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0年中国文献分类研究进展_中图法论文

1999~2000年中国文献分类研究进展_中图法论文

1999-2000年我国文献分类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文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254.1

1999年至2000年我国关于文献分类研究的论文有510余篇,研究内容涉及文献分类基本理论、国内外文献分类法、文献分类工作研究等方面。

1 文献分类基本理论研究进展

1999年至2000年有关文献分类基本理论研究的论文有130余篇,约占文献分类研究论文总数的26%。研究内容主要有我国文献分类法发展历程与发展目标、网络信息资源分类组织、文献分类计算机化、文献分类法编制理论与方法等。

1.1 关于我国文献分类法发展历程与发展目标的研究

我国文献分类法发展历程与发展目标,这是世纪之交一些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20世纪我国文献分类法的发展历程,白国应研究员将其划分为摸索时期(1900-1948)、成长时期(1949-1965)、徘徊时期(1966-1976)、振兴时期(1977—现在),并论述了其间出现的三次分类法研究高潮与取得的六项重大成就和十条基本经验[1]。张琪玉教授认为,20世纪是我国情报语言迅速发展的一个世纪,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分类法第一次变革时期(19世纪末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分类法第二次变革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十年动乱”结束)、情报检索发展初期(60年代初到“十年动乱”结束)、情报检索现代化时期(“十年动乱”结束到现在),他总结了每一时期所编制的分类法与词表,并指出了每一时期分类法、词表研究的特点与主要研究者[2]。戴维民教授则着重总结了1949年至1999年我国情报检索语言(包括分类语言、主题语言等)的发展历程与所取得的成就[3]。有些学者专门研究了我国文献分类计算机化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在机辅分类标引与自动分类标引系统研制、分类法机编化和机读化、计算机分类检索、书次号自动配号系统、分类法数据MARC格式等方面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4]。有的学者还研究了20世纪我国档案分类发展之轨迹与特点[5]。还有的学者研究了中国文献分类法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这种基本规律体现在:中国文献分类法起源于书目分类体系,深受外国分类法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以用户的需求为转移,在不断的修订中加以完善[6]。关于面向21世纪我国文献分类法的发展目标,张琪玉教授在《我国情报语言20年的进步与向21世纪前进的目标》一文中论及了我国分类法发展的近期目标,并提出了有关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的课题[7]。司莉博士、俞君立教授、贺安定研究馆员在《我国文献分类计算机化的发展与近期目标研究(下)》一文中阐述了面向21世纪我国文献分类计算机化发展的十年目标:出版与推广分类法机读版、制定机读数据分类标引规则、研究制定规范化的分类法机读格式、建立标准化的分类规范文档、开发研制综合性自动分类标引与联机检索及分类法管理系统、编制适用于网上信息组织与检索的统一分类体系。为实现上述目标,文中还提出了若干对策[8]。

1.2 关于网络信息资源分类组织的研究

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这是1999-2000年间文献分类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搜索引擎及其分类体系问题。一些学者论述了网上搜索引擎的原理、类型与分类体系,比较了一些主要搜索引擎的特点,分析了搜索引擎的发展方向,并对完善搜索引擎的功能与分类体系等问题提出了见解与措施[9-11]。二是,关于建立相对统一的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问题。陈树年研究员在《搜索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一文中阐述了统一网上分类体系的意义以及构建网上分类体系的原则与技术,并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一般用户的综合性中文搜索引擎的“信息分类大纲”,该分类大纲包括22个大类,即:哲学与宗教,人文与社会科学,社会文化,文学与艺术,教育与人才,体育与健身,生活与休闲娱乐,旅游与服务业,医学与健康,经济与金融,政治,法律,军事,历史与地理,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新闻与媒体,图书馆与参考资料,国家与地区,综合网站等。他还认为,以学术和技术为主的搜索引擎、专业搜索引擎最好以权威分类法(或其中的某些类)为基础,经过一定的改造后用于网上信息的组织和检索,因为其科学的体系和严密的结构是非专业人员所不能独立完成的[12]。三是,关于依据文献分类法建立的网络检索系统问题。一些学者论证了文献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下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13]。马张华教授在《文献分类法在网络组织资源中的应用》一文中归纳与分析了依据文献分类法建立的网络检索系统的类型与特点,并就网络分类检索系统中现有分类体系的完善、现代分类技术的使用、网络分类系统的建立方式、标引自动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14]。

1.3 关于文献分类计算机化的研究

1999-2000年间关于文献分类计算机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机辅分类标引系统、自动分类标引系统的研制以及分类语言与主题语言之间自动兼容转换问题的研究等方面。我国对机辅分类标引系统与自动分类标引系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截止目前已开发出来的系统有20多个。1999-2000年间,见诸报道已研制出来的机辅分类标引系统与自动分类标引系统有“计算机辅助分类主题标引系统”[15]、“文书类档案的计算机分类标引算法[16]”、“中文文本自动分类数学模型[17]”、“中文技术文档的自动分类系统”[18]、“中文信息自动分类系统”[19]、“中文地质资料分类专家系统”[20]等。一些学者还发表了探讨自动分类理论与方法问题的论文,主要有:《题名自动分类标引探讨》(吴起立、李朝晖,1999)、《自动分类研究现状与展望》(成颖、史九林,1999)、《自动分类研究进展》(肖明、沈英,2000),《中文文献自动分类中的知识库构造及其仿人算法》(刁倩等,2000)、《基于神经网络的中文信息概念联想构造算法》(刁倩、王永成、张惠惠,2000)等。关于分类语言与主题语言之间自动兼容转换理论研究与系统设计,侯汉清教授等的《计算机建立分类法和叙词表转换系统的尝试》(1999)、《分类表—叙词表转换系统的设计》(2000)两文体现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21-22]。此外,2000年研制了《中图法》电子版。

1.4 关于文献分类法编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一些学者探讨了体系分类法应用于计算机检索的改造问题,如陈树年研究馆员在《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图法〉及其标引技术改造的研究》一文中分析了体系分类法对计算机检索的适应能力,探讨了对《中图法》类目结构和标引规则进行改造及改造后的效果等问题。有些学者分析了体系分类法存在的弊端与现代交叉学科的发展对分类法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文献分类法体系的发展方向是以学科为纲趋向以事物为纲[23]。有的学者认为传统的文献揭示方式(线形方式)不适应网络环境中的多维、超维检索,需要加以改革,其中至关重要的是要大幅增加图书文献的检索点和链接点,增强参照功能[24]。有些学者还论述了文献分类法通用环境复分表的编制理论与方法问题[25]。还有的学者探讨了如何构建档案分类基础理论体系问题,认为应该从档案分类的历史、档案科学组织、档案分类机理、档案信息分类体系、外国档案分类理论研究等方面来构建档案分类基础理论体系[26]。此外,有些学者研究了与文献分类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组织理论问题,论述了知识组织的概念、历史、实质、原理、目标、任务及相关问题[27-30]。

2 国内外文献分类法研究进展

1999年至2000年有关研究国内外文献分类法的论文约有200篇,约占文献分类研究论文总数的39%。其中研究中国文献分类法的论文有180余篇,研究外国文献分类法的论文近20篇,分别约占文献分类法研究论文总数的90%与10%。研究的中国文献分类法主要是《中图法》第4版,研究的外国文献分类法主要是《杜威十进分类法》。

2.1 关于《中图法》第4版的研究

《中图法》第4版于1999年3月出版,对《中图法》第4版的研究,这是1999-2000年间我国文献分类研究领域中又一个热点问题。对《中图法》第4版的研究主要包括总体评价、改进意见与使用方法等三个方面。许多学者认为,《中国法》第4版在第3版的基础上,其科学性、实用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①修订思想、修订原则正确,体现了稳定性、发展性与前瞻性。②修订重点明确而突出,全面、系统地增补了新学科、新技术、新事物类目,而且新增类目符合文献保证原则的要求。③类目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并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与措施,如编列指示性类目与停用类目,增加沿革注释,增设世界种族与民族表等。④进一步增强了类表的规范化程度,在统一配号、统一列类体系、统一注释格式与用语、规范类目名称、实现参照的双向化等方面,较第3版有了明显的提高[31-32]。有些学者还分析了《中图法》A大类与法律、经济、教育、文学、历史、传记、计算机、生物、医学、农业、无线电电子学等类的修订特点与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有些学者研究了《中图法》第4版的标记体系和复分表,提出了增设通用环境复分表的建议。还有些学者阐述了使用《中图法》第4版进行机读数据标引的要点与图书改编问题以及《中图法》第4版使用中类号加“0”、“00”、“000”的问题。此外,1999-2000年间出版了《中图法(第4版)简本》(2000)、《中图法(第4版)索引》(2000)以及《中图法·农业专业分类表》(1999)、《中图法·医学专业分类表》(1999)、《中图法·劳动科学专业分类表》(2000)。还出版了《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2000)。

2.2 关于《杜威十进分类法》(简称DDC)的研究

关于DDC的研究,有些学者评述了DDC的最新版本第21版,分析了DDC21版中公共管理、教育、生命科学等类的修订情况与特点、有关类目结构的调整、新主题的增加与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处理以及DDC21视窗版等[33]。有的学者从DDC编辑支持系统(ESS)、电子杜威(ED)、视窗DDC(DFW)等方面阐述了DDC电子化发展历程[34]。有的学者介绍了DDC网站的内容、特点和使用价值[35]。还有些学者介绍了杜威的生平与杰出贡献以及DDC早期在中国的传播。

1999-2000年间人们除重点研究了《中图法》第4版与《杜威十进分类法》外,还有一些论文分别研究了《科图法》、《人大法》、《中图法》(儿童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版)、《中国档案分类法》、《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大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草案》、《四库全书总目》之分类体系以及《国际十进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日本十进分类法》等。有的学者对《国际十进分类法》与《冒号分类法》首次传入中国的时间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36]。

3 文献分类工作研究进展

1999年至2000年有关文献分类工作研究的论文有180余篇,约占文献分类研究论文总数的35%。研究内容主要是分类工作质量管理、分类标引方法与书次号等。

3.1 关于文献分类质量管理的研究

人们主要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类质量失控的表现、分类质量失控的原因与控制分类质量的措施。研究者列举的分类质量失控的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一书多号,同类书异号,异书同号,同一种书过粗标引或过细标引,对丛书的“集中和分散”处理不当,新主题图书归类不准确等。研究者认为,产生分类质量失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由于各馆《中图法》使用本不同,致使各馆的分类标引深度不一致;②单主题中多因素图书的分类规则不统一;③文献分类法中某些类目的列类标准不清晰;④分类人员不熟悉分类法,未严格遵守分类标引规则等。针对上述原因,研究者提出了以下控制分类质量的措施:利用网上书目资源,共享分类标引成果;利用馆藏数据库查重,严格遵守分类标引程序;利用计算机处理分类标引深度;对论述单主题中多因素的著作,分类法编制机构应制定出详尽而统一的分类规则;进一步完善分类人员的知识结构;健全、完善分类工作制度。

3.2 关于文献分类标引方法的研究

有些学者阐述了在计算机条件下文献分类标引的程序与方法[37],分析了长期使用手工编目和手工检索形成的固有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对计算机条件下标引和检索方法的束缚,提出了使用先组类号实现后组检索与采用多途径联合检索的新思路[38]。有的学者将人工智能与模糊理论引入图书分类工作,提出了一种图书模糊分类方法[39]。有些学者阐述了报纸、期刊、漫画、多媒体数据库、大学学报、会议文献、博士论文、参考工具书的归类方法。有些学者阐述了各学科门类图书,如文化、旅游、知识经济、传记、医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建筑等类图书以及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图书的归类方法。还有些学者研究了档案的分类标引规则,阐述了各种档案,如全宗内档案、机关文书档案、照片档案、报社档案、中小学档案、合同档案、企业档案、销售经营档案、海事档案、公安消防档案、农业档案、医学档案、革命历史档案、民国时期档案的分类标引方法。另外,《国家图书馆学刊》开辟了文献“分类标引参考咨询”专栏,刊登了有关新学科、新事物文献的分类方法与实例。

3.3 关于书次号码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书次号理论、书次号取号方法和《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等。对于书次号理论,人们主要探讨了书次号的作用、编制书次号的要求、著者号与种次号的优劣以及书次号标准化等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书次号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图书排架,其次才是用于组织分类目录;书次号的编制应尽可能符合简易性原则,即号码简短,易认、易写、易排,而没有必要体现“分类的延续”;著者号与种次号各有优缺点,不能相互取代;实现书次号标准化,必须将排架标识与检索标识区别开来[40]。此外,有的学者还研究了辅助区分号问题。对于书次号的取号方法,有的学者研究了中小学图书馆种次号的取号方法,有的学者对团体著者取号提出了新方法,还有些学者研究了书次号在期刊分类中的应用。关于《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以下简称《通表》)。研究者普遍认为,《通表》编制较为科学,具有较好的区分性、规律性和伸缩性,在整体上优于其它同类著者号码表。有些学者还针对《通表》中存在的某些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意见。

标签:;  ;  ;  ;  

1999~2000年中国文献分类研究进展_中图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