)、“与禽兽无异”(注:《汉书》卷64上。)……在名称上加反犬旁,使壮人备受屈辱。直到“五族共和”年代,壮族也依然被打入另册,得不到官方的承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才一年多,百废待举,中央民族访问团就于1951年访问广西,经过深入的调查和专家论证,参照国外特·德·拉古伯里、本尼迪克特和国内钟敬文的《僮民考略》(1928)、丁文江的《广西僮族研究》(1929)、刘锡蕃的《岭表纪蛮》(1933)、李方桂的《龙州土语》(1940)、徐松石的《泰族僮族粤族考》(1946)、李方桂的《武鸣土语音系》(1947)等研究成果,否定了广西新桂系时期认为壮族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汉族的“宗族”这一说法,认为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由于壮族各支系自称多达20多种,经壮族各界代表协商,因“布壮”分布较广,故统称“僮族”,而后中央人民政府正式确认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民族,壮族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得到中央政府的承认。鉴于僮字容易产生歧义,可有“状”“同”二音,周恩来总理于1965年建议改为“壮族”,取健壮、强壮之意,同年国务院正式下达《关于更改僮族及僮族自治地方名称问题给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委员会的批复》这一文件。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重要政策,壮族确认之后不久立即兑现。就在1951年6月中央民族访问团访问广西后仅两个多月,就于8月19日成立了包括壮侗瑶苗等多民族的龙胜各族自治县。1952年8 月开始酝酿成立壮族自治地方,9月制定《广西僮族实行区域自治筹备工作方案》,12 月10日,桂西壮族自治区宣告成立,老红军覃应机任主席。这是壮族历史上第一个自治地方,时距中央访问团访问才一年零五个多月,举措之神速罕见。要知道,当时国家正处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又正值抗美援朝战争,党和政府有多少工作要做?足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对长期处于被压迫、遭歧视的少数民族的深切关怀。桂西壮族自治区后来更名为桂西壮族自治州,下辖3个专区41个县, 内包括壮汉瑶苗彝等广西世居民族,其中壮族人口420万。 接着在周恩来总理和李维汉同志的亲自筹划下,进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筹建工作。在“和则两利”的思想指导下,1957年12月20日国务院第66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撤消广西省桂西壮族自治州的决定》。1958年3月5日,壮族人民和世居广西的汉、瑶、侗、苗、仫佬、毛南、水、仡佬、彝、京等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光荣诞生。4月1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之后又成立了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在广东怀集下帅,湖南江华清塘,贵州从江的平正、宰河、尧贵、刚边、高武、秀塘先后建立了8个壮族乡。壮族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自治、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桂西壮族自治州建立时,下辖自县121名正副县长中, 少数民族干部(绝大部分为壮族)占80%以上。 (注:张声震《壮族通史》(下)906页。)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先后有韦国清等5位壮族同志任主席,10多位同志任副主席,连同在区党委、区人大、区政协任正副职共40多人。

三、高速发展的世纪

历史上,壮族的领主制如果从其最初产生的唐代羁縻制度开始,延续了一千多年之久。清初的“改土归流”也很不顺利,一直到1931年那地土州并入南丹县,改流才算最后结束。封建农奴制上升时期,壮族地区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但从明代后期开始,便逐步走下坡路,并对壮族社会的发展形成越来越大的制约乃至破坏。明末清初产生的地主经济,发育不良,据笔者统计,建国初年土改时,平均每户壮族地主拥有的土地大约在30~40亩之间,抵不上“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北方中农。更为严峻的是,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廉价商品沿西江而上,壮族地区首先成为经济侵略的牺牲品。特别是新桂系统治时期,农村经济特别是手工业遭到破坏,刚刚萌芽的资本主义经济也受到了打击。30年代,边远的凌乐县每年输入洋纱20万斤,洋油25000斤, 洋铁板7万多斤,洋布600匹,日用品1200多担。掠走的土特产有油茶10万多担,桐油6万多斤,八角40多万斤,黄精、香草、香蕈、木耳、 何首乌等药材及山珍20多万斤。(注:覃国生、梁庭望、韦星朗:《壮族》。)大多用不等价交换掠走的,农民吃亏很大。到建国前夕,壮族农村经济破败,农业生产每况愈下。

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壮族地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尽管工作中走过弯路,但取得的巨大成就却是壮族历史上无法与之比拟的。从农业看,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前夕,广西已形成3 个农业生产区域,即南部的粮食、甘蔗、麻类、花生、茶叶、八角及亚热带水果的南亚热带生产区域;中部、东北部的粮食、花生、苎麻、生猪、桔类生产区域;西部、北部山区的用材林、经济林、草食动物、土特产农副业生产区域。有200多个粮食生产基地。解放前,从1906 年黄锡铨创办的广西农林公司起,到1949年陆陆续续创办了几十家。但大多由华侨兴办,而且多随办随停,影响不大,壮族农村没有一辆拖拉机。但到1996年,广西已拥有农机28.47万台,农用汽车2.61万辆,排灌机械10.69万台,半机械化农具490.69万台,农产品加工机械50.42万台。 (注:《广西年鉴》(1993、1997))以粮食作物为主,林业、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广西的工业已有以柳州为中心的钢铁、有色金属、化肥、水泥、机械等工业区;以南宁为中心的食品、纺织、轻工、机械、化工等工业区;以桂林为中心的橡胶、制药、电子、机床、仪表、纺织、旅游产品等工业区;以梧州为中心的食品、轻工、纺织、机械、化工等工业区。其它还有玉林、北海等工业中心。 电力建国前广西总计不足1万千瓦,而且集中在大中城市的汉族地区,桂西基本一片漆黑,而现在已达到290多万千瓦,其中水电占62.5 %, 而且集中在红水河沿岸。1355个乡镇已兴办乡镇企业29.93万个,年产值达582.81亿元。 到1997年,广西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15.20亿元, 比1957年增长17.8倍,年均增长7.6%。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到1990年, 已建成冶金、化肥、水泥、机械制造等厂矿企业100多个, 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33.1倍。南昆铁路从壮族腹心地带穿过,西南五省区通过它经北海出口,使广西处于有利的地位。

教育有较大的发展。大专学校建国前广西仅有六所,而且规模小,时办时停,现在有25所,文山有专科院校1所。师范学校1949年16所, 现为105所。中学1949年756所,1992年为2853所,增加近17倍。小学建国前49万人,1992年5953万多人,增加3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8 %,5年巩固率为97%。1996年,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占34.04%,中专生37.68%,中学生33.96%,小学生42.46%, 接近或超过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其中壮族占大多数或绝大多数。根据教育部和广西教育厅的部署,广西正力争在几年以内完成国家的“普九”规划。

仅从以上部分的材料看,足以说明壮族地区50年来的巨大变化。可以说,壮族地区的科教兴国思想,市场经济观念,经济结构的调整,工农业发展基础,交通的布局,沿海沿边的开放,都已为下世纪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民族精神的复苏

由于封建时代的统治、压迫、歧视和实行愚民政策,也由于壮族没有全民族通用的民族文字做文化的韧带,致使壮族文化发生五大断裂,也就是古与今、文与言、上与下、内与外、传与承发生断裂,不少壮族青年人对自己民族的来源和历史知道的不多,对自己民族历史上对国家的贡献所知甚少。建国以后,这种情况逐步得到改变。首先,对壮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开展,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社科院有关研究所、广西博物馆、通志馆、广西民族学院等广西高校相关研究机构、自治区文化系统、云南省和广东省有关研究机构及高校、中南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等若干研究机构、中央民族大学各文科系部及研究机构等,都对壮族历史文化研究作出贡献。国家民委主持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即《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书》,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况》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两套丛书,对壮族历史文化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有关壮族史著作至今已经出版了五种,即黄臧苏的《广西壮族历史和现状》、黄现璠的《广西壮族简史》(初稿)、黄现璠等的《壮族通史》和张声震主编的《壮族通史》。其它著作也很多,已达几十种,尤其《壮族百科辞典》,在壮族历史上是第一本。新出版的各县县志,也注意反映壮族的情况。此外,比较大型的全国性出版物,如肖克将军任编委主任的《中国文化通志》、李德洙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中央统战部主持的《中国民族百科全书》,壮族都占有一定份量。自治区古籍办不断出版的壮族古籍,在历史文化研究中有特殊的地位。这些著作又往往通过新闻媒介的介绍、引用,扩大其影响范围。今天,了解壮族历史文化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上述各种著作以及大量论文和文章,都对壮族历史上对祖国的贡献作出肯定和赞扬,这也是建国以前所不允许也不可能产生的。壮族开发南疆的辛劳;保卫祖国边关做出的牺牲;对发明水稻种植的贡献;开发南海,培育南珠;铸造作为铜鼓高峰期代表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开发岭西有色金属;培育亚热带水果;发明棉麻纺织;2000多年以前以舫舟为航海工具前去美洲;经营“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北海;闻名于世的花山崖壁画;饮誉四海的《刘三姐》;历史悠久的歌圩及其演化而成的国际民歌节;美观耐用的壮锦,等等,无不使人感到壮族历史之悠久和文化的灿烂。这里对水稻人工栽培稍说几句。水稻在当今三大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美国《读者文摘》1987年11月号文章,全世界有一半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另一半人食用小麦和玉米。正因为大米如此重要,从上个世纪便引发了关于水稻人工栽培起源的争论,争论焦点集中在中国起源说和印度起源说上。1884年,欧洲农业史学家康德尔(De Candolle)就认为印度稻作起源在中国之后。到本世纪,英国的墨里尔、日本的安藤和野口,分别于1917、1951、1956年著文同意康德尔的观点。我国著名农业史专家丁颖30年代曾沿西江考察野生稻,1957年著文“特认定我国的栽培稻种是起源于华南。”(注:《农业学报》1957年8月第8卷第三期。)我根据丁颖的文章和南宁地区贝丘遗址、桂林甑皮岩发现的一万年左右加工稻谷工具,于1991年著文提出壮族是我国最早发明水稻工人栽培的民族之一,引起《中国文化报》的关注,让我就此连写了三篇文章刊于其上。去年,我根据1995年十大考古发现在原壮族先民苍梧部分布地区的湖南道县寿雁镇蛤蟆洞发现一万多年前人工栽培稻碳化标本,又写了《栽培稻起源研究新证》一文,再次提出壮族是我国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民族之一,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新华通讯社作了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了广播;国家科委主编的《跨入二十一世纪的辉煌篇章·实践篇》(论文集》收入该文;《中外产业科技》杂志社受国家科委之托在庐山召开的中国改革开放20年高级研讨会,在我未出席的情况下,有关专家一致评此文为优秀论文。在家乡,《南国早报》、《南宁晚报》也作了报导。这说明,对壮族历史上的贡献只要说得有根有据,就不必回避,就会得到承认,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精神。几十年来众多学者对壮族历史的追寻,是壮民族精神复苏的催化剂,使壮人努力克服文化虚无主义,在追溯祖先的脚印中产生民族自豪感,洗涤那种事事不如人的负面心理,这对民族的振兴必将产生持续的影响。最近,国家科委根据宋健同志的指示,拨出一千万元组织专家构拟三皇五帝年表,我想其意义也是在于振奋中华民族的精神,催化中华民族的复兴。基于此,壮族历史文化的追寻还要做下去。

壮人精神的复苏又一表现在对民族状况审视之后,产生了紧迫感。壮族既自豪又不能盲目自豪,改革开放了,人们的眼光扩大了,山外的世界好精彩,壮人与汉族等先进民族相比,还有许多差距。与世界科技发达的国家百姓生活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壮族广大乡村人民要过上文明富裕的生活,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随着紧迫感产生的是责任感。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它应当对国家作出较多的贡献。这种贡献应当与其人口相称,但目前尚未做到,这就是壮族人民的责任。

回顾二十世纪,壮族足以引为自豪。展望二十一世纪,壮族是充满信心的。二十一世纪应当是壮族经济现代化的世纪,教育科技有较大发展的世纪,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世纪,人民生活富裕文明的世纪。壮族必将走出峒场山,敢作市场经济的弄湖儿,有冒险而有求实的精神,并使“海上丝绸之路”重振雄风,走向世界。以一个面貌全新的民族,无愧于祖国大家庭的一员,从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标签:;  ;  ;  ;  ;  ;  

20世纪壮族述评_壮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