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语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绵延至今的语言,在其发展史上,佛教尤以梵文佛典语言,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词汇的角度,从两方面简单介绍了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一是对汉语词汇的丰富,二是对汉语固有词汇的改变。从词汇实例及佛教文化内涵入手,加深我们对文化交融、汉语本身认识。
关键词:佛教用语;汉语词汇;影响
一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丰富
西汉末期佛教从中亚、西域传入中国,经魏晋隋唐迅猛发展,终与中国传统文化合流,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而语言作为一种最敏感而显著的文化因子,也随之佛教文化的传播而产生着变化,正如梁启超先生尝言:“盖我国自汉以后,学者唯古是崇。不敢有所创作,虽值一新观念发生,亦必嵌以古字,而此新观念遂淹没于囫囵变质之中,一切学术,俱带灰色,职此之由。佛学即昌,新语杂陈;学者对于梵义,不肯囫囵放过;搜寻语源,力求真是。其势不得不出于大胆地创造。创造之途既开,则亦为分析的进化。此国语内容所以日趋于扩大也。”[1]
1.1 佛教专用语
佛教传入后,为宣扬教义,大批的佛典翻译产生了大量的佛教词语,它们并不是全民的通用语,大多出现在专门典籍或佛教文献中,以阐述佛教教义、禅语及其思想内涵的专有名词或词根的形式出现,多属于新造词。
1.1.1 词根
在翻译佛典中,由于有不少内容很难在汉字字库中找到相应的词,于是人们就创造了新的字来与之契合,这样大大的丰富了汉字的字库。如:塔:梵文Stupa汉文中本无此字,魏晋时专门造出,始见于《道行般若经》音译为佛图、浮图,意译为图冢、灵庙。是藏佛身和经卷之地,是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产生了塔林、塔楼、塔台、塔钟等词。此类还有禅、佛、僧等。
1.1.2 专有名词
一些汉语名词在佛典中表达教义、礼仪和典故时使用,其使用范围也仅限于佛教经典。如:舍利、比丘、阿鼻、沙门、灌顶、持戒等。
1.2 日常用语与熟语
1.2.1 日常用语
在日常用语中,频有佛语出现,只是其中很多词的佛教意味在传播过程中被淡化甚至不再为人所知,如:世界,语出《楞严经》:“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再如导师、志愿、行者等都来源于佛教用语,成为了现代汉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2.2熟语
汉语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
(1)成语
成语是一种言简意赅,典雅庄重的语言形式,在汉语中有相当数量的成语与佛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一刀两断,语出《五灯会元》:“一刀两断,未称宗师。”原意为虽能干净利落的判断是非邪正,但未能圆融一体,和光同尘,也称不上宗师。现多比喻干脆利落。又如昙花一现、皆大欢喜、大千世界等都来源于佛典。
(2)惯用语
惯用语往往通俗有趣口语色彩浓厚,多以三字为主,来自佛教的惯用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现世报,语出慧远《三报论》:“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现多比喻今生当下受到恶报。又如野狐禅、造口孽、门外汉等。
(3)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近似解谜的极富生活气息和民间智慧的语言形式,与佛教也有着密切关系。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老虎挂念珠——假慈悲等。它以一种戏谑的口吻,冷幽默的方式,将深刻玄妙的佛理,轻松有趣的表达出来,便于更好的融入百姓的生活中。
(4)谚语
谚语是一种言简意赅、口头性极强,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广泛的反应社会各个方面的语言形式。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语出《景德传灯录?湖南长沙景岑禅师》:“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现多用勉励人们更求上进。类似谚语还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早知今日悔不当初等。
二 佛教用语对汉语固有词汇的改变
2.1 承上转化
即普通汉语固有词汇的佛教专科化。在汉语词汇中,有一些汉语固有词,因佛教翻译的需要,被赋予了与佛教有关的新义,这些词由于在佛经中的广泛使用,久而久之,退出了一般词汇的行列,变成了佛教的专用语。如:
寺:《说文解字》:“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指执掌法度的官庭。《广雅》:“寺,官也。”如鸿胪寺,太常寺等。后因佛教传入,用这个词指众僧供佛、传教、居住之所,生产了寺庙、寺院之义。而今在现代汉语中,其原始的古义已早为人淡忘,成为专门的宗教用语。
布施:本是汉语固有词汇,指施舍财物予人。佛经翻译时,借用此词作为梵语Dana的意译,为六度之一。《大乘义章》卷十二:“以己财务发布与他,名之为布;己惠人,目之为施。”此词后成为佛教专用语,即通过为他人造福积德的一种修行方式。
2.2 启下转化
即佛教专科词转入汉语固有词,如:
真空:《行宗记》:“真空者,即灭谛涅槃。”今转为汉语汉语固有词表示荡然无物。
变相:原指表现佛经故事的图画。今犹言换汤不换药。
2.3 承上启下转化
即汉语固有词佛教专科化后又转回为一般词汇,但已失其本意。如:
同居:古指尚未分家的兄弟等,犹言同财、同藉。佛教借以指凡圣杂居的国土,为四佛土之一。今则特指男女两性结合的共同生活。
西方:古代泛指日落的方向。《诗经?邶风?简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佛教专指弥陀净土。今多特指欧美各国。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D].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3].汪卫东.野草与佛教[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
[4].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萨皮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29
论文作者:张晓玲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6
标签:佛教论文; 汉语论文; 词汇论文; 佛典论文; 用语论文; 惯用语论文; 语言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6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