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香[1]2004年在《转Bt基因棉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统计生态学方法,对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整体结构、目标害虫、非目标昆虫时序变化、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等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1.转Bt基因棉对节肢动物群落整体结构的影响 保铃棉、冀抗668的物种丰富度较常规防治棉田有一定变化(2001年保铃棉下降2.33%、冀抗668下降9.30%、2002年保铃棉增加4.44%、而冀抗668下降4.44%),保铃棉的个体总量2001、2002年较常规防治显着增加依次为60.64%、158.87%。其中植食性亚群落的优势种类组成上有一定改变,保铃棉田的个体总量2001、2002年较常规防治增加57.02%、173.59%。捕食性和寄生性亚群落的个体总量2002年明显增加(30.64%),2001年则降低20.81%。各处理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值的高低次序为:2001年冀抗668(2.0314和0.5545)>保铃棉(1.7624和0.4715)>常规防治(1.7341和0.4610)>常规不防治(1.2741和0.3388),优势集中性指数高低次序为常规不防治(0.3629)>常规防治(0.2635)>保铃棉(0.2606)>冀抗668(0.1834);2002年常规防治(1.6481和0.4329)>保铃棉(1.1546和0.2999)>冀抗668(0.9616和0.2557)>常规不防治(0.8311和0.2196),优势集中性指数高低次序为冀抗668(0.5139)>常规不防治(0.5054)>保铃棉(0.4255)>常规防治(0.2995)。此结果表明,两转Bt基因棉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大于常规不防治,表明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优于常规不防治棉田,显示其结构的合理性,优势集中性指数比较结果则表明:两转Bt基因棉田的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均匀性有一定变化,就2002年而言,两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集中性指数较高,某一害虫存在大发生的可能,因此转Bt基因棉田适宜采取IPM策略和方法。 2.转Bt基因棉对目标昆虫的影响 (1) 对棉铃虫百株卵量的影响 调查过程中发现,各处理的棉铃虫百株卵量无太大的差异。在第2代卵期时(6月18日~6月30日),两种抗虫棉(保铃棉和冀抗668)的落卵量明显高于非抗虫棉,由此可知:Bt抗虫棉对棉铃虫产卵无趋避性,有时甚至诱使棉铃虫成虫产卵。 (2) 对棉铃虫百株幼虫量的影响 在整个生长期,保铃棉和冀抗668上的棉铃虫小幼虫量显着低于常规棉花品种;而大幼虫量在后期,两种抗虫棉品种上较多,显示其抗虫性具有时效动态特点。 3.转Bt基因棉对非目标昆虫的影响 转Bt基因棉田非目标昆虫优势种类变化较大,棉铃虫不再是主要害虫,棉蚜、红蜘蛛、棉蓟马等刺吸性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捕食性天敌优势种则无明显变化,仍为瓢甲类,蜘蛛类,革蛉类和捕食性蝽类;而寄生性天敌如棉铃虫侧沟茧蜂(Micoplitis)和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 Uchida)的数量明显减少,优势种变化较大,转Bt基因棉田寄生性天敌优势种为棉蚜茧蜂(Lysiplebia japonica AsHmead)和金小蜂科(Pteromalidae);中性节肢动物类群数量、种类均无明显变化,表明转Bt基因棉对中性节肢动物类群无明显影响。 4.转Bt基因棉对节肢动物群落整体结构及时序变化的影响 2001保铃棉与冀抗668的相似系数最高(0.8246),冀抗668、保铃棉与常规防治的相似系数依次0.6459、0.5829,保铃棉和冀抗668与常规不防治的相似系数为0.5669、0.4485。2002年与冀杭668的相似系数最高(0 .6887),保铃棉和冀抗668与常规防治相似系数为0.4739、0.3828,保铃棉和冀抗668与常规不防治的相似系数为0.3124、0.3999,此结果表明,两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整体结构一致,相似性较大,与常规防治相比,相似系数有所降低,表明常规功治棉田中人为控制因素对节肢动物有一定影响;转Bt基因棉对节肢动物群落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显着。 本研究为更好的发挥转Bt基因棉在棉花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转Bt其因棉田害虫综合治理的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马海芹[2]2003年在《转Bt基因棉对棉田非靶标生物及次要害虫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转Bt基因棉至今每年在我国广泛推广应用达150万公顷,对棉田非靶标生物及次要害虫的影响是其生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首次采用经室内筛选对Bt棉具高水平抗性的棉铃虫品系(YCR),以评价用Bt棉饲养的抗性棉铃虫对寄生性天敌中红侧沟茧蜂和齿唇姬蜂与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和大草蛉生长发育的影响,在连续种植Bt棉5年的河北威县(该地区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基因频率逐年明显上升至约9%)调查寄生性天敌的寄生情况,并在江苏阜宁、六合、常熟及本校Bt棉试验田调查盲蝽象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发生危害情况,为Bt棉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用5~8叶期的Bt棉苗期主茎倒2叶喂棉铃虫抗性品系YCR的初孵幼虫3天,结果发现其幼虫生长发育速率明显慢于取食常规对照棉的敏感棉铃虫(CK),其次序为:喂中双抗(Bt+CpTI)的YCR幼虫(1龄中期~末期占64.3%)<喂新棉33~B(Bt)的YCR幼虫(1龄末~2龄初占71.2%)和双抗321(Bt+CpTI)YCR幼虫(1龄末~2龄初占77.6%)<喂苏棉12的YCR幼虫(2龄初和中后期各占43.5%和37.7%)<喂苏棉12的敏感品系HZS和YCS幼虫(2龄初和中后期各占29.7%和59.0%);用Bt棉叶喂抗性棉铃虫5天后,对其生长发育速率有相似的影响,其次序为:喂新棉33~B的YCR幼虫(2龄初~中期占84.2%)<喂中双抗的YCR幼虫(2龄初~中期占76.5%)<喂双抗321的YCR幼虫(2龄中~末期占72.9%)<喂苏棉12的YCR幼虫(2龄末和3龄各占35.0%和39.9%)<喂苏棉12的HZS幼虫(2龄末和3龄各占26.0%和54.6%)。用上述喂Bt棉3天和5天的棉铃虫分别供中红侧沟茧蜂和齿唇姬蜂寄生,研究其对两种寄生性天敌寄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中双抗、双抗321及新棉33~B的抗性棉铃虫对中红侧沟茧蜂和齿唇姬蜂的寄生率、结茧率及羽化率均造成严重的影响,但单价棉和双价棉间差异不明显。与取食常规对照棉的敏感棉铃虫(CK)相比,叁种Bt棉处理组对中红侧沟茧蜂的寄生率分别下降55.6%、42.5%及49.8%,结茧率分别下降59.1%、47.7%及51.9%,羽化率分别下降69.5%、60.9%及68.2%,中双抗和新棉33~B处理组茧重分别下降20.9%和17.2%,用对照棉苏棉12饲喂的抗性棉铃虫对中红侧沟茧蜂的寄生率和结茧率也有明显的影响,与CK相比分别下降41.5%和47.3%;对齿唇姬蜂的寄生率分别下降39.9%、49.7%及46.6%,结茧率分别下降45.2%、50.4%及44.2%,羽化率分别下降63.5%、54.7%及59.2%,中双抗处理组茧重下降32.2%,用苏棉12饲喂的抗性棉铃虫对齿唇姬蜂的寄生率、结茧率、羽化率和茧重也有一定的影响,与CK相比分别下降25.1%、25.3%、65.2%和20.7%。河北威县田间调查发现Bt棉田齿唇姬蜂对棉转Bt基因棉对棉田非靶标生物及次要害虫的影响研究铃虫1龄幼虫的寄生率、结茧率及羽化率与常规棉(鸡脚棉)田相比均分别下降100%;2龄幼虫分别下降35.4%、35.40)及38.1%;3龄幼虫分别下降47.2%、47.2%及45.4%。但在田间高温天气条件下,未发现中红侧沟茧蜂的发生与常规棉田有明显差异。表明棉铃虫对Bt棉产生杭性后,Bt棉对寄生性天敌有严重的影响,必需引起重视. 室内和田间调查研究了Bt棉对两种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和大草蜂生长发育的影响。室内研究结果表明:与取食常规对照棉的敏感棉铃虫(CK)相比,取食Bt+C PTI基因棉(中双杭和双杭321)的杭性棉铃虫对异色瓢虫1龄幼虫的存活率有一定的影响,幼虫平均死亡率均为24.0%,而CK为4.9%;取食中双杭、双杭321及新棉”.的杭性棉铃虫对大草岭1龄幼虫有严重的影响,幼虫平均死亡率为“.7%、63.3%及50.0%,而CK为20.0%;但未发现Bt棉对两种捕食性天敌的2龄以上幼虫的存活率及其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有不利影响.田间调查发现Bt棉田两类捕食性天敌的数量与常规棉田相似。 2 001一2 002年间,在江苏享宁、常熟、六合及本校试验田对棉田非靶标害虫种群发生危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Bt棉对鳞翅目非靶标害虫棉大卷叶螟具有极高的杭虫性,双杭321、中双杭、新棉33e及中29棉株受害率分别为3.1%、3.9%、0及2 5.0%,而常规棉苏棉12棉株受害率为100%;但对甜菜夜峨和料纹夜蛾杭虫性很差,Bt棉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棉盲椿、棉蚜、红蜘蛛、棉蓟马、棉叶蝉及棉粉虱无杭虫性;棉蓟马在中双杭、新棉33,及9 9.棉田发生明显重于常规棉田,但在双杭321和中29棉田发生与常规棉田相似;并且发现Bt棉田棉盲峪危害率在本校试验田明显重于常规对照棉田,双抗321、中双杭、新棉33气”“及中”棉田棉株受害率分别为90.8%、75.8%、83.0%、68.8%及70.1%,而苏棉12棉田为25.3%;常熟市试验区2代盲蜷象百株危害率约60%,明显高于对照棉(为30一40%),必须用药防治.
崔金杰, 夏敬源[3]1998年在《麦套夏播转Bt基因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文中提出1997年在田间系统研究了转Bt基因棉品系中R103(早熟品种)在麦套种植方式下,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棉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棉造桥虫(Anomis flava)有良好的抗性,发生高峰期百株幼虫数量均显着低于对照品种中16(早熟品种),但转基因棉田仍需防治第3和第4代棉铃虫;和常规棉相比,转基因棉自然控制田和转基因棉综合防治田的棉蚜(Aphis gossypii)分别增加33.1%和减少25.1%,红蜘蛛(Tetranychus cinabarinus)分别增加138.9%和减少18.5%,棉蓟马(Thrips tabaci)分别增加346.0%和315.3%,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分别增加63.8%和29.0%,棉盲蝽(Lygus lucorum)分别增加57.1%和减少18.9%,棉叶蝉(Empoasca biguttula)分别增加11.5%和14.2%,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分别增加11.8%和45.5%,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graminicola)分别减少3.6%和3.6%,草蛉(Chrysopa sp.)分别减少20.0%和增加38.7%,小花蝽(Orins minutus)分别减少30.4%和9.0%,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分别减少79.2%和87.5%,侧沟绿茧蜂(Microplitis sp.)分别减少88.9%和90.7%,棉蚜茧蜂(Lysiphlebia japonica)分别增加85.1%和90.2%。可见,转基因棉田刺吸性害虫发生数量加重,捕食性天敌数量减少不明显,寄生性天敌数量明显减少;转基因棉田采取综合防治后,能较好地保护和增殖自然天敌,有效地控制非目标害虫的为害。
余月书, 杨益众, 任璐, 邵益栋, 钱坤[4]2004年在《转Bt基因棉对棉田寄生物非亲和效应的研究》文中提出采用分期接虫和分期回收的方法,研究常规棉与转基因棉品种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在不同棉花品种间的寄生作用。结果表明:棉铃虫第2~4代发生期以及卵期和幼虫期,转基因棉品种的棉铃虫卵、幼虫寄生率均显着低于常规棉品种。棉铃虫卵期的寄生蜂主要为拟澳洲赤眼蜂(Tricogramma confisum),幼虫寄生蜂为棉铃虫齿唇姬蜂(Compoletischlorideae)等。由此可见转基因棉对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存在非亲和效应。通过对转Bt基因棉国抗22及其亲本泗棉3号棉铃虫不同世代间卵、幼虫寄生率的纵向比较,发现同一品种棉花上不同世代间棉铃虫卵寄生率差异不显着,而幼虫寄生率差异显着。
崔金杰, 夏敬源[5]1999年在《转Bt基因棉对昆虫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影响》文中认为运用群落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转Bt 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的结构与组成。结果表明,转Bt 基因棉田物种数低于常规棉田,个体总数和害虫的相对丰盛度高于常规棉田;害虫优势种类发生了较大变化,棉铃虫不再是转基因棉田的主要害虫,而红蜘蛛、棉蚜、棉蓟马等刺吸性害虫则上升为主要害虫,捕食性天敌优势种无明显变化,仍为龟纹瓢虫,寄生性天敌优势种由侧沟茧蜂、齿唇姬蜂演替为棉蚜茧蜂-
钱兰华[6]2014年在《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国内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生长发育、行为习性、种群消长、天敌影响的研究进展,探讨其成因机制并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 转Bt基因棉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D]. 李文香. 河北农业大学. 2004
[2]. 转Bt基因棉对棉田非靶标生物及次要害虫的影响研究[D]. 马海芹. 南京农业大学. 2003
[3]. 麦套夏播转Bt基因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C]. 崔金杰, 夏敬源. “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叁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 1998
[4]. 转Bt基因棉对棉田寄生物非亲和效应的研究[J]. 余月书, 杨益众, 任璐, 邵益栋, 钱坤. 扬州大学学报. 2004
[5]. 转Bt基因棉对昆虫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影响[J]. 崔金杰, 夏敬源.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6]. 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影响的研究进展[J]. 钱兰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