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动物“偷懒”的奥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秘论文,动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然界大多数动物都喜欢“偷懒”,它们只在肚子极度饥饿或能够顺便吃到点东西的时候才进食,也只在季节的感召下才开始“发情”,交配生产后代。动物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它们或站或躺或打盹或挂在树上荡“秋千”,真是懒态百出!
但是,生物进化专家发现,动物“偷懒”原来是有原因的。它们有的闲坐在那儿,是为了保存或者更好地吸收所摄入的热能。一些动物静静地待着,是为了降低体温或为了保持体温。捕食动物和被捕食动物都只有纹丝不动地趴着,才能隐藏好自己。有些动物悄悄地游荡,是在巡视自己的领地。而有一些动物躲在窝里,则是为了避免被杀害。
动物的懒惰有这么多原因,因此动物学家已由研究动物的动态,转向研究它们的静态。科学家希望知道动物在什么时候、为了什么静止不动,从而解开生物学上的一些谜团。比如,不同种群的动物为什么分布在不同的环境中,以及动物如何能在野外严酷的条件下生存。
动物的静止状态真是各种各样。非洲草原上的狮群可以几小时一动不动地趴着,就像一堆堆黄褐色的土,只有偶尔颤动一下的耳朵才能证明它们的存在。好动的猴子一般被认为是自然界中不知疲倦的“杂技家”,可是科学家发现,很多种猴子白天约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不活动的,更不用说它们晚上要睡几小时的觉了。有一回,两位科学家起了个大早去观察一种猴子,他们原以为猴群7点钟就会开始觅食活动,谁知等到11点,猴子还在睡觉。最后猴子起床了,两位科学家却睡着了。
动物为什么长时间处于休息状态呢?生物学家试着用经济学家常用的那种复杂的数学公式,分析动物的能量需要、生育率、食物和水的来源,以及气候等因素。他们发现,对许多动物来说,静相对于动,往往是利大于弊的。首先,对于恒温动物来说,运动会使体温升高,从而加速身体水分的流失,且体温过高还可能会带来致命的伤害。有位动物学家研究了驼鹿,他发现,假如驼鹿花很多时间到处觅食,体温就会上升到危险的界限。这时它要是碰上狼,它就不得不狂奔逃命,从而使体温进一步升高,最后,它很可能热死。所以,为了生存,驼鹿必须学会以逸待劳,保持低体温。以植物为食的反刍动物,它们每吃一小时的草,就必须花三四个小时消化。吃完草后,它们别无选择,只能静静地待在那儿,把胃里的食物重新吐回嘴里细嚼慢咽,然后再送回胃里消化吸收。鸟类飞行时,按单位体重计算,其热量消耗比其他任何动物都高,所以它们必须用大量时间养精蓄锐。
变温动物静止不动的原因与恒温动物正好相反。沙漠中的蜥蜴躺在沙里,当太阳把沙晒热了,蜥蜴也就获得了活力,只有这样它们才能敏捷地捕猎。另外,减少活动也是沙漠动物减少宝贵水分蒸发的好办法。
食物来源的变化也会影响动物的行为。有数百种动物都要冬眠,原因很简单,冬天食物稀少,气候恶劣,又不能繁殖后代,还要时刻担心可能成为其他动物的口中之食,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躲起来蒙头大睡,直到来年开春万物苏醒后再出来活动。与此类似,大洋中的海参要夏眠,也是为了适应食物源的变化。
有趣的是,还有许多动物处于静止状态,并不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而是因为它们负有一种社会责任。这种现象在群居性动物身上表现得最明显。有一位动物学家专门研究野鼠,他发现野鼠群里那些个子最大的似乎总是睡得最多、动得最少。有一次,这位动物学家把一条蛇放进了他实验室里的野鼠窝中。他惊奇地发现,那些平时总是睡不醒的大个子野鼠,立刻跳起来对蛇展开攻击。看来它们并非真睡,而是在站岗放哨。蜂群和蚁群也有专职放哨的兵蜂和兵蚁,它们平时似乎养尊处优,但一旦蜂巢或蚁穴遭到攻击,它们就会立即奋起抵御外敌。对蜂、蚁这些个体较小的昆虫而言,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很大原因是为了节约身体里有限的能量。由此看来,许多动物的静都是为了更敏捷更有利的动。
最新研究还表明,蜂和蚁出生时,体内的遗传密码似乎就已经规定了它们要为群体贡献多少能量,这和它们吃多少东西没有关系。这些动物就像一节一次性使用的电池,体内只有固定的能量,用完了它就会死掉。所以说,越是努力工作的个体越是死得快,难怪它们会计算着用,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还有一种叫树懒的动物,光听它的名字,你就会知道它的特点。树懒生长在中、南美洲的树林里,平时它用四肢把自己倒挂在树上,一睡就是十多个小时,非动不可时,它的动作也慢得像是电影里的慢镜头。由于它如此不爱活动,所以竟然有两种藻类长在它的皮毛和脚趾间。可是懒有懒的好处。在阳光下,静止不动且又长了一身藻类和真菌的树懒,挂在树丛里几乎能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敌害很难辨认出它。
因此,现在有些动物学家竭力主张不用“懒”字来形容动物的不好动。他们认为,动物们并不是在偷懒,它们之所以喜静不喜动,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是它们适应环境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