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政治现代化及其历史规律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性论文,试论论文,政治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何谓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与政治发展关系怎样,政治现代化有无历史规律性。笔者拟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同仁。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地区一系列殖民地半殖民地、托管领土等相继摆脱殖民统治,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但是,这些在战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刚刚独立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的危机,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建立起适应本国国情的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活方式,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社会政治生活,逐步走向繁荣昌盛,这不仅是各民族国家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且还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因为“二战”后随着对原苏联冷战的开展以及美国势力在亚非拉地区的扩张,需要开拓对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知识和了解,以保持和扩大他们在这些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再加上美国许多大基金会的支持和鼓励以及政治学的“行为主义革命”,使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发展研究在60年代兴盛发展起来。他们总结西欧和美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政治统治经验及其政治结构和政治文化进一步发展完善的经验,并且以此为标准来设计新兴独立国家的政治模式。到了6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以及美国和西欧旧的政治结构弊病的进一步显露,他们又利用研究第三世界国家所得的主观观念和概念来研究本国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文化建设和发展。
究竟何谓政治发展?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分析归纳之,无外乎以下四个方面:(1)从地理来说,它主要是指亚、非、 拉等贫究及工业落后的开发中国家的政治,也包括美国和西欧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结构调整和政治文化建设;(2)从演变来说, 它指范围广泛的现代化过程中有关政治的方向和后果;(3 )从目的论来说,它是向某种政治体系目标或状态的进展;(4)从功能来说, 它是朝向现代工业社会所拥有的政治特征的进展过程。政治发展既包括前进环节,也包括停滞倒退环节,但从整体上看,这些环节归根结缔具有渐进的方向,与社会历史发展相一致。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是紧密相联的,政治现代化既可看作政治发展的一种存在状态,又可视为政治发展的一种实践过程。具体来说,政治现代化可理解为政治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一种目标和过程,是政治发展在现代社会的特殊表现,是为了说明和强调现代社会所特有的政治发展的要求、趋势和过程,揭示在社会政治运动影响、新技术革命冲击下政治发展的新方式。它至少包括以下两种涵义:(1)现代化代表着特定的历史时期, 即西欧从封建型的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型的现代社会过渡以及代议民主在当代的进一步发展完善;(2 )现代化代表第三世界新兴民族国家(不发达的和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代所特有的从传统社会向西方现代社会的过渡过程。政治现代化就是标志这个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侧面,即处于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社会的政治体制所发生的全部结构变革和文化变革〔1〕。
二
早在14世纪的西欧一些地区封建经济内部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在政治上,要求有集中统一的政权来统一货币,度量衡,扩大商品市场,保护商品的自由生产和交换;在意识形态上,要求打破旧的封建神学束缚,要求宗教信仰自由,强调人性,反对神性。因此,在15至16乃至17世纪初,西欧出现了一些相对集中的强大王权,结束了过去那种以城堡和骑士为基础的领地分封时代,掀起了以反封建反教会为主的中世纪文化向近代文化过渡的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以宗教信自由,反对封建繁琐宗教为目的的宗教改革运动。同时,这个时期也基本上完成了“地理大发现”,形成了世界市场,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往来。以上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使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始了西欧封建型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现代型社会的过渡。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王权日益成为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障碍。同时经济上日益成长壮大的市场阶层(级)对其在政治上无权地位也日趋对封建王权不满,要求自由、平等的政治权力。因此,首先在英国于17世纪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新兴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的联合政权。随着从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发展而强大的法、德等国的工业资产阶级也通过不同的方式,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相继在19世纪上半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或与其他阶级联合统治的代议民主制的初步形式,基本上完成了从封建型社会向资本主义型社会的转化,开始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成为西欧封建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型现代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可是,工业革命的后果不仅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而且也产生出了它的同胞兄弟—工业无产阶级,并在这一时期,她也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因此,新兴资产阶级在同封建贵族、金融大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时,也不得不提防其背后的无产阶级,而且对其政治统治较封建贵族更有威胁性,因此,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达成妥协采取武装镇压等形式对付无产阶级,而对封建贵族和金融大资产阶级或者主要采取民主改革的方式,或者在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推动下,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封建贵族手中的政治权力,同时尽力排斥无产阶级、独掌国家政权,加强和完善资产阶级统治。到19世纪50~6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已基本完成,但是,自下而上的民主运动还在继续进行着。
当然,在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专制独裁的逆转现象。如在德国的民主进程中,出现了1862年的俾斯麦“铁血政策”和1933~1945年希特勒纳粹独裁统治,在意大利出现了1930~1944年的法西斯化独裁统治。但是,它们都是暂时的,是民主化长河中的一个涡流,而且它们有的在专制同时不得不涂上民主的色彩,实行一些民主的政策。如俾斯麦军国主义君主制时期还实行有利于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的“自由改革”,在“二战”结束后,德、意、日法西斯专制政体解体,并在战胜国的监督下进行了民主改造,重新确立了代议民主制度。总之,到了“二战”结束后的40年代,欧美(包括亚洲的日本)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都确立了比较完善的政党制、议会制、普选制和文官制等代议民主制度,基本上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完成了封建传统型社会向资本主义现代型社会的过渡。但是,它们继续发展完善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还没有完结,还在继续进行。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形势出现了新的特点。“二战”后随着科技革命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得西方资产阶级有可能从剩余价值中多出一些份额来安抚工人阶级,调整劳资关系。再加上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广大人民都亲自经历过世界大战所带来的祸害和苦难,对法西斯的恐怖统治记忆犹新,因此,他们普遍憎恶独裁专制,害怕战争暴力,向往民主自由,并且为此而进行斗争。适应这一新的形势需要,西方资产阶级不仅把民主扩大到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而且在政治领域也进行了民主改革,如在宪法中增加了关于公民权利义务的条款,扩大了公民权利的规定范围,而且有一系列的具体政治制度设施作保证,较为普遍的采有了公民投票制;进行了议会及其选举改革,行政机构和文官制度改革,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等一系列民主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管理的高效化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三
那么,经过几个世纪艰苦斗争得来的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能否适用于亚、非、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呢?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
“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如何发展,有主要以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模式和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模式。由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种种需要,不仅对这些国家进行经济“援助”,而且还搞民主政治输出;50~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内发生了一些动乱,而资本主义世界却呈现一片较繁荣的景象。因此,新兴民族国家纷纷仿效西方代议民主制度进行政治现代化建设。然而,事情的变化并未给那些主张向现代化平稳过渡的人以丝毫的鼓舞。1960年刚果发生的灾难就是动乱和不平稳的征兆,这种动乱和不稳定在尼加拉瓜内战中达到了极点。到60年代下半期,不但在非洲,而且在第三世界其他国家似乎都以群众暴动、军事政变和退出联邦等政治模型建构起来了。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近15年中,亚、非、拉约有30个国家发生了大约40次成功的军事政变〔2〕。非洲在独立的年代里共发生了100多次军事政变(以著名的“非洲年”1960作为计算的起点”)〔3〕。拉美在60 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有12个国家相继发生军事政变,建立军政府〔4〕。 事实迫使西方学者不得不改变一种从纯粹理论模式出发的研究方法,试图从客观上对整个第三世界中国家的政治变化作历史比较研究,以建立普遍适用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从强调作为政治发展最终状态的民主制度转向强调稳定和秩序(这并非排斥民主政治,“稳定”和“秩序”是民主政治的前提)。同时发展中国家也总结经验教训,以根植于本地区、带有自己鲜明特点的既不同于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模式,又不同于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各种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其政治发展的指导思想,使其在社会各阶层中有较深的基础,力量不断得到加强,在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鲁、哥斯达黎加和乌拉圭等国,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现代资产阶级政党制度。在占拉美总面积85%、总人口90%以上的7个主要国家中, 民主代议制政体已取代了军事独裁政体,少数几个依然维持军事独裁政体的国家,也不得不顺应民主的潮流,逐步向着文人政府过渡或列出了“还政于民”的时间表。
第三世界政治现代化的曲折发展是与其经济发展和政治文化变化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这些国家虽然在名义上宣布政治独立,但是,她们的经济政治实际上仍严重地依赖于西方国家,独立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而且这些国家内部不同地区有的处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不同形态,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社会和非社会的共同体与制度还起着很大的作用,并且形成了所谓的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及民族文化传统也极不统一。凡此种种都构成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迅速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威胁,这时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冲击,必然引起传统观念和外来民主价值观念的冲突,带来传统专制政治结构和现代民主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体系和现代政治体系的严重对立,使人们对于新的政治体系或政治形态还没有形成政治一体化的心理取向,却对传统的政治结构还保留着强烈的意识,而发生认同危机;使新的政治体系无法建立起应有的权威和合法性,另一方面,传统政治社会化培养出来的被人们过分依赖的政治权威又被破坏,结果在现实政治中找不到满足其期望的政治权威,而发生合法性危机;使传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信条被动摇,另一方面,新的政治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又未得到必要的实现。导致政治信仰功能的丧失,发生了信仰危机;改变了传统政治环境和政治体系中漠视政治参与和自主政治权利的状况,造成参与的扩大,可是新的政治体系尚不能通过制度化的固定渠道使人们积极参与政治,从而发生参与危机;改变了传统社会环境中长期发展的分配价值观念和分配制度,另一方面,新的政治体系又未能建立起新的符合人们理想的公正的分配制度而发生分配危机。从而引起了社会、政治动乱,在那些军人在独立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和军人干政具有历史传统的国家中,军事专制政体的建立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从以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1 )政治现代化首先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观念所引发的,同时它又促进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没有观念的相应变革就会导致现代化的畸形发展;(2 )政治现代化必须在统一、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内进行,在一个四分五裂、主权不完全独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地区内,是不能实现政治现代化的;(3) 政治现代化模式与目标的选择和确立,必须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走带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4 )政治现代化虽然要有本国以外强制力量的推动,但其根本动力在于本国内部政府的社会动员与国民的觉醒和认同;(5) 政治现代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现代化的各方面条件还不完备成熟时,不宜急于建立民主化的政治制度,否则,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总之,政治现代化是受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因素影响的,它具有阶段、序列和速率等时空性,这是被世界政治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普遍规律。
注释:
〔1〕参见〈罗〉O·特勒斯尼亚:《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载《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7年第3期。
〔2〕参见〈苏〉格·伊·米尔斯基:《“第三世界”:社会、 政权和军队》商务印书馆,1980年4月版第2页。
〔3〕《国外政治学》1988年第4期第23页。
〔4〕《国际问题研究》1988年第3期第1页。
标签:政治论文;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