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术机构仓储和建立IR国家联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论文,机构论文,国家论文,联盟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机构仓储(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是图书情报界近几年的一项研究热点。Raym Crow于2002年首次将IR定义为:获取和保存一个或多个大学的智力产出的数字化集合。2003年,网络信息联盟的执行理事Cliffold A.Lynch将IR定义为:一个大学向其成员提供的用以管理和传播该大学及其成员所创造的电子资料的一系列服务。这个定义已经不再从“资源”的角度来限定IR,而是将IR看成了一种服务,广为学术界接受。2004年6月24日在伦敦召开了“IR及其对出版业的影响”研讨会,这次会议对IR及其在学术出版领域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并给出了较为一致的看法:IR是基于机构的服务,对机构所创建的内容进行存储、传播、管理和监管。[1]
美国和英法德等欧洲国家都投入巨资对IR进行研究,目前全世界已有数百个大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建立了自己的IR。中国学术界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着IR的发展,2005年7月北京大学等50多所大学图书馆的馆长在武汉大学讨论并通过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提议“建立一批特色学术机构库。”目前,IR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国内地,初步建立起本机构IR的有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在香港,有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台湾,台湾“中央研究院”建立了“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MAAT)”,但国内记录在案,对外公开的只有香港科技大学机构知识库(http://repository.ust.hk/dspace/),厦门大学机构典藏库(http://DSpace.xmu.edu.cn/dspace/)等为数很少的IR。
1 大学构建IR的重要意义
1.1 长期保存大学的学术成果
大学每年都产生大量的原生科学成果,这些科学成果反映了本校学术水平和发展动态,是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重要学术资源。然而,这些宝贵的资源往往分散保存在各系资料室甚至个人手中,没有得到系统的收藏,成为不易获取的灰色文献。分散保存存在很多弊端和风险,甚至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料的丢失。经过长期积累,这些资料数量已经相当庞大,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有责任收集并长期保存本校的数字信息,建立本校的IR。
1.2 加速学术成果的传播
有限的出版资源已经不能承受日益增多的科研成果发表和传播的需要,出版门槛被提高,出版周期加长。高校建立本机构IR,使大量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短时间内得以展示传播,并被检索和利用,大大促进了成果的转化。
1.3 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资源的共享
IR是学术资源开放利用的重要工具,不同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通过建立共享利用机制,在权利义务平衡的前提下,相互开放学术资源,对于加强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降低学术信息利用成本,扩大学术文献的获取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4 促进教育发展
大学的师生可以利用IR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通过IR的各类课件进行自主学习、作业和考试,教师可通过IR交流、完善教学课件和教学方法,科研人员可通过IR进行继续教育和进修提高,方便了解各高校的研究成果,避免研究课题的重复。[2]
1.5 提高大学的学术声誉
IR作为本机构主办,立足于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收集与共享,它连续、集中、系统、全面地反映大学教学科研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交流价值,成为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通过互联网这一桥梁,将本校的教学科研成果不断向外界展示和推广,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增加高校的可见度和声望。
1.6 扼制商业出版社的垄断出版行为
高校师生的学术成果通常只有通过出版才能被认可和传播,现行的出版机制需要出版单位或个人支付高额的出版费用,另外,高校图书馆又需要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购买这些学术期刊,这使得出版社成为高利润单位,而学者和学术机构却需要背负双重经济负担。IR的建立,无疑将起到扼制商业出版垄断行为的作用,使其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2 大学构建IR过程中细节问题分析
构建IR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学图书馆担负着知识传承、信息服务、学术传播的重要责任,应在构建IR中起到枢纽作用。
2.1 组建工作团队
人力资源是建设IR最关键的环节,首先要组建一支精英的工作团队,团队成员应该包括图书馆主管领导、精通计算机应用的技术维护人员、图书馆专业人员,最好再有一个校级领导直接主抓这项工作,学校的重视程度、宣传力度、资金投入多少直接影响IR建设的成败。
2.2 调研过程
组织工作团队收集查阅大量关于IR的资料,并且通过对其他大学或研究机构已构建的IR进行学习、考察和分析,充分借鉴他人的经验与教训,从而明确构建IR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过程。根据本校的情况,整体规划制订本校建立IR的政策、方针、目标,并制订出具体、细致的实施方案和长期及短期目标。
2.3 确定IR收录的范围和内容
既然是机构内IR,其收录的作者范围就应该是本校的师生员工。具体再确定准有资格把文献存放本校 IR,是本校所有成员,还是专指教师,笔者个人认为应该有一个限定。收录内容包括:已发表的期刊论文、未发表的预印本、学术会议论文、教学资料或课件、学位论文、其他。可以把收录的内容分成几个大模块,比如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学位论文,大模块下再根据本校的系别专业细分出小模块,建立纵向多层次的检索链条,每一个大模块都设有组长负责,组长可由图书馆专业人员担任,细分下去的小模块由组长联系学院领导安排专人负责,学位论文联系学位办、研究生处等相关单位配合。IR建设力争能够细致、全面地把本校资源收录完整、齐备。
2.4 IR内容的质量把关
IR反映了大学的科研水平,内容就应有一定高度,避免水平太差的作品上传到IR,因此,各个小模块不仅要有专门组织人员,还应设资深教授专家在专业的内容、质量上把好关。当然,IR本来的目的是降低出版的门槛,所以把关后的门槛也不能过高,不然就违背了建设IR的初衷。博硕士论文有导师指导,水平一般较高,可以直接授权博硕士有上传权限,学士毕业论文因为数量庞大,水平参差不齐,可以由指导教师选择较优秀的论文上传。
2.5 确立版权问题
大学图书馆构建IR将不可避免地涉及许多法律问题。一般而言,学术报告、统计数据、教学课件、论文的预印本等文献信息的版权归作者所有,作者有权对其文献作出处理,如文献资料存放在IR,作者可授予收录其文献信息的图书馆拥有“非专属授权”传播权利,“非专属授权”不会阻碍作者以其他方式出版或传播其文献,作者仍然保留其文献的所有权。已出版论文的版权较复杂,有些论文出版后版权归作者所有,大部分则是出版商拥有版权,这就需要作者与出版商协商,修改版权转让协议,以允许作者自我典藏。[3]有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是IR与作者、出版商、OAI服务商建立合作关系,作者将自己的学术论文投稿给出版商,同时将论文提交给所在机构的IR,出版商向作者所属机构提供论文元数据,并给作者发送包含有论文全文链接的Email,在IR中可以检索到相关资源的元数据,并通过全文链接到出版商的期刊网站。OAI服务商可以通过其采集和聚合器获取IR中的元数据,实现资源共享。[4]大学图书馆IR应在作者提交作品时就版权问题作出声明,作者点击同意,即表示已接受协议内容。
2.6 经费问题及IR的服务性质
构建IR的软件可以免费下载使用,所以建设的前期成本不高,但建设IR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后期的内容维护、软件升级、存取权限变化等问题,将是一项涉及庞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工作,高校在构建IR初,应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学校前期投入多少专项经费,后期经费如何解决,确定IR建成后是否可用于商业目的,对用户是完全免费开放还是需要部分收费。在解决经费问题上可以向社会上大型企事业、基金等机构寻求赞助,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为企业的产品做广告,收取商业广告费来支持IR的运行。由于IR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还尚无一个合适的经济模式去支持其工作,需要在IR建设运行中不断摸索。
2.7 确定构建IR的工具
目前,IR解决方案主要可以分为四类:(1)专用系统,这类系统是IR研究项目的成果,如eScholarship、 JISC IE、Knowledge Bank等;(2)开放源码和免费的系统,如DSpace、Fedora、Archimede、CDSware等;(3)商业系统,如Documentnm、Bepress、UMI/ProQuest研制的 DigitalCommons等;(4)混合型的系统,如VTLS公司的 Vital等。为了便于IR建设者选择现有的IR解决方案,美国开放社会研究所(Open Society Institute,OSI)近年来定期发IR软件指南,并从基本情况、技术细节、仓储和系统管理、内容管理、用户接口和查询功能、存档、系统维护等多方面对各软件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5]我国现已建成的IR,基本上均采用DSpace软件系统。DSpace系统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MIT Libraries)和惠普实验室(Hewlett-Packard Labs)联合开发的一个开放源代码数字存储系统,全球的科研机构都可以免费获取该软件,用它来构建机构存储、学习对象库、电子论文库、电子记录管理、数字保存、数字出版及其他更多领域。由于DSpace系统支持OAI-PMH协议,一些大型的目录服务机构(如Google Scholar和OAIster)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收集DSpace系统的元数据,为DSpace系统中的数字资源的传播与利用提供了便利。
2.8 推广和宣传
安装、运行IR系统只是一个成功IR的开始,如果缺乏内容,IR只是一个空壳,因此,机构内教师、科研人员的广泛参与和决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IR建设与服务的前提。技术人员要把IR的用户界面制作得便于检索使用和提交内容,使用户很容易得到在线帮助。IR工作团队必须深入院、系、所,广泛宣传建立IR对教学、科研和学术传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普及IR知识。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校院级领导的号召、鼓励,举办普及IR知识的讲座,把IR检索和内容提交的步骤制作成课件公布在校园网主页的显著位置,编印宣传小册子,对投稿多的作者进行奖励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使广大师生把向IR提交成果当成一种习惯,只有IR内容的不断扩充,建设IR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意义。
3 建立IR国家联盟
机构仓储虽然由机构创建,但其开放获取特性使它可以在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一些国家的科研管理机构正在努力引导将分散的机构仓储联合起来,构建成为全国性的联邦机构仓储体系,澳大利亚的ARROW项目;荷兰的DARE项目;英国的eBank UK,ePrints UK项目,都是这种联邦性的国家级仓储的代表。[6]IR作为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工具和开放利用的枢纽地位是可以预期的,全国各地高校图书馆建设自己的IR将是一种趋势。我国处于建设IR的初期,应该做长远规划,为今后建立IR国家联盟做准备。笔者认为,应该从现有的已建立IR的单位中选出一个领导机构,比如中科院或厦门大学,其他已建成IR的各单位协助,国家拨出“建立IR国家联盟”的专项经费,由这个领导机构选取统一软件,如DSpace软件,制定统一规划,指导全国大学建设机构内IR,建立知识库之间网络链接,最终实现IR国家联盟。
收稿日期:200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