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方言语音的接触演变_方言论文

土家语语音的接触性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土家论文,语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语支归属未定。土家语发生学关系不易确定,主要是因为土家语和汉语长期密切接触,受到汉语的深入影响,系统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地理上看,分布于中南地区的土家语位于藏缅语言区域的最东部,处于西南少数民族语言同中原汉语的交界处,与西南官话、湘方言等汉语方言为邻。从文化上看,土家族地区同中原文化和中央政权的交往和联系历史悠久、关系密切。自秦汉以来,土家族与汉族的政治交往、经济交流和文化交融日益深入和发展,为土家语语言接触提供了充分的社会条件和语言背景。土家语中存在着大量汉语借词,在2000多个常用词中汉语借词将近一半,并且深入到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这就使得土家语语音系统受到很大影响,不仅造成个体性、零散性的特征迁移,还发生系统性的特征迁移。这些影响关系到语言发展和演变的方向,同时也成为南北两大方言语音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拟通过两个方言的语音比较,特别关注汉语借词的语音变化,探讨汉语对土家语语音演变的影响,以期对语言接触的方式、过程、原因和结果提供一个新的个案。文中所用的土家语资料均来自作者2003年和2005年对北部和南部方言的田野调查。

一 方言的音系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土家语分南、北两大方言,方言之间互不通话,除语法和词汇差别外,语音上也有一定差别。

1.南、北方言的语音系统及其差异

声母 南部方言有27个,北部方言有21个。两个方言声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南部方言有浊塞音、塞擦音声母,而北部方言这些声母没有浊音。

韵母 南部方言有34个,北部方言有25个。两个方言韵母系统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南部方言有前、高、圆唇元音y和以其为介音的一套韵母,借用汉语音韵学术语就是有5个撮口呼韵母,而北部方言没有这一类韵母。

简单来说,土家语南北方言之间的语音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浊塞音、塞擦音声母的有无;二是撮口呼韵母的有无。

2.方言语音差异的主要原因 这两种系统性的差异都是与汉语的接触有关。南、北土家语分别与不同的汉语方言接触,受到不同的影响。南部土家语使用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泸溪县潭溪镇,与州府吉首市为邻;北部土家语分布在湘西州的龙山县东部以及同毗邻的保靖、古丈和永顺四县交界地区。这两个地区的汉语方言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泸溪、吉首的汉语由于地处湘方言和西南官话的接合处,因此语音系统中“既有西南方言的成分,也有湘方言的特点,”“属边界方言”(陈章太、李行健,1996)。在汉语方言分区的划分,上历来存在不同观点,或划为湘方言,或归为西南官话(鲍厚星,2006)。引起分区歧异的一个突出因素就是,声母系统中的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平声读不送气浊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也就是说,平声的塞音、塞擦音声母保留古浊音特征是南部方言所在地的汉语(以吉首话为代表)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当地汉语方言中,塞音和塞擦音声母有工整的清浊对立(李启群,2002):

而北部土家语所在地的龙山、保靖、古丈和永顺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地区。这一地区汉语(以龙山话为代表)具有典型的西南官话特点,没有浊塞音、塞擦音声母,没有撮口呼韵母。两个方言的比较如下:

(1)古全浊来源的塞音、塞擦音声母

(2)撮口呼韵母

汉语方言中的这种音韵差别随着借词进入了土家语:在南部土家语中读浊音的声母在北部土家语中则读作清音。例如:

在南部土家语中读撮口呼的韵母在北部土家语中读作齐齿呼。例如:

将上述两种现象概括起来,可作如下表述:

全浊音(平声)撮口呼

汉语泸溪话+ +

土家语南部方言

汉语龙山话-- 土家语北部方言

上述这两个由于汉借词来源不同而形成的土家语方言语音对应差异,显示出汉语和土家语的方言在音类特征上的相关关系,表明这些区域性统一特征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3.语言接触和语音演变 土家语两个方言清浊声母的对应不仅存在于汉语借词中,而且也存在于固有词中。下面的例词显示出两个方言的浊音和清音声母存在整齐的语音对应规律。

例词北部方言南部方言例词北部方言南部方言

固有词的整齐对应表明南、北方言的浊音和清音声母有共同来源,由于受不同的汉语方言的影响,发生了不同的演变。浊音清化是藏缅语语音演变的重要现象,现代藏缅语言中不同语言清浊声母的对应,如彝语支浊声母和缅语支清声母的对应,体现了浊声母分化的不同结果。土家语两个方言中的清浊声母由古浊声母分化而来符合藏缅语演变的总体趋势,但分化的发生明显又与汉语不同方言的接触和影响有关。

撮口呼韵母全部出现在汉语借词中,表明这类韵母是来自汉语的新韵类,是十分典型的由语言接触而引起的外源性演变(潘悟云,2006)。如南部土家语中的撮口呼韵母例词:

综上所述,土家语两种方言语音的系统性差异是由于语音演变和汉语的影响所造成,充分说明了土家语语音演变中汉语影响的重要作用。

二 语音接触性演变的过程

土家语同汉语接触所引起的语音系统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汉借词语音和土家语固有语音之间形成多种对应关系。不同对应关系的形成及其转化,引起特征迁移、固有特征消失或保留、新特征增加等各种变化,从而推进、延缓或改变土家语语音演变的历史进程或轨迹。下面以土家语南部方言为例进行详述。

1.汉语借词语音同土家语固有语音的对应 汉语借词进入土家语时,借词读音同固有语音之间常常形成以下多种对应关系。

(1)等值对应

借词读音如果是固有音系中已有的音,借词读音不变,与固有音系中的同音形式形成音值完全相同的等值对应。如土家语音系有舌面擦音声母,以为声母的汉语借词进入土家语后,同土家语音系中的相对应:

韵母也同样,土家语有复元音韵母ai,汉语借词中的ai进入土家语后,与固有的ai韵母形成等值对应:

ai=ai

(2)非等值对应

当借词语音在固有音系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形式时,通常发生程度不等的变化,与相近似的固有成分形成非等值对应。如汉语借词中的复元音韵母au进入土家语时,由于土家语没有这一韵母,因而同主要元音相同而韵尾元音相近的韵母形成非等值对应关系,au读作

同样,加上介音-i-构成的三合元音韵母iau也读作相应的i

非等值对应有时在复元音韵母与单元音韵母之间形成,土家语没有复韵母ei,因此汉语借词中的ei同土家语固有韵母中相对近似的单元音i形成非等值对应:

(3)等类对应

上述各例无论是等值对应还是非等值对应,汉语借词语音和土家语固有语音之间都是一对一的关系,即等类对应:

(4)非等类对应

有时汉语借词语音和土家语语音之间的对应不是相等的,是多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关系。如土家语没有鼻辅音韵尾,因此带前、后鼻韵尾韵母的汉语借词进入土家语后,都同固有音系中相近似的鼻化元音韵母相对应,从而形成二对一的非等类关系:

汉语借词中的前鼻音尾韵母an、ian、uan和后鼻音尾韵母进入土家语后由于非等值和非等类对应而合流为一个系列,因此汉语中不同的韵母在土家语中成为同一个韵母:

2.对应关系的特性及其转化 上述四种对应关系显示了借词语音进入固有音系的具体方式,其中等值对应关系的借词读音不发生变化;非等值对应关系的借词读音要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依据固有音位进行程度不等的调整;等类对应关系的汉语借词在类别上仍保持原来的音类分界;非等类关系则改变原来的分类,发生合并或分化。等值和等类关系具有稳定性,无论是借词的读音还是对固有的语音都起到固化的作用。非等值和非等类关系则具有变化性,不仅借词语音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同时可能在固有音系中留下潜在的促变因素。对应关系的这种特性可通过下表显示:

语音音值对应

语音数量对应 稳定程度

等值对应 +等类对应 +++

等值对应 +非等类对应

+—

非等值对应

—等类对应 +—

+

非等值对应 —非等类对应 —— —

也就是说,当借词语音同固有语音形成等值等类的对应关系时,借词语音和固有语音乃至音系都处于最稳定状态,当两者形成等值非等类对应、或者非等值等类对应的关系时,语音处于+—或者—+的相对稳定状态,当两者是非等值非等类对应的关系时,语音的稳定性最差,相接触的两种语言必然在语音上发生趋同变化,或者借词语音被固有语音同化,融入固有的音系,或者固有的语音向借词语音趋同或增加新的语音形式。

例如南部土家语中有清浊严整对立的塞音、塞擦音声母,当地汉语方言中借进的清浊音声母分别归入固有的清声母和浊声母,形成等值等类的对应关系:

这种一一相对的等值对应,表明汉语借词语音同土家语固有语音完全吻合,因此清浊声母的区别性特征十分稳定,没有触发变化的潜在因素。

汉语借词在土家语音系中的非等值对应主要表现在韵母方面。当地汉语韵母类型比土家语复杂,有单元音韵母、二合和三合复元音韵母、前鼻音和后鼻音韵尾韵母等多种类型,土家语固有音系以单元音韵母为主,复合元音韵母较少,没有鼻辅音韵尾,只有鼻化元音韵母,因此汉语借词中的韵母同土家语韵母之间绝大多数都是非等值对应。如:

上述例子显示了绝大多数固有音系中没有的外来语音逐步进入固有音系的过程:借词读音首先同一个相近似的固有语音形成非等值对应;在外来影响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具有不稳定性的非等值对应可能发生分化,从而出现两读现象,产生同借词读音等值对应的新语音。对应关系转化的过程,是借词经历了同土家语语音的非等值对应和同汉借词原模的等值对应两个阶段,发生语音回归的过程;而对于土家语音系来说,是在汉语影响下新的语音萌生并进入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下表图解:

3.对应关系的阶段性和变化趋向 借词语音同受语固有音系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其转化是语音同化的过程。受语中的新语音产生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汉语借词读音首先同受语的固有语音形成非等值对应,然后转为同汉语原模语音的等值对应。一般来说,在借词进入的初始阶段都同受语的固有语音形成对应,固有音系按照自身规律吸收、改造、融合外来形式,因此借词向受语的固有语音趋同而与原模词的语音趋异。如果借词数量不断增加、影响持续增强,借词的语音对应可能发生变化转向原模,即向源语的语音回归趋同。例如,汉语借词进入土家语的初始阶段,大都与土家语固有语音形成非等值对应,汉借词读音向土家语趋同:在汉语长期、强烈的影响下,一些借词的读音发生逆转,同汉语形成等值对应,导致土家语语音向汉语语音趋同。借词语音同原模之间的趋异和趋同是借词音变的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从趋异转化为趋同的过程,就是受语的语音在语言接触的外来影响下发生演变的渐进过程。

撮口呼韵母的汉语借词在土家语南北方言中的读音差异就是由借词音变的趋异和趋同这两个不同阶段决定的。带有撮口呼韵母的汉语词借进土家语,先同相近似的带有-i-介音的韵母形成非等值对应,如在北部土家语中。随着汉语影响的逐步深入,借词同土家语固有语音的非等值对应转为同汉语原模的等值对应,汉语撮口呼韵母进入南部土家语音系,成为新的韵类,从而引起固有音系模式的改变(Campbell.1998)。

借词同原模的趋异转化为趋同需要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外部语言的影响必须达到相当的强度。土家语南、北方言虽然都同汉语有悠久的接触历史,处于汉语深刻和强烈的影响之下,但由于使用人口和通行区域等方面差别悬殊,因此受汉语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有大有小。北部土家语人口众多,占土家语总人口的98%以上;通行区域曾经涵盖湘鄂渝黔边界的广大地区,目前在湖南西北部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交界的十多个乡镇使用,相对来说,受汉语影响而发生的变化要小些。南部土家语的使用人数很少(仅1000人左右),分布范围很小,而且处于当地城镇和主要交通干线周边,受汉语影响的强度和深度都比北部方言要大,目前仅残留在泸溪县潭溪镇中方圆十几公里的四五个村子。这种人文背景直接影响两种方言的自身活力和结构系统内部的稳固性。北部土家语的汉语借词不仅数量相对较少,而且进入的时间也相对较晚,不同时期的调查资料表明,一些南部方言早已借进的撮口呼韵母汉语借词在20世纪50年代还没有进入北部方言,如(田德生,何天贞等,1986年):

北部土家语对汉借词语音改造、融合的能力也大大强于南部土家语,具有明显汉语特征的语音很难进入固有音系,汉语借词中的撮口呼韵母同固有的斗介音韵母保持稳定的非等值对应关系,没有像南部土家语那样发生向借词原模趋同的转化,即使在转用汉浯和兼用双语的土家族所说的汉语中,撮口呼韵母也仍然与原模趋异,读作相应的齐齿呼韵母。因此撮口呼韵母只留存在土家族地区的永顺、保靖、古文、酉阳诸县县城等少数地方(杨时逢,1974),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汉语方言中几近消失,这是土家语底层扩散的结果,体现了语言接触的双向性影响。

三 结语

通过以上土家语两个方言之间的差异考察土家语语音演变的触发因素、进程和流向,可以探讨语音接触性演变的普遍性规律。

1.土家语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的语音差异主要表现为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和撮口呼韵母的有无上。这两种系统性差异可能是受汉语影响造成的。南部和北部土家语的使用人口数量、分布地域面积差别悬殊,并且分别与不同的汉语方言接触,虽然都受到汉语很大影响,但所触发的接触性演变并不一致。

2.同汉语的接触引起了土家语语音的多种变化,具体表现为:固有特征消失,如促进了北部土家语中的浊音清化演变进程,塞音、塞擦音声母中的浊音特征消失;固有特征保留,原来趋于消失的特征得到巩固和留存,如南部土家语中塞音、塞擦音声母仍保持严整的清浊对立;新特征增加,如南部土家语增加了具有明显汉语特色的撮口呼韵母系列。这些变化反映了汉语对土家语语音演变的影响:或者触发新的变化,促进语言的历史演变;或者固化原有的特征,延缓或遏制语言的演变进程。既改变了语言历史演变的进程和时间层次,又改变了语言内部的空间关系,扩大或缩小方言之间的差异。

3.汉语接触对土家语音系的影响通过借词语音同固有语音之间的多种对应关系及其转化而实现。借词语音同受语的固有语音形成的等值、等类对应关系具有稳定性,对语音特征起固化作用;非等值、非等类对应关系具有不稳定性,在改变借词语音的同时也可能在固有音系中留下促变的潜在因素。

4.相互接触的两种语言通常发生趋同变化,借词语音同受语固有语音的对应关系及其转化是两种语言同化的基本途径和方向,不同阶段的对应情况和语音同化的趋向密切相关。汉语借词进入土家语首先和土家语固有语音对应,在这一阶段借词向固有语音靠拢,被固有音系改造、吸收、融合;如果外部语言的影响持续增强,对应情况可能发生逆转,借词出现向汉语原模语音回归的趋势,固有音系在大量借词的影响下向外来影响的源语趋同,新的语音形式日渐形成并巩固,成为音系中的新成分。汉语撮口呼韵母进入土家语的过程就体现了这一阶段性的转化。可见,借词的不同对应的两个阶段,决定了相互接触的两种语言同化的不同趋向,在借词语音同受语语音对应的阶段,借词向受语的固有语音趋同;在借词语音向源语回归的阶段,受语的音系向源语语音趋同。

5.同化趋向的转变除了同对应关系的稳定性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由语言的使用人数、分布状况、政治地位、社会功能等人文社会背景所决定的两种语言的活力和外部影响的力度。在其他因素大致相当的情况下,使用人数少的南部土家语比北部土家语更快地向汉语趋同;而北部土家语在汉语影响下较为稳固地保持固有特征,即使是同固有语音非等值对应的汉借词也不轻易发生语音回归,如汉语特色明显的撮口呼韵母不仅始终未能进入北部土家语的音系,也未进入转用或兼用汉语的土家人口语中,反而可能影响当地汉语方言失去了这类韵母。

6.语言接触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双向性。即使是语言活力和功能相差悬殊的两种语言,也可能在接触过程中互相影响而引发外源性的演变,从而形成共同的区域性特征。然而,功能强弱不等的两种语言在趋同过程中不仅变化程度不相同,而且方式也不一样。弱势语言主要受借词的影响;优势语言则可能在双语状态或语言转用发生后受底层影响而引起特征逆迁移,如汉语龙山话在影响北部土家语的同时,自身也受土家语影响而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无论是借词影响还是底层影响都有一个竞争的过程,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标签:;  ;  ;  

土家族方言语音的接触演变_方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