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龙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12000)
摘要:目的 探讨膈下逐瘀汤在气滞血瘀型痛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6 年2 月至2017 年2 月我院收治的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40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20)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n=20)使用膈下逐瘀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和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00 %,对照组为80.00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证候积分和疼痛VAS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膈下逐瘀汤可有效提高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痛经症状、体征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痛经;血瘀型;布洛芬缓释胶囊;膈下逐瘀汤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phragmatic under by stasis soup in the application of qi and blood stasis type of dysmenorrhea treatment effect.Collected in February 2016 to February 2017,our hospital of 40 patients with dysmenorrhea qi stagna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method,the control group(n = 20)use ibuprofen sustained release capsule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n = 20)use under the diaphragm by stasis soup treatment,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reatment,th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degree of pain.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was 95.00%,80.00%,the control group(P < 0.05;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syndrome integral and pain VAS score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P < 0.05).Conclusion under the diaphragm by stasis soup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qi and blood stasis type of dysmenorrhea,plays a positive role to improve patients with dysmenorrhea symptoms,signs,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 dysmenorrhea;Blood stasis type;Ibuprofen sustained release capsule.Under the diaphragm by stasis soup
痛经是一种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未婚女性中较为多见,调查显示[1],我国约50 %的未婚女性存在痛经现象,痛经在行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严重的影响了女性的正常工作、生活,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痛经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西医镇痛治疗,仅能部分缓解月经的疼痛感,且单纯应用西药,患者不良反应较多,易耐受,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基于此,我院采用清代著名医学家王清任《医林改错》的膈下逐瘀汤进行气滞血瘀型痛经治疗,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6 年2 月至2017 年2 月我院收治的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40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20 例患者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20 例患者使用膈下逐瘀汤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年龄19~35 岁,平均年龄26.31±4.17 岁,病程19~33 个月,平均病程25.63±6.54 个月,对照组患者年龄21~36 岁,平均年龄26.79±4.32 岁,病程16~35 个月,平均病程25.17±6.09 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痛经的诊断标准[2];② 患者经中医辨证均确诊为气滞血瘀证,且为原发性痛经;③ 患者年龄18~35 岁,月经周期规律;④ 患者在接受治疗前15 d内未使用过镇痛、镇静或激素类药物;⑤ 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正常;⑥ 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 非血瘀证患者;② 继发性痛经患者;③ 患者月经周期不规律;④ 患者存在严重肝、肾、循环系统疾病;⑤ 患者存在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治疗依从性较差。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使用膈下逐瘀汤进行治疗,处方如下:当归 10 g、川芎 10 g、赤芍 8 g、桃仁 10 g、红花10 g、枳壳5 g、延胡索6 g、五灵脂 8 g、乌药9g、香附 6 g、丹皮6 g、甘草10 g[3],烦躁胁痛者,酌加柴胡9g,郁金15g,栀子15g以疏肝清热;口干、便结者,酌加黄柏10g、知母10g、大黄10g以泻火通便;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叶10g、小茴香6g,随证加减;上述诸药加水煎煮,取200 mL水煎液为一剂,于月经前3 d开始服用,1 剂/d,早晚分服,连续给药10天,治疗3 个月经周期。对照组患者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进行治疗,即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1 粒/次,qd,月经来潮前2~3 d开始给药,连续给药10天,治疗3 个月经周期。
1.2.2 评价指标
以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和疼痛程度作为评价指标。证候积分评价,月经期间出现小腹疼痛 5 分(基础分),腹痛明显加0.5 分,腹痛难忍加1 分,坐卧不宁加1 分,面色苍白加0.5 分,四肢厥冷加1 分,冷汗淋漓加1 分,影响工作、学习加1 分,伴腰部酸痛加0.5 分、伴腹泻加0.5 分,伴恶心呕吐加0.5 分,休克加2分。疼痛程度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价。治疗效果评价,治愈:治疗后患者痛经的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的证候积分和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 50 %,,腹痛较治疗前明显减弱,其他症状也有所好转,不服用药物可正常生活;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证候积分和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25~50 %,腹痛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服用止痛药后可正常生活;无效:治疗前患者痛经的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甚者较治疗前恶化。
1.2.3 统计学方法
各组患者的评价指标结果均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证候积分和VAS评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效果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2.1 治疗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00 %,对照组为80.00 %,见表1。
3.讨论
痛经是年轻女性最为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痛经的发生可能与月经期间女性子宫内膜前列腺素水平升高[4],造成子宫内膜收缩增强或产生痉挛性收缩有关,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西医对症治疗,仅能暂时改善患者的疼痛感,停药后,痛经仍会复发,无法有效进行治疗。痛经始见于《诸病源候论》,中医理论认为该证的病机在于真阴不足、冲任伏热、湿痰闭塞患者子宫,造成冲任气血运行不畅,子宫气滞血瘀、积血闭塞,临床上以气滞血瘀型痛经最为常见,“气滞则不通”、“不通则痛”,因此临床治疗应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膈下逐瘀汤中桃仁、红花、赤芍、丹皮、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5],枳壳、乌药、延胡索、香附行气活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方中诸药合理配伍,共奏“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功,从而使患者冲任和子宫气血调和流畅,同时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依据患者症状的变化,合理的调节处方中药物的使用剂量,有效的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后的证候积分、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膈下逐瘀汤可有效提高血瘀型痛经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痛经症状、体征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樊丽,于燕,王晓姗,等.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263-265.
[2]中华人民卫生部药政管理局编.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63- 265.
[3]陈洪芳.加减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疲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评价[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5):30-31.
[4]徐云霞,李大剑,李伟莉.膈下逐瘀汤对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减少其复发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4):365-366.
[5]张慧,吕美.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1,27(2):18-19.
论文作者:余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3
标签:患者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疼痛论文; 对照组论文; 原发性论文; 积分论文; 体征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