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

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

刘秀燕[1]2007年在《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股票期权制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旨在解决企业“委托—代理”问题,实现报酬和风险相对称的长期激励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股票期权制度作为股权激励的典型方式在国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财富》排名前1000位的美国企业中,已有90%的企业对经理人员实行了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20世纪90年代后期股票期权引入我国,至今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研究相对滞后,与国际惯例存在一些差距。虽然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一股份支付》规范了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使股份支付业务会计处理有了操作指南,在会计准则上为股票期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随着股票期权业务的发展,将对准则提出新的要求,应随着实务的发展对准则作出补充。本文通过对我国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的研究及与国外关于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的比较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议,旨在加强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研究,进而推动我国股票期权的健康发展。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股票期权的含义、类型和理论基础,从而得出了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并且对股票期权会计主要问题加以分析。第二部分,对股票期权的会计规范进行了国际比较,介绍了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关于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进展。第叁部分,指出我国目前股票期权会计处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四部分,针对相关问题,借鉴国外的会计处理思想,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股票期权会计的理论体系,对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刘娜[2]2007年在《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经理人股票期权作为一种长效的激励机制,由于其激励效果和成本上的优势,为美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生产增长、技术创新、和股市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企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引入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制度,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我国企业现代化建设中必将大有用武之地。本文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内外股票期权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思路,试图在现有的会计模式下为新颁布的股票期权会计处理规范寻找理论依据。在充分评述国内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论证了经理人股票期权“费用化”在我国现时条件下的理论可行性和现实必要性,本文认为,由特定的角度来分析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其结论都难免片面,因此,在现行会计模式下,“费用化”不失为妥善解决股票期权会计确认问题相对较为理想的选择。针对股票期权“费用化”之后的计量,本文引进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并重新界定了公允价值和五种计量属性的关系,认为公允价值并非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而是五种计量属性公允与否的判断标准,以此为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得出: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这一计量属性能够较为可靠地计量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是五种计量属性当中相对比较理想的一种。论文最后对美国股票期权实施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通过对比安然为首系列企业的财务丑闻与硅谷高科技企业的巨大成功,分析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双刃剑效应,阐述了笔者关于股票期权激励的两点思考,其一: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有其适用性,其激励效果与企业类型相关,低成长性企业应该慎用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其二:以股价作为经理人激励基础和业绩评价依据是股票期权激励效果扭曲的原因之一,因此,将市场与行业等经理人无法控制的系统影响因素“过滤”掉,股票期权激励的优化设计势在必行。结尾部分,结合对美国股票期权实施现状的思考,针对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具体设计,本文根据我国企业特殊情况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股票期权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肖瑛[3]2005年在《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准则的研究》文中认为在股票期权日益风靡全球的大背景下,期权制已经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可以预见,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企业的探索、引进和应用将逐步展开。而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这一制度激励功能的发挥。本文拟对股票期权会计如何在我国实施予以研究,对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提出建议,从而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股票期权会计准则提供理论参考。 本文采用的主要是规范研究方法,共分为五章,文章首先按照财务会计对经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一般流程,深入探讨了股票期权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披露问题;然后具体介绍了美国股票期权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深入思考了美国股票期权会计制度所引发的问题;接下来在总结美国股票期权会计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建立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准则的基本思路及其主要内容进行探讨,最后分析了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准则基本思路的指导下,对完善我国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提出了相应的实务指南。

易耀华[4]2009年在《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之探讨》文中指出经理人股票期权(Executive stock option, ESO)在现代公司治理中被认为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最有效的激励措施之一。经理人股票期权制度通过让公司的经营者分享公司剩余收益,协调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通过设定未来目标来绑定未来经理人可收获的潜在收益,并以此最终获得所有者和经营者各自的利益实现,达到企业价值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在20世纪九十年代,经理人股票期权风靡美国各大企业,并一度刺激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自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了企业可以试行经理(厂长)“持有股份”的分配方式之后,许多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积极展开了经理人股权激励制度的实践。然而,我国股票期权制度正处在起步和试行阶段,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研究也不深入。目前我国实施经理人股票期权制度的公司不太普遍也不尽规范,对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更是各行其是,在不同的企业差别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的规范性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计量、披露各环节的系统研究,期望构建出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的方法体系,同时,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汲取理论精髓,把握准则发展趋势,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探索总结我国现有体制下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的现状和不足,为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一、研究目的1、探讨更能体现经理人股票期权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方式。本文拟从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所有者权益理论以及企业主体理论出发,在经理人股票期权本身最重要的激励性质基础上,找到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进而提出思考——究竟是费用观还是利润分配观更能体现其经济实质呢?并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费用观和利润分配观进行全面比较,进而分析现行会计处理方式。2、探讨利润分配观下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并对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披露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根据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探索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属性,找出股票期权最合适的确认时点和计量属性,探索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具体账户可能涉及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股本和资本公积。在表外披露方面,本文拟从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的披露现状出发,先对目前披露状况做出归纳总结,以此为参考依据,然后提出建议。二、主要内容从文章整体架构来看,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叁大部分,第一章是绪论,属于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叁章,这一部分主要探讨学习国外国内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理论背景和现实境况。后叁章属于第叁部分,主要是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进行研究探讨,分别从会计确认、计量与披露叁个角度深入,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和会计准则的规范之后,参照我国具体国情与现实实际,提出作者对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的建议,以期为提高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的规范性和前瞻性提供一定的参考。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概述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的产生,并详细阐述本选题的意义,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贡献,为全文的分析奠定研究基础。第二章:介绍关于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国外国内背景以及现状。第叁章: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相关理论和经济实质分析。经理人股票期权制度上的本质其实就是对人才的一种激励措施,对经理人从未来的收益方面进行激励从而实现对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的经理人短视或者偷懒等其他有碍公司长远发展的行为。本章从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所有权理论和企业主体理论几个角度出发,主张认为股票期权激励就是将内外两种激励理论有效结合的一种强力的激励方式,进一步分析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研究利润分配观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指出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其实是对企业剩余的分享与索取,进而得出结论,认为利润分配观更能体现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学实质。第四章: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研究。在本章的第一节,对美国和我国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指出我国目前在股票期权会计确认上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有:初始确认的时间不统一,确认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其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都还不完善,跟国外相关会计制度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接着分两个部分说明本文反对费用观和支持利润分配观的理由,本文认为股票期权并没有使公司发生成本的理由有四点:一是股票期权的设立人和受益人均为股东而不是公司本身;二是股票期权是股东为了提高盈利水平而承担的成本;叁是股票期权计划带来的报酬成本对应的是公司利润而不是公司收入;四是经理人通过人力资本参与分配,进一步指出利润分配观是对经理人股票期权经济实质的最好反映。本章的分别从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叁方面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了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账务处理方式。第五章: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计量研究。本章探讨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属性选择问题,综合考虑影响未来现金流量的行权价、当前股票市价、股票波动幅度以及股票期权等待期,并且考虑折现率的情况下,认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失为股票期权计量的一种最好选择。本章第二节探讨经理人股票期权计量日的选择,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计量日涉及以下几个日期:赠予日、服务日、授权日和行权日,并通过举例来解释各个日期计量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价值的影响。本章最后一节探讨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计量方法,主要分为内在价值法、最小价值法和公允价值法叁种,内在价值法中股票期权的价值就等于股票价格减去行权价格,但由于股票期权具有时间价值,因此会导致少算期权的价值,不能全面的反映期权真实价值,最小价值法因忽略了股价波动率而不实用,而公允价值法利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等股票期权的定价模型来计算出期权的价值,它考虑了大多数影响期权价值的因素,以及对行权时间、可转换性等的限制,因此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股票期权的价值。不足之处在于需要对模型中的变量做出预测、估计,因此其计算结果存在假定性。最后提出对计量方面的建议。第六章: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披露研究。本文认为经理人股票期权表外披露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披露的责任;(2)披露的形式和时间;(3)披露的基本内容;其中披露基本内容应当至少包括:赠予数量、赠予对象、赠予条件、赠予时间、行权期限与时间、股票来源等。同时要保证披露内容清晰明了,真实可靠。然而纵观我国实际情况,由于我国目前尚未有相关法律法规对这方面的披露做出硬性规定,所以我国企业对业绩股票式的期权会计处理显得比较随意,对信息使用者甚至会产生较大的模糊性和误导作用。本章最后对经理人股票期权的披露提出了建议。叁、主要贡献(1)从经济学角度找到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认为现行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方式(费用观)不适合反映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探讨更能体现经理人股票期权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方式。从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所有者权益理论以及企业主体理论出发,在经理人股票期权本身最重要的激励性质基础上,指出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是经理人对公司剩余的索取与分享,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费用观和利润分配观进行全面比较,进而指出当前采用费用观的不足,指出利润分配观更能体现其经济实质;(2)提出了利润观下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从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披露方面提出了一些对完善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体系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建议。本文探讨了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属性,提出赠予日应该是股票期权最合适的确认时点,应当对其采用公允价值法计量,探讨经理人股票期权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具体账户涉及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股本和资本公积。在表外披露方面,内容应当包括在董事会报告中详细描述存在的各项期权计划和它们各自履行的状况等。

上官宇静[5]2003年在《经理人股票期权及其会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经理人股票期权,作为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实行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80年代得到推广,90年代得到了飞速发展。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也正式引入了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也越显重要,并成为财务会计领域富于争议的难题之一。本文拟对经理人股票期权及其经济实质试做探讨并对其会计处理方法提出建议。 全文分为叁大部分阐述经理人股票期权及其会计问题。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经理人股票期权背景资料介绍》,笔者在这一章里介绍了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基本概念,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经理人薪酬制度,指出我国经理人长期激励制度安排的缺乏。而后文章介绍了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分类,以及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运作方式。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第叁章《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计量》和第四章《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信息披露》。这一部分针对研究的是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问题。笔者提出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应依据经理人股票期权这一事物的经济实质,将其归属于一种特殊的所有者权益科目——“经理人股票期权”科目,从而将原有的所有者权益重新细分类别并进行价值分配;而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计量则因其同时具有金融衍生工具的性质,宜采用公允价值法,结合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进行初始计量和终止计量;关于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信息披露问题,笔者认为由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解决了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表内确认问题后,应着重在表外披露采用何种会计政策对经理人股票期权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披露相应的非财务信息,包括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的主要内容等,以利于报表使用者获得有效的决策信息。 第叁部分包括第五章《我国实施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现状及其可行性探讨》和第六章《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政策建议》。这一部分主要针对我国目前经理人股票期权处于萌芽状态,各相关法规政策尚未出台的条件下,探讨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可行性。并建议在证券市场并不发达且呈弱有效状态时,其会计处理宜采纳折中的内在价值法,待将来条件成熟时采用公允价值法计量,并用所有者权益再分配确认方法进行会计确认。

汤洋[6]2010年在《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理人股票期权作为一种经济事项,具有比较复杂的特征,至今会计学界对其经济实质的理解还未能达成共识,从而导致学者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观点,其中有影响的观点是:费用观和利润分配观。首先文章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然后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并介绍了我国现行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准则执行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的处理,采用了费用观,但是费用观没有完善准确地反映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因此,在重新把握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的基础上,并结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文章提出“资产权益观”对经理人股票期权进行会计处理,并对资产权益观下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文章对完善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提出了改进建议。

周兰[7]2004年在《股票期权及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票期权这一长期激励制度,以股票为纽带,是有效解决企业代理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股票期权制度的激励作用具有长期性,因此在西方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普遍认可。在我国,有关文件和主要领导的讲话都提到了可以在有条件的企业中进行经理人股票期权试点,但是由于配套的政策、法规尚未出台,实施股票期权制度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基于此,股票期权制度及会计问题研究就成为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富有意义的课题。 本文对人力资本与股票期权制度的关系、股票期权制度的运行机制、发挥股票期权长期激励作用的一般条件及股票期权制度所必须的内在纠错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在跟踪国际最新发展动态的同时,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当前推行股票期权制度及其涉及的会计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政策建议。 本文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1)股票期权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自利的人们可能滥用它,谋取私利,因此,给股票期权制度赋予纠错机制,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对纠错机制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探讨。(2)绩效评价是决定股票期权能否起到应有的激励与约束作用的重要因素,在绩效评价标准的财务指标体系中,研究了引入经济增加值(EVA)、修正的经济增加值(REVA)体系与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3)将国有股减持与国有企业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联系起来考虑,一方面可以优化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另一方面解决了实施股票期权制度所必须的股票来源问题。(4)在目前难以短时间内建立有效的证券市场的情况下,建议有关部门在进行股票期权立法时,应引入指数化股票期权。(5)在股票期权会计中,主张将股票期权确认为费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谢德仁, 刘文[8]2002年在《关于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提出 ,按照现代企业理论 ,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是企业经理人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 ,行权前的经理人成为企业的非股东所有者。因此 ,应将股票期权确认为企业的利润分配 ,而非美国现行的确认为费用之处理 ,以反映经理人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这样 ,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将不影响利润表 ,从而也更有助于推动用公允价值法计量之 ,以更科学地反映其价值。为此 ,应革新现行的财务会计观念与模式 ,建立非股东所有者的新概念 ,使之适应企业经理人参与现代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的现实。

翟静芳[9]2009年在《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计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50年代,股票期权起源于美国,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股东与经理人的矛盾,激励了公司高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股票期权制度作为股权激励的典型方式在国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相对于诸如苹果、微软等高科技公司,实施这一激励制度,既不会导致企业现金流出,又能有效地留住人才、激励人才。20世纪90年代后期,股票期权进入我国,许多企业积极进行了实践,但由于过去股权分置的格局,大部分企业无法实施标准的股权激励计划,2005年5月以来“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为我国股票期权激励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尽管如此,我国在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面的研究同国际惯例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规范了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为股份支付业务会计处理提供了操作指南,为股票期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我们发现新会计准则还有一些方面存在不足。本文主要基于我国的具体情况,结合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股票期权会计计量方法。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股票期权会计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为全文的分析奠定研究基础。第二部分介绍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更好地进行会计研究。第叁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股票期权会计计量的实践以及全球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法陷入两难境地。第四部门主要比较分析了发达国家相关准则的规定,并指出了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计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足。第五部分主要提出了完善我国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计量的内外部环境等相关建议。第六部分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熊永忠[10]2005年在《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股票期权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激励制度,它通过经理人参与剩余分享,让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互匹配,从而有效的解决了委托—代理问题,使经理人的目标函数选择与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趋于一致。正因为如此,股票期权从一产生就备受推崇。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企业都纷纷采用股票期权制度,我国也在上世纪90年代引入了股票期权。但股票期权制度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其会计处理方法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特别是美国最近几年爆发的系列财务丑闻,人们发现现行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方法给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会计作假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因此要求对股票期权会计的改革呼声很高。在我国股票期权的起步较晚,相关的制度不配套。实践中,股票期权会计既无规则可循也无惯例可依。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方法各不相同,造成了对股票期权实施情况的监管难、各个企业股票期权的会计信息不可比的现状,从而影响了股票期权的健康发展。为了给股票期权制度顺利推行提供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我国非常有一必要对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统一的规范。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将股票期权的会计问题作为的研究目标。 文章通过运用基本的财务会计理论,借鉴国内外的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法,采用规范的的研究方法,期望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问题。1、以会计的基本确认理论为基础,从股票期权的经济实质出发,指出股票期权会计所涉及的会计对象的合理会计属性选择,并探讨股票期权会计的具体确认问题。2、分析股票期权会计应当采取的计量属性,以及股票期权价值的计价模型。3、为了给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有关股票期权的财务信息应该如何披露。4、建立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方法。 文章通过包括比较等方法在内的规范分析方法,得出了以下结论: 1、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一项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的经济资源,同时企业也承担了到期支付相应数量股票给经理日的义务,这将导致企业发生经济利益的流出。结合目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应当将股票期权确认为企业的负债,同时经理人服务确认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文中将股票期权确认分为叁个阶段:初始确认、后续确认、终止确认,并对其具体细节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通过分析得出:无论是确定性股票期权还是不确定性股票期权,初始确认日都应为授予日。 2、文章通过对股票期权现有的几种计量方法的比较,得出股票期权会计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分析了几种股票期权的计价模型,认为股票期权公允价值可采用修正的B-S模型来计量。 3、为了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对股票期权信息的需求,也为加强对股票期权计划实施的监管,应当通过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的来充分揭示有关股票期权计划的信息。 通过上述分析,针对我国股票期权制度的建设,笔者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1、股票期权和经理人服务应当作为会计对象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加以反映。具体而言,

参考文献:

[1]. 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D]. 刘秀燕.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2]. 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D]. 刘娜. 四川大学. 2007

[3]. 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准则的研究[D]. 肖瑛. 中南大学. 2005

[4]. 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之探讨[D]. 易耀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5]. 经理人股票期权及其会计问题研究[D]. 上官宇静. 东北财经大学. 2003

[6]. 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方法研究[D]. 汤洋. 长沙理工大学. 2010

[7]. 股票期权及会计问题研究[D]. 周兰. 湖南大学. 2004

[8]. 关于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问题的研究[J]. 谢德仁, 刘文. 会计研究. 2002

[9]. 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计量研究[D]. 翟静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10]. 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D]. 熊永忠. 西南农业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